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似乎对于河蟹养殖是很不顺利的一年,反常的气候,苗种整体水平的下降,水源的逐年恶化,不科学的滥用药品(尤其硫酸铜杀虫药等等),新池塘的大量开挖等等,导致螃蟹转苗成活率一年不如一年,而且转过来后问题比往年都多,最近发病死亡河蟹的池塘尤为严重,少的一亩死3到5个左右,多的一亩死亡两位数、三位数,气候、水源、苗种等等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让我们没有很好的办法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管理,以达到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服务一线这些年,感触特别深刻的就是很多养殖老板对于螃蟹的肝胰脏认知还是比较片面,对于肝脏知识的匮乏,不够重视让很多老板输在起跑线上,螃蟹属于低等甲壳类动物,整个身体组织器官相对比较简单,而肝胰脏就成为我们去判断螃蟹健康与否最核心最直接最重要的器官。
同大家重新认识一下河蟹的“肝脏”
幼蟹的消化系统生物学上称作消化腺,或者中肠腺,或称肝胰腺,大家通俗的称作肝脏,河蟹消化系统比起高等哺乳动物相对非常简单,因此是十分脆弱的,而幼蟹各组织器官处于发育阶段,肝胰脏的功能还不健全,所以幼蟹更为脆弱。 一、组织结构 螃蟹肝脏由中肠进化而来,由分枝肝管组成,肝管由肝小管组成,而肝小管由肝细胞组成,高倍显微镜可以看到肝小管和肝细胞,肝脏受损从微观来讲,就是肝小管排列无序,中空,肝细胞呈破碎状,俗称“花白肝”。 二、功能 A、参与河蟹消化吸收
螃蟹肝脏能分泌各种消化酶,消化酶可以把很多大分子物质分解成能被螃蟹利用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用于合成各种组织器官,同时储存的营养可以供给螃蟹脱壳时的能量所需。 B、排毒解毒 肝脏能合成和分泌溶酶体,溶酶体可以包裹毒性物质,包裹后的毒性物质无法产生毒害作用,包裹后的残体可以通过外排作用经过消化道排出体外。 C 抗病原 能防御细菌病毒感染,代谢各种维生素,脂肪,蛋白质,激素。强大的功能使得肝脏一旦亚健康或者受损,其全身将会面临奔溃,继发导致各种感染和衰竭,尤其外界毒素,缺氧,天气巨变等等不利条件一旦介入,死亡量会明显上升。
三、肝脏发育和生长需要的营养成分
A、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酸是肝细胞主要组成成分,能修复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 S、小分子的多肽和糖分,可增强肝胰腺合成一些基础性营养源并作为生物体代谢能量来源(比如脱壳时,肝糖原可以提供其能量)。 C、A族维生素,防止肝胰腺细胞坏死以及败血症产生,防止营养性吸收问题出现。 D、B族维生素,修复肝细胞,提高肝脏对于微量元素的吸收,防止厌食和软壳症。 E、E族维生素,防止肝细胞硬化,提前功能性老化。 四、肝脏健康与否决定着螃蟹的7个方面
A、抗应激抗刺激能力。 C、吃食量。 D、抗病毒细菌等能力。 E、排毒解毒能力(尤其杀虫药,硫酸铜,重金属,亚硝酸盐,农药,蓝藻毒素,虾蟹等尸体产生毒素)。 F、螃蟹生长速度。 G、暂养期间死亡率和脱壳期间死亡率。 五、河蟹肝脏与养殖环境的关系 1、杀虫药、硫酸铜、杀青苔药的过度使用,经常杀虫子会使螃蟹慢性中毒,造成肝脏负荷过大,慢慢损害肝脏(减少杀虫药使用频率,同时注意用比较好的解毒产品及时解毒)。
2、水草过密、爆发蓝藻,都会导致Ph值偏高到9.5甚至10.0以上,碱性过高直接损害肝脏,高温晚上容易溶氧低,也会导致河蟹厌食,影响肝脏发育。 3、底质水质恶化,一方面吃食减少,另一方面有毒害的物质产生,都会导致肝脏差。 4、蓝藻死亡,藻毒素也可称作肝毒素,直接损害于肝组织。 5、水体过深,水体的过饱和气体富集,导致肝脏和鳃进入气泡损害肝脏,诱发进一步细菌感染(建议前期控制在40左右,定期肥水控制青苔)。 6、长期投喂高蛋白或者低蛋白饲料,过量投喂饲料,会引起肝脏超负荷或者营养不良,科学合理的搭配投喂饲料,冰鱼,还有玉米黄豆,并且结合吃食情况保证合理的喂料量。
六、如何科学的保肝护肝
1、杀虫药,杀青苔药,硫酸铜,抽外源水和井水,蓝藻死亡等等,一定要及时注意“速解宝”解毒。 2、暂养池塘,定期3天一次滤饵多肽,早期蟹苗肝脏肠道发育不健全,滤饵多肽非常好吸收,并且寄养池塘密度通常较大,通过喝水就可以吸收的“滤饵多肽”能真正做到照顾到绝大多数河蟹,同时肥水非常关键,可以通过培养的藻类来丰富其饵料,增强其体质和肝脏的发育。 3、中后期水草控制,尤其高温期6到8月份水草,不出水,留路子,草之间有间隙,留出活动空间和摄食空间。 4、高温天定期改善底质和水质,培养芽孢和有益菌种预防蓝藻,稳定水体,减轻肝脏负荷。 5、定期杀菌防弧菌,降低肝脏细菌感染的几率。 6、合理投喂,每次脱壳前半个月,内服美康126号+水黄金七天,或者直接伴保健饲料“肝肠健”辅助肝脏排毒解毒,促进肠道消化吸收,促进肝脏发育,退壳结束后,视情况内服。 养蟹要养肝,肝好体质才好,内服是促进肝脏发育,保护肝脏,减轻肝脏负荷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