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无公害养殖池塘水质控制点及调控技术

2019-3-20 14:34| 发布者: 御城雪| 查看: 41103| 评论: 0|原作者: 胡江伟|来自: 柏普泰水产

摘要: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无公害养殖池塘水质就是要创造条件符合NY5051- 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要求, 使养殖用水始终保持“ 肥、活、嫩、爽”,从而确保产品的健康和安全性。现将无公害养殖池塘水质控制点 ...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

  无公害养殖池塘水质就是要创造条件符合NY5051- 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要求, 使养殖用水始终保持“ 肥、活、嫩、爽”,从而确保产品的健康和安全性。现将无公害养殖池塘水质控制点及调控技术介绍如下。
  
  水温
  
  1.水温对养殖动物的影响
  
  鱼是一种变温动物,鱼的体温随水温变化而变化,因而水温直接影响鱼类的新陈代谢强度,从而影响鱼类的摄食和生长,水温还影响鱼类性腺的发育和决定产卵的时期。当水温过高时,影响鱼类正常的新陈代谢,降低水中的含氧率,导致水质急速败坏,水中的氨氮等毒素的毒性增强;当水温过低时,鱼体活动能力差,影响摄食,诱发寄生虫类疾病,但总体来说温度低的影响远远低于温度过高的不良影响。
  
  2.无公害养殖池塘水温最适范围
  
  人们根据鱼类对水温的适应情况,将鱼类分为三种:温水性鱼类适宜生活的水温为20~30℃;暖水性鱼类适宜水温为25~34℃;冷水性鱼类生存的温度范围为0~20℃,最适温度为12~18℃。
  
  3.无公害养殖池塘水温调控技术
  
  水温的调节多采用更换或注入新水来实现,注入的新水必须水质良好、无污染、溶氧丰富。更换水的次数按照看水色、看透明度的原则灵活掌握,换水量为池水的30%为宜。
  
  溶解氧
  
  1.溶解氧对养殖动物的影响
  
  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养殖水体中90%以上的氧气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另一部分从空气中溶解而来。当溶氧充足时,可以促进有机物、有害物的分解氧化,抑制和减轻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对养殖动物的毒害作用,能提高养殖鱼类食欲、消化率、饲料利用率和生长发育速度;当溶解氧不足时,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得不到氧化分解,毒性增大,养殖动物生活机能减弱、行动迟缓、摄食不良、饲料利用率下降、生长受到抑制,诱发鱼病,甚至死亡。如果水中溶解氧过高,反而会使鱼类患有气泡病。
  
  2.无公害养殖池塘溶解氧最适范围
  
  通常池水溶解氧应保持在5.0 毫克/升以上才有利于养殖动物的生长。
  
  3.无公害养殖池塘溶解氧调控技术
  
  水中溶解氧的调控技术很多,常用的物理方法有:①使用增氧机,可在晴天中午开机,午夜至日出开机;②适时更换或注入新水等,新水要求溶氧丰富;③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持池底淤泥厚度15~20厘米。
  
  化学方法主要有:①施用增氧剂,如过氧化钙、双氧水、二硫酸铵、高锰酸钾等,可缓解浮头现象的发生。②吸附沉降有机物,杀灭细菌及浮游生物,泼洒生石灰5~10 千克/亩等,净化水体。
  
  生物方法主要有:①泼洒微生物制剂,常用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EM 菌、酵母菌、放线菌、蛭弧菌等,吸收水体中的有毒物质,分解有机物,增加溶氧,抑制致病菌生长繁殖等;②保持水体肥度,培育浮游植物,如藻类、水草在光合作用时产生氧气,并溶于水中;③合理搭配养殖鱼类,当搭配一些滤食性和杂食性底层鱼类,避免它们与主养鱼争夺饵料、氧气和空间等。
  
  pH值
  
  1.pH 值对养殖动物的影响
  
  若pH 值过高,则养殖动物易发生氨氮中毒, 甚至会使鱼类的鳃部遭受严重腐蚀;pH 值过低,大多数养殖动物的鳃组织和表皮遭到破坏,削弱血液载氧能力,因而新陈代谢降低,抵抗力下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也会减弱,硝化过程被抑制,有机物大量积累,造成池塘环境恶化。
  
  2.无公害养殖池塘pH 最适范围
  
  池水中鱼类最适宜的pH值范围为7.0~8.5。
  
  3.无公害养殖池塘pH 调控技术
  
  当pH 值偏酸性时多使用生石灰进行调节,用量为5~15 千克/亩,晴天上午9 点左右使用,不宜在下午使用;当水质偏碱性时采用加注新水有效调节,新水必须水质良好、无污染、溶氧丰富,也可全池泼洒醋酸钠来降低pH值,宜采用少量多次的办法。
  
  氨氮
  
  1.氨氮含量对养殖动物的影响
  
  氨氮含量是限制鱼类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之一,与机体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水产动物的排泄物、施加的肥料和饵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通常情况下池水中的氮含量较低,鱼类和水生生物排泄的氮可以被大量的池水稀释并排出,从而不会对鱼类产生大的影响;但是当在水池高密度养殖或是缺氧以及大量剩余饲料的情况下,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养殖水体中氨态氮等会逐渐积累,当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就会对鱼类产生直接毒害,从而可能诱发多种疾病影响鱼类的生长。氨氮的毒性表现主要包括引起渗透压失衡,肾脏坏死,鳃丝损伤,生长缓慢和引起死亡。当氨氮浓度一定时,能否引起鱼类中毒死亡,还受池pH 值、水温高低、底泥堆积等因素的影响。
  
  2.无公害养殖池塘氨氮含量最适范围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养殖生产中应将氨氮的浓度控制在0.015 毫克/升以下,高于0.02 毫克/升可能会引起水产动物死亡。
  
  3.无公害养殖池塘氨氮含量调控技术
  
  有效调控池塘氨氮含量,首先需注意选用高质量的饲料,尽量减少残饵。当氨氮的浓度超标时,常用的物理方法有:①使用增氧机,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并可散逸氨氮与有毒气体到大气中;②加注溶氧丰富的新水,带入更多氧气;③抛撒沸石粉15~20 千克/亩、活性炭或麦饭石等,可吸附部分氨氮。
  
  化学方法有:①使用增氧剂,如过氧化钙等;②全池泼洒次氯酸钠,使池水浓度为0.3 毫克/升;③全池泼洒5%二氧化氯,使池水浓度为5~10 毫克/升;④使用氨离子螯合剂、腐植酸聚合物等复配合成的水质吸附剂;⑤为水体提供无机盐营养(20 千克/亩),促进水体水生植物的生长,可直接干撒。
  
  生物方法有:①光合细菌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0 毫克/升,每隔20 天左右泼洒一次,效果较好;②使用微生物水质改良剂。
  
  亚硝酸盐
  
  1.亚硝酸盐含量对养殖动物的影响
  
  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主要来源于不合理投饲、不合理施肥和池底淤泥。养殖水体中含氮有机物在转化为氨氮后进一步氧化,在亚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对鱼虾的毒性较强,作用机理主要是使鱼类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下降,亚硝酸盐能促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失去和氧结合的能力,改变了内脏器官的皮膜通透性,渗透调节失调,引起充血,呈现与出血病相似的症状,一般称为“褐血病”。很多池塘出现鱼虾厌食、鳃组织病变、呼吸困难、躁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丧失平衡能力的现象,亚硝酸盐过高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2.无公害养殖池塘亚硝酸盐含量最适范围
  
  养殖水体中的亚硝酸盐一般应控制在0.2 毫克/升以下,在0.5 毫克/升时可能会引起死亡或患病,高于0.8毫克/升会引起大批死亡。
  
  3.无公害养殖池塘亚硝酸盐含量调控技术
  
  调控池塘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主要有:①定期换注新水;②保持精养池塘长期不缺氧;③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EM复合菌、光合细菌等水质调节剂。
  
  硫化氢
  
  1.硫化氢对养殖动物的影响
  
  养殖水体中硫化氢主要来源是池塘中的底泥、浮游动植物、水产动物的残饵、粪便等腐败分解,受细菌的作用产生硫化氢。硫化氢对水产动物有严重的毒害作用。当水体硫化氢的浓度偏高时,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减慢,抗病能力差,甚至损坏动物的中枢神经,造成中毒死亡。
  
  2.无公害养殖池塘硫化氢含量最适范围
  
  按照《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养殖水质中硫化氢的浓度应严格控制在0.1毫克/升以下。
  
  3.无公害养殖池塘硫化氢含量调控技术
  
  常见调控硫化氢含量的方法有:①彻底清塘晒塘,如不能清除,应将底泥翻耕曝晒,以促使硫化氢及其他硫化物氧化;②定期排出底层水注入高溶氧新水,使池水有机污染物浓度降低;③采取增氧措施,高溶解氧可氧化消耗硫化氢,并可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与繁衍;④施用生石灰,控制pH 值在7.8~8.5,当pH 越低,发生硫化氢中毒的机会越大;⑤日常定期施用底改及水质改良剂。(本文转自【柏普泰水产】。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关键字】:无公害养殖技术  水质调控  健康  安全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