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实现池塘“零换水”养殖

2019-10-17 12:05| 发布者: 御城雪| 查看: 43456| 评论: 0|来自: 海洋与渔业

摘要: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养草鱼毛利润100万元,就靠真正“零换水”的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
  
  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余德光研究员
  

  余德光研究员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占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70%左右。但多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存在生产方式粗放、效率低下、病害频发等问题。
  
  随着我国提出建设“生态良好、生产发展、装备先进、产品优质、渔民增收、平安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战略格局,池塘健康养殖得到了快速发展。近些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余德光研究员带领项目组在池塘健康养殖方面进行探索,在水质净化系统和生态养殖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已建立了基于池塘工程化分区养殖的循环水环保养殖系统,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
  
  对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的根本变革
  
  Q: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余德光:业界认为,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是对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的根本变革。传统池塘养殖是以“进水渠+养殖池塘+排水渠”或“进、排水渠+养殖池塘”的形式为主,其本质上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开放型物质流动模式,生产的产品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则是在“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型物质流动模式理念指导下,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长久利用。
  
  Q: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余德光:主要原理是利用占池塘面积3%左右的水面,建设具有气提推水充气和集排污装备的系列水槽作为养殖区,进行类似于工厂化的高密度流水养殖;主养鱼类产生的粪便、残饵随着系统中水体的流动,逐渐沉积在系统末端,通过底部吸尘式废弃物收集装置,将粪便、残饵从系统中移至池塘外污物沉淀池中,并加以处理再利用。其余97%的水面进行适当改造作为污物沉淀区和水质净化区,一般套养滤食性鱼类,并采用生物浮床、微生物制剂等生物净水技术,对残留在池塘的养殖尾水进行生物净化处理,实现养殖周期内养殖尾水零排放或达标排放。
  
  四大关键技术提升效益
  
  Q:包含哪些关键技术?
  
  余德光: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中,有四大技术要点,包括养殖水槽功能渔业设施装备技术、污物沉淀池塘生物控制技术、净水池塘生态修复技术、构建高产池塘养殖产品品质提升设施装备技术。
  
  在养殖水槽装备技术方面,首先要研究高密度养殖水槽污物沉积状态、开发气-水混合定向流推水高效增氧设备、高溶解氧垂直分流控制工艺,形成水槽前、中、后垂直剖面的养殖水体溶解氧、流速均衡,使养殖鱼类均匀分布于养殖水槽,解决养殖水槽内鱼类因“逆水”出现“扎堆”造成鱼体易机械损伤及沉积物迅速排出水槽,保障水槽内养殖鱼类的健康生长;其次,要安装养殖管理水体溶解氧预警预报在线系统,配置纯氧增氧系统,当溶解氧低于5.0mg/l,电磁阀自行启动,实现在线控制水体溶氧量;再次,要根据品质提升的瘦身鱼养殖所需条件(水体透明度35cm以上、氨态氮低于0.5mg/l、亚硝酸氮低于0.1mg/l、换水量3倍以上),设计“U”型过滤通道,采用生态基及微电材料,以生物、物理方法,突破限制养殖产品品质提升的水体控制方式,建立瘦身养殖技术工艺;最后,采用无线遥控,设计、安装自动称量吊网捕鱼系统。
  
  在污物沉淀池塘生物控制技术方面,选择合适的养殖品种,科学地进行品种搭配。研究不同种类水生动物在食物链的调控作用下生活习性、水体藻相、菌相的变化;着重对混养品种的比例、不同规格、不同大小进行最佳配比研究;根据混养种类的生态、营养需求,改进、完善养殖技术,促使养殖模式进一步升级,提高产量和品质。
  
  在净水池塘生态修复技术方面,针对高产养殖池塘水体、排放物污染重、和养殖环境调控困难等状况,根据养殖类型和养殖模式特点,进一步提升池塘水体的净化能力。利用生态基、微电解材料,开展池塘水体土著微生物固定化培养、水环境改善和底质改良等研究,建立适合的原位环境调控与生态修复技术。
  
  在构建高产池塘养殖产品品质提升设施装备技术方面,通过养殖设施装备技术研究,探明设施装备技术参数,优化养殖模式,解决传统养殖管理可控性低、产品安全隐患等问题,形成先进设施装备与新型养殖技术工艺,实现养殖设施装备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构建高产池塘草鱼品质提升设施装备技术模式,并应用示范。
  
  Q:该技术基本实现了“零换水”养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请举例说明。
  
  余德光:广州中心沟水产有限公司在50亩池塘中构筑8条养殖水槽(规格4×20×2m),建立池塘工程化循环水环保养殖系统,在系统中放养规格平均为500克/尾的大规格草鱼,在每条水槽中放养1万尾草鱼,共放养8万尾,使用蛋白为28%的膨化饲料,养殖50~60天,草鱼可生长至1.8~2.2斤/尾,每条水槽容纳量控制在2万斤,每年可生产4批次。2017年,该系统年产量约60万多斤,净重29.5万斤,其他杂鱼5.7万斤,毛利润约100万元,该系统养殖过程中没有向外排水,基本实现零换水养殖。
  


  推广还需突破现有瓶颈
  
  Q:该技术在推广过程中,还存在哪些瓶颈?
  
  余德光:首先是养殖技术不够成熟。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跑道吸污率普遍偏低,目前池塘水槽内循环养殖的集污方式主要为平底型,跑道区水流速度过快,高流速将粪便残饵冲散,粪便残饵靠自然重力沉降较难。
  
  其次是该技术模式投入大、风险高。与传统池塘养殖、流水养殖等模式相比,池塘循环水模式养殖槽、推水系统、粪污集中收集等基础设施修建投资相对较大;推水养殖区密度大,这对养殖技术精细化程度及病害防控要求更高,且内外塘所有水体为一个整体,一旦发病,将面临全军覆没的风险;另外,推水养殖区高密度多依赖借助外力推水增氧,如遇意外,一旦停电,将面临巨大损失。
  
  最后是养殖企业的生态环保理念认识力度不够。根据要求,小水体推水养殖区应占池塘面积3%~5%,大水体生态净化区应占池塘面积95%~97%,但个别企业为追求短期效益,本末倒置,不顾池塘生态承载力,盲目扩大流水养殖槽面积,小水体推水养殖区占比严重超标,超负荷开展高密度养殖,致使养殖水体水质不能通过自我净化达到预期效果,导致池塘富营养化、疾病发生等问题。(本文转自【海洋与渔业】。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关键字】:循环水  工程化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