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刘家富:75%的大黄鱼养殖网箱都可砍掉

2012-8-24 10:44| 发布者: Say-say| 查看: 44415| 评论: 0|来自: 《水产前沿》杂志

摘要: 刘家富 福建官井洋大黄鱼原种场建成效果图 在建的大黄鱼原种扩繁车间 在建的大黄鱼繁育试验车间 刘家富: 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推广研究员,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水养殖分技委会委员、福建省水产学会海水 ...

刘家富

福建官井洋大黄鱼原种场建成效果图

在建的大黄鱼原种扩繁车间

在建的大黄鱼繁育试验车间
 

刘家富:

 

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推广研究员,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水养殖分技委会委员、福建省水产学会海水养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大黄鱼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宁德市渔业协会名誉会长。

 

1985-2010年,国内外首创了大黄鱼全人工养殖技术并实现产业化,使濒临资源枯竭的大黄鱼成为我国年产8.6万吨、产值60多亿元的大黄鱼养殖产业和年出口创汇近亿美元的的我国8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大黄鱼养殖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年过七旬的刘家富仍忙碌在大黄鱼原良种选育一线。

 

“老刘是我们宁德大黄鱼人工繁殖的第一人。”笔者在前往采访的途中,多位大黄鱼业者表示,目前大黄鱼的很多育苗业者都直接或间接师从刘家富。与笔者同行的渔药经销商苏济强便是刘家富当年带领攻克大黄鱼养殖技术团队的一员。

 

因破解了大黄鱼人工繁殖和养殖难题,刘家富被称为“大黄鱼之父”。作为福建省官井洋大黄鱼原种场技术总监,也是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推广研究员的他,于1981年,从连江水产局调到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至今已经过去了31个年头,在这其中,对大黄鱼人工繁殖技术,养殖模式和资源保护所做的努力,令很多业者尤为敬佩。

 

刘家富在调到宁德之前,在连江县水产局从事了十年的近内海水产资源调查与渔场渔情工作。到了宁德以后,便开始了大黄鱼的养殖技术研究,并且一直坚持至今,他的心愿是,希望大黄鱼产业能够真正做大做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无序养殖和病害频发。

 

笔者到达原种场时已接近中午,本来有午休习惯的他,午饭后放弃了午休时间。他很轻松地说:“趁热打铁,我们继续吧。”这一点,着实让人敬重。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刘家富从大黄鱼如何突破育苗技术到如何提高养殖成鱼的长速,再到目前整个养殖情况,都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

 

之后,他带着笔者参观了正在扩建的原种场,对每个运行环节都做了介绍。“目前正在扩建,在没扩建前,全场年育苗量达五千万尾,经海上暂养后约三千万尾;扩建后会增加一倍。”

 

 

突破:人工育苗成就大产业      

 

FAM大黄鱼在全国水产业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刘家富:大黄鱼过去就居我国海洋四大主要捕捞对象之首。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每年的平均捕捞量在12万吨左右,最高的时候达到20万吨以上,最少的时候也有几万吨。

 

大黄鱼为分布于黄海中部以南至琼州海峡以东的我国沿海约60m等深线以内的特有地方性海水鱼类。现为农业部规划的“全国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宁德是大黄鱼优势养殖区域,而且还是核心区。宁德市养殖大黄鱼产量占全国60%以上,如果包括福州市的连江、罗源两县,整个闽东产量大概占到全国的80%以上。

 

原来天然大黄鱼聚集的渔场很多,从南到北,包括吕泗渔场、舟山渔场、闽东渔场。后来因为捕捞没有节制,在东海北部大概从1974年资源就开始衰退。破坏最大的就是那里的越冬场;而福建海域大黄鱼的越冬场刚好在闽江口外,大概60米等深线附近,因为1978年前两岸关系比较紧张,渔民不敢过去捕鱼,所以那里无形中形成了越冬大黄鱼的保护区。到了1979-1980年间,两岸关系缓和,福建的渔船开始到那边大捕。之后大黄鱼资源逐年下降,市场上越来越少,社会上和业者也才开始关注大黄鱼。

 

FAM您从什么时候开始繁育大黄鱼的?经历了那些历程?

 

刘家富:我是1981年年底调来宁德的,开始3年主要是学习鱼类的繁殖与养殖,以及大黄鱼的调查及其科研的准备工作。

 

宁德官井洋是我国唯一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为恢复大黄鱼资源,使大黄鱼重新回到百姓餐桌,福建省人大立法于1985年在设立“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的同时,组织宁德市水产科技人员利用官井洋产卵场的种源条件,进行了“大黄鱼人工育苗及其增养殖应用技术研究”。在国家和福建省科技、渔业部门的支持下,经过28年的艰苦努力,大黄鱼养殖技术历经了“六·五”后期的人工育苗初试成功;“七·五”期间的全人工批量育苗技术攻关;“八·五”期间的育苗量产及其养殖技术的深化研究与中间试验;“九·五”期间的养殖产业化;“十·五”以来的产业升与级等。

 

“六·五”后期的人工育苗初试阶段(1985):突破了大黄鱼的天然产卵场人工授精和室内育苗技术;首创了野生大黄鱼的保活、驯养技术;初获大黄鱼网箱与池塘培育鱼种成功。

 

“七·五”期间的人工繁殖与批量育苗技术攻关阶段(1986-1990):突破了大黄鱼的人工培育亲鱼、催产与自然产卵技术,建立了包括开发海区桡足类在内的大黄鱼人工育苗饵料系列,突破了百万尾育苗水平,建立了一套全人工批量育苗核心技术。

 

“八·五”期间的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阶段(1991-1995):突破了以加快生长速度为主要内容的网箱与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首创了与规模化养殖相适应的早春、秋季等多季人工育苗技术和桡足类的海区捕捞与池塘培养的育苗饵料规模化开发技术;研究了规模化养殖的病害防治技术。

 

“九·五”期间的大黄鱼养殖产业化阶段(1996-2000):以原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养殖试验场为主要基地,针对大黄鱼养殖产业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原良种繁育、饲料投喂、病害防治、网箱与池塘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等方面进行了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同时以“福建省大黄鱼养殖产业化技术服务队”为平台,对省内外大黄鱼养殖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实现了大黄鱼养殖产业化。

 

“十·五”期间开始的大黄鱼养殖产业技术提升阶段(2001年至今):除了开展大黄鱼的种质保持与选择育种技术研究外,主要对已取得的成果进行集成创新,构建了大黄鱼养殖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同时还同高等院校合作开展了抗病功能基因与雌核发育等技术研究。

 

FAM当时主要从哪些方面突破大黄鱼的人工繁殖技术?

 

刘家富:要搞人工繁殖,首先得有亲鱼。为了稳定地进行人工繁殖,最好是自己培育亲鱼。我们首先从两方面入手构建大黄鱼人工繁殖的亲鱼基础群体:一是利用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临产亲鱼进行人工授精与室内育苗,以此养成并培育成亲鱼,这一研究周期较长;二是从野生大黄鱼的保活、驯养入手,可快速培育成成熟亲鱼。

 

现在看来,这两条技术路线长短结合,都是正确的。但做起来难度都很大。要做人工授精一定要捕捞正在产卵的亲鱼才行,这是非常关键的。太早了,卵不够成熟,达不到第Ⅴ期的成熟程度,人工授精无法进行;太迟了,卵就过熟了,无法用于人工授精而作废。本来野生大黄鱼在当时就已经不多,要找正在产卵的亲鱼就更难了。我们研究发现,大黄鱼亲鱼不但要在56月份的农历三十到初三或者十五到十八大潮水时才进入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产卵,而且都是在下午两点到三点潮水退的时候才开始产卵,直到傍晚五六点前捕来的成熟亲鱼才可以用,超过这个时间就过熟了。如果是早上捕上来,又太早,也不能用。要适时捕到临产亲鱼,其难度可想而知。

 

如果使用人工催产技术,倒可以用发育到第Ⅳ期卵的亲鱼,但约要30个小时才会产卵,而亲鱼一捕上来很容易死,一般等不到产卵鱼就死了。

 

二是保活、驯养,养大后做亲鱼。但保活的难度也很大。因为大黄鱼平常栖息于海的中下层,一旦捕到水面,由于鱼体内压力过大,很容易把内脏压出体外而死亡。为此,要采取一系列保活措施。

 

当时很多专家都认为大黄鱼是中下层的洄游性鱼类,要让它在水泥池里产卵可能性不大。我们做了很多尝试,1986年个别亲鱼会产卵,但由于雌雄发育不同步而没有受精。而198759号,用野生鱼培育的亲鱼20尾做分组催产试验,其中一组自然产卵了,当时捞了一万多粒受精卵,那年育出了100多尾全人工的大黄鱼苗。虽然数量不多,但这是质的跨越,有此基础就会有以后的几万尾、几百万尾。

 

全人工批量育苗突破以后,就要关注到养殖技术问题。当时的情况是,大黄鱼的生长速度很慢,如何提高养殖速度,成为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发展:坚持种质保护与苗种选育

 

FAM现在养殖的大黄鱼的亲本基本都是您当时突破育苗时培育的亲本后代吗?

 

刘家富:不全是。当时我们主要在于突破规模化育苗技术。2000年实现产业化后,为了解决亲本的种质问题,我们一直在收集23两规格的野生大黄鱼进行保活与驯养,并培育成亲鱼,主要用于扩繁原种子一代。该鱼苗主要用来增殖放流,增加海区的自然种群,子一代在自然海区长大后再捕回来培育原种亲鱼;还有一部分原种子一代鱼苗提供给养殖户养殖,以增加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另外一部分原种亲鱼作为培育优良品种的材料,一代代选育。我们是国家级的原种场,主要任务还是保护国家的大黄鱼种质资源,这也是公益事业。

 

FAM作为我国大黄鱼唯一的国家级原种场,目前运作情况怎么样?

 

刘家富:这个大黄鱼原种场于1998年由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农业部立项,农业部拨款200万元,实际投资近700万元,包括筹集配套资金、征地、开山整地、主体工程与主要配套工程建设,花了好几年时间,于2005年才通过工程验收。我们市经济基础薄弱,不要说运营的启动资金困难,就是开始多年连工程建设的配套资金世行贷款也要我们自己还。所以建成后运营不正常,原种场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2009年开始,在省市主管部门支持下,引进了福建福鼎海鸥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的投资与运营机制,成立其全资子公司——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专门经营大黄鱼原种场,并和负责技术指导的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结成战略联盟,全力运营好原种场。现在我们和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合作,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得到加强。不但配组繁育试验车间、铁桥、道路、海上大黄鱼活体种质库网箱等配套工程都建起来了,还扩建了一座原种扩繁车间,常年到外地收集保活野生大黄鱼,驯养了数千尾大黄鱼原种亲鱼和后备亲鱼。现在与企业合作,我对大黄鱼原种场建设越来越有信心。      

 

FAM对于质疑大黄鱼种质退化方面,您怎么看待?

 

刘家富:从目前选育的效果来看,跟没有选育的差别很大,选育的苗种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但是第二代和第三代现在还没有了解得很清楚。但是选育的方向肯定要坚持下去,其他一些育苗场,因为竞争激烈,苗价卖得很低,他们育苗的时候就用商品鱼当成亲鱼进行育苗。

 

至于有人怀疑种质是否退化,如果以不选育的趋势发展,肯定会退化,但是作为一个养殖品种,一定要选育,这样选育出来的苗种比天然野生的鱼更优秀。

 

目前我们的基地正在扩建,在没扩建前,年育苗量有五千万,海上暂养后约三千万苗,扩建后会增加一倍。(海上暂养也叫中间培育,一般鱼苗在育苗室达到全长1.5-2.0公分就放到海上暂养,如果海区温度太低,也可养到3公分)在海上暂养标粗到3公分以上再卖给养殖户。一般情况下受精卵的孵化率大概90%,育苗成活率约30%

 

FAM怎么解决大黄鱼原良种对大黄鱼养殖产业的支撑问题?单靠一家原种场能否支撑种苗的需求?如果多数苗场没有进行选育,对大黄鱼以后养殖会有怎样的影响?

 

刘家富:第一,大黄鱼原种子一代的增殖放流,我们一直在做,扩大海区自然种群,增加原种来源。关于优良品系的选育问题,目前来说,其生长性状还不是非常稳定。子一代生长优势很明显,但是第二代和第三代的选育是否存在瓶颈,还有待观察,但我们会坚持下去。用长速最快的子代逐代选育,看能否跨过这个坎。

 

第二,现在原种场就一个,良种场可以多个,我们目前主要在做原种这一块工作,后面我们也准备建良种场,因为良种可以经营鱼苗,其收入可以用来养公益事业的原种保持这一块。这样,原种场才能持久运营。

 

单单我们一个场育苗量最多四五千万尾,扩建后,最多到八千万,因为我们主张低密度,保证质量,育苗成活率能达到70%,目前,一般育苗成活率约30%。整个大黄鱼产业的鱼苗需求量,如果养成的成活率低一点,估计要十几亿尾鱼苗,成活率如果高的话,估计5亿苗就够了,近两年整个市场培育出来的苗达到近20亿,如果单靠我们一家直接供苗的话,肯定是没办法支撑的。但是改为向有资质的育苗场与良种场提供原良种受精卵的话,一个场就完全可以支撑整个大黄鱼养殖产业。我们去年供应受精卵给一些比较规范的育苗场,让他们多家去育苗。

 

我们一个场的受精卵每年产个一两千公斤或两三千公斤是没问题的,关键是说我们要选出真正生长快的、抗病力强的。我们选育的目标可以很多,抗冻的,抗高温的,肉质好的。肉质好跟养殖环境和饵料关系很大。但现在主要还是选育生长快的。生长快、体质健壮,抗病力也会强。

 

宁德市育苗场最多的时候有400家,当时育苗量并不大,大概平均一家有几百万尾苗。现在有100家左右,平均育苗量一两千万。如果多数育苗场不进行选育,长期下去,对大黄鱼养殖产业肯定会产生负面影响,时间越长,问题越严重,解决起来难度越大。

 

隐忧:无序无度养殖下的鱼病频发

 

FAM现在大黄鱼主要的养殖模式有哪些?

 

刘家富:主要还是传统的网箱养殖,目前大黄鱼养殖主要以内湾小网箱养殖为主,养殖期根据其商品规格要求不同,而从放苗(苗体长约为3cm左右)到养成商品鱼出售为1-2年不等。大黄鱼的主要饵料为冰鲜小杂鱼和部分人工配合饲料。网箱是由木板制成的鱼排(网箱规格一般为4 m×4 m×4m)和网目长4cm的尼龙网片缝制而成的网箱组成的。此外,养殖模式还有土池、内湾围网等多种,并向深水海区发展。

 

1991年苗种攻关结束后,我们开始从养殖角度研究大黄鱼,当时养殖两年才达到半斤,但是个别可以养到一斤多,我认为两年可以养一斤多,说明大黄鱼有这个特性,只要我们满足大黄鱼生长的生态和营养要求,就可以提高生长速度。

 

首先要建立大黄鱼的养殖生物学理论。大黄鱼有集群的习性,群体太小,摄食不好,鱼就养不大。群体大一点,鱼就会抢食,吃得多鱼就长得快了。

 

另外大黄鱼胆子小,一受惊动就跑开了,饵料也不好投,不吃食。我们当时坚持建立条件反射,驯化它。用投饵的声音建立它的条件反射,刚开始比较慢,通过一段时间,把这个驱赶信号变成投喂的信号。

 

还有一个,大黄鱼的应激反应非常强烈,包括对密度太大,温度升高或降低太快,寄生虫寄生等等,所以我们在养殖过程中尽量避免应激源;同时想方设法增强鱼的抗应激能力。通过这些方面来加快鱼的长速,第二年就可养到7两左右。

 

还有一个措施就是提早育苗。之前一些专家认为,大黄鱼要么春季产卵,要么秋季产卵。但是我们研究的结果是同一尾大黄鱼春季和秋季都可以产卵。过去一般是5月开始育苗,7月份出苗,现在早春育苗,只要水温允许,一般在2月催产,3月底4月初温度在13-14℃度之间就可以出苗,这样从原来7月份提前到4月份,增加3个月的生长时间,鱼种的规格可以增加50克以上了。第二年商品鱼的规格就大得快了,大大缩短了养殖周期。

 

FAM在大黄鱼养殖上未来有没有哪些可以改进?

 

刘家富:我认为有几个可以改进的地方,一是扩大网箱规格,使大黄鱼的活动空间更大,鱼集群的群体大,二是加深网箱深度,过去是4-6 米,改进后甚至可以达到10米,高温或低温情况下鱼都可以躲在水下。要建立严格的修造鱼排审批制度,抑制大黄鱼养殖网箱的无度、无序发展势头。缩减现有网箱面积,保证网箱区的间隔与水流畅通,改善网箱区的水质条件。

 

我主张减少目前75%的网箱,现在宁德养成的网箱有16万箱(不包括海上暂养的苗种,加上苗种的话还是要增加三分之一),大黄鱼总产量以6万吨来算,一个网箱以16平方米计,大概一平方的产量在20多公斤,但是我们调查的最高可以达到120多公斤。

 

所以现在网箱效率很低,网箱布局的密度过大、水流不畅,就容易造成水体缺氧或死鱼。所以要减少网箱数量,增加网箱深度,提高网箱里的鱼种投放密度,提高网箱单位面积的利用率和养殖效率,水流通畅,溶氧高,就会降低饵料系数,病害自然也少。

 

FAM从近些年发生的白点病来看,病害这么多,您对这个产业会不会有所担忧?

 

刘家富: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乐观的。网箱太多太密,白点病危害就大、死鱼就多;网箱少了、水流畅通、白点病就少、效益就高。目前的无序养殖是顺其自然而自生自灭,但是社会代价太大,资源浪费太多。如果我们按照生态规律养殖,减少网箱,增加单产,主动地去应对就很乐观。不但不会减产,还会提高单产与总产,鱼的规格还会更大,鱼的价格也会更好。现在产值跟过去不一样,普通大黄鱼产品每斤平均市价20元,而一些大规格的特色大黄鱼价格是其10多倍,总产值很高。大黄鱼本身还有很多潜力可挖。

 

我觉得要保持大黄鱼养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一是要规范海上养殖,二是要发展岸上工厂化养殖。大黄鱼是广温广盐性的动物,可以在低盐环境进行驯化养殖。为应对目前的渔业用海萎缩和病害频发,未来一定要开发陆地的工厂化、集约化养殖。这样,冬天温度低时可以增温,夏天可以降温。工厂化养殖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大黄鱼的封闭性集约化养殖技术,二是水的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既要保证养殖大黄鱼产品的品质与质量安全; 又要做到零排放,对环境不造成影响。

 

/ 本刊撰稿人 林晓彬

 

相关链接:《大黄鱼之困》

 

(文章出自《水产前沿》杂志9月刊,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