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smy2 于 2012-3-14 21:09 编辑
其实,我是鱼虾混养殖的赞成者、实践者,2008年的时候,我就有一个项目是金鲳鱼与虾混养殖。虽然最后鱼死得很惨(缺氧),但虾真的养得很大支。鱼虾混养的好处,无数人说过了,我不再重复。
但仍然多说一句,鱼虾混养的 技术,并不是那个科研机构的首创,或是什么专家教授花费无数心血的结晶,它的来源很简单: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了它。如果我没记错,鱼虾混养最早的起源,应是珠三角在虾池中混养草鱼或胡子鲶(因为珠三角水淡,大多养虾者曾从事养鱼),淅江人把这个技术放大,并把它带到全国各地。说贡献,我们广东人民与淅江人民各占40%。余下零头20%,谁要就给谁吧。现在鱼虾混养,有点像以前的打鸡血(何谓打鸡血?打鸡血来源于1959年一个姓俞的村级医生,把公鸡血直接打进人体内,据说可治百病,并保证精神百倍,活到百岁。这个技术在文革的时候达到最高峰,全民都打。后面证实,这个所谓技术纯属胡说八道,没有任何根据。)当然,我是说,有点像,不是很像,大家别误会。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倒上一杯冷水,不要让它太烧了。
这个担心的产生,是我昨天到一个 养殖场的时候,看到场主正在把原来的精养池池底的地膜破坏,原因是鱼虾混养要的是泥底,而不是地膜。这是不是有点过了?
按我从事 水产的历史经验来看,都有过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但从来没有万能的东西----无论它是什么。水产养殖成功最基本要求是人的素质: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当机立断的现场技术操作、海纳百川的技术胸怀。其他,浮云也。
高密度高产量的精养,仍然是养殖的发展方向,只要操作得当,一样可以赚大钱,看我们论坛如碧海、沧海明月、国家虾农就可以知道。我的一个朋友,三十亩,连续两年赚的钱,每年均过一百万元,他的 池塘里,一条鱼也没有。
鱼虾混养,在面积较大的池塘,真的比较有效;在小池中,如三四亩一张,同样有效。我的认为是,鱼是池塘里一个比较适合的 生态因素,真的很有用。但是,它也不是万能的,没有必要在所有的池塘中勉强自己一定要这样做,一切看具体情况。养殖成功最关健因素还有很多项,如氧气,如排污,如苗种,当然还有养殖老板自身的技术现场操作。
所以,除了放鱼,其它技术因素,我们也要多思考。
冷水,我只敢倒一杯,而不是一桶,免得大家说我倚老卖老。
来源:中国水产论坛 少数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