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三病”的诊断与治疗 正确诊断鱼病,是治好鱼病的关键,只有诊断无误,才能对症下药,收到良好的效果。而草鱼的“三病”是我们广大草鱼养殖户在养殖生产中最常见的疾病,同时,也是引起危害最大的疾病。 1、细菌性肠炎病:常发生于4~10月。病鱼腹部膨大,呈现红斑肛门红肿突出,严重时鳍基部充血,鳍条裂开。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管充血发炎,肠内无食物,有乳黄色粘液。注意与病毒性肠道出血病区别,病毒性肠道出血病,除了肠道出血外,还伴有口腔出血,同时,肠道弹性较好,肠粘膜一般不溃烂化脓。 防治方法:1、在早春草鱼刚刚开口时,要严格控制草鱼的摄食量(让草鱼的消化道对饵料有一定的适应过程),逐步加料。2、发病时,停食1天,第一天用复合碘(菌毒消)全池泼洒消毒,第二天开始内服硫酸新霉素(制菌灵)200g+应激宁150g拌40公斤饲料,连喂5天。 2、烂鳃病:又称“乌头瘟”,每年4~10月发病。病鱼体色发黑,特别是头部乌黑。肉眼检查,鳃丝腐烂发白,尖端骨外漏,鳃上附有污泥并常常带黄色粘液,严重者鳃盖骨被腐蚀成一个半透明的小洞,俗称“开天窗”。 防治方法:用复合碘(菌毒消)或戊二醛(沐菌消)全池泼洒(3亩/瓶),同时内服5%恩诺沙星(达克菌)200g+应激宁150g拌40公斤饲料,连续喂5天。 3、赤皮病:病鱼体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部分或全部鳍条基部充血,鳍的末端腐烂,常烂去一段,有的出现蛀鳍;体表病灶常继发水霉感染,鱼的上下颚和鳃盖部分充血,出现块状红斑;的鳃盖出现“开天窗”,有的鱼肠道亦充血发炎。该病又称赤皮瘟或擦皮瘟,是草鱼、青鱼的主要疾病之一,鲤鱼、鲫鱼、团头鲂也可感染,常与肠炎、烂鳃病并发;传染源是被病原菌污染的水体、工具及带菌鱼。体表被寄生虫寄生受损也常导致感染。 防治方法:1、严格执行“四消、四定”措施,是预防此病的关键。2、发病时,停食1天,第一天用复合碘(菌毒消)或戊二醛(沐菌消)全池泼洒(3亩/瓶),第二天开始内服5%恩诺沙星(达克菌)200g +应激宁150g拌40公斤饲料,连喂5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