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返回首页

淘宝网~众诚渔药的个人空间 http://www.fishfirst.cn/?5760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池塘水色变化分析

已有 1539 次阅读2014-3-29 14:41

       在实际生产中笔者留意到,有经验的养殖户往往通过观察池塘水色及其变化,进而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确保收成。他们谓之曰:养鱼(虾)须识“看水”。其实,池塘的水色就是池塘生态系统的“晴雨表”。
  水色是由池塘中浮游生物、悬浮颗粒的数量和种类的不同而起的综合反映,其中浮游藻类是主要因素,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相邻的池塘,浮游生物的种类、优势种类往往不同;池塘中浮游生物受温度、光照、营养盐、风向的影响而产生季节、昼夜、垂直和水平变化,其中也不乏受外来物质影响而产生的异常变化,而水色的不良异常变化,也就反映了池塘水环境的恶化或巨变,往往也就意味着疾病、灾害,许多病害诸如对虾的红体、白斑病,鳗鱼的红头、脱粘、爱德华氏病,桂花鱼的烂鳃、出血、白鳃白肝病等都是由于现行的超高密度精养模式打破了池塘生物链的平衡,造成水质败坏而暴发的。如何做到未雨绸缪,养殖全过程始终保持、调控好一池塘水是一门技术;若遇水色突变、水质败坏,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补救也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将笔者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几种常见情况及其调控措施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鱼虾蟹池塘在用消毒剂或烈性杀虫药如福尔马林、硫酸铜等泼洒后,池中大量浮游生物被杀死,池水突然变清,透明度迅速提高,鱼虾安静的栖息环境被打破,水中溶氧骤减,鱼虾由于应激反应而出现狂游或跳跃等症状。对于此种情况,应迅速提高水中的浮游生物量,特别是有益藻类和微生物的数量,维持一定程度的透明度和溶氧量。
  2、池水营养盐不均衡,生长限制因子(如硅、锰、铁、磷、钾、PH值等)的缺乏造成池塘优势藻类短时间内全部死亡,藻相突然改变或清澈见底,几天后变为“黑臭水”。此种情况往往出现在高位池对虾精养池塘,由于失去了底泥对营养盐的缓冲释放作用,很容易造成池塘浮游生物量的大起大落,水色突变,因此无论是肥水还是调水都应少量多次,适时而止。
  3、当遇天气突变,如台风、暴风雨过后,由于环境剧变(包括盐度、透明度、营养因子等),很容易造成池塘藻类全部死亡,池水浑浊不堪,呈白浊或土黄色。此时首先应降低池塘浊度,净化水质,可以全池泼洒“沸石粉”等调水。
  当水色转好后,应及时消毒一次,防止由于外来细菌的滋生而引发疾病。其实很多疾病的暴发都跟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天气变化→水质恶化、溶氧降低→体质变弱,抵抗力降低→细菌、病毒入侵→感染、死亡。因此,每次天气变化前后应做好具体的防范与处理措施。
  4、池塘中藻类高峰期过后,浮游动物大量繁殖,特别是轮虫的数量剧增,致使池中鱼虾严重缺氧,浮头并有零星死亡,此时池水呈白浊状。有条件的可以全部或部分换水后再来重新培水。
  5、放苗前期或养殖过程中池水突然变清后,无论怎样施肥,池水都肥不起来。造成这种症状的池塘,有3种情况:(1)池塘水体重金属中毒:池塘在进水或排换水时引入了受工业污水污染的水体,或者是养殖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含重金属成份的杀菌杀虫药,抑制了浮游生物的生长,针对这种池塘,应使用适量的池塘解毒剂(2)池底青泥苔、丝状藻滋生,水体营养全部被吸收,有益浮游藻类生长受抑制: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大水面粗养池塘,高位池精养池塘也时有发生,藻体死亡后分解耗氧,还会产生大量毒素,单单依靠刮或捞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效的方法是先用0.8 -1 ppm 的螯合铜迅速培育水色,维持一定的透明度。(3)池塘塘基严重老化,底泥中的营养物质与外来物质易形成拮抗作用,收支平衡已不能恢复,此类池塘已不能使用,须更新池底。
  6、鱼虾养殖的中后期,往往是在高温季节,随着投饵量的不断增多,残饵、粪便等有机物的不断进入使得池塘封闭水体富营养化,蓝藻等有害藻类大量繁殖,在水体表面往往形成一层绿色的油膜,养殖户称之谓“老绿水”。水体有机物及藻类尸体的分解消耗池中大量的溶氧,并会生成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再加上藻类分泌的藻毒素、人为用药的药物残留,使得鱼虾长期处于一种应激状态,鱼虾食欲减退、活力减弱、体质下降、容易感染、暴发疾病。这种池塘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都很普遍,能经常有新鲜水注入的池塘会好一些,但对于无水可换的池塘,这的确是一大灾难。经常采用的处理措施是:定期全池泼洒微生物制品分解池塘有机物,解除毒素,促进摄食。增强鱼虾体质,提高抗病力。
  “养鱼(虾)先养水,防病宜调水”,实践告诉我们,“水”才是养殖之根本。我们不仅要学会去“看水”,更应懂得怎样及时、有效地去调好水。很多水产病害不是 在实际生产中笔者留意到,有经验的养殖户往往通过观察池塘水色及其变化,进而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确保收成。他们谓之曰:养鱼(虾)须识“看水”。其实,池塘的水色就是池塘生态系统的“晴雨表”。
  水色是由池塘中浮游生物、悬浮颗粒的数量和种类的不同而起的综合反映,其中浮游藻类是主要因素,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相邻的池塘,浮游生物的种类、优势种类往往不同;池塘中浮游生物受温度、光照、营养盐、风向的影响而产生季节、昼夜、垂直和水平变化,其中也不乏受外来物质影响而产生的异常变化,而水色的不良异常变化,也就反映了池塘水环境的恶化或巨变,往往也就意味着疾病、灾害,许多病害诸如对虾的红体、白斑病,鳗鱼的红头、脱粘、爱德华氏病,桂花鱼的烂鳃、出血、白鳃白肝病等都是由于现行的超高密度精养模式打破了池塘生物链的平衡,造成水质败坏而暴发的。如何做到未雨绸缪,养殖全过程始终保持、调控好一池塘水是一门技术;若遇水色突变、水质败坏,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补救也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将笔者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几种常见情况及其调控措施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鱼虾蟹池塘在用消毒剂或烈性杀虫药如福尔马林、硫酸铜等泼洒后,池中大量浮游生物被杀死,池水突然变清,透明度迅速提高,鱼虾安静的栖息环境被打破,水中溶氧骤减,鱼虾由于应激反应而出现狂游或跳跃等症状。对于此种情况,应迅速提高水中的浮游生物量,特别是有益藻类和微生物的数量,维持一定程度的透明度和溶氧量。
  2、池水营养盐不均衡,生长限制因子(如硅、锰、铁、磷、钾、PH值等)的缺乏造成池塘优势藻类短时间内全部死亡,藻相突然改变或清澈见底,几天后变为“黑臭水”。此种情况往往出现在高位池对虾精养池塘,由于失去了底泥对营养盐的缓冲释放作用,很容易造成池塘浮游生物量的大起大落,水色突变,因此无论是肥水还是调水都应少量多次,适时而止。
  3、当遇天气突变,如台风、暴风雨过后,由于环境剧变(包括盐度、透明度、营养因子等),很容易造成池塘藻类全部死亡,池水浑浊不堪,呈白浊或土黄色。此时首先应降低池塘浊度,净化水质,可以全池泼洒“沸石粉”等调水。
  当水色转好后,应及时消毒一次,防止由于外来细菌的滋生而引发疾病。其实很多疾病的暴发都跟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天气变化→水质恶化、溶氧降低→体质变弱,抵抗力降低→细菌、病毒入侵→感染、死亡。因此,每次天气变化前后应做好具体的防范与处理措施。
  4、池塘中藻类高峰期过后,浮游动物大量繁殖,特别是轮虫的数量剧增,致使池中鱼虾严重缺氧,浮头并有零星死亡,此时池水呈白浊状。有条件的可以全部或部分换水后再来重新培水。
  5、放苗前期或养殖过程中池水突然变清后,无论怎样施肥,池水都肥不起来。造成这种症状的池塘,有3种情况:(1)池塘水体重金属中毒:池塘在进水或排换水时引入了受工业污水污染的水体,或者是养殖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含重金属成份的杀菌杀虫药,抑制了浮游生物的生长,针对这种池塘,应使用适量的池塘解毒剂(2)池底青泥苔、丝状藻滋生,水体营养全部被吸收,有益浮游藻类生长受抑制: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大水面粗养池塘,高位池精养池塘也时有发生,藻体死亡后分解耗氧,还会产生大量毒素,单单依靠刮或捞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效的方法是先用0.8 -1 ppm 的螯合铜迅速培育水色,维持一定的透明度。(3)池塘塘基严重老化,底泥中的营养物质与外来物质易形成拮抗作用,收支平衡已不能恢复,此类池塘已不能使用,须更新池底。
  6、鱼虾养殖的中后期,往往是在高温季节,随着投饵量的不断增多,残饵、粪便等有机物的不断进入使得池塘封闭水体富营养化,蓝藻等有害藻类大量繁殖,在水体表面往往形成一层绿色的油膜,养殖户称之谓“老绿水”。水体有机物及藻类尸体的分解消耗池中大量的溶氧,并会生成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再加上藻类分泌的藻毒素、人为用药的药物残留,使得鱼虾长期处于一种应激状态,鱼虾食欲减退、活力减弱、体质下降、容易感染、暴发疾病。这种池塘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都很普遍,能经常有新鲜水注入的池塘会好一些,但对于无水可换的池塘,这的确是一大灾难。经常采用的处理措施是:定期全池泼洒微生物制品分解池塘有机物,解除毒素,促进摄食。增强鱼虾体质,提高抗病力。
  “养鱼(虾)先养水,防病宜调水”,实践告诉我们,“水”才是养殖之根本。我们不仅要学会去“看水”,更应懂得怎样及时、有效地去调好水。很多水产病害不是药物所能解决的,我们必须回归到水本位上来搞水产养殖,多从池塘水环境微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养殖 。



鸡蛋

雷人

漂亮

酷毙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广告业务|加入我们|联系方式|免责声明|水产前沿网 ( 粤ICP备10068752号  

GMT+8, 2024-5-17 23:07 , Processed in 0.0459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Copyright © 2008-2012 Design: Comiis.Com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