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返回首页

雷岭泥鳅养殖的个人空间 http://www.fishfirst.cn/?5483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黄鳝产业发展趋势及网箱养殖技术

热度 11已有 4204 次阅读2013-5-12 15:22 |个人分类:荆州雷岭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 黄鳝, 养殖技术, 长江大学

黄鳝产业发展趋势及网箱养殖技术

杨代勤

(长江大学黄鳝研究所)

一、 黄鳝养殖目前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目前的养殖状况

1.1  黄鳝养殖形式多样。由于黄鳝能在各种不同的淡水水体内栖息,因此黄鳝养殖形式多样,有水泥池有土养殖、水泥池无土养殖、池塘、湖泊、水库网箱养殖、稻田网箱养殖等。

1.2  养殖黄鳝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养殖黄鳝不受投资多少的限制,经过4-7个月的养殖,到当年年底可以见效,养殖效益一般为:1m2产黄鳝3公斤,产值120元-180元,纯利润50-70元,亩纯利3万元-5万元。

1.3  群众养殖热情高,发展迅速。黄鳝养殖近年发展非常迅速,仅湖北省的养殖产量为:

2000年仅5000口网箱,产量2000吨,产值0.8亿元;

2001年发展到12万口,产量5000吨,产值2.0亿元;

2002年达到30万口,产量1.2万吨,产值4.8亿元; 

2003年达到150万口,产量4.0万吨,产值16亿元;

2004年达到250万口,产量5.0万吨,产值20亿元;

2005年达到300万口,产量6.0万吨,产值24亿元;

2006年达到350万口,产量7.0万吨,产值28亿元;

2007年达到400万口,产量7.5万吨,产值29亿元;

2008年达到300万口,产量6.0万吨,产值30亿元。

1.4 规模化、产业化和工厂化的养殖方式已开始起步。如大面积网箱养殖、水泥池无土养殖、温室养殖等均在各地开始出现,为黄鳝的工厂化、规模化养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5 养殖与暂养并存,赚取季节差价。现在养殖均依靠野生黄鳝苗种,引种时间迟,成活率低,养殖时间短,效益主要还是依赖于季节差。还没达到完全意义上的人工养殖。

1.6 养殖者养殖技术不一致,养殖成功和失败者共存,每年几乎都有近1/3的养殖户亏本,只有1/2的赚钱。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苗种问题。目前黄鳝人工繁殖技术还没有完全攻克,养殖所用苗种均来自于野生苗种,使得引种费用过高,苗种供应越来越紧张,同时引种过程中死亡率高,有时甚至达到近100%的死亡。同时不法商贩利用这一情况大量行骗,使农民上当受骗的不少。

2.2 疾病问题。黄鳝的死亡归根结底是鱼病,目前养殖过程中发现黄 

  鳝疾病有近30种,且有4-5种病常发生,死亡率高,目前对鳝病专门进行研究的还较少,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攻关解决。如出血病、昏迷病(上草病)、打转病等。

2.3 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化问题

在养殖过程中应严禁使用违禁药物,如红霉素、呋喃唑酮、激素等。

2.4 池塘网箱养殖黄鳝池塘利用率低问题

目前养殖方式仅为每年的7-10月,有约7-8个月时间养殖池塘是空闲的。

二、 黄鳝特殊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1.1 体形

呈蛇形,前端管状,向后渐侧扁,尾尖,适应于穴居生活。

1.2 头部器官

大,端位,上下颌发达,上下颌上有许多颌齿,适应动物食性,便于捕食。

小,皮膜覆盖,但嗅觉、味觉发达,适应夜间觅食。

孔狭窄,左右鳃孔在峡部愈合成一个倒V型的孔,鳃三对,鳃丝极小,退化,故黄鳝呼吸主要靠口咽腔,不适应深水生活。

1.3 躯干部

呈圆筒状,体表粘滑,无鳞片,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及药物较敏感;

无胸鳍、腹鳍和背鳍等,水体中游动能力差,活动范围小。

体色:身体为黄褐色或青褐色,并分布有许多黑色斑点。同时体色也随栖息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如青色、灰色、红色等。

2、 生活习性

2.1 对环境的要求

溶氧:由于主要靠口咽腔壁呼吸,对水体溶氧要求不高,只要身体潮湿就不会缺氧死亡。但不适宜深水生活,若在深水中要有水草等附着物。

硫化氢:为有毒气体,主要产生方式是水质恶化,有机质过多引起。黄鳝对其敏感,易中毒或致病。

:为有毒气体,黄鳝对其敏感。氨过多黄鳝易中毒或致病,如鳃孔出血等。产生原因是水质差,有机质过多或水体呈碱性导致的。

PH值:要求水体为中性偏微酸性较好,具体PH值为6.0-7.5为好。当超过8.5以上对黄鳝生存及生活影响不好。

水温: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4-28℃。当水温低于15℃黄鳝摄食很少,低于10℃停止摄食,转入冬眠。水温超过30℃摄食量也减少,超过32℃其摄食很少,会出现热昏迷。

有机质:部分有机质是黄鳝的补充食物。但有机质过多会耗氧,引起水体水质恶化,产生有毒气体,如氨、硫化氢等。故有机质过多要及时清除。

2.2 生活习性

穴居:打洞或在水草中栖息;

昼伏夜出:白天活动少,静伏洞口,等待食物,晚上出洞频繁活动,主动觅食;

冬季休眼:水温低于10℃潜伏洞中休眼。

3、 食性

3.1 鳝苗食性

鳝苗在刚孵化出来时以自身的卵黄为食,3-5天后开始摄取外界食物,主要是小型浮游动物如轮虫等,7天后完全转为以外界食物为食。在转为成鳝(体长10cm以上)食性以前,主要以小型底栖动物如水丝蚓等为食。

3.2 成鳝食性

成鳝食性主要为肉食性,经过分析,其食谱中主要包括以下种类:

昆虫及幼虫,如摇蚊幼虫等;

小鱼、小虾;

水蚯蚓等;

螺、蚌;

大型浮游动物;

蛙、蝌蚪;

幼鳝及鳝卵,主要在环境恶化和食物不足时严重表现;

此外还有部分浮游植物如蓝藻、黄藻、绿藻、裸藻、硅藻等,以及腐屑、泥沙,表明黄鳝食物中也有植物性成分,用配合饲料养殖黄鳝是可行的。

3.3 摄食行为

摄食方式主要是噬食,即摄食较大的食物时,先咬住食物,然后身体旋转,咬断,再吞食,

贪食:在夏季温度适宜时,其食量很大,日摄食量可占体重的15-20%。

耐饥饿:黄鳝长期不摄食也不会饥饿而死亡,但体重会减轻。曾试验发现,黄鳝越冬90天,体重减少20%。

4、 鳝的生长

4.1 生长速度

黄鳝在野生条件下生长较慢,生长到体重50克需要3年时间,100克左右需要4-6年,主要是野生条件下食物供应不足造成的。

但在人工饲料条件下,黄鳝的生长速度很快,人工繁殖的种苗长到50克只需要14个月,生长到100克只需要18个月。                                                                    

4.2 生长适温

黄鳝生长的适温范围为1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4-28℃,与其摄食的适温是一致的。

4.3 生长特点

黄鳝的生长具有季节性、阶段性的特点,即一年四季生长速度不同,以5、6、7、8月生长速度最快,不同年龄生长速度不同,性成熟前的相对生长速度快,性成熟后的相对生长速度慢。但绝对生长量还是体重在35克-75克左右的个体。

4.4 个体生长差异大

同一养殖池的黄鳝,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放养前相同体重的个体其体重也会出现差异,而野生的个体差异会更显著。

野生4龄的黄鳝个体的差异:

体重(克)                     百分率(%)

30-50                            7.5

51-60                            14

61-70                            20

71-80                            30

81-90                            25.5

91以上                           3.0

从生长的差异性一点对于指导养殖黄鳝生产上的意义是,要求定期检查黄鳝生长,将大小分开,使黄鳝个体一致,避免相互残杀。

5、 繁殖习性

5.1 性成熟年龄

在长江流域黄鳝性成熟的年龄为2年,体长在20cm、体重约20克的个体即开始产卵。

5.2 性逆转

黄鳝具有性逆转的特性,即先全为雌性个体,以后逐步转为雄性个体。一般来说,黄鳝体长在30cm以下的个体(体重50克以下)大多为雌性,体长在30-40cm的个体(体重在50-100克)雌、雄均有,且体长越大,雄性所占比例越高;体长在40cm以上的个体绝大多数为雄性个体。

5.3 繁殖季节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黄鳝繁殖在每年5月下旬-8月上旬。黄鳝为分批产卵的鱼类,一年有二次产卵高峰,即5月下旬-6月上旬和7月下旬-8月上旬。一般5月下旬-6月上旬产卵的个体较大,一窝产卵量多,卵粒大;而秋季产卵的个体数量多,但一窝产卵量少,卵粒也较小。

5.4 繁殖力

黄鳝的怀卵量少,产卵力差,其个体绝对怀卵量在10-1500粒之间。黄鳝不仅怀卵量少,而且一次性不会将卵全部产出,只能产所怀卵量的1/2左右,故黄鳝的繁殖力比常规鱼要小得多。

5.5 产卵行为

卵的性质:黄鳝产的为沉性卵,金黄色,卵粒大。

领域要求:要求繁殖区域有一个合理密度及安全范围。

筑巢产卵:,到繁殖产卵季节,雌鳝在洞口先吐出一团团泡沫,然后将卵产于泡沫中,受精卵借助泡沫的浮力在水面发育并孵出。

护幼行为:孵化期间,黄鳝具有护卵和护幼的行为,亲鳝不会离开洞口,遇到敌害侵袭,会迅速攻击对方,且有微毒。

吞噬卵和幼鱼:当产卵场环境变化较大,如水位变化等,或食物不足时,会吞食自产的卵或孵出的幼鳝。因此进行人工繁殖时一定要及时将卵或幼鳝同亲鳝分开。

三、 网箱养殖黄鳝技术

1、养殖黄鳝的地点选择

不论采取哪种养殖方式,在选择养鳝地点时,要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i. 水源方便,易排灌;

ii. 水源水质好,无污染;

iii. 交通方便,便于运输;

iv. 避风向阳,冬暖夏凉;

v. 易防盗,便于管理

2、养殖黄鳝网箱的设计与布置

网箱养鳝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养殖方式,由于其投资小、占用水面少、水质好、病害发生少、养殖效益高等特点,其发展非常迅速,每年在成倍的增长。

3.1 设置网箱的水体要求

设置网箱养殖黄鳝的水体要求无污染,进排水方便,避风向阳。池面积以2-3亩的小塘为好,便于管理。池水深要求在70-120cm之间,池底要平坦。一般每亩水面可设置网箱总面积为0.5亩左右,即网箱设置面积占池面积的1/2较好。若网箱设置过密,易污染水质,病害易发生。

3.2 网箱的规格大小

网箱的规格一般为3-20平方米左右为好,太大不利管理,而太小则相对成本较高。网箱高度为80-100cm左右,一般网箱在水下50cm,水上50cm左右。

3.3 网箱的构造与制作

网箱由网衣、框架、撑桩架、沉子及固器(锚、水下桩)等构成。

网衣常用乙纶网片制成,网目规格为30目左右(0.3-0.5cm),为无结节网片。即渔业上暂养夏花鱼种的网箱材料和规格。

网箱可采用框架式网箱或无框架网箱,无框架网箱要将箱体用毛竹等固定,即在网箱的四角打桩,将网箱往四个方向拉紧,使网箱悬浮于水面中。

网箱的底部固定很重要,一般用石笼或用绳索将网箱的底部固定。

3.4 网箱的架设

网箱架设分单箱架设和多箱排列的群箱架设。单箱架设只需要网箱拉伸拉紧即可。

群箱架设还要考虑箱与箱的间距和行距,一般间距要求在1米左右;行距在2米左右。池塘中网箱的设置面积最好不超过池面积的50%。网箱上部要求露出水面50cm左右,箱底部高池底50cm以上,便于水体交换。

3.5 附属设施

网箱养鳝的附属设施包括有食台、栈桥等。食台可用网片、木板等,一般设置在水下30cm处,也有不设食台的,将食物投在网箱中水草上。

栈桥对于规模养殖很重要,便于投食、观察和管理。也有不修栈桥,而用鱼船的。

4、 黄鳝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4.1 网箱的浸泡

网箱在放鳝种前也要先浸泡,使箱体表面附着有着生藻类,以避免黄鳝受伤。浸泡时间以不少于7天,最好提前1个月左右先将网箱浸泡在水中。

4.2 网箱的环境布置

池塘网箱养殖黄鳝不用埋泥,但在水面要提前种植水生植物,目前种植的植物种类有水花生(喜旱莲子草)、水葫芦(风眼莲),前者根发达,耐低温,而后者根须较小,不耐低温,因此在水深处养殖黄鳝或越冬黄鳝时,最好选择用水花生。水生植物的种植面积以网箱面积的2/3左右为好。

4.3 网箱的消毒

放养黄鳝前,黄鳝养殖网箱要先消毒,以预防鳝病发生。消毒药物可用漂白粉、强氯精、二氧化氯、生石灰等,采用全池泼洒的方式,用量分别为:

漂白粉10ppm,强氯精2ppm,二氧化氯2ppm,生石灰30-50ppm。

5、 鳝种的投放

5.1 鳝种的选择

品种的选择:

黄鳝虽然只有唯一的一种,但由于黄鳝分布于不同的环境、地域等,在自然界中有不同颜色、不同斑点的黄鳝不同品系。目前常见的有三种:

(1) 黄斑鳝,体色较黄,全身分布着不规则的褐黑色大斑点,生长速度快,多生活于湖泊中;

(2) 青斑鳝,体色青灰,斑纹细密,生长速度较慢,多生活于沙质土质的泥中;

(3) 青黄斑鳝,体色和斑点介于黄斑鳝和青斑鳝之间,生长速度也介于二者之间;

(4) 红鳝:也称火鳝,身体红色,但生长速度很慢,数量较少。

来源的选择

目前黄鳝种苗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

(1) 市场收购,为目前主要来源;

(2) 自己捕捞,为小规模养殖的补充;

(3) 人工繁殖苗种,现在真正意义上的人工繁殖苗种很少,市场上宣传的多为骗人的,如所谓的转基因黄鳝、泰国特大黄鳝、黄金1号等。

体质的选择

作为人工养殖的黄鳝种苗,在选择时还要注意选择黄鳝的体质等。

(1) 体质健壮,头小背阔,游动活泼;

(2) 无伤,不能选用钩钓的、体表粘液脱落的、身体受伤的;

(3) 无病无疾,体表无病灶,无寄生虫等。

5.2 鳝种的投放

(1) 放养时间

何时投放黄鳝会影响到黄鳝的成活率和增长倍数。在能保证黄鳝成活率的情况下,以放养时间越早越好。如人工繁殖苗种4月初放养年增长倍数可达4-6倍,而推迟到7月份放养则只能增长2倍左右。但引种野生苗种一般要求在6-7月份,其成活率才较高。

(2)放养规格

投放的规格与产出的黄鳝商品鱼的体重大小是相关的。如果要当年养成体重在100克以上的个体,其放养规格应在35克以上。如果计划2年养成的,其放养规格可控制在10-20克左右,此类鳝种到年平均可达50-60克,经过第二年养殖,平均规格可达200克以上。

(3)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的大小与黄鳝养成的规格、单位面积的产量以及养鳝池的使用率和养殖经济效益相关。一般情况下,放养密度小,黄鳝生长速度快,养成规格大,但单位面积产量较低;放养密度大,则黄鳝生长速度较慢,养成的规格较小,但单位面积产量高。综合考虑以上两点,黄鳝的投入密度以0.5-2kg/平方米为宜。但若养殖黄鳝种苗,其密度可达3-5kg/平方米。

(4) 鳝种消毒

鳝种投放前要用药物消毒,预防鳝病。消毒方式一般采用药物浸泡。所用方式主要有:

食盐:1-2%浸泡5分钟

6、 饲料种类及投喂技术

6.1 饲料种类

黄鳝为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的鱼类,因此选择投喂食物的种类时,应以选择动物性食物为主,现在主要有:小杂鱼、白鲢、蚌、螺、蚯蚓、虾等;各种饵料养殖的饲料系数分别为:

小杂鱼 6-8;白鲢 10(纯肉为7-8);螺30-35(去壳20);蚌40-45(去壳25-30);蚯蚓7-8;虾20(去壳8-10)

由于现在黄鳝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动物性饲料已满足不了黄鳝的要求,我们已开发出了黄鳝的配合饲料,试验证明,将配合饲料和动物性饵料合理搭配,其养殖效果也较好。饲料系数在1.6-2.0左右。

6.2 投饲技术

按四定技术进行,即定时、定点、定量和定质。

7、 养殖管理

进行黄鳝养殖应做到三分养、七分管,即管理是养殖黄鳝的重要环节。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7.1 水质的管理和调节

主要内容是防止水质变质、及时换水和定期换水、稳定水位。

7.2 水温管理

将水温控制在黄鳝适宜的生长、摄食的范围内。方法是(1)加注低温水,如井水、河水;(2)水面种植水草,如水花生、风眼莲等;(3)在池上方搭荫棚,如用遮荫网、种丝瓜等。

7.3 水草的管理

养鳝池中种植水草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防暑降温;(2)改良水质,通过吸收水里的营养物质,防止有机质污染水体;(3)供黄鳝栖息;(4)御寒保温。

因此养鳝网箱中的水草是不可缺少的。水草的管理主要是:在敞口网箱和水泥池中,要防止水草枝叶长出网箱或池外,给黄鳝外逃创造条件;水草的面积不能超过池或网箱面积的90%;对箱或池中枯死的和腐烂的草要及时捞出;草生长不好,面积分布过小要及时补草。

7.4 定期检查黄鳝生长,分级饲养

一般要求每隔一定时间如1个月,要检查一次黄鳝生长情况,并将大小不同的个体分开,否则会造成黄鳝的大小差别越来越大。

7.5 定期防病治病

养殖黄鳝过程中的疾病较多,目前能治疗黄鳝的病的药物还较少,重点应以防为主。主要是通过水体定期消毒和药物拌饵投喂为主方式。一般情况下,每15天养殖水体用药消毒一次;每10天左右用药物拌饵投喂一次。消毒药物可用漂白粉、聚维酮碘、戊二醛等;拌饵药物可用达克菌、驱蠕净等。

8、 黄鳝的主要病害及防治

黄鳝在野生条件下虽然发病较少,但进行人工养殖后,由于密度高,水质恶化、捕捞运输过程中受伤等均会引起黄鳝发生疾病,且还会导致大量死亡。黄鳝疾病的防治一定要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

8.1 黄鳝疾病发生的原因

黄鳝养殖过程中大量发病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引起:

(1) 引种、投放工作把关不严:如黄鳝已受伤、带有病原、鳝体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等

(2) 养殖环境不良或恶化:如黄鳝养殖密度过大;换水不及时;残饵清扫不及时彻底;病鳝未及时捡出;水草腐烂变质等。

(3) 操作不慎或黄鳝相互残杀:如人工操作过程中引起黄鳝受伤;放养时大小未分开,造成大小相残;或食物投喂不足,同类相残。

(4) 喂养不当引起发病:主要指投喂食物变质如臭鱼虾;或投食量过大;投喂食物带有病原如蚌、螺、蚯蚓等动物性饵料带有寄生虫。

8.2 预防黄鳝病症的主要措施

(1) 注重放养前的防病:养鳝的网箱、水泥池一定要浸泡、消毒;池中的水草一定要消毒;池中的淤泥要消毒。

(2) 注重放养过程的防病:种苗选择要严格;种苗放养前要消毒;密度放养要合适。

(3) 注重养殖期的防病:控制好水质;控制好水温;把握好饵料的质量;动物性饵料要消毒;把握好投饲量,如投喂多了黄鳝吃不完易污染水质,黄鳝摄食过多还会引起肠炎。

(4) 注重药物预防:每隔15天左右要用药全池泼洒1次,每隔7-10天要用药物拌饲投喂1次。同时治病要对症下药,科学用药。

(5) 注重日常的管理,以预防鳝病发生:及时捞除剩渣残饵,搞好鳝池的清洁卫生;密切注意水源水质;定期对工具消毒;防止农药或工业污水注入鳝池等。

8.3 黄鳝疾病的诊断及防治

8.3.1 黄鳝的细菌性疾病

(1)黄鳝出血病

为黄鳝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死亡率高。

病原:为革兰氏气胞菌引起。

症状:体表充血、鳃孔出血、肛门红肿、内脏充血、肝肿大,颜色变淡。

防治方法:黄鳝专用药--上草克全池泼洒;

         黄鳝专用药--百病速克拌饵投喂;

         改善水质,保证鳝池的清洁卫生

此外,若鳝池的水体PH呈碱性,生石灰用量过大,或生石灰的药性没有消失,也会引起相类似的症状。

(2) 肠炎病

此病也为养鳝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疾病,死亡率高。

病原:为细菌性引起,一种产气单胞菌。

症状:肛门红肿;外翻;肠内无食物,肠道内壁充血、严重的还有淤血;有的鳃部出血,口内流血。一般在4-5月和9-10是发病高峰季节。

防治方法:黄鳝专用药--百病速克拌饵投喂,每1000公斤鳝用200克,连续三天一个疗程;

        每100斤黄鳝用5克环丙沙星拌饵投喂,连续三天一个疗程;

        不能喂腐败变质的食物;

        投食量要合理,不要过量投喂食物

(3) 烂尾病

此病多发生在引种后的15天内,发病率较高,死亡率高。

病原:为产气单胞菌的一个种类,为条件性致病菌,当黄鳝身体机械性受伤后继发性感染。

症状:尾部充血发炎,颜色变白,严重时尾部肌肉坏死或溃疡,尾脊骨外露,尾部甚至烂掉。病鳝头部常伸出水面,活力较弱。

防治方法:运输过程中防止机械受伤;或引种过程中将受伤鳝剔除干净;

        鱼种消毒要彻底;

        发病期间用环丙沙星浸泡;

鳝池用上草克全池泼洒,连续3天。

(4) 白头病

此病与烂尾病一样,也主要在引种后的15天内发生,死亡率高。

病原:为产气单胞菌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黄鳝身体受伤后继发性感染。

症状:吻部前端血发炎,颜色发白,病鳝离群,头部常伸出水面,活力较弱。

防治方法:同烂尾病

(5) 打印病

此病常年均有发生,但以夏季和春季为主,有一定的死亡率。

病原:为点状气单胞菌的一种引起,多为黄鳝外部机械性受伤,如蚂蟥寄生受伤等,在受伤部位继发性感染。

症状:病灶区不同程度的块状溃烂,呈红色圆斑,周围边缘发红,如红色印章。严重时肌肉腐烂至能看到骨骼和内脏。

防治方法:防治黄鳝体表受伤或病害生物侵扰;

         发病时用强氯精或漂白粉泼洒;

(6)大头病  

此病多在秋季、冬季和早春季节发生,发病后死亡率高。

病原:为产气单胞菌的一个种类,为条件性致病菌,当网箱内水质恶化或光照不足易发生。

症状:头部肿大充血发炎。病鳝头部常伸出水面,活力较弱。

防治方法:保持网箱有一定的光照;及时清除多余的水草;及时清除沉入网箱底部的腐植质;

发病时用用强氯精或漂白粉泼洒;

定期投喂百病速克拌饵预防。

8.3.2 黄鳝的寄生虫疾病

(1) 棘头虫病

病原:为隐藏新棘虫。其虫体前端吻上有似倒钩状的吻钩而得名。

寄生部位:肠道前端。

感染程度:据有关研究表明,黄鳝感染此病的发病率在90%左右。

危害程度:轻者使黄鳝食欲减退,影响生长发育;严重时破坏肠粘膜,引起肠道穿孔或溃烂。甚至危害黄鳝的生命。

治疗方法:黄鳝引种摄食正常后连续三天投喂黄鳝专用药--蠕虫净200克/1000公斤黄鳝;

        养殖过程中定期投喂蠕虫净,用量同上,一般为每隔7-10天一次。

要注意很多资料介绍用敌百虫,因黄鳝对其很敏感,其使用量不易掌握,且容易引起死亡,故最好在养殖黄鳝过程中不使用该药。

(2)毛细线虫病

病原:毛细线虫。虫体白色,细长,成熟的个体为黄色或略黑色。

寄生部位:肠道后端。

感染程度:野生大约80%左右。

危害程度:轻微寄生症状不表现出来,但寄生数量大时,其食欲减退;体色变黑;肛门红肿。主要是虫体寄生在肠道壁,破坏肠道组织,引

起肠道溃烂,严重引起黄鳝死亡。

防治方法:黄鳝引种摄食正常后连续三天投喂蠕虫净200克/1000公斤黄鳝;

         养殖过程中定期投喂蠕虫净,用量同上,一般为每隔7-10天一次。

         投喂动物饲料如蚌、螺等时,要消毒如用食盐杀灭虫卵或幼虫。

此外还有锥体虫、隐鞭虫等。但其危害不是十分严重和普遍。

8.3.3 其它因子引起的疾病

(1) 生石灰(碱性水质)

当水体中使用生石灰过量或碱性未消失,投放黄鳝易引起黄鳝碱性中毒,主要症状为全身充血。

(2) 感冒病

水温在短时间内突变引起,一般短时间内温度变化超过5℃时会引起此病。多发生在运输、投放鳝种、换水等养殖过程中。且会导致大量死亡。

(3) 发烧病

当水温过高,或黄鳝密度过大,或水质恶化时,鳝体表分泌大量的粘液,在水中发酵,并释放出高的热能,导致水温剧增,进而使黄鳝粘液大量分泌。会引起大批量的死亡。

预防方法主要是黄鳝养殖过程中放养密度要适中;运输过程中密度不宜过大,选择在气温较低的早晨或傍晚;运输过程中要避免水质恶化,使用青霉素,用量20国际单位/毫升水。

(4) 水霉病

由霉菌寄生引起,主要是黄鳝在引种过程或养殖过程中身体受伤,水霉寄生感染导致的。

多发生在水温较低的冬、春季。

防治方法是:避免黄鳝受伤;病鱼用1-2%食盐浸泡。

(5)水蛭病

由水蛭,俗称蚂蟥寄生引起。

其危害主要时掠夺黄鳝营养,使黄鳝身体消瘦;同时寄生后易被细菌感染,引起继发性鳝病如打印病、水霉病等。

防治方法主要是:养鳝用水要过滤,避免水蛭进入养水体;

用硫酸铜泼洒;

用生石灰泼洒。

(5) 肝胆综合症

是近年发生的一种病。主要症状是在黄鳝在养殖阶段的9-10月,黄鳝肝脏肿大,胆囊肿大,肠道无食物,有的身体出血,发病鱼白天、黑夜均在躺在草上,在1-2天内会慢慢的死去。且死亡率相当高,每年造成的损失不小。

病因是由于营养因素引起综合性的病,通过改善投饵方式和药物提高肝功能进行防治。

(6) 旋转病

此病也主要发生中引种后的7天之后。病因还不清楚。通过我们观察看,多发生在黄鳝引入鳝池后,黄鳝长期不摄食,到7天之后开始有黄鳝抽筋打转,2-3天后会大量出现,并会导致黄鳝大量死亡。甚至全部死亡。

防治方法:黄鳝引种后马上驯食投喂食物;

        食物中拌入蠕虫净投喂黄鳝,连续三天,用量每1000公斤黄鳝200克驱蠕净。

四、 黄鳝养殖今后发展方向

1、种苗走自繁自养道路

2、进行高密度温控流水养殖

3、无公害养殖技术的推广与落实

1

鸡蛋

雷人

漂亮

酷毙
6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回复 建凡 2013-5-18 13:51
杨教授的资料到底怎么样?
回复 sunningfish 2013-5-28 09:01
配点图片说明会领会的更好
回复 雷岭泥鳅养殖 2013-6-10 15:13
sunningfish: 配点图片说明会领会的更好
谢谢您的建议,我们会考虑的。我们空间有很多实拍图片,如果您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回复 medake 2013-9-1 15:28
这是好几年前的一篇文章,很多数据都有变
回复 luck88 2013-12-25 12:01
老文章了
回复 西部渔业 2014-3-6 10:26
全面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广告业务|加入我们|联系方式|免责声明|水产前沿网 ( 粤ICP备10068752号  

GMT+8, 2025-7-10 20:57 , Processed in 0.05238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Copyright © 2008-2012 Design: Comiis.Com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