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标题: 【6月23日的已更新】《虾工虾聊》—— “水产常识那些事 [打印本页]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4-10 08:59
标题: 【6月23日的已更新】《虾工虾聊》—— “水产常识那些事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6-23 08:39 编辑
《虾工虾聊》4月10日
“水产常识那些事”:
前两天的虾聊讲到了“休药期”,“多少度日”等基础的概念,有不少养殖户朋友反馈这些基础的概念其实挺受用,提出希望让虾工能就水产的一些基础常识聊一聊
。所以本期开始会聊一些水产的基本常识,养殖高手和老鸟可以无视、跳过
,如果您只是好奇看完了可不要怪虾工还在唠叨这些小儿科的东东浪费您的时间
。毕竟众口难调啊
,就算您是水产老鸟、大神修炼的是高大上的葵花点穴手
,但总得允许人家“小菜鸟”找找扎马步的感觉啊
……现在我们就从最基础的马步开始找感觉
:
① 亩:指市亩,约667方米,水产里面池塘我们养殖户说的亩要分清是水面面积,还是池塘包括塘基的面积(甚至有人说养了多少亩直接用当初地块的承租面积),在水产用药的计算里面这几种说法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要注意分清楚养殖户所说的面积具体是那种算法。另:十五亩为一公顷。
② 亩•米水深:是指用药量按每亩每米水深计算,要根据具体的水深及亩数来确定分量。一般这种是整个水体泼洒的计算单位,如果颗粒状的底改一般是按面积算(较真来说既然是底改应按塘底面积算
,当然分量可根据水深做适当调整,但整体来说水深的影响不大,也基本默认按水面计算
)
③ 各种单位换算关系
1吨水=1000L(升)水=1 m[sup]3 [/sup](立方米)水=1000kg(千克)
1亩水面(按一米水深)=约667吨水
1kg=1000g(克)=1000000 mg(毫克),
1L=1000ml(毫升) 
④ppm:1ppm就是1百万分之一(10[sup]-6[/sup]),即1吨水(1m[sup]3[/sup]水)中加入1克原药的浓度。泼洒浓度1mg/L或1mg/kg就是1ppm,如果1亩按1米水深算投放667克就为1ppm
。
上期回顾:《虾工虾聊》——水产用品那些事
文章引自《鱼虾产业链》微信群,中国水产频道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微信号:QQ354793866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4-12 22:13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4-12 22:14 编辑
《虾工虾聊》4月11日
“水产常识那些事”
本地苗、一代苗、二代苗、SPF、SPR
① 本地苗:泛指亲虾是非进口的亲虾也非一代苗长大所成,即市面上养得比较大的普通虾作为亲虾所产的苗,也俗称“土炮”
② 一代苗:是指从国外引进经过改良、选育的亲虾作为种虾所产的苗称为“一代苗”,也俗称“进口苗”。如果说本地苗是“土鳖”、屌丝,一代苗可算是高富帅的“洋二代”
③ 二代苗:是指一代苗长大后被选用作为种虾,产下的苗成为“二代苗”。
④ SPF: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对虾是指机体内无特定病毒、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的对虾,但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是容许存在的。
一般指无传染病的健康对虾。较真的网友会发问了:无什么特定病原体?那还用说……肯定是什么病原体厉害就标没什么病原体啦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中国承诺不首先使用×××”,那×××肯定是很牛掰的啦,要不谁鸟你?!
(比如说“中国承诺不首先使用“城管”…….
)
⑤SPR:是指抗特定病原的对虾。
据说是将选育好的对虾通过饲喂带病毒的病虾肉等攻毒试验,让其感染,选取感染后存活的虾作为家系亲本,繁殖的后代再重复攻毒试验……直至所选育的对虾产下的子一代可以达到生产上抗特定病原的要求……看完这段介绍您就可以想象:SPR这个概念的是多么的高大上
,因为天量的成本弄下来只得到仅仅几乎是单一的抗性,而且这个抗性还不是100%可靠……所以SPR虾苗目前还只是停留在传说的“概念”上,生产上几乎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你想像一下,你花了大成本弄出个抗“白斑”的虾苗,结果放到塘里面它还是死了
,苗方的砖家还会告诉你,sorry!我的苗只抗白斑,但也不能保证不死于白斑
……而且它更可能是死于“桃拉病毒病”、 死于什么“肝胰腺细小样病毒病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死于“✘✘病毒病”……死于“弧菌”死于××细菌性疾病,它还可能死于各种各样不明原因的疾病,比如“偷死”
…….你只能彻底地无语了吧?!
有较真的网友又要问了,那为什么不开发出既能抗“白斑”又能抗“桃拉”还抗“✘✘病”等等疾病的SPR苗
……噢,卖嘎,那得多大的成本啊?!那不是SPF而是“神苗”……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4-12 22:17
《虾工虾聊》4月12日
“水产常识那些事”土塘、高位池、池塘建造。
①土塘:原是指池塘结构护坡、塘底等为泥土,一般土塘也指没有中央排污的低位池。
②高位池:原指池塘底部比海平面最高水位高的池塘(即随时可以把塘底的水排干),现在泛指池塘位置比较高,方便排水和排污的池塘,高位池一般都有中央排污。
③池塘建造基本要求:1、选址 要求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质良好,pH适中,能满足生产用水需要。交通便利,使苗种,肥料、饲料及商品鱼的来往运输方便2、 土质要求具有良好的保水性,保水性不好的话可能就像以前虾工讲的没水了撑不了船只能挑着料来喂虾了
3、配套设施:抽水机、增氧机、发电机、投料机等
④池塘建造:1、 池塘形状以长方形东西走向为好,这样可更有效接受光照,有利于提高水温和氧气,促进鱼虾的生长。2、长宽比以2:1-3:2的长方形最佳,方形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面积。3、面积:虾塘土池3~10亩为宜,高位池1~5亩为宜(近年来,高位池虾塘有越做越小的趋势,小塘水体易形成旋转集污便于管理,有些1亩左右的小塘亩产能达到甚至超过6000斤);鱼塘可适当偏大一点,以5~15亩为宜。鱼虾塘面积过大时,投饵、施肥等管理不方便,水质难以控制,面积过小则总产量、人工效率、效益等均相对偏低。
作者: zhoushuangyan 时间: 2015-4-14 08:53
《虾工虾聊》4月13日
“水产常识那些事”~常见的增氧机
①喷水式增氧机(天女散花式) 优点: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表层水体的溶氧量,视觉效果佳,想象一下,天女散花……
;缺点:水体旋转少,不能使上下层水体混合均匀,底层增氧效果不理想。多应用于鱼塘。
②射流式增氧机 优点:直接快速地提高中层水体的含氧量,平缓地增氧,不损伤幼鱼、虾,适合鱼苗池增氧使用;缺点:水体旋转少、增氧效率相对较低,需要搭配其他增氧机使用。
③水车式增氧机 优点:可造成方向性水流,使水体旋转,集污效果明显。目前虾塘使用这种增氧机最普遍;缺点:对深水区增氧效果不理想(超过1.5米水深此类增氧机的池塘底部氧气堪忧
④叶轮式增氧机 优点:搅水、曝气、造浪;缺点:属于单点增氧,容易将鱼塘的底泥抽吸上来,不适宜在水位较浅的池塘使用。
⑤鼓风式增氧机 优点:底部增氧效果明细,功效高能耗低;缺点:增氧的气头,纳闷管等易被藻类等堵塞失效,清理较麻烦。
作者: zhoushuangyan 时间: 2015-4-14 08:55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4-14 09:37 编辑
《虾工虾聊》4月14日
“水产常识那些事” ~增氧篇续
昨天的虾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增氧机,有网友就问了:“什么样的增氧机最好
”这个问题问得好
……还好您问的虾工不是卖增氧机的
,否则谁卖增氧机那肯定是说他卖的增氧机品种最好啦…….
昨天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增氧机的种类,我们要了解什么样的增氧机最好
池塘需要什么样的增氧机
那么我们就先要了解机械增氧的原理:
1、让空气中的氧气融入水中:尽可能地将水打成小水珠,而且打起来的水珠和空气接触的时间越长越好,这样就增大了空气中的氧气融进小水珠里的机会 
2、水定向地流动,带动水体上下层循环,让上层高溶氧的水体循环至底部,让中下层的水体循环至表面接触空气,从而让整个水体的溶解氧分布均匀;同时也让中下层的藻类循环至表层接受阳光,通过增加藻类的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氧气
3、直接吸取空气喷于水体底部,通过喷出的空气形成大量的空气小气泡和水体接触,让气泡中的氧气部分溶入水体从而增加水体里面的溶氧量。
曾经有虾农问虾工:我去医院拉几罐人用的纯氧罐,缺氧时把纯氧灌入塘里面效果应该很好吧?是纯氧哦(估计这虾农是看多了《急诊室的故事》之类的片子
)……只要您看懂了第3点,你就会明白:理论上不错,如果整罐纯氧都融进池塘水中,那效果肯定倍棒,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你把纯氧罐的氧接到塘底,打开,纯氧就咕噜咕噜地往水面上冒,最终绝大部分都逸散在空气中了,纯氧形成的大气泡和水接触的时间仅短短的几秒钟,您想象一下有多少纯氧能融到水体里面
当然理论上还是有点效果的
,估计您打开纯氧后站在塘边期待塘的溶氧升高时可能感觉良好,那可能是您呼吸到逸散到塘边空气里的纯氧了
,但你一旦明白这个原理,想到纯氧花的成本来做一个奢侈的“人工呼吸”,估计您整个人都会感觉不好了
总结:增氧机的江湖也是各门各派,各有所长,最好是将不同的增氧机根据水深,养殖密度等情况进行合理搭配结合,增氧的效果才会更理想。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4-24 08:47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4-24 09:21 编辑
《虾工虾聊》4月15日 “水产常识那些事” ~增氧篇续{:soso_e100:}{:soso_e163:}
昨天的虾聊讲了下机械增氧的原理,因为篇幅所限,时间及水平有限,难免挂一漏万,有很多关于溶解氧的知识没有分享到{:soso_e106:},幸好有热心的网友啊来提醒并补充发文给我。看完觉得蛮受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现将啊来关于溶解氧的介绍整理分享如下:
底部增氧的作用:底部增氧的最大作用是将底层水和表层水进行交换!其次才是省电、增氧能力强!
1、使上下水层温差趋于一致。因为所谓的应激,其中一个就是温差造成的。因此,对抗台风、暴雨、寒潮的能力就强了。平时加水换水影响就不那么大了。{:soso_e163:}
2、使上下层溶解氧相对平衡。因为水体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藻类的光合作用。而藻类是生活在水的表层阳光照射得到的水层。阳光充足的时候,表层的水可以达到饱和的状态。而鱼虾塘最耗氧的是底泥“呼吸”,将表层高溶解氧的水打到底部,加速底部有机质的分解,减少耗氧物质,让塘底更干净,比用改底药物实在多了!{:soso_e163:}
3、冬季更保温。在冬棚大家都知道好处的。而在露天塘作用就更明显了。因为机械式增氧是将水抛向空气中加大同空气的接触面积,空气的温度低,因而鱼塘的水降温速度就快,对鱼影响就大!而底部增氧是通过鼓风机打气到塘底,和空气接触面积小,因而可缓减降温速度!同时可以让鱼在塘底安静地越冬。{:soso_e163:}
缺点1:也是上下水交换!因为暴气过度就是翻底!所以养殖中期底部淤泥过多,不能用底部增氧。
缺点2:温差!夏季高温季节慎用,因为高温季节水体表面的温度可高达35--36度,将高温的水打到底部,让塘底微生物繁殖更快,耗氧更大。而水温越高,其溶氧能力越低。所以在每年6--9月高温季节阳光充足时要慎用底部增氧。但台风暴雨,或者是晚上都可以正常使用!而在高位池和水泥池任何时候都应该多用底部增氧!而底部增氧主要部件是暴气管。国产的,易堵的,叫纳米管,价格便宜,使用耗电量大,容易烧电机!而进口的叫暴气管,不易堵,可用几年,使用耗电量低!{:soso_e121:}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4-24 09:02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4-24 09:21 编辑
《虾工虾聊》4月16日 “水产常识那些事” ~增氧篇续{:soso_e100:}{:soso_e163:}
经常有养殖户问虾工,增氧机打出来的水流是顺时针方向的好还是逆时针方向的好{:soso_e132:},关于这个问题,有N多种说法,有讲究风水选择顺时针的{:soso_e120:},也有研究地球自转的选择逆时针的{:soso_e120:}(虾工发现就连地球自转派都细分成逆时针派和顺时针派,两派都口口声声说是专家声称的能增强打氧效果……{:soso_e144:}),虾工甚至见过有听“高人”指点把增氧机摆成梅花桩形的“乱流派”…….{:soso_e140:}
顺时针or逆时针,这是个问题!{:soso_e149:} 如果一定要虾工做出选择并要说出个子丑寅卯的话,(排除特殊虾塘形状影响等因素)虾工选择的答案是:“逆时针”。{:soso_e129:} 并非虾工强大到不相信风水,而是在这个方向性的问题上虾工觉得地球自转的因素影响要比风水要来得靠谱些。{:soso_e163:}中国是处于北半球的,处于北半球的虾塘来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所以选择增氧机打出的水流方向为逆时针能更好地顺应地球的自转方向……{:soso_e163:}
较真的养殖户可能就要跳出来发问了:“为什么专家也是跟我讲要顺应地球的自转方向,打氧的效果才会更好,但是专家说他们养虾用的增氧机打出的水流都是顺时针的?!人家可是权威专家哦,还是国外的专家哦…….{:soso_e144:}虾工建议您先看一看那专家是不是来自南半球的?人家南半球专家的虾塘上看地球是顺时针转的啦…….{:soso_e144:}(至于建议摆成梅花桩样式的砖家,您不用探究那专家是来自南半球还是来自北半球的了,有可能是来自外星球的…….{:soso_e144:}{:soso_e120:})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4-24 09:07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4-24 09:08 编辑
《虾工虾聊》4月17日 “水产常识那些事” ~增氧篇续{:soso_e100:}{:soso_e163:}
昨天虾工聊了下增氧机的的方位摆放的问题,有网友质疑了:逆时针顺时针效果区别感觉不出来啊,你花那么多时间去说这个事感觉有点八卦啊……{:soso_e144:}更有质疑精神的网友提出,虾工您有顺时针和逆时针效果对比的数据么?!……{:soso_e144:} 估计有好些人认为那一期虾聊看起来有点无聊{:soso_e120:},但恰恰是虾工比较看重的一期{:soso_e121:},并不是说顺时针或逆时针的差异有多大有多重要,而是这种思维、辩证方式在水产上很重要{:soso_e163:}。我不可能给出具体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效果对比的数据,但反过来想,您更给不出顺时针比逆时针好的数据不是?{:soso_e120:}那么我给了您一个“逆时针”的顺应所处北半球的地球自转方向的理由,如果您找不到顺时针比逆时针更好的理由,那你凭什么不相信我的理由?{:soso_e113:}最重要的是,水流选择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是零成本的,试想一下,我们身边的增氧机由于人的自然习俗等原因,基本都是采用顺时针水流方向的,按虾工所看到的估计,起码超过80%以上是采用顺时针水流方向来布置的{:soso_e140:}假设,我是说假设啊,达到同样的增氧效果,每台增氧机养一荘虾的时间因为水流方向顺应了地球自转方向可能比逆反地球自转方向的节省了1度电,那么全国有多少台增氧机,一年下来能省了多少度电?假设每台增氧机节省的不止一度电呢?……计算节省电的方式是为了感受直观,但最重要的是能提高增氧的效果,而且是不用另外花钱的啊。观念转变就OK,Duang……{:soso_e163:}
说到不花钱的调整,这类的细节在养殖中是比较实用的,比如说我们池塘的进水口,很多池塘抽出来的水是自然地沿着斜坡缓缓流入池塘。如果我们在入水口的地方放一块水平的挡板,让本来缓缓流入池塘的水直接冲到板上,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水花二次飞溅而出,飞溅的水珠增加了和空气接触的机会和面积,甚至延长了太阳照射水珠的面积和时间……{:soso_e163:}这些都是有好处的,你懂的……{:soso_e121:}
只要您的思维转变,水产上还有很多细节可以在不额外多少花费成本,甚至完全不花费额外成本的前提下得到更好地效果{:soso_e163:},你,还有什么理由抗拒思维的转变?!……{:soso_e163:}{:soso_e166:}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4-24 09:10
《虾工虾聊》4月18日 “水产常识那些事” ~增氧篇续{:soso_e100:}{:soso_e163:}
养殖水体里面产生氧气最多的并不是我们的增氧机{:soso_e144:},而是藻类的光合作用{:soso_e163:};消耗氧气最多的并不是我们所养殖的水产动物{:soso_e144:},水体里面耗氧的除了养殖的水产动物呼吸耗氧外,藻类、浮游动物等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耗氧、有机物耗氧等水化学耗氧、微生物耗氧等等。1、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虽然池塘新增加的溶解氧仅有少部分来自增氧机的直接作用,但是增氧机的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打出水花水珠等与空气接触让空气中的氧溶入水体外,还有让水体上下层循环,让溶解氧、水温、等分布更均匀,也让下层的藻类通过上下层循环得到更多接受阳光的机会,整体提高上下层水体的溶解氧。{:soso_e163:}
2、池塘里面最主要的溶解氧来自藻类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池塘藻类的光合作用是指藻类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soso_e163:}
藻类在白天有阳光时是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但是藻类在晚上等没有光照的状况下是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放在池塘里面看也可以说“增氧也藻类,耗氧也藻类”……{:soso_e144:}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4-24 09:12
《虾工虾聊》4月19日 “水产常识那些事” ~增氧篇续{:soso_e100:}{:soso_e163:}
昨天的虾聊讲了下藻类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对氧气的影响,藻类在白天有阳光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因此白天藻类是利于池塘溶氧的增加的,晚上藻类主要是进行呼吸作用,藻类在晚上是直接致使溶解氧降低的(因为晚上光照弱,光合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soso_e163:} 说到光合作用,我们常说的光合细菌也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合细菌中根据光合色素和电子供体的不同而分为产氧光合细菌(蓝细菌、原绿菌)和不产氧光合细菌(紫色细菌和绿色细菌),水产常用的大多数的光合细菌和藻类的光合作用不同,是不消耗二氧化碳的,也不产生氧气(光合细菌里面仅有少数品种如蓝细菌、原绿菌与藻类的光合作用相似:能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但在水产养殖中运用的光合细菌主要是不消耗二氧化碳也不产氧的光合细菌:紫色细菌:比如:红螺菌属、红假单胞菌属等){:soso_e163:}
有研究资料显示:我们常见的养殖池塘里面(那些工厂化养殖、长流水等特殊条件池塘除外),池塘水体里面的溶解氧来源:植物光合作用增氧约占89%,空气溶解氧约占7%,其余的才为人工机械增氧。至于这个数字是否准确性,虾工没有实测,不敢断言,数据有点贬低机械增氧作用的味道{:soso_e144:}。但是虾工觉得植物光合作用是池塘水体里面溶解氧的主要来源应该还是可信的,您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soso_e144:}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4-24 09:13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4-24 09:22 编辑
《虾工虾聊》4月20日 “水产常识那些事” ~增氧篇续{:soso_e100:}{:soso_e163:}
养殖池塘的溶解氧的变化:①养殖池塘由于一夜有机质分解和生物呼吸,池塘的溶氧在太阳出来前的黎明降到最低,此时鱼虾缺氧浮头最为严重。太阳出来后,池塘里面的藻类光合作用开始,情况马上得到改善,此后随着光照增强,水温上升,藻类的光合作用越来越强,水体里面的溶解氧就越来越高。很多养过鱼虾的都会有这种经历:池塘鱼虾塘缺氧浮头时无论开多少氧机、下多少增氧剂,甚至人工去摇排泼水增氧等方法都用上,鱼虾的缺氧都很难得到根本的解决,但是一旦顶到太阳出来,很快基本上鱼虾的缺氧浮头就得到立竿见影的缓解,(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前面虾聊讲的:池塘里面的溶解氧的增加主要来源是藻类的光合作用,空气中融入的氧和机械增氧仅占整个池塘增氧的小部分),太阳出来后直到下午3点至5点左右池塘水体的溶解氧达到最高,再往后直到太阳下山,随着光照强度逐步降低池塘的溶解氧也逐步降低,晚上直到次日黎明由于光照弱,仅有月亮微弱的反射光,藻类的光合作用很微弱,放出的氧气很少。但同时池塘里面藻类、养殖动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耗氧、有机物的分解耗氧等等,会致使整个池塘的溶解氧逐步下降,至黎明最低(太阳出来前);黎明过后太阳出来,池塘的溶解氧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逐步增强,溶解氧开始增加……{:soso_e163:}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4-24 09:14
《虾工虾聊》4月21日 “水产常识那些事” ~增氧篇续{:soso_e100:}{:soso_e163:}
②溶解氧的季节变化:夏季水温高,藻类生长旺盛,池塘的各类生物繁殖速度快、新陈代谢水平高,开放式池塘里面藻类的光合作用增加的溶解氧及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分解等消耗的溶解氧都比较明显,因此夏季的池塘一天内的溶解氧最高值和最低值差异较大,变化比较明显;春秋水温适中,池塘溶解氧变化相对夏季比较平稳;冬季比较寒冷的北方池塘,甚至水面会结冰。由于池塘、水库表面结冰,空气中的氧气无法直接融入水体,增氧的途径只能靠池塘冰面下的藻类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如果鱼多藻类少,水体里面整体消耗的溶解氧大于光合作用生产的溶解氧,有可能会发生缺氧的现象;如果鱼少藻类多,在冰面覆盖下,有可能出现光合作用产生的溶解氧大于整体消耗的溶解氧,就算溶解氧达到过饱和也难以逸出到空气中,溶解氧在水中积累过多,超过饱和度可能使鱼患气泡病。(有较真的网友就要问了:为什么只说可能使鱼患上气泡病?那虾呢?难道虾的气泡病只是传说?……咳咳……{:soso_e113:}理论上来说虾也是可能得气泡病,但只是理论上而已,问题是虾工还真没听说过谁的池塘、水库结冰了还在养过冬虾的啊……{:soso_e144:})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4-24 09:17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4-24 09:26 编辑
《虾工虾聊》4月22日 “水产常识那些事” ~增氧篇续{:soso_e100:}{:soso_e163:}
③饱和溶解氧与水温的变化关系:在标准大气压下,纯水中的饱和溶解度随着水温的降低而提高(饱和溶解氧是指水体与大气中氧交换处于平衡时,水中所能溶解的氧最高浓度,单位为mg/L),在水温30℃时水体里面的饱和溶解氧为7.56mg/L,20℃时饱和溶解氧为9.08mg/L,1 0℃时饱和溶解氧为11.26mg/L, 0℃时饱和溶解氧为14.64mg/L。
我们都知道水温在4℃时水的密度最大,但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水密度最大时那水中饱和溶解氧会低哦{:soso_e120:},其实水在4℃时饱和溶解氧为13.09mg/L。并不是水的密度大了所含的溶解氧就低,照样适用水中饱和溶解氧随着水温的降低而增加的规律。(养殖池塘里面因为水体里面的藻类在光照比较充分时的光合作用,不断消耗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池塘水往往会出现过饱和溶解氧的状况:即水中的溶解氧高于同等温度、气压等条件下的饱和溶解氧值。我们在生产上测量往往出现远远高于同等水温、气压下的溶解氧值,可不要一看到测出来高得离谱的溶解氧就马上怀疑您的测试方法有问题哦{:soso_e120:})
附不同温度下水体的饱和溶解氧对照表: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4-24 09:18
《虾工虾聊》4月23日 “水产常识那些事” ~增氧篇续{:soso_e100:}{:soso_e163:}
④溶解氧的其它变化:
气压的降低,会造成水体对氧的溶解度降低,可能会导致水体缺氧。低气压往往伴随降雨,降雨缺少阳光,也对池塘里面藻类的光合作用不利。
气压低对养殖动物体内的溶氧能力同样产生了负面作用,低气压会导致血液携氧量降低,因此动物需要通过更多的呼吸或加快呼吸频率来增加氧的摄入。 所以天气突变时易出现水体缺氧甚至养殖动物缺氧浮头、得病。
在气压低的情况下,池塘底部经常会发现有机物大量泛起的现象,这就是所谓“泛塘"现象,也有人称“反底”“翻底”,泛起的有机物分解过程会大量消耗水体里面的氧气。低压天的“泛塘”“反底”可能会造成比较大的损失,因此很多有经验的养殖户会在低压天前常常会先投放沸石粉、底改之类的产品进行“压底”。
因此我们对虾养殖中要注意低压天的处理,特别是花虾(日本对虾)养殖,往往在大雾天、低压天非常容易出问题,有花虾养殖经验的虾农常常说,花虾最怕大雾天,往往一刮东风、起大雾,花虾就很容易出问题甚至整塘全军覆没……因此不少虾农都说东风、大雾天“最毒”……{:soso_e136:}虾工认为这跟低压天气的溶解氧底、低压天造成的血液携氧水平低、泛底等有脱不了的关系{:soso_e129:}{:soso_e163:}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4-24 09:29
《虾工虾聊》4月24日 “水产常识那些事” ~增氧篇续{:soso_e100:}{:soso_e163:}
前几期的虾聊我们着重讲了溶解氧的相关知识。溶解氧对我们养殖动物是很重要的,打个比方,水中的溶解氧对于养殖的鱼虾就像空气中的氧气对我们一样重要。想象一下,假设没有氧气,人类能顶几分钟?那么水体中没有氧气时鱼虾能顶几分钟?几十分钟?{:soso_e144:} 池塘水体里面的溶解氧是动态变化的,会受到藻类光合作用、藻类、养殖动物、水生生物呼吸作用、有机物分解耗氧、还会受到温度、气压、微生物等等影响{:soso_e144:},多数的养殖户往往都停留在“肉眼所见”或“过往的经验”上:往往一塘水变了、老化了、倒藻了,习惯性下点肥,下点菌,调一调……{:soso_e144:} 。这个虾工真心没办法习惯性好评{:soso_e110:}。因为肉眼看起来水变了,但里面的溶解氧处于什么水平,溶解氧的进一步变化趋势是什么, 单凭肉眼很难看得出,如果池塘水体里面的溶解氧本来就不足,下的肥、菌有可能会让池塘的耗氧更严重……{:soso_e136:},就算一塘水,嫩爽嫩爽的,人看起来很舒服,但不代表虾就一定“舒服”……{:soso_e144:}就算您看的时候虾还算“舒服”,但也不代表晚上虾还“舒服”……{:soso_e144:}
虾工觉得增氧的投入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您投入的渔药甚至饲料都不会一定给您高的回报甚至投入过多还可能副作用,但是氧气肯定是最值得您大力投入的……{:soso_e163:}有较真的网友就要问了:增氧投入多了,鱼虾会不会得气泡病啊……{:soso_e144:},咳咳……您还是先考虑下您鱼虾缺氧而死的概率是得气泡病而死的概率多少倍再说吧……{:soso_e103:}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4-27 11:18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4-27 11:29 编辑
《虾工虾聊》4月25日 “水产常识那些事” ~增氧篇续{:soso_e100:}{:soso_e163:}
溶解氧的检测在水产上往往被忽视,因为很多人的过往经验是:白天基本都不会缺氧,随便一测基本都是饱和甚至过饱和的{:soso_e144:};小苗时期基本不会缺氧{:soso_e144:}。虾工见过有奇葩的虾农放苗后很多天不开增氧机的,要观察到池塘里面的野杂鱼、野杂虾出现缺氧的征兆才开始开增氧机,该奇葩虾农还蛮有把握的介绍他的省电经验:野杂鱼野杂虾都是野生的,习惯生活在水质清新的溪流等溶解氧比较高的环境,所以耐低氧能力肯定是不如我们多代驯化的白对虾的。因此在观察到不耐低氧的野杂鱼虾没出现缺氧的征兆前,我们所放的对虾苗是不会缺氧的……{:soso_e144:}。以上关于白天和小苗不会缺氧的经验都是不可靠的{:soso_e136:}虾工还就真的遇到过有朋友白天放苗时虾苗就缺氧不下底的:大白天的放苗后苗都不下底,水面到处是看起来白白的虾苗。当时虾工在塘里帮放苗时内裤都钻进了很多不下底的虾苗{:soso_e144:},所以记忆犹新……{:soso_e144:}当时还有人说有些苗就是这样的,又有人说应激,赶紧泼维生素C……多番操作都还是浮面依然,后来紧急把增氧机装起来,开动增氧机虾苗才逐步下底……(最后苗总算下底了,但那一造虾算是养成功,但养出来成活率比较低,估计当时放苗时因缺氧直接就损失了不少苗……{:soso_e136:})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4-27 11:20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4-27 11:27 编辑
《虾工虾聊》4月26日 “水产常识那些事” ~增氧篇续{:soso_e100:}{:soso_e163:}
目前测试溶解氧一般用测试盒或探头式测氧仪。测试盒测溶解氧时往往操作比较容易产生误差:取水时样时各个水层的差异,取水样时取样盒做不到全满的话留有的小气泡及操作过程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溶解氧的测量结果;探头式测氧仪使用方便,测试准确,虾工曾在十年前就尝鲜弄了套探头式的测氧仪,探头往水里一扔,开机就得结果,想测哪里扔哪里,想测多深扔多深,真心方便{:soso_e163:},只是当时的探头有个致命的缺点,每个星期就要换一次电解液,换电解液很容易弄坏那层渗透膜,换完电解液还要重新校正数值……{:soso_e136:}当时虾工用了不到一个月彻底投降……{:soso_e138:}{:soso_e136:}
所幸的是,目前最新的测氧仪的探头已经做到带自动清洗功能了{:soso_e163:},据虾工了解,目前比较先进的测氧仪电解液及渗透膜只需要3-5个月左右换一次即可(水清5个月,水浓的3个月){:soso_e163:},现在的测氧仪不但可以远程实时监测池塘里面各水层的溶解氧,而且可以在手机上实现遥控开关,甚至还可以提前设定溶氧值实行自动根据水体溶氧值开关增氧机……{:soso_e163:}
今天虾工就冒着有可能被认为是“托”的风险推荐下{:soso_e129:},动态的溶解氧监测对我们养殖真的很有用,虾工一直强调:溶解氧方面的投资回报率是最值得的,您用得好,带来的效益可能远远不止多赚这台测氧仪的钱…….{:soso_e163:}
有人把溶解氧的在线监测仪称为“懒人神器”,这其实挺恰当的哈{:soso_e120:}。曾有网友问我:虾工,我是懒人,测氧仪这种“懒人神器”是不是比较适合我这类型的人{:soso_e132:}……咳咳……{:soso_e143:}那得要看您是懒到什么程度了…..如果您真的懒得连手机都懒得打开去遥控增氧机那还是劝您算了吧……{:soso_e144:}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4-27 11:21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4-27 11:23 编辑
《虾工虾聊》4月27日 “水产常识那些事” ~酸碱度{:soso_e100:}{:soso_e163:}
前几期的虾聊我们着重讲了溶解氧的相关知识。池塘水体里面藻类的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还会导致养殖里面一个常见指标的变化:酸碱度(又叫PH值)。 池塘里面由于一整夜藻类、养殖动物和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在太阳出来前的黎明池塘水体里面的二氧化碳积累最多,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形成碳酸。(碳酸,也称“空气酸”,化学式H2CO3,是酸的一种,我们喝的汽水就是一种碳酸饮料)。你没听错,碳酸是酸性的{:soso_e144:},所以黎明太阳出来前池塘水体的二氧化碳积累最多,也可以说此时水体里面碳酸含量也最多,因此此时水体酸碱度最低。{:soso_e163:}
太阳出来后,池塘里面的藻类光合作用开始,光合作用消耗水体里面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此后池塘光照越来越强,水体里面藻类的光合作用消耗的a二氧化碳大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水体中的二氧化碳会逐步减少,因此水体的酸性减少,酸碱度就会提高。太阳出来后直到下午3点至5点左右池塘水体的溶解氧达到最高,二氧化碳含量到达最低,酸碱度达到一天的高峰。{:soso_e163:}再往后直到太阳下山,随着光照强度逐步降低池塘的光合作用减弱,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慢慢地减少,晚上直到次日黎明由于池塘里面藻类、养殖动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水体的酸碱度逐步降低,直到黎明太阳出来前二氧化碳积累最多,此时池塘酸碱度达到一天内的酸碱度的谷底-最低值。{:soso_e163:}
池塘水体里面由于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水体里面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致使池塘水体呈现早上低下午高的基本规律。酸碱度早上低下午高的基本规律正好和池塘的溶解氧含量早上低下午高的基本规律是一致的。{:soso_e163:}
作者: tcflygood 时间: 2015-4-30 18:39
新人 正需要这些知识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4 08:50
《虾工虾聊》4月28日:“水产常识那些事” ~酸碱度
上几期虾聊讲了池塘水体里面藻类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及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会引起池塘水体的早晚(上午与下午)酸碱度变化。酸碱度早晚变化或者说最高值与最低值变化的幅度与藻类的数量及水体的缓冲能力有关。藻类越浓、缓冲能力越差,早晚的酸碱度变化幅度越大。
藻类越浓,那白天光照正常时光合作用就越明显,消耗的二氧化碳就越多,藻类越浓晚上的呼吸作用越明显,水体里面的二氧化碳积累越多。因此藻类浓的池塘早晚酸碱度变化比较大,这个比较容易理解。但是缓冲能力对很多养殖户来说可能就比较陌生了。当往某些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酸和碱时,有阻碍溶液pH变化的作用,称为缓冲作用。池塘里面具有比较强的缓冲作用的是碳酸氢根(HCO[sub]3[/sub][sup]-[/sup]),HCO[sub]3[/sub][sup]-[/sup] + H[sup]+[/sup] ⇄ H[sub]2[/sub]O + CO[sub]2[/sub]↑,HCO[sub]3[/sub][sup]-[/sup] + OH[sup]-[/sup] ⇄ H[sub]2[/sub]O + CO[sub]3[/sub] [sup]2-[/sup]
以上碳酸氢根(HCO[sub]3[/sub][sup]-[/sup])和酸性的阳离子H+反应生成水和CO[sub]2[/sub](二氧化碳的酸性比原来酸的性的阳离子H+酸性降低很多);同理碳酸氢根(HCO[sub]3[/sub][sup]-[/sup])和碱性的阴离子OH[sup]-[/sup]反应生成水和CO[sub]3[/sub] [sup]2-[/sup](池塘里面的反应碳酸根大多数是以沉淀的碳酸钙(中性)或中性碳酸钠等形式存在,反应降低了未反应前碱性的阴离子OH[sup]-[/sup]的碱性,也就是说碳酸氢根(HCO[sub]3[/sub][sup]-[/sup])有比较直接的缓冲作用。
有经验的养殖户为提高池塘水体缓冲能力最常用的产品是小苏打:碳酸氢钠(NaHCO₃),我们从前面讲的原理可知投放小苏打也就是直接增加水体里面碳酸氢根(HCO[sub]3[/sub][sup]-[/sup])的含量,从而提高水体的缓冲能力。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4 08:51
《虾工虾聊》4月29日:“水产常识那些事” ~酸碱度
酸碱度(PH值)作为一个水产养殖里面最基础的数据,对养殖动物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很多较真的网友可能就要反驳了:书上说酸碱度多少多少养鱼虾最佳,但我养的几造都在这个最佳酸碱度,鱼虾却死掉了,反而酸碱度和书上差异大的却成功了……我们今天讨论的不是鱼虾的酸碱度耐受问题,因为每次扯到这类问题都扯不清,虾工曾拜访过有的高密度工厂化养殖,早晚的PH值可以底至6以下,而在某些地方土质底质的问题,上午测PH值已经普遍高于9,有些塘甚至达到11、12,也不见得养殖不出虾啊(至于虾工举的例子可不是随便胡掐,可以查证,工厂高密的酸碱度偏低是比较普遍的,有兴趣考证高酸碱的可以到广西的铁山港雷田,十年八年前虾工曾在那边呆过,当时的虾塘基本都是半山腰或坡上建的,印象特别深的是那的虾塘酸碱度真心高啊,有些塘甚至PH试液紫得都发黑…….至于现在那片地区虾塘的酸碱度还是不是那样普遍偏高,虾工就不敢担保了,但相信有不少人、不少地区都可以验证到:虾对极端酸碱度耐受度是超出书上所描述的,甚至是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的……
不扯鱼虾对酸碱度耐受度,但虾工想扯一扯鱼虾对一天内早晚酸碱度变化的敏感度。因为水体里面一直偏酸或一直偏碱,其实鱼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耐受甚至习惯,但一天内早晚酸碱度(上午PH最低值和下午PH最高值)变化波动太大,那估计鱼虾可就够呛了……
就像非洲那么热却有人能忍受甚至习惯,极地那么冷还有爱斯基摩人能忍受甚至习惯。但估计没有人能忍受早上像非洲那么热,晚上像极地那么冷的环境,道理是一样的。
酸碱度早晚的变化波动,你~值得关注……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4 08:52
《虾工虾聊》4月30日:“水产常识那些事” ~酸碱度、应激
一天里面早晚酸碱度(上午PH最低值和下午PH最高)变化波动太大,对鱼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应激”。虾工最早听说“应激”这个词是十几年前了,更早前听台湾的养虾师傅头讲的是“紧迫”“压迫”,其实“应激”“紧迫”都是一个意思,被“压迫”就会表现出“紧迫”的状态,这就叫“应激”…….哈哈,两岸文化同源的啦(台独分子就死了那条心吧)…….
我们养虾的平时听得最多的就是“应激”,其实不止虾会“应激”,如果您养鱼,说不定您就会天天听到人家说鱼“应激”,虾工有次去一个朋友的猪场,尼玛竟然听他们在谈抓猪称猪来算料比,小猪也会应激、拉稀……
所以虾工觉得还是有必要给大伙科普下“应激”的概念:“应激”是一种反应模式,指动物机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后,在没有发生特异的病理性损害前所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应答反应。当刺激事件打破了有机体的平衡和负荷能力,或者超过了个体的能力所及,就会体现为压力,甚至引发病理性的损害。
虾的应激表现:轻者发红(触须、尾扇、附肢、甚至全身的色素点细胞扩散,发红)重者痉挛、抽筋,甚至“死给你看……”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4 08:54
《虾工虾聊》5月1日:“水产常识那些事” ~酸碱度、硬度、总碱度
酸碱度(PH值):水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用pH值来表示。水化学上的定义:pH=7的水溶液呈中性,pH<7者显酸性,pH>7者显碱性。由于对虾养殖偏好于弱碱性的水,所以如果池塘水pH<7.5,虽然水化学定义上还是弱碱性,但我们习惯上说这塘水偏酸了。
硬度:水产上的硬度主要是指水中Ca[sup]2+[/sup]、Mg[sup]2+[/sup]等阳离子的总量。硬度包括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水中Ca[sup]2+[/sup]、Mg[sup]2+[/sup]以酸式碳酸盐形式存在的部分,因其遇热即形成碳酸盐沉淀而被除去,称之为暂时硬度;而以硫酸盐、硝酸盐和氯化物等形式存在的部分,因其性质比较稳定,不能够通过加热的方式除去,故称为永久硬度。能有效提高水体缓冲能力的是水体的碳酸氢盐。
总碱度:水产上的总碱度主要指水中的HCO[sub]3[/sub][sup]-[/sup]、CO[sub]3[/sub] [sup]2-[/sup]等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阴离子总量。能有效提高水体缓冲的是 HCO[sub]3[/sub][sup]-[/sup]
水产上硬度和总碱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一个属于阳离子一个属于阴离子,有可能是同时存在的,比如Ca (HCO[sub]3[/sub])[sub]2[/sub]、Mg(HCO[sub]3[/sub])[sub]2[/sub]的形式存在,因此水产上测得总碱度高的池塘,总硬度也比较高。池塘水体里面我们评估一个水体的的缓冲能力,一般是测试水体的总碱度(因为总硬度测试容易受到有盐度的水体里面纳离子的干扰,测试不准确,所以硬度测试得比较少)
总碱度低的池塘,水体的缓冲能力差,在同等藻类浓度的情况下,缓冲能力差的池塘,早晚的酸碱度(PH值)波动就会比较大。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4 08:56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5-4 09:08 编辑
《虾工虾聊》5月2日 “水产常识那些事” ~酸碱度、硬度、总碱度{:soso_e100:}{:soso_e163:}
经常有虾农问我说,:虾工,我的塘水酸碱度低,PH值才7,怎么办……{:soso_e132:}听到虾农问这个问题一般就要注意了,要了解下他的酸碱度是上午还是下午测的,池塘的总碱度怎么样{:soso_e144:}。虾工曾遇到过有虾农说他塘水偏酸,测PH值仅7而已,但是这是在早上测的PH值7,我在下午去帮他测时PH值变成9了{:soso_e136:},尼玛{:soso_e143:}您说这是酸碱度低还是高?!,这叫酸碱度波动大,不叫酸碱度低好不好……{:soso_e144:}
酸碱度波动大的处理:我们要避免酸碱度波动大,主要是提高水体的缓冲能力。一般可以投放小苏打、生石灰、白云石粉、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均有助于提高水体的缓冲能力,缩小早晚的酸碱度波动……{:soso_e163:}
酸碱度低的处理:可通过加生石灰。将生石灰化成石灰水,凉后泼洒,石灰渣不用泼,一般少量多次使用,每次6-8斤每亩每米水深。新塘或还没开始肥水的塘肥水后酸碱度会有一定的上升......{:soso_e163:}(需要注意的是,在氨氮高时,提高池塘的酸碱度甚至添加碱性东西都有可能会带来风险,需要谨慎{:soso_e144:}因为氨在池塘水中酸碱度低时一般是以离子氨形式存在,基本上没有什么毒性;但在酸碱度高时可能会转为分子氨的形式存在,分子氨的毒性比离子氨大大加剧……{:soso_e136:},所以了解这些基本的原理还是对我们的生产实践是非常重要的{:soso_e163:})
酸碱度高的处理:一般使用EM菌加红糖,利用菌繁殖产酸逐步把酸碱度降下来,效果比较慢,但安全有效适应性广。也有部分虾农喜欢用乳酸菌的。甚至有的虾农会添加有机酸、甚至醋酸等酸性的东西来辅助降低酸碱度(直接添加酸性物质的方式虾工是不推荐的{:soso_e144:},因为养殖生产上水体体量很大,直接加酸性的物质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降低PH的作用……只是在心里起点作用而已:心{:soso_e166:}酸酸……并不见的真的会水酸酸{:soso_e112:}……){:soso_e120:}{:soso_e163:}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4 09:04
《虾工虾聊》5月3日 “水产常识那些事” ~酸碱度波动、应激{:soso_e100:}{:soso_e163:}
说到水体酸碱度的早晚波动、虾的应激,不得不说一说我一哥们{:soso_e129:},该哥们在珠三角做技术跑市场{:soso_e104:}。珠三角的池塘基本都是淡水的,总碱度一测几乎都是30、50的,远远低于养虾要求比较佳的总碱度80~120,,池塘的缓冲能力巨差{:soso_e136:},中后期池塘酸碱度早晚差异就巨大{:soso_e136:}……。
该哥们一到客户那里,先在养户面前测下总碱度。然后就跟客户开聊:你这塘虾我不用看{:soso_e104:},测这总碱度就知道你的虾都是须红尾红……{:soso_e141:}客户频频点头表示认同{:soso_e103:}......如果是养殖后期下午,看到藻浓,哥们就再说:这塘水酸碱度会偏高,不信可以测给你看……{:soso_e104:}(养户这时下巴都差不多点头点掉了,一介虾农,除了算命,那里遇到过此类未卜先知的厉害角色?!)……这还不是高潮…..哥们会接着再说:你虾子是不是有些软壳?慢料?……(尼玛,全中!就算再见多识广的养殖大户这下也都彻底Hole不住了……{:soso_e144:}),哥们再慢悠悠的来一句:你这塘虾估计已经开始偷死了{:soso_e141:}(什么?没见到死虾?!那是虾死了你都没发现而已,等你发现问题就大了{:soso_e141:}…..)……至此,听闻的虾农基本上早已魂飞魄散,五体投地,奉若神明,言听计从{:soso_e136:}{:soso_e134:}{:soso_e149:}{:soso_e144:}……. 然后、然后……你懂的……{:soso_e144:}
后来此哥们的逼格升级{:soso_e144:},去到客户那里连总碱度都不用测了,直接把那几句改成:你这塘虾我都不用测水,不用看虾,就看一眼这塘水色就知道,你的虾肯定红须红尾{:soso_e104:}……尼玛!连测下总碱的前戏都省了,一上来就直接奔高潮而去……{:soso_e144:}
看多几期虾聊,就算您是刚入行的菜鸟技术员{:soso_e121:},虽不能保证您能在老养殖户面前直接装逼{:soso_e141:},但提升点逼格应该还是有帮助的……{:soso_e113:},如此,也算虾工积点阴德了哈……{:soso_e128:}(祝大家五一节日快乐{:soso_e163:}{:soso_e183:})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4 09:25
《虾工虾聊》5月4日 “蜕壳那些事” {:soso_e100:}{:soso_e163:}
前几天的虾聊讲到虾的应激表现:轻者发红(触须、尾扇、附肢、甚至全身的色素点细胞扩散,发红)重者痉挛、抽筋、蜕壳,甚至“死给你看…… {:soso_e144:} 其实虾区别于鱼和其它动物的最特别的应激反应是“蜕壳”。说到蜕壳这个事,有利有弊,正常的蜕壳才能让虾快速生长,但非正常的刺激蜕壳有可能会引发疾病甚至死亡。虾的一生就是不断蜕壳的一生,当虾不再蜕壳,那就离生命终结不远了……{:soso_e136:}
最常见的刺激性蜕壳就属放苗时候了,一般放苗当天晚上会出现大量蜕壳{:soso_e144:},主要是因为池塘的水温、盐度、PH等等因素和苗场及苗袋的环境差异太大,大部分会应激性蜕壳。甚至细心的虾农在虾苗运输到塘边时就可以观察到部分虾苗已经在充氧袋里脱壳了……{:soso_e144:}运输过程那么颠簸,相当于小虾苗在袋子里冲了一个多两个小时的浪,如果是人这样颠簸冲浪法,估计不死也蜕层皮了{:soso_e135:},那您就更能理解虾苗的“蜕层皮”了……{:soso_e144:}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6 11:55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5-6 11:57 编辑
《虾工虾聊》5月5日 “蜕壳那些事” ~{:soso_e100:}{:soso_e163:}
正常情况下,当虾机体组织生长及营养物质累积到一点程度的时候必然要进行蜕壳(皮),每蜕壳(皮)一次,虾体会明显增长。但是当虾产生应激反应时,往往会引发蜕壳行为,而且这种非正常蜕壳有可能会引发虾体疾病甚至蜕壳不遂而死亡。之前虾聊里有讲过有养虾的所谓“高手”在卖虾前故意通过换水、下茶麸、消毒剂等方式刺激虾蜕壳,让虾在卖前再蜕壳长多一圈的手段{:soso_e144:}当然,虾工也提醒了,此操作有风险,切勿随意模仿……{:soso_e144:}
虾蜕壳的同时还可以蜕掉附着在甲壳上的寄生虫和附着物,所以当虾附着纤毛虫时,也有虾农用茶麸促蜕壳来治疗比较轻微的纤毛虫{:soso_e163:}。需要强调的是:纤毛虫和蜕壳是相矛盾的{:soso_e136:},纤毛虫的根部是钉进甲壳里的,虾一旦感染纤毛虫,就会蜕壳困难{:soso_e144:}。但是如果促使对虾蜕壳成功,则会把纤毛虫连同旧壳一起脱掉{:soso_e144:}。但在虾工看来,靠促进蜕壳来治疗普遍的纤毛虫感染是不靠谱的,搞不好还会促出问题,纤毛虫没成功促蜕壳蜕掉,虾可能还会被促死了……{:soso_e136:},关于纤毛虫还是别扯太远{:soso_e144:},有空再弄期虾聊来专门扯一扯……{:soso_e113:}{:soso_e120:}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6 11:58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5-6 12:00 编辑
《虾工虾聊》5月6日 “蜕壳那些事”{:soso_e100:}{:soso_e163:}
虾的一生大约要蜕皮50多次,从无节幼体发育到仔虾要蜕皮12次,从仔虾到出苗前的幼虾,要蜕壳6~8次,从幼虾到成虾还要蜕壳20~30多次……{:soso_e144:}, 据相关资料考证,在28℃时,仔虾、1-5g幼虾和15克以上成虾的蜕壳间隔时间分别是30-40小时、4-6天和15天,也就是说虾越大,蜕一次壳需要完成积累营养的时间越长。{:soso_e100:}{:soso_e163:}
虾工曾有幸亲眼看到过虾的整个蜕壳过程{:soso_e163:}:对虾蜕壳前,下面新的软壳已经形成,准备蜕壳时虾会侧躺在虾塘底部,不停地弹动,经历过多次的弹动之后,头胸甲先蜕开,然后整个虾从旧的虾壳里面抽身出来,包括步足、游泳足,触须都从整个旧的壳里面蜕出来{:soso_e144:},亲眼看到细长的触须从旧壳里面抽身而出时实在是非常的震撼,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soso_e163:}
刚退壳的虾,体表是软的,但是很快就能游动,虾壳需要从水里面吸收钙等微量元素来使新壳硬化。蜕壳后的虾新壳完全硬化需要1-2天,具体硬壳的快慢取决于虾蜕壳前的营养积累水平及水体里面的矿物质含量等影响因素......{:soso_e100:}{:soso_e163:}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7 11:34
《虾工虾聊》5月7日 “蜕壳那些事” {:soso_e100:}{:soso_e163:}
虾子蜕壳后,身体是柔软的,虾身会吸水膨胀,然后新壳从水体里面吸收矿物质、微量元素以利用新壳的硬化。新壳完全硬化后相当于整个虾身大了一圈,所以说虾蜕壳才能长大{:soso_e121:}。虾对钙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95%以上是通过壳直接从水体里面吸收,通过摄食补充的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给虾“补钙”应该是直接提高水体里面的矿物质、微量元素的含量,而不是给虾内服“补钙”……{:soso_e144:}
虾工曾见过一个奇葩+土豪的浙江老板{:soso_e144:},该老板有三百多四百亩虾塘,当时他带虾工去他的“药库”参观[{:soso_e144:},尼玛,满满的十几大箱哈药六厂的盖中钙{:soso_e126:},那土豪自豪地告诉我,养殖顺利的话他每荘虾都要用六万多元的盖中钙,多年合作、厂家直发,都是给虾内服,钙对虾来说太重要了{:soso_e129:}……虾工当时脑海中一直浮现盖中钙那老头老娘们的广告片断:吃了盖中钙,腰不酸了,腿不疼了{:soso_e144:}……但虾工心疼啊{:soso_e167:}……心中一万个草泥马奔腾而过……{:soso_e135:}
六万块每荘虾啊,六万块尼玛换成盖中钙直接扔到水里都能听个响{:soso_e144:},拿来拌料连个响都听不着{:soso_e138:}……虾工当时那个激动啊......{:soso_e144:}苦口婆心、唾液横飞,神情激昂地把关于虾蜕壳、补钙那点事从头到尾说了个遍{:soso_e144:}……当时那老板还算听得头头是道,频频点头{:soso_e127:}…...
也不知道那老板听得进与否{:soso_e144:},如果能听得进,一年能省下那六万多{:soso_e163:}……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祝各位养虾的看官规模越来越大,一年也能省下这六万多{:soso_e163:}……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8 11:25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6-10 08:54 编辑
《虾工虾聊》5月8日 “蜕壳那些事”{:soso_e100:}{:soso_e163:}
虾蜕壳还会受到潮汐的影响,潮汐又会受到月亮的影响{:soso_e163:}。农历初一和十五,大潮、月圆等对虾比较容易出现集中蜕壳{:soso_e163:}。这时又有较真的网友跳出来了:虾工你之前虾聊聊增氧机打出的水流方向时扯什么地球自转方向,这次聊个虾蜕壳又扯上了月亮,你这是要闹哪样?……{:soso_e144:}你说虾喜欢在初一、十五蜕壳,我怎么天天看到虾蜕壳……{:soso_e144:}
虾工说的是农历初一、十五虾蜕壳相对比较集中{:soso_e144:},你那塘里放了几十万上百万的虾,当然可以天天看到有虾蜕壳了,又不是说吹鸡 哪样整齐憋到初一、十五一起再蜕……
有经验的虾农会根据虾的吃料情况、天气变化、潮汐变化等预判虾的集中蜕壳规律,蜕壳前打足氧,提前投放增氧剂,换好新鲜水源等等,集中蜕壳前投喂多维,集中蜕壳后给水体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soso_e163:},还要注意虾集中蜕壳前吃料比较猛,集中蜕壳后吃料骤减,集中蜕壳后千万别按平时的量投喂以免浪费污染水质,其实如果把控好虾的集中蜕壳时间和规律,单单投料时机这一项即可大做文章……{:soso_e163:}
《虾工虾聊》5月9日
“蜕壳那些事”
关于蜕壳那点事前前后后用了好几期的篇幅来讲,别以为虾工用那么多篇幅来讲虾蜕壳是闲得蛋疼没事找事做
,我们了解虾子的蜕壳过程、相关细节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为什么池塘底质那么重要
因为虾蜕壳是在塘底完成的,而且虾蜕壳时是最脆弱的时候;平时我们测的氨氮、亚硝酸盐、氧气都是在中上层取水样多,有多少人测过虾蜕壳时呆的最底部氨氮、亚硝酸盐、氧气
谁又在虾蜕壳的主要时段:晚上来测过这些水层的指标
平时亚硝酸盐,氨氮、氧气都测了,虾看起来好好的,但为什么大量集中蜕壳时就发生严重偷死
为什么偷死的虾很多壳是软的
(甚至软得像人的皮肤一样,那很可能是退壳的时候或刚蜕完壳时拜拜的)……为什么流行的混养模式并不如想象中美好
:投放摄食病弱虾的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进行阻断虾病蔓延的方式在理论上有效,但实际应用上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虾蜕壳时,躲避敌害生物的追捕能力几乎为零。正在蜕壳的虾虾体较软,不停地在塘底弹动,此时的蜕壳虾比死虾或病弱虾更能引起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的食欲
,因此所投放的鱼类更倾向于捕食刚蜕壳的虾而不是去捕食病弱虾或死虾,从而违背了放鱼是为了彻底清除病弱虾、死虾的初衷
……投放的肉食性或杂食性的鱼不是傻子,我是鱼我都不会有大把新鲜刚蜕壳的软壳虾不吃去吃病虾死虾啦
……甚至蜕壳的虾会引来其它虾的残食……
可以豪不夸张地说虾每蜕一次壳就经历一次生与死的考验与磨练
,了解虾的一生经历那么多次蜕壳,经历了那么多次生死考验,也许您就能理解虾为什么难养了,为什么它不肯老老实实、平平安安地跟您一起度过短短的三几个月,而是那么决绝地早早跟您说拜拜了……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11 11:42
《虾工虾聊》5月10日 “藻类那些事”{:soso_e100:}{:soso_e163:}
前十几期的虾聊讲了水体的酸碱度、总碱度、硬度、水的缓冲及应激、蜕壳等等水体相关的粗浅知识{:soso_e163:}。池塘里面酸碱度波动除了与水体缓冲有关,还与藻类及藻的浓度有关,接下来虾工想花点时间给大家讲讲 关于藻类的那些事。水产里面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金句:“养鱼(虾)先养水”{:soso_e163:}……然后又衍生出了什么“养水先养底”“养水先养菌”等等狗尾续貂的说法{:soso_e144:}......
“养鱼(虾)先养水”这句话本身无可厚非,但具体怎样调水{:soso_e132:}怎样调底{:soso_e132:}怎样改底{:soso_e132:}怎样培菌{:soso_e132:}......在现实中往往被一些“渔药贩子”过分解读、曲解、误导,甚至变成了恐吓式销售的武器……{:soso_e138:}
“养鱼(虾)就是养鱼(虾)”,培藻、培菌、调水、改底等等一切都只是手段,就算你把水调成什么 “皇帝水”、“绿豆汤”,虾却用脚来投票{:soso_e144:}……哦,不对{:soso_e138:},虾是用“死”来投票{:soso_e144:}……
归根到底要养出虾才是王道{:soso_e185:},而不是舍本逐末整天想着怎样把水调漂亮{:soso_e134:},您总不能靠卖那塘“漂亮的水”来赚钱吧{:soso_e144:}…….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11 11:45
《虾工虾聊》5月11日 “藻类那些事”{:soso_e100:}{:soso_e163:}
在正式开聊“藻类那些事”之前,其实我是抗拒的{:soso_e106:}…….{:soso_e144:}虾工真的纠结了很久要不要专门讲一讲藻类?!{:soso_e149:}之所以纠结并非是因为矫情而是自认为对藻类的了解实在太过于粗浅了……{:soso_e144:}不过估计不仅仅虾工,可以说整个水产界、甚至整个科学界其实对藻类的认知和了解都是处在一个极低的水平{:soso_e144:}。同样的,我们对南美白对虾这条虾的认知也是真的处于一个极低的水平......但是藻类和养殖南美白对虾却又那么的密切相关,当我们了解极少的藻类遇上了解极少的对虾……产生出一系列了解度更少的问题就变得那么的混沌、无解、令人迷茫……{:soso_e136:}但是既然是虾聊,那就不应该也无法绕过藻类这一关,既然大家了解都有限,那就分享虾工自己的一点看法、了解呗……估计疏漏错误在所难免{:soso_e106:},但反过来一想,既然大家对藻类都了解不多,那说难听点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soso_e144:}……说好听点是:疏漏错误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权当抛砖引玉了{:soso_e121:},各位看官看好了,准备接砖,请自备美玉……{:soso_e106:}{:soso_e121:}{:soso_e163:}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12 11:10
《虾工虾聊》5月12日 “藻类那些事”{:soso_e100:}{:soso_e163:}
已知的藻类有接近三万种{:soso_e140:},根据所含色素、细胞构造、生殖方法和生殖器官构造的不同,可分为1 金藻门 2 黄藻门 3 硅藻门 4 甲藻门 5 褐藻门 6 红藻门 7 裸藻门 8 绿藻门 9 轮藻门 10 肽藻门 11 螺旋藻门 12蓝藻门,共十二个门{:soso_e127:}(品种实在太多了,给虾工来分肯定还有第十三门:说不清道不明的“罗生门”{:soso_e144:})。,
在养殖生产中,水产从业者 出于习惯和直观的理解,常常把绿色水叫绿藻,深绿、墨绿、发暗、发蓝的水叫蓝藻,茶色水叫硅藻,黄绿色水叫黄藻、硅藻、黄色水叫金藻、甲藻……其实这只是一种感性的印象和猜测叫法而已,虽然有一点的生产经验总结成份,但确实有很多有点望文生义的感觉和误解{:soso_e120:}……
事实上我们看到,藻类的种类实在太多太浩瀚了,单单凭水色等感官的认知去推断池塘的藻类的确是很武断的……{:soso_e144:}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14 10:28
《虾工虾聊》5月13日 “藻类那些事”{:soso_e100:}{:soso_e163:}
就拿蓝藻来说,往往很多养殖户甚至技术员、砖家望文生义,只要水色浓绿,很有可能就被盖上“蓝藻”的大帽子......{:soso_e144:}
其实已知的蓝藻有两千种左右,各种蓝藻的颜色、形状、包括在池塘里面体现的水色等也是呈生物的多样性的,并非有些人想当然的就是蓝绿色......。 {:soso_e163:}
蓝藻含有一种特殊的蓝色色素,蓝藻就是因此得名。但是蓝藻含有蓝色色素并非就一定会呈现蓝色,不同的蓝藻还含有其它不同的色素,有的含叶绿素,有的含有蓝藻叶黄素,有的含有胡萝卜素,有的含有蓝藻藻蓝素,也有的含有蓝藻藻红素,因此同为蓝藻水颜色并非单一地呈现绿色或蓝绿色,蓝藻水可呈现的颜色可谓多种多样,甚至用色彩缤纷来形容都不为过.....{:soso_e103:}。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介于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之间的狭长海域名叫“红海”{:soso_e144:},红海的名字来源据说就是由于红海是世界上水温最高的海域,非常适宜生物的繁衍,当地的海域含有大量藻红素的蓝藻,该种蓝藻长期为当地的优势种群并且经常使海水呈现出红色,故名“红海”......由于“蓝藻”占优势的原因使海水呈“红色”而不是蓝色,是不是很特么的无厘头?!......。{:soso_e138:}{:soso_e143:}
换一句话说,并非池塘水色是绿油油的、或者墨绿色、发暗甚至发蓝就一定是蓝藻,或许仅仅是一些正常的绿藻比如小球藻繁殖过旺水色过浓而已……{:soso_e120:}而水色嫩爽,呈黄绿色的池塘不见得就一定不是蓝藻为主的水体……{:soso_e144:}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14 10:31
《虾工虾聊》5月14日 “藻类那些事”{:soso_e100:}{:soso_e163:}
俗话说:“一入豪门深似海……”,但说到藻类,感觉却是:“一入藻门深似海……{:soso_e144:}”你看已知的几万种藻类、十几个门,每个门的藻类几乎都以千种来计……藻类在显微镜上只能进行一个粗略的分类,对着如浩瀚烟海的藻类图谱会看得眼都花完,对一整天都都没核对得出几种藻……
目前的藻类图谱基本都是按门、纲、目、属、种来分的,图片也是在追求详细而全面,包括了很多深海的品种、国外的品种、不常见的珍稀品种等等(虽然实际上不可能做到全),已经严重偏离了目前养殖水体常见藻类图谱的核对需求{:soso_e136:}。目前还没有谁去专门根据实际生产去编一部《中国沿海养殖水体常见藻类图谱》,更没有谁去编《中国沿海养殖水体常见藻类图谱与水色图谱的对照》、《中国沿海养殖水体常见藻类的特点、对水体、养殖动物的作用与影响》等类似的实用工具书。{:soso_e164:}
虾工在此也呼吁一下,希望科研人员、水产学校的老师等搞课题时可考虑将此作为选题,结合实际生产来完善此类可在实际应用上查询的工具书……那就是整个水产界的幸事了,可谓功德无量了。个人感觉我国的这些科研大神沉下去逐步做好这些基础的有参考价值的工作,比整天去研究什么“EMS”,总结什么先进养殖模式来得实在……{:soso_e144:}{:soso_e163:}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15 16:24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5-18 08:46 编辑
《虾工虾聊》5月15日 “藻类那些事”{:soso_e100:}{:soso_e163:}
我们在养殖放苗前,大部分的塘都会先培好水再放苗{:soso_e100:}。
那么问题来了:放苗前的培水究竟培什么{:soso_e132:}培水的目的又是什么{:soso_e132:}培育起来的藻类能被虾直接当饵料吃掉么{:soso_e132:}......
放苗前培水的目的:
① 提供天然饵料{:soso_e163:}。②提供充足的氧气{:soso_e163:}。③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避免阳光直射到底{:soso_e163:}。
但是要注意的是:虾苗所能直接利用的所谓的"天然饵料"是指“浮游动物”而不是藻类。虾是捕食性的,并非像某些鱼一样进行虑食、或吞食。藻类对虑食性的鱼是适口的,但所投放的虾苗已经很少能直接捕食藻类,正常分布的藻类太小了已经不适合虾苗直接捕食了(因为捕食性和适口性的问题,微藻只有在死亡等原因大量集结时虾苗才有可能部分直接进食到{:soso_e136:})。
但是培养起来的藻类可以成为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的美食{:soso_e102:},而大部分的浮游动物才是虾苗的美食{:soso_e102:}……{:soso_e163:}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17 22:19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5-17 22:21 编辑
《虾工虾聊》5月16日
“藻类那些事”
从饵料大小及适口性的角度看,投进塘的虾苗已经比较难捕捉到那么小的轮虫了,(轮虫比枝角类小,也比丰年虫小,难捕捉),更加难直接摄食得到微藻(除非死亡集结的微藻或大型的丝状藻才可能直接摄食
)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虾苗的饵料大小及适口性问题,虾工根据自己以前从事过的对虾育苗工作给大家分享下:虾苗变态过程的适口饵料,这样或许大家就更能加深理解了
:对虾幼体在蚤一变态为蚤二的过渡时期,蚤状幼体自身所带的卵黄消耗殆尽,需要开始进食(这个过渡期的饵料投喂非常关键:如果投放饵料太早,卵黄没消耗完利用不到所投的饵料,那么所投放的饵料会影响水质,极大地影响幼体的成活率;如果投喂太迟,卵黄消耗完后营养得不到补充幼体就会很快就死亡,
......),此时适口的饵料以单胞藻(牟氏角毛藻)为最佳(当然也有苗场直接投喂多胞藻比如骨条藻来“开口”的);蚤三适口的是多胞藻(比如骨条藻);糠虾已经开始适口丰年虫(幼虫)了
……
我们投放在虾塘里面的一般已经是仔虾八天(P8)以上,比丰年虫小的轮虫都已经不是很适合虾苗捕捉了,只能少量利用,投放在池塘的虾苗真正比较适口的是枝角类、桡足类等相对较大的浮游动物
。因此主要的食物链为:虾苗吃~枝角类、桡足类吃~轮虫吃~藻类:
(附直观的饵料及幼体等图片
)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17 22:20
《虾工虾聊》5月17日
“藻类那些事”
养殖户把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俗称为“水蛛”
,“水蛛”在池塘里面分布肉眼可见,在“水蛛”大量繁殖时,一般在下封口用透明的矿泉水瓶打水观察,肉眼可观察到“水蛛”的形态:牙签尖大小,体色透明偏白,在水里做“往前跳动状、突进式游泳”虾工感觉语言表达不够准确
,大家可移步去看下16日的虾聊附图:肉眼可见形态及显微镜放大图
常常有养殖户朋友会问道:“我池塘里面“水蛛”很多,“水蛛”会不会把藻类都吃光让水清到底
要不要杀“水蛛”
该怎样处理
….
我们培水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供天然饵料。“水蛛”能为虾苗提供营养丰富,所含的活性物质接近苗场的必须用品丰年虫。是虾苗非常适口、可口的天然饵料。
因此,刚放苗的池塘“水蛛”较多的话,是不用考虑杀“水蛛”的
,担心“水蛛”太多藻类数量会减少的话,只要适当减料,让虾苗吃掉部分“水蛛”即可
。(水珠多时也不建议完全停料那么极端
,因为适当减料但还保持投料是让虾苗也可以摄食部分饲料、虾的粪便、饲料的浸出物可以培藻、部分水珠吃藻类的同时也可以利用掉部分饲料碎屑……
这样更利于保持池塘里面:虾苗~“水蛛”~藻类的平衡......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18 08:44
《虾工虾聊》5月18日 “藻类那些事”{:soso_e100:}{:soso_e163:}
前几期的虾聊讲到的:虾苗~枝角类、桡足类~轮虫~藻类。这几个元素在虾塘前期构成了一个简单的食物链,因此如何在虾塘里面保持各元素的平衡是前期做水的一个关键。{:soso_e163:}虾工还见过不少技术员想当然地认为:有一种“白浊水”是因为“水蛛”造成的,“水蛛”把藻类吃完了,水里面没有藻了,水色白浊是因为“水蛛”太多,“水蛛”在水里面看起来是白色的{:soso_e144:}……尼玛,当时听到这个论调真心给跪了,“水蛛”多到让池塘水看起来呈白色……得多少“水蛛”啊,得!虾别养了,有这么多“水蛛”您卖“水蛛”去得了,保你赚大发了……{:soso_e144:}
其实“水蛛”虽然会大量摄食藻类,但是不会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样:“水蛛”大量繁殖会把藻类全部吃完,让水完全清下去。这只是某些人想当然想出来的{:soso_e138:}。因为:虾苗~“水蛛”~藻类在池塘里面一段时间内会形成一定的平衡机制,这个平衡机制会进行自我调节:当“水蛛”大量繁殖,大量的“水蛛”吃了部分藻类后,藻类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那么藻类作为“水蛛”的食物,当食物的数量、密度减少后必然会造成 “水蛛”的数量、密度的相应地减少{:soso_e163:};另一方面当“水蛛”大量繁殖时,水体里面“水蛛”的密度越大,那么虾苗捕食到“水蛛”的概率就越大,当虾苗捕食到“水蛛”的概率增加后,“水蛛”的数量自然就会稳定下来{:soso_e163:},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平衡......{:soso_e163:}
因此,我们合理地控制好人工饵料的投入量,有助于维持池塘里面虾苗~“水蛛”~藻类的良性平衡......{:soso_e163:}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19 09:21
《虾工虾聊》5月19日{:soso_e100:}{:soso_e163:}“藻类那些事”
了解虾苗的食性及肥水的目的,我们在生产操作上就可以避免走入一些误区。比如说我们培水后该在什么时候放苗比较合适{:soso_e132:}虾工见过最猴急的是早上施肥,下午就放苗的……{:soso_e144:}(当然之所以那么急原因特殊,苗是人家搭称送他的,不放就没了,有点先上车,后补票的感觉…..他这是先放苗,再慢慢补肥……{:soso_e144:})
在实际养殖中总有不少养殖户走入水色刚起来就急着放苗的误区,关于放苗的最佳时机,相信看过前几期的虾聊的朋友会有一定的启发,心中也有了自己的答案。在此虾工分享一下本人最喜欢的放苗时机:在培水后,水色稳定后轮虫高峰期出现时放苗最合适(在池塘下风口用透明的矿泉水瓶打水观察){:soso_e163:}。轮虫高峰期一般在水色稳定后1-3天出现,接着轮虫数量逐步减少,会迎来相对较大的枝角类、桡足类的高峰期。{:soso_e163:}
个人认为选择在轮虫高峰期时放苗是最合适的,因为虾苗会捕食部分轮虫,而且放了苗后马上就迎来最适口的枝角类、桡足类高峰期,这样虾苗就真正可以饕餮大餐了{:soso_e102:}……
如果放苗太早,水里面的藻类还不稳定,浮游动物数量少,不利于虾苗的“开口”{:soso_e115:},如果放太迟,浮游动物繁殖过多,没有天敌,就会大量地吃掉藻类,造成水体里面藻类数量急剧下降,藻类数量下降后,浮游动物的数量也会跟着急剧下降{:soso_e136:}……
所以前期培水要注意的:不但培水要培得好,还要放苗时机恰恰好……{:soso_e163:}{:soso_e100:}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20 11:31
《虾工虾聊》5月20日“藻类那些事”{:soso_e100:}{:soso_e163:}
关于虾苗适口性以及是否能直接捕食微藻等问题,还是有些较真的网友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有时候看到虾的肠道会是绿色的{:soso_e132:}不是吃藻类是吃什么{:soso_e132:}……的确,虾平时是能直接利用部分藻类的,甚至泥皮、青苔、丝状藻、杂物等都会吃,在实际养殖中就算你几天不喂虾,看到的虾肠道也不会是空的,有时可以观察到虾的肠道有可能是绿色甚至黑色的,吃的可能是集结的藻类、甚至是吃泥皮、底部的杂物等{:soso_e144:};还有可能观察到虾的肠道是红色的,如果是食物的话,那水体里面什么是红色的虾易摄食到的?!没错!那有可能是吃到了死虾;还有可观察到乳白色的肠道、甚至在风尾看到乳白色条状像虾粪便的漂浮物,俗称“白便”。但“白便”严格意义上讲已经不是虾的粪便了,只是看起来像白色的粪便而已{:soso_e144:}。关于白便,暂时先不扯那么远,有机会再开贴扯一扯白便那些事吧……{:soso_e121:}
如果您观察到虾的肠、胃颜色与饲料的颜色差异较大,那就要注意水体、藻类、塘底、死底虾、投料量等等是否存在问题{:soso_e132:}要考虑平时适当地添加一些多维或者EM菌或者大蒜汁来拌料投喂调节肠胃、预防肠胃方面的问题(注意EM菌不要和有杀菌作用的大蒜汁一起混用哈{:soso_e144:})……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21 08:56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6-8 20:22 编辑
《虾工虾聊》5月21日{:soso_e100:}{:soso_e163:}“藻类那些事”
我们养殖户所指的池塘水色是由池塘中浮游生物、悬浮颗粒、碎屑在阳光照射下所显现的颜色,其中藻类是构成水色的主要因素,因此一般情况下养殖户所说的水色其实就是指“藻色”{:soso_e163:}。
养殖池塘常见的优良水色为①绿色、②茶色(普洱熟茶的淡褐色)③黄绿色。
①绿色水:其中绿色又分为淡绿色、翠绿色,已经比较浓的草绿色、深绿色等,一般认为绿色水的水体主要是一些绿藻门为主的藻色,绿色水的优点:养殖前期绿色水相对比较稳定,能长期维持此稳定的水色(一般养殖前期恶劣天气等条件其它茶色水易变、甚至倒藻,但绿色水相对比较稳定,水色不容易“掉”){:soso_e163:},缺点:绿色水中后期由于优势种群相对比较单一,容易生长繁殖过旺,中后期易形成浓绿色水、深绿色水甚至蓝绿色水,晚上此种水体易耗氧{:soso_e164:};
②茶色水(普洱熟茶的淡褐色):一般认为此种水色以硅藻为主,茶色水的优点:水体比较肥,营养丰富,利于前期养殖动物的摄食、生长{:soso_e163:},缺点:维持时间短,水色易变,藻类易老化甚至倒藻{:soso_e164:}。
③黄绿色水:一般认为此种水色藻类比较丰富,同时含绿藻、硅藻等多种有益藻类,而且在水体里面达成一个平衡,同时兼有绿色水和茶色水的优点,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绿色水和茶色水的缺点{:soso_e163:}。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22 10:30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5-22 10:31 编辑
《虾工虾聊》5月22日 “藻类那些事”{:soso_e100:}{:soso_e163:}
上期虾聊讲了池塘常见的几种优良水色的特点{:soso_e163:}。所谓各花入各眼,养殖户对各种水色也是各有偏好,有人喜欢绿色水,有人喜欢茶色水,也有人喜欢黄绿色水(当然,还有人喜欢少藻的清水、浑水){:soso_e163:}。常常有养殖户问:我想要××色的水,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专门培这种水{:soso_e132:}……说老实话,目前还没有那种“神药”或“神肥”能够做到一放下去就能培起来特定的藻类或水色。虾工也遇到过不少所谓的高手吹嘘自己能保证几十口塘都能做成自己想要的水色……(除了牛b到直接放有染色作用的“××彩”让水色立竿见影地呈统一{:soso_e103:}颜色,虾工还真没见到过那个高手能兑现自己的吹嘘……{:soso_e144:})
如果非要较真,想保证几十口塘都能做成自己想要的水色,比较靠谱的就是定向陪藻{:soso_e163:},所谓的定向培藻,简单的说就是先在蓄水池或选定的塘里面先培育起来藻类,然后选用这些培养起来的符合自己要求的池作为“藻种”,引入养成池里面在添加肥来培育,相当于“接种”然后扩大培养{:soso_e163:}。这个方式相对来说可以让所有池塘的藻色保持一致的概率有所提高。但是占用很多时间、资源,在实际生产中并不实用{:soso_e164:}。其实绿色水、茶色水、黄绿色水都是养殖的优良水色,不必为了最求自己最合眼缘的藻色去做不切实际的操作……{:soso_e136:}(目前就连苗池也仅有部分苗池做法可谓做到定向培藻,但是像角毛藻这种非常适合虾苗开口的单胞藻,由于涉及到保种、扩培这样麻烦的操作,已经日渐式微,绝大部分的苗场都不再使用......{:soso_e164:})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25 16:46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6-8 20:22 编辑
《虾工虾聊》5月23日{:soso_e100:}{:soso_e163:}“藻类那些事”
在养殖生产中,往往会发现我们不同的塘在同一时间放同样的肥,但培出来的水色却不一样{:soso_e144:}
。其实不必纳闷,水色不一样只是因为所放的肥在池塘中吸收、降解是不一致的,所培育起来的藻类结构也不太一致。藻类在池塘中也是呈现生物的多样性,往往看是来颜色单一的水色,但是里面所含的藻类不可能只是单一的一种藻,一般都会是数种甚至数十种藻在水体里面达到一个大致的平衡,水色的变化也是因为多种藻类不断地繁殖生长、衰老、此消彼长,随着池塘里面优势藻种的变化及各种藻类的结构改变往往带来不同水色的变化{:soso_e163:}
。
虽然目前没有那种“神肥”能定向培养出特定的水色,但是不同藻类的喜好是有所不同的,了解各类藻的喜好特点还是有助于我们培育想要的水色的{:soso_e121:}。一般认为绿藻比较喜欢氮肥或者说氮比例偏高的肥、喜低盐度、高水温;硅藻相对绿藻来说喜高盐度、低水温{:soso_e163:}。所以在实际生产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早春水温相对较低,盐度相对较高时培育出的硅藻水相对中造、晚造虾的概率要高{:soso_e163:};而且会发现:在早造好不容易培育到合意的硅藻水,但随着水温升高、下雨等致使盐度下降,投饵致使池塘水体氮的比例上升,硅藻水基本上大部分都慢慢转成绿藻水{:soso_e144:},所以就算早造虾,一旦养殖至四五十天,放眼望去,一大片塘基本都是绿油油一片,很难从万绿(绿藻)丛中找到一点红(硅藻水){:soso_e144:}……
按照虾工以往在苗场培藻池培育硅藻(骨条藻)时使用的营养盐以及养成池的经验:培育硅藻时应适当添加磷、钾等肥、适当添加钙、镁等微量元素、添加菌种丰富的EM菌、甚至适当添加腐殖酸纳等均有助于培育出硅藻水或黄绿色水(绿藻、硅藻等多种有益藻类在水体里面达成一个大致平衡所体现的黄绿色){:soso_e163:}
。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25 16:48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6-8 20:21 编辑
《虾工虾聊》5月24日{:soso_e100:}{:soso_e163:} “藻类那些事”
前几期的虾聊讲了池塘常见的优良水色,报喜不报优向来不是虾工的风格,因此本期就聊下池塘常见的不良水色:{:soso_e144:}①红色水、酱油色水②老绿水、蓝绿色水③白浊水、泥浆水④透明度太高、一清到底的水、青苔水⑤其它异状的水:死藻、油膜、分层水、泡沫大、多、黄等等{:soso_e164:}
部分不良水色的特点和处理:①红色水、酱油色水,一般认为此种水含裸藻、甲藻、金鞭毛藻等含肝毒素、神经毒素等不良藻类{:soso_e164:};②老绿水、蓝绿色水,(珠三角等地的养殖户喜欢把藻种单一,草绿色或老绿色的水叫“大清水”)一般认为此种水含蓝藻门的微囊藻等有害藻,微囊藻除了含蓝藻毒素外,细胞壁比较厚,藻类死亡后虾大量摄食集结的蓝藻后会造成消化不良甚至肠胃炎。如果观察到①和②的水色,最好能镜检确诊,如果有害藻类尚少,可通过换新水,引进含有益藻类的水体,添加肥和菌、添加多种微量元素,通过改变藻类的营养结构来调节池塘里面的藻类结构,重新培藻{:soso_e163:}。
如果观察到①和②的水色比较明显,镜检确诊有害藻类数量较多,则有必要进行杀藻处理(关于杀藻的操作,后几期的虾聊会详谈,敬请期待{:soso_e121:}{:soso_e163:}),杀藻后有条件的可加大换水量,降低杀藻药物的浓度后再参考上面的方法重新培藻{:soso_e163:}。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25 17:15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6-8 20:21 编辑
《虾工虾聊》5月25日{:soso_e100:}{:soso_e163:}“藻类那些事”
③ 浊水、泥浆水
“浊水”:池塘水体浑浊的话,水体的光照透明度低,藻类生长繁殖受到影响,因此藻类会相对比较少,所以整体来说此类水体的氧气堪忧(之前论述过藻类与氧气的关系,在此不再重复){:soso_e164:}。也正因为此类水体的藻类少,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藻类频繁变化、倒藻、藻类繁殖过旺水过浓、蓝藻等有害藻滋生等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传说中 “藻毒素”的影响,因此受到了部分人的青睐{:soso_e144:},也催生了一个流行词:“浊水养虾”{:soso_e121:},推崇“浊水养虾”的养殖户大都认同池塘内藻类的“藻毒素”是影响目前对虾养殖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soso_e144:}.....
说到这里,肯定有较真的网友追问:“虾工,你对藻毒素怎么看?{:soso_e144:}……”嗯,咳咳......虾工认为“藻毒素”是存在的,而且一直存在,在人类饮用水里面早已经直面这个问题了,但是目前对“藻毒素”对虾的影响肯定是被夸大、甚至是被妖魔化的{:soso_e144:}……
至于“浊水养虾”,如果在有强力打氧的条件下,虾工是支持部分有经验的看官去尝试操作的,但是要注意所谓的“浊水养虾”的浊水只是相对来说的,并非是浊到泥浆水那样的彻底,各位看官可不要把问题搞混了……{:soso_e120:}
所谓的“泥浆水”就是池塘水看起来和泥浆差不多{:soso_e143:},“泥浆水”可以说是“浊水”的极端{:soso_e144:},“泥浆水”的透明度极差,藻类极少已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泥浆水一般是由于悬浮物比较多,水体浑浊不堪。我们在正常开动氧机的情况下用桶打一桶水放至阳光下静置一小时,可以看到桶的底部会沉积一层厚厚的泥尘状的物体:原悬浮物及有机碎屑沉底所致。{:soso_e164:}(如果是正常的藻类水色,因为绝大多数的藻类都具有趋光性,在太阳下静置是不会有多少藻类沉底的{:soso_e163:})。
“泥浆水”里面存在大量的悬浮物、有机碎屑,有机碎屑过多会增加被弧菌附着并大量繁殖、增值的风险。而且此类水体溶解氧较差,虾的呼吸频率要比正常水体里面要更频繁才能维持正常的需氧量,因此此类水体易致使虾的鳃部出现问题甚至引发其它疾病{:soso_e164:}......
“泥浆水”的处理:因为篇幅问题“泥浆水”等处理方法留待下一期的虾聊讲解{:soso_e121:}{:soso_e163:}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26 10:58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5-27 10:20 编辑
《虾工虾聊》5月26日{:soso_e100:}{:soso_e163:}“藻类那些事”
浊水、泥浊水由于藻类少,要特别注意加强打氧{:soso_e163:}。但现实生产上往往因为池塘水本来浑浊,不开动增氧机的情况下水体还有一定的透明度,但越开动增氧机水就越显得浑浊!“为了让水好看,没那么浑浊”往往很多养殖户选择白天少开或不开增氧机{:soso_e164:}……但是虾工建议就算越开动增氧机水越容易变浑浊也要保持多开氧机。建议多开有集污作用的水车式增氧机,以便将污物集中,有排污设施的最好能将悬浮物排出{:soso_e163:}。
如果是叶轮式的增氧机,会把底部的污物吸上来再向西周喷洒,因此叶轮式增氧机的使用要特别注意,如果是小塘、便于集污或有排污设施的池塘,建议安装有集污作用的水车式增氧机,可搭配潜射式或底管增氧机,不适合另行搭配叶轮式增氧机{:soso_e144:}。叶轮式的增氧机只适合大塘或不规则、没办法集污排污的池塘。
叶轮式增氧机的使用:白天要多开,利用底部吸附上来的污物向四周水面喷洒的特点,让底部的有机物不断地返上水面接受阳光,利用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底层的有机物不断地被运送至喷洒至上层水,能更均匀地分布于水体中,泛起的有机物部分能作为藻类的营养源被吸收利用。所以叶轮式增氧机相当于局部多次地“耙底”作用(相当于有部分养殖户习惯采用的局部多次用铁链拉动塘底的作用效果){:soso_e163:}。如果叶轮式的增氧机平时不开,仅用于晚上急救的话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可能会加剧池塘泛底、翻糖从而引起鱼虾大批死亡的可能性{:soso_e164:}。之前的“惠州死鱼20万斤事件”@杜国平老师曾及时进行了专业而全面的分析,其中因为鱼出现浮头晚上开动叶轮式增氧机救急可能是加剧泛底的原因之一{:soso_e136:}。
因此对于叶轮式增氧机,我们应当了解它的特点,如果能合理地应用,则它的特点就变成了优点[玫瑰];如果对叶轮式增氧机的特点利用不当,则特点就可能变成它的缺点……{:soso_e164:}
(更多浊水、泥浆水的处理注意点,敬请期待接下来的虾聊{:soso_e121:}{:soso_e163:})
作者: 水产宝宝 时间: 2015-5-27 09:04
标题: 虾工虾聊——浊水、泥浆水的处理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5-27 10:46 编辑
《虾工虾聊》5月27日{:soso_e100:}{:soso_e163:} “藻类那些事”
浊水、泥浆水的处理:压底或改底,选用有吸附作用的沸石粉或有凝絮作用的电解铝之类的底改(比如明矾),在开动氧机前用来吸附压底或凝絮澄清。注意是要在开动增氧机前让原池塘的悬浮物适量沉底时投放效果相对较佳{:soso_e163:},如果是开动了增氧机,整塘呈浑浊状,此时放吸附性底改或有凝絮成份的电解铝之类的底改基本上都不会有什么效果{:soso_e164:}。沸石粉是多孔的,吸附能力很强。电解铝有凝絮作用,可以让悬浮物凝絮在一起沉底,起到澄清水的作用。理论上只要这两样东西放的分量足够,对悬浮物多的池塘会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在实际生产上有些塘往往放很大的量都无法起到明显的效果(虾工曾见过有较真的土豪弄了大量的明矾来“处理”浑浊的塘,最后到了赌气就想看看到底多少明矾才能治得了他那塘浑浊水的?几乎赌气到了不计成本的程度,但是考虑到钱受得了但一再加量就怕虾受不了,土豪最终彻底投降......那塘水还是一浊如故{:soso_e144:}还好那土豪改成强攻打氧,最终那塘浊水虾还算成功养大至40多条{:soso_e163:}......)。
单纯压底改底往往难起效,因此也有很多养殖户喜欢用肥水的方式来解决浑浊的问题。但是池塘“水体浑浊”和“肥水培藻”却是一对矛盾体{:soso_e149:},如果水体浑浊,透明度低,太阳光线照进水体里面的深度很浅,藻类接受到的阳光就很少,不利于藻类生长繁殖,所以我们施的肥往往起不到作用,藻类肥不起来,施的肥大量沉积在底部可能会让本来就浑浊的水体更显浑浊{:soso_e136:};但是一旦肥得起水,水体的浑浊往往会得到极大的改观,悬浮物和浑浊现象可能就去无踪……{:soso_e144:}
既然“浑浊水”和“肥水培藻”是矛盾的,那我们应该怎样肥水捏[疑问]敬请关注接下来的虾聊{:soso_e121:}{:soso_e163:}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5-28 09:15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5-28 09:17 编辑
《虾工虾聊》5月28日{:soso_e100:}{:soso_e163:} “藻类那些事”
想要把“浑浊水”通过肥水的方式把藻类培起来,从而解决浑浊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先弄清楚浑浊水为什么难培藻{:soso_e132:}之前的虾聊也分析过①浑浊水、泥浆水透明度极差,藻类极少,也就是说这类池塘是缺乏培藻所需要的“藻种”的②透明度低,藻类所能接受到的阳光很少,不利于藻类生长繁殖。
因此,我们想要把浑浊水的藻类培育起来就需要灵活多变,根据池塘的条件灵活操作:先用有吸附作用的沸石粉或有凝絮作用的电解铝之类的底改在开动氧机前用来压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体的悬浮物的状况,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如果有进换水条件的在压底前先换部分底层水){:soso_e163:},然后引进新鲜的水源及富含良好藻类的藻水进池塘(可以选用蓄水池培好藻做“藻种”或直接引进其它塘含优良藻类的塘水){:soso_e163:},施放水溶性好的氨基酸液态肥或肥水膏类的肥效性产品,而且要少量多次地追肥{:soso_e163:},添加菌种丰富的EM菌并添加糖类为菌类提供碳源,利用EM菌将悬浮有机物、大分子的营养物质分解成便于藻类吸收利用的小分子营养物质{:soso_e163:}……
从多个方面综合调整会利于提高成功培藻的概率。但是实际生产中还是有很多池塘由于没有水源等条件浑浊而没法成功培藻,其实不必一味强求肥水培藻,关键的是要莫忘初衷:氧{:soso_e163:}通过加强打氧,平时施放氧化性底改,在集中蜕壳、闷热、恶劣天气提前投放缓慢稀放氧气的过氧化钙等产品,并备好粒粒氧等快递放氧的产品以防不测{:soso_e163:}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6-2 09:21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6-2 09:29 编辑
《虾工虾聊》5月29日{:soso_e100:}{:soso_e163:}“藻类那些事”
上一期虾聊讲到了肥水培藻时提到引进“藻种”的概念,有较真的网友问我:能不能直接添加市面上的产品“藻种”?关于市面上销售的所谓“藻种”“藻源”“单胞藻”,听起来高端 大气 上档次,但是虾工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目前这一类产品可以说基本上都是打“概念”或者打名称的擦边球,里面基本上不会含有什么“藻种”,大多数只是一些藻类繁殖所需要的肥和微量元素而已{:soso_e144:}。目前市面上所谓“藻种”“藻源”“单胞藻”产品,基本都是固态粉状的包装。而绝大多数的藻类干燥制备之后就会失去活性,放到水体里面不能再活化成为“藻种”,就算是液态包装的“藻种”,藻类在密封的环境是不可能长期保存的(就算有部分活的藻种,那点量也实在起不了什么作用。){:soso_e164:}
目前据虾工所知的以断裂生殖、孢子生殖方式繁殖的大型藻类(比如青苔、水绵、长丝藻),其孢子倒是可以适当干燥保存,干燥保存的大型藻类孢子遇水还是有活化成为藻种的可能的,但是这类可以形成孢子形式的大型藻类基本上是丝状藻等有害藻(类似于青苔、水绵、长丝藻),养殖池塘想躲都来不及,谁吃饱没事干会去生产、销售、使用这些大型藻类孢子作为 “藻种”?!……{:soso_e144:}按照目前市场上相关实际产品的现状,还是别把市场上那些所谓的“藻种”产品当振的“藻种”用,能起到藻类的肥效性产品效果就不错了......{:soso_e144:}(当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的“藻种”产品,虾工还是相信并期待会有实用的真正的藻种产品会为我们养殖带来福音的?{:soso_e163:})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6-2 09:22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6-8 20:20 编辑
《虾工虾聊》5月30日{:soso_e100:}{:soso_e163:}“藻类那些事”
本期虾聊我们继续聊池塘常见的不良水色:④透明度太高、一清到底的水。
在实际生产中,池塘培藻很少出现一开始下肥但一直肥不起来,水体透明度太高可见底的情况。在生产上如果遇到此类难肥水的池塘,一般有人会怀疑水体有重金属,重金属会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目前用得比较普遍的杀藻剂硫酸铜就是属于重金属),但是目前生产上检测重金属含量是不切实际的,检测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都很高。(坊间也流传测氨氮的时候如重金属超标的话当滴下试剂2的时候会产生白色的米汤状的絮状沉淀,但是此种判断方法在高盐度的水体会有很多金属离子形成干扰因素,因此结果不是很准确{:soso_e144:};甚至还有通过用待测水来泡茶,通过观察茶水的浑浊情况来判断重金属是否超标等土方法[偷笑]土方法虽然不太准确,但是成本低,易操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切记不可盲信{:soso_e113:})
虾工建议大伙不必太过于纠结重金属是否超标、重金属怎么检测、要不要检测重金属等问题。重金属存在的可能性虽然不普遍,但是如果遇到难肥水的塘,不管是不是重金属超标,就当把要去测重金属的钱省下来弄点有机酸放下去有重金属没重金属都解解,起码解个心安{:soso_e144:}。有机酸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除重金属,而且对培藻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soso_e163:}。(当然,解重金属也可以选用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等产品,EDTA是比较好用的重金属络合剂,但是需要在比较专业的化工门市部才有卖,属于养殖户不易得到的原料级别的用料,故在此并不做推荐……{:soso_e120:}{:soso_e164:})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6-2 09:22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6-8 20:20 编辑
《虾工虾聊》5月31日{:soso_e100:}{:soso_e163:}“藻类那些事”
④ 透明度太高、一清到底的水、青苔水。
在实际生产中,池塘培藻很少出现一开始下肥但一直肥不起来、水体透明度太高清澈见底难肥水的情况{:soso_e144:},往往都是曾经培起藻类(甚至是曾经培育起过很旺的藻类{:soso_e120:})、然后藻类倒藻后水变清,再追肥去肥水已经很难肥起来{:soso_e164:}。因为曾经培起藻类、但倒藻后变清见底的话,肥效性物质、死藻、有机碎屑大量沉底,加上水清澈见底阳光可直射塘底。塘底就很容易起泥皮、苔癣类甚至青苔类的长丝藻等底层藻类。一旦青苔等底层藻长起来,那么追再多的肥,肥效性的东西绝大部分都会被青苔抢先吸收殆尽,结果往往是:追肥越多,青苔长得越多,水反而就越清……{:soso_e136:}{:soso_e164:}
但是“青苔”和“肥水”却是一对矛盾体,如果水肥得起来,阳光照不到塘底,青苔就自然会慢慢死掉{:soso_e163:};但是一旦塘底生长了大量的青苔,由于青苔吸肥很厉害,其它藻类无法吸收到足够的肥很难维持生长繁殖,水就会清澈见底而且很难再肥得起来{:soso_e164:}!有青苔的池塘往往追肥越多,青苔长得越多,水反而就越清……{:soso_e136:}{:soso_e164:}
所以一旦池塘底部长了青苔,那么我们要避免直接施放太多的肥,而应该根据青苔需要阳光直射至塘底的特点,加深池塘水位,然后投放腐植酸钠(俗称黑土)等进行“遮光”,然后才考虑引进新鲜的水源及富含良好藻类的藻水进池塘(可以选用蓄水池培好藻做“藻种”或直接引进其它塘含优良藻类的塘水),施放水溶性好的氨基酸液态肥或肥水膏类的肥效性产品,而且要少量多次地追肥,添加菌种丰富的EM菌,利用EM菌将沉积在底部的肥效性物质、悬浮有机物、大分子的营养物质分解成便于藻类吸收利用的小分子营养物质,……争取把池塘的优良的藻类培起来形成优势{:soso_e163:},让底层的青苔“不见光死”{:soso_e120:}……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6-2 09:22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6-2 09:42 编辑
《虾工虾聊》6月1日{:soso_e100:}{:soso_e163:}
今天六一,祝各位男士永保童心{:soso_e100:},女士永保童颜{:soso_e121:}六一快乐{:soso_e121:}{:soso_e163:}
“藻类那些事”
④青苔水。
曾经有网友问我,池塘底部有青苔,有些“砖家”说可以用铁链在底部拉动塘底,把青苔的根拉断,青苔不能附着在底部后,就会死掉{:soso_e163:}……但是有些“砖家”却说:青苔大多是裂殖或孢子(合子)生殖的,拉断后的青苔会形成更多藻丝、孢子散落在水中,会生长成为更多的青苔,因此不能用铁链拉{:soso_e164:}我们究竟该相信那种“砖家”?{:soso_e103:}……其实这两种砖家说的都对,但是依我看这其实涉及一个思考方式的问题,我一直强调,作为一个水产人,拥有一个的合理、全面的思维方式远远比去追求那些具体的技术、绝招、成功学等等要来得实际{:soso_e185:}……
比如说关于青苔要不要用铁链拉的问题,两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但是并不代表两种做法在各种条件状况下都对{:soso_e144:},如果我们没办法对池塘的状况进行改善,比如由于条件的原因没办法加高水位,那么在没办法避免阳光照射至塘底的前提下,那么用铁链拉动池塘就会弊大于利。拉断的长丝藻体可能会繁殖出更多的长丝藻(青苔){:soso_e164:}。
但是如果我们有加深水位的条件、配合遮光,那么用铁链来拉动底部就会利大于弊。水位深,光照不易照到底,加上我们使用腐植酸(黑土)等进行遮光后,拉断的青苔破坏了原来的附着状态,(断裂的藻丝和游离出的孢子因为已做遮光的处理,不会出现大量增值的情况),而且铁链拉动底部时会让原来沉积在底部的肥效性的物质、有机物等大量泛起,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遮光的作用,而且泛起的肥效性的物质、有机物也可以促进中上层优良藻类的繁殖{:soso_e163:}。
当然,拉动、耙动底部让底部的有机物泛起,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平时说的“泛底”(之前因为泛底死掉20万斤鱼事件的惨痛教训让不少人记住了“泛底”这个词{:soso_e136:}),因此拉动铁链时要局部分多次进行,让虾有躲避、适应的空间。铁链拉动或耙动底部,并非只是在处理青苔时有用,如果我们平时也能坚持局部多次地拉动、耙动塘底,那么,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池塘会泛底了{:soso_e120:}{:soso_e163:}……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6-2 09:22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6-2 09:45 编辑
《虾工虾聊》6月2日{:soso_e100:}{:soso_e163:}“藻类那些事”
④青苔水。
经常有养殖户问我:池塘里面有青苔,能不能杀藻{:soso_e132:}……在养殖生产上,往往有些人比较喜欢直截了当:“杀藻”,喜欢直接往投放硫酸铜及增效剂,甚至直接投放扑草净等除草剂来进行“杀藻”{:soso_e144:}……
其实对于不良的藻类,不是一个简单的能不能杀,敢不敢杀的问题。而是要全面分析评估该口塘杀藻的得失利弊的问题!
以前的虾聊在讲消毒时曾经讲过,消毒的目的和操作,就相当于对原有的“菌相”进行推倒重建{:soso_e144:}。而杀藻可理解为对原有池塘的“藻相”推倒重建{:soso_e144:},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杀藻对原有池塘的藻相“推倒重建”的程度及难度要远远大于消毒对原有的“菌相”的“推倒重建”{:soso_e123:}。
杀藻类的产品硫酸铜、扑草净等对养殖动物的毒性要比普通消毒药大得多,因此“杀藻”对虾子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要远远大于消毒对虾子的影响{:soso_e164:};“杀藻”类药品的降解速度也比普通消毒药慢得多,因此“杀藻”后的重新培藻要比消毒后的重新培菌要困难得多{:soso_e164:};消毒后的“菌相”重建,在实际生产上我们有多种选择适宜的定向的菌种投放进池塘里面进行扩培。但是杀藻后的“藻相”重建,在实际生产上我们很难弄到真正的“藻种”来进行定向扩培(之前的虾聊也讲过,市面上销售的所谓“藻种”“藻源”“单胞藻”,基本上都是打“概念”或者打名称的擦边球,里面基本上不会含有什么“藻种”,大多数只是一些藻类繁殖所需要的肥效性物质、营养盐和微量元素而已)。如果没有定向的藻种进行定向的扩培,怎么能保证培起来的藻不是有害藻?甚至是比原来杀之前害处更大的藻{:soso_e136:},那么杀藻后的“推倒重建”往往就变成了“推倒乱建”!{:soso_e144:}……情况不明办法多!{:soso_e103:}总不能老是想着:博一搏,单车变摩托吧?{:soso_e144:}…..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6-3 09:36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6-8 20:19 编辑
《虾工虾聊》6月3日{:soso_e100:}{:soso_e163:}“藻类那些事”
⑤夜光藻
常常有养殖户会问:虾(水)发光是怎么回事{:soso_e132:}该怎么处理{:soso_e132:}
虾(水)发光主要分两者:第一种是晚上虾游动的时候水体发光,看起来就像虾体表发光,俗称“火虾”{:soso_e144:}这种一般是夜光藻引起的(晚上可在增氧机打起的水花看到明显的绿色荧光光,划动水体也可以看到明显的荧光),夜光藻是属于甲藻门的一个种类,夜光藻的细胞前端一条长的触手,触手基部有一条短小的鞭毛,能使藻体作前后游。因为夜光藻可在显微镜上观察到能前后游动,因此很多人喜欢把它叫做“夜光虫”,但其实它是一种藻类。有夜光藻的池塘,虾游动发光易引起虾受惊、应激、跳跃等问题;夜光藻晚上耗氧比较严重,加上夜光藻会粘附于鱼虾的鳃部,阻碍了鱼虾呼吸可能会引起鱼虾窒息死亡;同时夜光藻死亡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尸碱和硫化氢,使水质败坏;对虾摄食到死亡集结的夜光藻还会引起肠道等方面的问题。{:soso_e136:}
夜光藻处理:夜光藻喜欢生活在高盐度的水域,对低盐度的耐受力较差。可以将池塘水逐步淡化夜光藻就会消失(一般淡至盐度7以下夜光藻就基本会消失)。当然也可以选择杀藻,但是如果有淡化条件的就不再推荐杀藻,一般淡化即可解决夜光藻的问题(关于杀藻的操作以后会专门辟一期虾聊来讲)……
第二种是把虾体拿上来在晚上或黑暗处可观察到虾体表、肌肉、鳃部、肠道等有轻微的荧光,这种有可能是感染荧光弧菌所致(当然,也有可能是荧光弧菌和夜光藻并发所至)
处理:使用片状或颗粒状的过硫酸氢钾消毒底部(可视具体情况结合使用碘制剂进行水体消毒),内服大蒜汁或抗生素。荧光弧菌一旦爆发,往往会带来比较大的损失,因此,在进外来水源时,要特别留意该海区水源近期的质量情况及附近区域的发病排塘情况,尽量减少外来的污染源可能带来病菌感染的机会
。{:soso_e130:}
作者: CD9164 时间: 2015-6-5 09:34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6-8 20:19 编辑
虾工虾聊》6月4日{:soso_e113:}{:soso_e163:}“藻类那些事”
⑥ 其它异状的水:死藻、油膜、泡沫、漂浮物等
在养殖生产上,池塘水体藻类繁殖过旺难免会有老化死亡,新老交替本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如果连续高温、或气温、水温骤变、暴雨引起的水体分层和盐度骤变等原因,发生藻类大批死亡,我们俗称为倒藻。{:soso_e144:}(所谓倒藻:是指养殖水体中的藻类大量或全部死亡,导致水色骤然变清甚至变浊),发生倒藻的池塘往往水面上会漂浮一层死藻(一般呈黄色漂浮物状,也有部分塘在下风口形成一层“油膜状”),水体往往粘稠度会增大,泡沫多,泡沫大而且长时间不易散,有些甚至泡沫呈比较脏的土黄色{:soso_e164:}……
发生倒藻的池塘,很多养殖户看到水变清或变浑,都会有意识地去“调水”,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先使用有机酸解毒保藻,(有条件的引进新水或含优良藻类的藻水)然后使用腐植酸+EM菌+红糖调水,然后视水体情况补充一些水溶性好的氨基酸或肥水膏类的产品。经过这几步处理,大部分的塘水色会有好转{:soso_e163:}。
但是虾工要强调的是,池塘一旦发生倒藻,我们看到的只是水体的某些变化,比如看到死藻、油膜、泡沫等表象,但是实际上底部的危机要远远大于水体的{:soso_e113:},因为一旦倒藻,浮在水面上的死藻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大量的死藻,有机碎屑会沉积在底部,腐败、发黑、发臭。弧菌也会附着在死藻、有机碎屑等上面繁殖滋生……一旦倒藻,底部有机物、腐败物质累积加上水体的氧气特别是底部氧气不足,容易引起底部大量厌氧型、异养型的有害细菌滋生,很有可能引起池塘“翻底”现象{:soso_e136:}……
因此,在倒藻时我们不但要进行调水,还要注重底改。比较适合的底改方式为:过硫酸氢钾消毒改底(也可以选用一些其它氧化性底改),如果池塘的增氧条件完善,建议在放过硫酸氢钾24小时后的晴天上午投放芽孢菌,利用芽孢菌分解能力强的特点来分解底部的死藻等有机物,注意要多开增氧机;如果池塘的增氧条件不佳,可将芽孢菌改为厌氧型的乳酸菌+沸石粉拌匀直接沉底来处理底部的有害物质,在下风口、坑洼区域,池塘中央等比较脏的地方可适当多放{:soso_e121:}{:soso_e163:}……
作者: CD9164 时间: 2015-6-5 09:39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6-8 20:18 编辑
《虾工虾聊》6月5日“藻类那些事”
之前好几期虾聊讲到了“优良藻类”和“不良藻类”,所谓的“优良藻类”的判断较真起来貌似其实都是人看起来觉得“好看”的水{:soso_e144:}:绿色、茶色(普洱熟茶的淡褐色)、黄绿色;所谓的“不良藻类”较真起来貌似其实也仅是人看起来觉得“不好看”的水{:soso_e144:}:红色水、酱油色水、老绿水、蓝绿色水、白浊水、泥浆水、清到底的水、青苔水、死藻、油膜、泡沫、分层水等等{:soso_e164:}……
其实水好不好,并不是简单的人看起来觉得好的水就是好水,养虾就要“以虾为本”,要虾说好才是真的好{:soso_e120:}……但虾会“说话”么?!{:soso_e126:}其实只要水、底各项指标适合其生长,虾就用吃料、体色、活力、长速等来“说话”;一旦水、底指标不适,虾不但会用吃料、体色、活力、长速等来说话{:soso_e163:},还会用病害来“说话”甚至死给你看{:soso_e144:}……
无论是观水察虾、判藻断菌……仅靠一些肉眼可见的现象结合过往的经验仅仅可作为直观的参考,要做出合理的判断还是要对水体的常规指标进行具体的检测、监控:各水层、底表水的溶解氧、酸碱度早晚变化、总碱度(硬度)、氨氮、亚硝酸盐、(用含氯的消毒剂过后可测下余氯)等等常规指标数据,用数据说话,再结合肉眼可见的现象及过往的经验,才能对我们的处理方案提供更靠谱的支撑{:soso_e163:}…..
感谢虾工倾情分享,在这里小编同时也引用相关链接作为补充内容,大家有兴趣可点击浏览:
1.中国常见淡水浮游藻类图谱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6-8 20:12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6-8 20:17 编辑
《虾工虾聊》6月6日
“藻类那些事”
上期的虾聊讲了水质判断除了肉眼可见的表象及判断经验之外,对水体的常规指标进行具体的检测的重要性。同理池塘藻类的判断除了肉眼可见的表象及判断经验之外,对水体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镜检,从而辨别藻类的种类、数量、生长、老化状况等也显得很重要。但在实际生产上,其实不缺检测设备、仪器,而是缺少会使用这些设备、仪器的人,更缺少能将检测的数值结果、影响与生产结合起来分析、将检测结果为生产所用的人
曾经有一个大养殖场的大老板在他的养殖场里建了一个实验室,弄了一套高大上的水化指标检测设备、显微镜、细菌培养设备、冰鲜、恒温箱一应俱全,连离心机、病毒检测仪都已经在采购计划表上
……该老板曾雄心勃勃地要把池塘水体那点事弄个明白,拜托虾工代为寻找一个专门帮他做水样、藻类分析的技术人员,要求不高,能定得下来,耐心地对照图谱将池塘水样的水化指标、主要藻类分类鉴别就行……虾工也曾提供了一份藻类图谱以供对照……但说来汗颜,数年过去,一直都未曾有能胜任的人选
(据说有人前来面试,看到那份图谱调头就走的
,有试用不满一个星期就主动投降拜拜的
…..),现在该养殖场还算可以勉强维持正常运作,但那一整套设备连同整个实验室已经尘封已久,唯一派上作用的是哪台冰箱,华丽变身为食堂的收纳神器
……. 现在每每念及,常嘘唏不已……或许养殖就像那句台词:“人生,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6-8 20:14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6-8 20:17 编辑
《虾工虾聊》6月7日
“藻类那些事”
“倒藻”原来是指养殖水体中的藻类大量或全部死亡,导致水色骤然变清甚至变浊的现象
,但是现在“倒藻”这个词已经被严重滥用了
,不少人整天把“倒藻”这个词挂在嘴边,见到有部分藻类老化、死亡就迫不及待地吐出“倒藻”这个词
……我曾见过一个大神级的技术员张口“倒藻”、闭口“倒藻”的,他最常说的口头禅就是:现在高温,同一个池塘天天都会倒藻,有些池塘还会一天倒几次藻,要特别注意……
艾玛!......“天天倒、一天倒几次……
”问苍天,藻为何物,能天天有那么多藻来倒?!……
藻类在池塘里面的生长繁殖自然会有新老交替,天天都会有老化的藻死去,也有新生的藻生长更替,那是自然的现象
,所以拜托不要在风尾一看到死藻就拿出“倒藻”这个大杀器来吓人……
养殖池塘常见的微藻,生长的周期比较短,据虾工了解大多数微藻的生长周期仅为几天,比如虾苗场常用的中肋骨条藻,在常温的室外条件下,一般接种后2天就达到繁殖的高峰期,2-3天就可以观察到藻体开始老化、死亡,所以每2-3天就要重新接种到新池进行扩培
。(大型的藻类比如青苔生长的周期就相对比较长),所以养殖池塘里面的微藻是一个动态平衡的,不断地有藻类老化死亡,不断地有新藻繁殖生长。但是大体会保持一个平衡,微藻的数量会相对平稳上升(一般情况下,同一个池塘的微藻数量会随着养殖时间推进,有机物、营养盐日渐累积而平稳增加
)……但是如果由于气温、水温骤变、暴雨引起的水体分层和盐度骤变、水体里面营养盐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微藻类死亡的数量远远大于新生的微藻,才会形成我们俗称的“倒藻”现象
……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6-8 20:15
《虾工虾聊》6月8日
“藻类那些事”
曾经有喜欢把“倒藻”挂在嘴边的技术员跟我探讨过,他认为池塘里面倒藻是很频繁的
,还提出了两点论据:1、因为大多数的藻类是以细胞分裂的方式繁殖的,而细胞分裂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呈对数倍增的。还打了个比方,假设藻类1天分裂一次,每次分裂出来的后代都能成活,那么用不了多久,整个地球都会覆盖满了藻类……之所以这个事情还没发生,就是因为藻类每天都繁殖很多,但同时每天都倒藻,所以我们的地球还不至于被藻类占满……
2、细心观察养殖池塘的都会发现,清早池塘一般水色透明度比较高,藻类较少,但到了中午、下午,水色会变得较浓,这是因为太阳出来了,藻类繁殖多了,所以才水色透明度降低明显,但是第二天早上水又变清,那时因为藻“倒掉了”……
其实第一点原因是假设的前提根本不成立,第二点是因为藻类基本上都具有趋光性,越是阳光充足,藻类越是向中上层运动,所以我们会看到的下午比清晨水色要浓,透明度会变低,但晚上至凌晨,因为缺少阳光,藻类无光可趋,逐步向底部运动,因此清晨看水会比较清…..
可别小看藻类的趋光性,我们如果合理利用这一点,也是能派上大用场的
,比如说我们如果想保持水体清爽,避免藻类过旺。那么有条件排水的可选择在白天排表层水,晚上如果要排水,则建议排底层水。这样可以有利于把藻比较集中的水体排掉……这样会有利于保持水体透明度!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6-10 08:59
《虾工虾聊》6月10日
“藻类那些事”
在养殖实际生产上,养殖户大多在放苗前操心水肥不起来,拼了老命加肥补肥。到了养殖中后期,往往又开始担忧水太肥,又拼了老命补菌换水,如果操作不当,往往越是补菌换水,水的透明度越低……
合理的肥水操作是:放苗前一开始不要施肥过猛,应该少量多次,培水以水色清淡为好,以太阳照射不到底,透明度约50CM左右为宜
。随着养殖时间的推进,投料、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增加,水的透明度会逐步递减
。
中后期为了保持水体相对清爽,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1、菌的使用品种以光合菌为好
(因为光合菌有固氮作用,能和藻类竞争氮源,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藻类繁殖过多过旺,而且光合菌大多为厌氧型的益生菌,可以避免投放其它益生菌可能产生的生物耗氧(细菌性耗氧)。
2、加水:在白天光照正常时加注新水,那么原池塘里面的藻类就有新的空间,新的藻种、新的营养(新水里面的微量元素、有机物等),往往会越添加新水藻类越旺盛,(我们处理倒藻或难肥水的池塘,一般建议添加新水来培水就是这个原理,当然为了培育藻类那么添加新水选择晴天的上午为宜)。因此,如果怕藻类生长过旺,添加新水时可考虑在晚上添加。如果怕晚上添加新水会引起水偏酸,可以考虑改在傍晚太阳将要下山时添加
。
3、排水:因为藻类具有趋光性,白天会聚集在池塘水体的上层,因此我们白天排水有条件的以排表层水为佳。晚上因为藻类没有光可趋,藻类会逐步往池塘水体的中下层聚集,因此晚上排水以排底层水为宜。通过不同时段的不同排水方式可以将富集的藻类排掉一部分,避免藻类繁殖过旺。
4、底改类产品以氧化性底改为宜。不建议用所谓的“生物底改”
。
5、其它方式:搭配部分虑食性的鲢鱼、大头鱼等可虑食掉部分藻类;局部杀藻等方式也可以避免池塘水体藻类繁殖过旺。因为篇幅所限,此类方式就不在此一一展开来讲
。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6-11 08:51
《虾工虾聊》第102期
“藻类那些事”
藻类那点事已经讲了好几十期了,但虾工回头看看看,还没有认认真真讲过热门的“蓝藻”,之所以说蓝藻热门,是因为养虾的人现在都比较关心“蓝藻”、“藻毒素”等问题。
蓝藻是一个大的门类,有大约两千多种,并非所有的蓝藻都是有害藻,比如人类的保健佳品“螺旋藻”就属于蓝藻
。我们在养殖生产上所说的“蓝藻”其实成了一个特指的“符号”,特指池塘常见的有害蓝藻:微囊藻、颤藻、鱼腥藻、束丝藻、鞘丝藻、节球藻等
。
在养殖生产上,往往很多“概念”、“称呼”都约定成俗地成了特定指向的“符号”,对于这些“特指”,如果您不知道所约定成俗的名词背后的意思,对名词的字面意思较真的话,套用一句流行语:~“认真的话,你就输了
......”
比如之前虾聊所说的“弧菌”,弧菌顾名思义是弧形的细菌,对应的直的就叫杆菌。我们平时比较熟知的一个名词“芽孢杆菌”,养殖户习大多惯性地对“杆菌”有好感,相对的对“弯”的弧形的“弧菌”就没有好感
。其实“弧菌”、“杆菌” 都是一个大的属和科。虾工这样解释,可能很多人就能理解:并非所有的弧菌都是有害菌(当然也并非所有的“杆菌”就是好的菌)
。在养殖生产上所谈的“弧菌”就是特指这些对养殖动物产生致病性的常见弧菌:鳗弧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等
。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6-12 08:38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6-12 08:44 编辑
《虾工虾聊》第103期
“藻类那些事”
有害蓝藻、裸藻、甲藻等处理。~处理前,先要对具体池塘水体的藻类进行基本的判断分析,是哪种藻类?处于什么阶段
:(有害藻刚开始繁殖?少量劣势存在?对数生长期?优势种群、爆发期、高峰期?衰老期?),有什么样的危害
:(只是藻类过旺晚上耗氧大?细胞壁厚造成养殖动物摄食后难消化?藻类死亡腐败污染底部?藻类含藻毒素、肝毒素、神经毒素可能会毒害养殖动物?),虾工认为:有效评估池塘目前现有藻类的状况、影响,池塘水源条件、杀藻的利弊与必要性,远远比去追求所谓的“调水”、“控藻”甚至“杀藻”等等技巧要重要得多
.....
可能很多看过虾聊的人会觉得虾工对于“杀藻”太过于谨慎。其实本人并不排斥“杀藻”,自己也并非没有进行过“杀藻”的操作。但需要强调的是:“杀藻”毕竟是有风险的操作。作为养殖户也好,技术顾问也罢,我觉得一定要对风险要有起码的前置意识和敬畏之心
。
不能因为自己曾经操作过或有曾经成功的操作经验就奉为至宝,在各种不同池塘条件、不同的水体、虾体状况下一律祭出“杀藻”的大招……
。
水产人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操作基本思路:涉及到风险较大的操作,谨慎是必须的,在安全的基础上去最求效果
,而不能总是抱着冒险的心态去博一把……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6-13 14:55
《虾工虾聊》第104期
“藻类那些事”
目前对有害藻类的处理,方法思路看起来很多,其实归纳起来就两条思路比较靠谱:1、藻类过旺过浓的,包括很多所谓的“蓝藻”,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水体里面的营养结构来影响、改变藻类结构
比如珠三角地区常说的“大青水”(很多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会以为是“大清水”,误以为是水比较清的,常常有人因为没有了解这类“特指”名词而闹笑话
),其实这种水就是指藻类结构比较单一,水色呈青草状的“青绿色”“老绿色”
,藻类结构单一的池塘就会容易形成单一藻过浓过旺,“肥”而不“活”
,而且单一藻相会造成池塘里面某些元素被单一的藻类大量吸收而缺失,但是某些元素甚至有害物因为不适合单一的藻类吸收降解而大量累积
。单一藻类的水体通常在高峰期时由于结构单一,缺少平衡,易发生繁殖过旺、易老化甚至倒藻现象……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和灵活应用,通过构建水体里面营养结构新的平衡(可适当换水、微量元素、添加氨基酸、有机酸、肥水膏、光合菌、碳源(糖),甚至腐植酸钠等),来改变池塘里面的藻类结构,构建新的藻类平衡,基本上可以解决目前大部分的所谓“蓝藻”等有害藻问题!!!
(因为目前就虾工所见得很多所谓的“蓝藻”问题往往并非危害性到达了需要冒险去“杀”的地步
)
在实际生产上往往我们会发现,为什么养殖中后期大部分人都会担心水太肥了,却有些“高手”还要往池塘里面投磷肥、钾肥、微量元素、碳源甚至氨基酸肥等来“肥水”?
而且最“不可思议”的是放了这些“肥”,水色却没有变得更浓,甚至水体的透明度会更大,甚至水体显得更嫩爽更鲜活?
其实所投放的看起来是肥效性的东东,但实际上已经不是在单纯的 “肥水”,而是无形中符合了前面讲的:“通过构建水体里面营养结构新的平衡来构建新的藻类平衡。”
(当然,如果您能确认水体的“有害藻”藻的确是、危害比较大的或含有肝毒素、神经毒素的“蓝藻”“裸藻”、“甲藻”等,而且已经形成或将要形成主导优势种群
,虾工认为采用第2条思路“杀藻”还是有必要的,关于“杀藻”敬请期待接下来的虾聊
)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6-15 08:50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6-15 08:53 编辑
《虾工虾聊》第105期
“藻类那些事”
关于“杀藻”的探讨,其实一开始我是抗拒的
……因为谈这类有风险的操作,往往是养殖户遇到的比较棘手比较虐心的问题(如果容易解决就不会有风险了也不会虐心了
),很多养殖户一看到或将信将疑、或按图索骥、或迫不及待、过份解读、甚至擅自乱用滥用
……用后一旦效果不好甚至引发问题又要胡搅蛮缠……
所以说在公开场合谈有风险的操作本身就是有风险的“高危”行为
……在此,虾工正式声明,本人所谈的《虾工虾聊》所有的操作方式方法,用药用品及建议仅为虾工本人的看法或过往做法,仅供参考讨论,使用需谨慎,如有一切因“照搬”引起的问题,概不负责!!!
就当我瞎聊好了,我也没卖产品给您,也没赚您钱,您爱看不看,爱做不做,本《虾工虾聊》就是为了好玩自爽,就是这么任性……Duang!

目前实际生产上常用的杀藻用品为:硫酸铜、硫酸锌(一般要加硫酸亚铁做增效剂)、红霉素(加盐效果更佳)、扑草净等……艾玛!刚写几个就发现果然够“虐心”够“高危”……
硫酸铜、硫酸锌为养殖户一直要解来解去的“重金属”
、红霉素为“禁药”
、扑草净是“剧毒农药”
……还好我特么的还算机智事先做了声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瞎聊惹是生非了……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6-15 08:52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6-16 08:52
《虾工虾聊》第107期
“藻类那些事”
关于杀藻用品,除了前面所说的硫酸铜、硫酸锌、红霉素、扑草净等可以用作杀藻作用外,其实很多消毒剂都有杀藻或抑制藻类的作用(因为部分篮藻在分类学上比较接近于细菌,也有人把部分蓝藻归类为蓝细菌的,这也是为什么红霉素等抗生素可以杀灭部分蓝藻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甚至强氧化性的底改,也会对藻类起一定的杀灭和抑制作用(只是因为氧化性底改一般都是颗粒直接沉底作用与底部的,但藻类在白天时因为趋光性的原因往往集中在水体的中上层,微囊藻等具有空泡的藻类甚至集中在水层表面,因此直接下底的氧化性底改的杀藻和抑藻作用并不明显,如果我们在晚上下氧化性底改,则“杀藻”“抑制”藻类的这方面的作用会相对白天要好
)。
我们在“杀藻”时要充分考虑到藻类的趋光性,将杀藻用品尽量溶解在水中,然后局部泼洒,少量多次的方式相对比较安全可靠(局部泼洒一般在池塘的下风口等藻类易集结的区域,如果局部泼洒,那在计算用量时尽量按面积适当折算,因为藻类喜集结于池塘水体的中上层,因此在计算用药浓度时要以面积为主要考虑因素而不是以水体体积来套用)
所谓的“杀藻”,往往只是把池塘里面的藻类数量(有益藻和有害藻)在一定的时间内降低,然后通过菌、肥、新水等重新调整池塘的营养结构,重新培养或构建新的藻类平衡。
因为假设真正把水体里面的藻类(有益藻和有害藻)基本杀光,那么水体底部沉积的死藻、水体的浑浊或清澈见底会带来氧气方面的更大的问题。加上原杀藻药物残留的话,重新陪藻将变得更加困难重重……
所以前面虾聊讲到的有害藻处理的两条思路里面,杀藻的思路往往只是一个辅助的处理手段,“杀藻”不是目的,也不是追求的最终结果
。往往很多思路2“杀藻”后的操作,还是要回到思路1:调水、控藻,建立新的藻相平衡这方面来。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6-17 09:49
有很多网友问小编,虾工是谁?虾工是做什么的?虾工养虾吗?对此小编我也很想知道,李悦悦让她的小伙伴独家专访虾工,所以这一期就聊聊虾工,为大家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
【 悦 】大家都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所以你能简单介绍下自己吗?
【虾工】本人从事过南美白对虾的种苗培育、成虾养殖、饲料销售、动保销售、技术服务等各相关的工作,从事水产这十几年来关于南美白这条虾的各个环节可以说都略有涉猎吧……
很感激当初的选择及一路走来得到广大朋友的关注和支持,有机会参与到这条虾的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工种。可能细心的《虾工虾聊》读者会发现,我谈的成虾养殖技术里面有很多来自育苗、动保、饲料等方面的一些操作、原理及借鉴。
个人感觉从事水产的人,特别是新人,如果有机会的话,尽量多接触水产各个环节,这些水产的操作原理基本是相关、相通的,通过分析、思考,就会慢慢地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作为水产的新人,如果叫您一开始就呆养殖场或苗场,呆上十年八年的,估计没几个受得了(估计虾工自己也受不了)。
但是如果你明白您在您选定以后的水产之路和职业前,先踏踏实实地在生产一线呆上1-2年,会对您以后的职业生涯终身受益的话。估计您就能放下当下略显浮躁的心,沉淀自己。(作为水产新人如果您一开始就在考虑工作的付出与收入比、工作环境、晋升机会等等,你可能就永远失去了亲临一线的机会。)开篇的一点感悟,也算是对当下水产新人的一点寄语吧。
【悦】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您每天分享一期养殖的小知识
【虾工】有这么几个方面吧。就是感觉目前的养殖现状存在太多的误区。目前养殖的相关书籍、资料有不少误导、模糊不清或过时的地方;自己目睹了很多的失败、教训,希望广大养户不重蹈覆辙;也见证了很多成功的案例,期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共同致富,才能阖家幸福。写这个也是对自己过往经验、思考的一种总结、提炼,同时算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吧。
【悦】虾工虾聊目的到底是什么?
【虾工】开始是为了好玩、自乐、益人其次。慢慢感觉,欲罢不能,因为广大微友的支持、点赞,就是最大的源动力。如果冒冒然停了,感觉有点对不起大家的热情与期盼。虾工也呼吁广大志同道合的虾友、虾农,一起为中国虾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做点真事、实事,从点滴做起,给养殖户朋友更多的参考、借鉴。
【悦】在这些知识的分享中,对您来讲最难的事是什么,是原创内容,还是坚持,又或是其他的方面。我也看到您在100期的时候讲,其实坚持还是挺难的,难免有喝醉酒的情况下,也要爬起来继续准备第二天的内容。
【虾工】刚开始容易、信手沾来,越写越难。前面如同吹牛,后面如同做研究。当然还有些真话不能说,涉及行业问题和社会的敏感问题。听到个别负面声音,虽然少,但刺耳、尽量过滤吧。还有比较难的地方要每天准时播报。每天坚持很难,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兴趣爱好。虽不酗酒,但偶尔也小醉。加上喜欢运动,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桌球都非常喜欢,占用一些时间,所以经常熬夜到凌晨2、3点,早晨还要准点发。
【悦】虾工虾聊未来是怎样继续做下去?
【虾工】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始有终,不可能永远生生不息。所以《虾工虾聊》肯定不可能持续到没完没了。但是会尽最大的努力,让《虾工虾聊》活得更久、更精彩。未来希望能有业内人士愿意共同参与到《虾工虾聊》的编写中来。黔驴也会技穷,未来只有尽可能多走访一线虾塘,了解养殖新形势、新问题、新方法;多和专家、养户双向联系,沟通学习;同时,多看书,提升理论总结能力,才能不断、持续丰富、保持《虾工虾聊》的实用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文章摘自《 [url=]悦聊悦开心》[/url]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6-18 08:32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6-18 08:33 编辑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6-19 08:32
《虾工虾聊》第110期
“藻相、菌相那些事”
之前的好多期,我们重点讲了“藻类那些事”,在养殖生产上,我们还常说到两个词:“藻相”、“菌相”
。
所谓“藻相”是指水体里面各种藻类(有益藻和有害藻类)的比例和在水体里的平衡
;所谓“菌相”就是指养殖水体里面各种菌类(有益菌和有害菌)的比例和在水体里的平衡
。
一个池塘的“藻相”,相对藻类来说是相对宏观的,藻类相对“藻相”来说是相对“微观”、具体的(同理:一个池塘的“菌相”,相对菌类来说是相对宏观的,菌类相对“菌相”来说是相对“微观”、具体的)
具体到池塘里面的“藻类”、“菌类”,两者也是密切相关的,菌类的分解代谢产物可以作为藻类的营养,但有些菌类比如光合菌的固氮作用会与藻类的固氮作用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
;而藻类的正常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改变整个池塘水体、底部的溶解氧状况,从而也影响到池塘里面好氧菌和厌氧菌的竞争和比例
;藻类老化死亡所形成的有机碎屑也成为部分细菌附着的温床和培养基……
。
藻类和菌类对池塘里面的氮循环、碳循环等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6-21 20:49
《虾工虾聊》第111期
“藻相、菌相那些事”
今天端午节,在此先祝大家端午节安康、祥瑞

所谓的“藻相”、“菌相”是相互依存的,有人把池塘里面藻类旺盛(菌的数量相对偏少),藻类作为影响池塘里面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各项理化指标的水俗称为“藻相水”并衍生出所谓的“以藻抑藻”的概念;把菌类旺盛(藻类的数量相对偏少,透明度相对大、相对清爽),菌类作为影响池塘里面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各项理化指标的水俗称为“菌相水”,也衍生出所谓的“以菌抑菌”“以菌抑藻”的概念
。
“以藻抑藻”、 “以菌抑菌”在一定程度上是讲就是所谓的“占位原理”:在一定的水体空间、营养条件、有机物及其碎屑数量等限制性条件下所容纳的总菌量基本是恒定的。“有益菌”占优势了,那么“有害菌”自然就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就像一个大小空间固定的房子,比如只能容纳10个人,那么“好人”占的比例大了,“坏人”相对的比例就会少
。同理,一定的水体空间和营养水平下,藻的数量也基本是恒定的,“有益藻”占优势了,那么“有害藻”就处于一个低的水平
。
需要注意的是,池塘里面“藻相”和“菌相”都是动态变化的,而且“藻相”和“菌相”密切相关,我们平时投放氮(高蛋白的饲料里面就含有大量的氮)、磷、钾、钙、镁等营养源,碳(糖类),都是维系池塘水体“藻相”和“菌相”平衡的重要因素
。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6-21 20:54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6-22 08:24
《虾工虾聊》第113期
“藻相、菌相那些事”
目前的养殖生产上对细菌、病毒检测往往由于成本高,检测时间长,和实用性不高等原因,并没有很好地普及。
当前也有一些简易的弧菌检测盒,就一个培养基涂上待测水样,等几个小时观察上面生长起来的菌落情况那种,成本十几二十块一个,操作挺简单。但是这种简易的弧菌检测盒真的能检测出弧菌数量么
或者说只能检测出弧菌的数量么
要说清楚我对目前所谓的“弧菌”培养机的质疑,先举个例子:比如要检测鳗弧菌,就要先做出具有鳗弧菌选择性的培养基(这个培养基只适合培育鳗弧菌,其它菌不适合在该培养基上生长以免形成干扰),利用鳗弧菌对氨苄青霉素具有抗性的特点,(氨苄青霉素属于广谱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及革兰氏阳性菌都有抑制作用),在培养基里面添加一定量的氨苄青霉素,即制成了鳗弧菌选择性培养基,可有效将鳗弧菌从坎氏弧菌,哈维氏弧菌,溶藻酸弧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中区分出来,甚至可以将鳗弧菌从所有对氨苄青霉素没有抗性的其它细菌中分离出来,从而达到对养殖海水中的鳗弧菌进行定向、定量检测的目的
。
我们以前讲过,所谓的“弧菌”是指“弯”的菌,并非所有的“弧菌”都是有害菌,仅水产致病“弧菌”就约有40多种,那么重点来了,我们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所谓“弧菌”检测培养皿,是检测所有弯的菌
还是只能检测某种特定的致病性弧菌
还是能检测多种水产致病“弧菌”
,(按检测盒推广的意思应该是检测多种水产致病“弧菌”
!)如果所谓的“弧菌检测盒”只能检测单一品种的弧菌的话,这些检测盒就失去了实际应用的意义(你检测了有没有某种弧菌有啥意义?还有40多种没有检测)
;有人不服了:“可能是能检测多种常见的致病性“弧菌”啊,只要是检测出常见的致病弧菌就有参考意义啊”……就算是能检测多种水产常见的致病弧菌(而且所谓的多种水产致病弧菌究竟有多少种?!!!);难道世界上会存在某种神奇的抗生素?!想要检测的“多种”有害弧菌都对该种抗生素具有抗性,而恰恰好其它细菌不对该抗生素具有抗性从而不会形成干扰?看到这么苛刻的条件,你还相信世界上可能会存在这种“奇葩”的抗生素么
!!!!推理到这一步,你一定很好奇市面上那些所谓的“弧菌”检测盒“选择性”培养基是怎么做出来的!估计某些忽悠型的厂家只是利用弧菌的一个嗜盐性之类,添加点盐来就敢号称所谓的“选择性”培养基了……
(您还真别笑,虾工尝过所谓的“弧菌”培养基,真的有点咸
)……
并非是虾工刻意要去揭露什么内幕、黑幕
,只是举个例子来推理,也许虾工所推论的是错的,但我觉得这种推理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水产人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 一片云 时间: 2015-6-23 08:39
《虾工虾聊》第114期

最近有网友问我,虾工你最近曝了那么多料:市面上某些弧菌检测不准确
、“蛭弧菌”不成熟
、“藻种”没有藻
……甚至连屌丝的“鸡粪”都不放过
!还说肉眼看水色、藻类、菌相不科学
、连部分门店的检测也不靠谱
!那我们养殖户该怎样选择产品

怎样选产品
这的确是个问题
……作为养殖户来说,大多数都是非专家型购买(也就是说,养殖户不可能像专家那样了解产品的相关专业知识),不可能要求养殖户都加强学习,先成为专家,再去进行“专家型购买”
……
但不能只是质疑而没有提供解决方案啊
……如果一定要提供一个方法的话,我觉得不懂选产品那还不要紧,起码懂得选靠谱的品牌或厂家
,如果实在不懂选那个品牌或厂家靠谱,起码得懂得分辨当地的那个渔药的店主或技术顾问比较靠谱吧
…..然后再逐步学习,多问多交流多思考,才有可能自己学会分辨产品的优劣及具体的使用原理
……
总算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吧:学会分辨靠谱的人比学会分辨靠谱的产品重要
,靠谱的人所谓的靠谱包括技术靠谱、人品靠谱。而且人品比技术重要
……
说句老实话,水产用品多如繁星、技术员也多如牛毛
,但从来不缺少靠谱的产品、也不缺少靠谱的技术员,缺少的只是你发现“美好一面”的眼睛
……
水产需要正能量
,大家加油!
……
作者: 羽翼未丰 时间: 2015-7-12 11:29
虾工南美白对虾纤毛虫防治 有什么好办法吗?
作者: 1043880050 时间: 2016-4-2 10:15
虾工,连云港海边土塘,放苗前期ph一直很高维持在9.0左右,有什么好的方法降低ph,快速降低ph
作者: cuangjin 时间: 2016-5-13 12:27
一片云 发表于 2015-5-4 08:52 
《虾工虾聊》4月30日:“水产常识那些事” ~酸碱度、应激
一天里面早晚酸碱度(上午PH最低值和下午 ...
谢谢 姐姐的辛苦劳作
欢迎光临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http://www.fishfirs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