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再识增氧机

2012-9-6 08:27| 发布者: 水宝宝| 查看: 37496| 评论: 1|来自: 水产前沿

摘要: 一次增氧设备主题的会议,让多位行业大佬齐聚,他们似乎同时看到了增氧机这门生意未来的机会。6月19日,多位饲料企业大佬(恒兴、海大、粤海、国联等企业高层)齐聚喃嵘都市型低碳循环水养殖系统推介会,像这样的场景 ...

水车式增氧机

    
  一次增氧设备主题的会议,让多位行业大佬齐聚,他们似乎同时看到了增氧机这门生意未来的机会。
  
  文/图 本刊撰稿人 林晓彬
  
  增氧机在水产养殖中将不再仅仅只是增氧设备。
  
  6月19日,多位饲料企业大佬(恒兴、海大、粤海、国联等企业高层)齐聚喃嵘都市型低碳循环水养殖系统推介会,像这样的场景,在行业中甚为少见,别说是饲料年会,就算是在大型的行业会议中,也难得见到多位高层同时现身。而在之后会议主办方组织的参观活动中,大家也仔细参观每一个与养殖有关的设备和运作情况。
  
  那么,企业大佬们真的是过来学习技术的吗?显然不是。
  
  实际上,水产养殖中增氧机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得到众多养殖者和饲料企业的重视,近两年,尤其是大型饲料企业在推广自身总结的养殖模式时,也将增氧机的使用融入到养殖模式中,最大限度地为养殖户创造效益。
  
  而在2011年,广东海大集团就已经走在行业前列,开始将增氧机可作为养殖模式中的重点配套设备,并开始与一些增氧机械企业合作,开发与其推广的养殖模式相配合的增氧机和投饵机,将渔用设备加入到原来“种苗+饲料+动保药品”的产业链模式中。
  
  侯华平作为海大集团负责养殖模式推广(包括增氧机在养殖模式中配套使用)的负责人,他介绍说,改变养殖效益,要将增氧机运用到养殖模式中,而不是单独考虑增氧机本身。渔机设备运用到养殖模式中一是增加池塘基础的配置,二是由于养殖者对渔用机械的了解不够,如何科学使用和配置,以及如何最大限度提高产量,降低饵料系数,是养殖从业者需要长远考虑的问题。
  
  也有业者认为,饲料企业为了更好地推广市场,逐步进入到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的构建当中,而这个过程绕不开增氧机,所以他们借助渔机产业,对构建整个产业链会更为完整。

 

长臂式水车增氧机

 

微孔增氧

 

叶轮式增氧机


  
  饲企介入,增氧机潜力凸显
  
  “在江苏,一个池塘一二十亩才配备一两台增氧机,亩产才一千多斤,而这几年我们在华东推广的情况看,产量正在逐步提高,所以必需增加基本的渔机设施配备才能带来产量的增加。”基于现有的养殖现状,这么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目前养殖机械企业他们考虑的更多的是机械的性能和能耗方面的问题,对如何把机械与养殖结合在一起考虑较少。“现在我们发现只要配合得当,这里面空间很大,比如一个池塘增氧机放置的数量,怎么放,角度怎么摆,用不同的方式,鱼虾的产量和整齐度有非常大的差异。”他坦言,目前已经做了一些能体现增氧机与养殖方面结合的实验,得出了一些数据,但因为刚开始,工作量很大。
  
  他向笔者透露,目前正在与相关机械企业合作。“根据我们对养殖的需要和理解让他们在增氧机上做一些改进。”他说,在粤西对虾养殖者中水车增氧机使用较为普遍,在珠三角则很少用,这是养殖习惯与观念的问题,而对于整个行业的变化发展趋势,养殖机械企业也会随此而观察得更加深入。
  
  “增氧机的空间非常大,市场空间未来一定会增长,现在还是处于一个基础阶段。”侯华平表示,增氧机对池塘的贡献最大的就是搅动水体,将白天光合作用产生的高溶氧均匀分布于池塘上下层。尽管目前很多养殖户觉得增氧机是拿来“救命”的,但是平时池塘中藻类一小时产出的氧气比增氧机增氧几个小时还要来得多。
  
  显然,对于增氧机的潜力,或许独具慧眼的不只是海大集团,从多位大佬参加相关的会议可以看出,未来这也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力股。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研究员陈军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一年有约三十万台增氧机的市场容量。而据喃嵘水产(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益顿的估计,大概有五十万台左右,并且每年都有20%左右的增长。按每台增氧机1500元左右计算,也有近10亿的产值。
  
  尽管没有官方统计数据支撑,但增氧机未来市场空间的潜力足以显现。浙江富地机械有限公司外贸业务经理杨文光表示,国内的增氧机与国外相比,配置的比例还远远不够。“增氧机的使用量取决于养殖面积,而养殖面积在国内不会再增加,只有减少,但是从单位面积使用养殖机械的数量来说确实是增加了,这个主要取决于养殖模式,特别在广东,池塘租金上涨,养殖者追求更高的产出,更高的产出需要更高的养殖密度,就必须多投入增氧机。”陈军称。
  
  郭益顿对大企业介入表示支持,“现在养殖业,如果没有调整模式及养殖成本,对产业是很非常不利的,通过大企业带动,设施设备可以与养殖更好的结合,对提升行业亦有帮助”。

 

池塘总监为涌浪机,右下角为射流式增氧机


  
  主流增氧方式有待创新
  
  据了解,国内从上世纪60年代初水产养殖获得快速发展后,有了高密度养殖才开始需要增氧机。“最早我们是用水泵,促进水的流动,增加了水和空气的接触速度,这是我们60-70年代主要的增氧方式,所以说国内最早的增氧机应该是水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研究员陈军称。
  
  而我国第一台叶轮式增氧机于1972年由上海渔业机械所研制成功,之后叶轮式增氧机成了我国增氧机方式的主流方式。随后又引入了国外比较主流的水车式增氧机。“目前国内的池塘养殖绝大部分采用叶轮式增氧机,养殖品种以四大家鱼为主,而沿海养殖虾塘则绝大部分采用水车式增氧机。”浙江富地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海钧告诉笔者。
  
  “目前为止,叶轮和水车还是我国比较主流的增氧方式,暂时还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比较有意思的是增氧理论有新的发展。”陈军介绍说,增氧机真正的增氧能力只能占到整个池塘溶氧的20%-25%,其他都是靠水产生物,所以评价一台增氧机的能力显然不是以他的绝对增氧能力作为评价指标。如果其绝对物理增氧能力不强,而却能够更好的发挥藻类的增氧能力的话,这个增氧机实际上是发挥了更好的作用。
  
  陈军亦表示,国外的池塘增氧基本都是水车式增氧机,近年来也没有太多的创新,但在设备上做得更精细一些。
  
  广州中浪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官永坤表示,叶轮式和水车式增氧机,再过几年都会有代替产品出现,不是局部改造,而是开发新的产品代替它。对此,郭益顿表示,目前喃嵘正在推广的涌浪机,就是希望能够取代叶轮式增氧机。
  
  与此同时亦有业者表示,“创新有些是经看不经用,外形好看,用起来效果并不理想。”海南振宇实业有限公司文昌振宇农业设备分公司张金文认为,养殖户对一些创新出来的产品也不懂,接受起来也难。
  
  结合养殖模式评估增氧效果
  
  而对于众多业者提出的如何评估增氧效果方面,侯华平根据自己推广养殖模式的经验谈到,首先从机械原理上,一些功能的设计和技术参数要得到验证,这是从产品本身来评估;其次,增氧效率、增氧能力和科学的使用方法要建立起来,比如水车式增氧机,直接增氧能力,可以通过测试一定时间内水平距离或者垂直距离的增氧效果;现在最难的是在池塘里怎么应用,最终的效果怎么评价,目前也有相关业者在做不同的实验。
  
  负责外贸业务并多次到国外考察的杨文光就这方面分享了他在国外的所见,“厄瓜多尔的虾塘,在设计的最初就考虑了增氧的问题”。
  
  他说道,第一,塘底建造的时候,两边深度有高低,有落差,进水口塘底高,出水口塘底低,这样使底部的水有一个坡度;第二,一个长方形的虾塘的长宽主要根据当地大部分时间的风向,进水口一边在上风向;第三个,它们增氧机的排布跟国内不一样,国内主要是使增氧机形成水的环流,而它们一般用长臂的水车式增氧机的,使水流往出水口,这样就把塘底的排泄物、淤泥、死去的藻类等都排掉。“另外在印尼的高密度养殖过程中,根据虾放养的密度配置增氧机,并将小虾、中规格的虾和大规格的虾进行分塘处理,总之不同国家采取的方式不同。”
  
  侯华平告诉笔者,海大集团在华中地区,将增氧机应用到养殖模式中有不少成功的养殖案例,在广东也有部分养殖者慢慢将增氧设备考虑到养殖模式的改变当中。尽管还没有完全推广,还在做部分产品和模式的验证工作,但这会是一个新的增长点。“我们正在不同的养殖品种和模式中,(比如对虾高位池、低位池、土塘,水泥池标粗,和普通的鱼塘)通过一系列的海大模式推广试验对比,逐步加深对渔机产品的熟悉,以利于增氧机能够在养殖模式中真正发挥出效果,帮助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是我们推广渔机的终极目的。”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5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勇者胜 2012-9-6 22:46
一个商机

查看全部评论(1)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