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1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年湖北省水产十大主导养殖品种和十大主推技术

[复制链接]

30

主题

6

听众

118

积分

正式会员

Rank: 2Rank: 2

  • TA的每日心情
    咱们约会吧
    2014-11-27 09:19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帖子
    88
    精华
    1
    经验
    118 点
    金币
    340 元
    注册时间
    2013-9-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15 14:39: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十大主导品种

      1、品种名称:中华绒螯蟹(河蟹)

      苗种来源:外省、本省

      特征特性:河蟹为杂食性甲壳动物,偏食动物性饵料。河蟹的动物性饵料有鱼、虾、螺蚬、蠕虫、蚌肉、蚯蚓等;植物性饵料有浮萍、马来眼子菜等多种水生维管束植物以及豆饼、花生饼、小麦、玉米等饵料。生长适宜温度为19~25℃。河蟹忍饥能力强且离水也能存活较长时间,适合长途运销。

      养殖要点:

      (1)养殖池塘要种草移螺,辅以投喂人工饲料

      (2)病害以防为主,加强水质调控和水草保护。

      (3)湖泊放流要依据湖泊水草资源合理投放蟹种,注意防逃。

      适宜区域:全省条件适宜的池塘和草型湖泊。

      2、品种名称:克氏原螯虾(小龙虾)

      苗种来源:本省

      特征特性:克氏原螯虾是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甲壳动物。饵料不足或群体过大时,会相互残食或越塘逃离。克氏原螯虾喜在水底摄食并多在夜间进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水温低于8℃或超过35℃摄食明显减少。

      产量表现:稻田:100~150千克/亩。

      养殖要点:

      (1)稻田要求地势低、保水性好,田埂加宽加高,开沟栽草。

      (2)3月下旬至4月放养幼虾或8~10月放养抱卵虾。

      (3)保持水中肥度,适时调控水位。

      (4)4月下旬至5月中旬加大投喂,适时捕捞,做好水质管理和防逃防病。

      适宜区域:全省低洼稻田。

      3、品种名称:黄鳝

      苗种来源:本省、外省

      特征特性:黄鳝营底栖生活,适应能力强,在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出穴觅食。鳃不发达,能借助口咽腔的内壁表皮直接呼吸空气。黄鳝为杂食性鱼类,在自然界主要是以各种小动物为食,在人工养殖时,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适宜温度22~28℃。有贪食特性,夏季摄食最为旺盛,寒冷季节长期不摄食也不会死亡。

      产量表现:网箱养殖4~6千克/平方米。

      养殖要点:

      (1)黄鳝的主要养殖方式是网箱养殖。

      (2)网箱规格为3.0米×2.0米×1.5米(或1.0米)或2.0米×2.0米×1.5米(或1.0米),网箱设置面积为总水面的40%左右,箱内移植水草,覆盖面积为80%~95%。

      (3)鳝种选择深黄大斑鳝或浅黄细斑鳝,最适放养时间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苗种控制在30克/尾以上;放养密度控制在1.0~1.5千克/平方米。

      (4)做好鳝种入箱后的摄食驯化,投饲坚持“四定”。

      (5)早晚查箱;越冬期间加厚箱内水草。

      (6)病害防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以中草药和生物方法预防和控制疾病。

      适宜区域:全省各类养殖池塘。

      4、品种名称:泥鳅

      苗种来源:本省

      特征特性: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对环境适应力强。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

      产量表现:池塘:500~1000千克/亩,稻田60~120千克/亩。

      养殖要点:

      (1)鳅池专养:池内种植水生植物,清池消毒,堆肥培水;每平方米放养尾重4~6克鳅种60尾左右或6~10克鳅种50尾左右;天然苗种要进行饵料驯化;加强水质管理,及时追肥,做好防病治病工作。

      (2)稻田养殖:筑高田埂,开挖鱼沟,做好防逃设施;每亩放养规格5厘米左右的鳅种10~15千克。

      适宜区域:全省各类养殖池塘和低洼稻田。

      5、品种名称:中华鳖

      苗种来源:本省

      特征特性:中华鳖喜食鱼虾、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也食水草、谷类等植物性饵料。贪食且残忍,如食饵缺乏会互相残食。白天潜伏水中或淤泥中,夜间出水觅食。适宜生长温度20~35℃,最适生长温度27~33℃。自然界,水温降至20℃,食欲和活动逐步减弱,15℃左右停食,12℃左右冬眠。

      产量表现:混养:50~100千克/亩;主养:300~600千克/亩。

      养殖要点:

      (1)中华鳖主要有池塘鱼鳖混养、池塘主养、工厂化温室养殖、稻田养鳖等。目前我省主推养殖方式是池塘鱼鳖混养。

      (2)池塘养鳖技术要点:池塘四周设防鳖逃逸围墙;苗种放养:以养鳖为主的池塘,水温达到25℃以上投种,亩放体重250克/只的幼鳖550只左右,1.5寸/尾的鱼类夏花4500尾;以养鱼为主的池塘,亩放尾重50克左右鱼种45~60千克,水温达到25℃以上放养幼鳖,亩放体重为50~250克/只的幼鳖120只左右。饲养管理:在水陆交界的池坡上搭设供鳖摄食的食台,投喂量为鳖总重的5%~10%。水质调节:适时加注新水和换水,每隔30天投放1次生石灰。病害防治:6月份起,每隔15~20天交替使用生石灰和漂白粉全池泼洒。

      适宜区域:全省各类养殖池塘及中稻田。

      6、品种名称:翘嘴鳜

      苗种来源:本省

      特征特性:鳜鱼生活在水清的江河湖泊中的近底层,特别喜欢藏身于水底石块之后,或繁茂的草丛之中。秋冬水温低的季节,则潜身于深水处越冬,等到春天水温回升后,逐渐游到食物丰富的靠近岸水草丛中寻觅食物。鳜鱼以夜间活动为主,白天一般卧于石缝、树根、底坑中,活动较少。鳜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性凶猛,在自然界中终生以活鱼、虾为食。饵料不足时,存在互相残食现象重。

      产量表现:池塘主养:400~600千克/亩,池塘套养:5~10千克/亩。

      养殖要点:

      (1)池塘主养:饵料鱼配套养殖面积一般为鳜鱼养殖面积的3~4倍。饵料鱼的培育可以采取多批次、多梯度、高密度放养,逐步起捕稀疏。饵料鱼选用鲢、鳙、草鱼、鳊、鲮、鲤、鲫、及野杂鱼。根据产量指标和苗种规格不同,鳜鱼苗种的放养密度为1500~2500尾/亩。根据鳜鱼各个不同的生长阶段,投喂相应规格的饵料鱼。一般将饵料鱼长度控制在鳜鱼体长的1/3至1/2之间。

      (2)池塘套养:根据池塘内野杂鱼的数量确定放养量,一般每亩放养3~6厘米左右鱼种10~20尾,不必另外投饵。

      适宜区域:全省各类养殖池塘和湖泊、水库等大水面。

      7、品种名称:杂交鮊“先锋1号”

      苗种来源:本省

      审定情况:2012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GS-02-001-2012

      特征特性:水体上层活动,以小型鱼类为食。人工饲养时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生存水温0~38℃,摄食水温3~36℃,最适水温15~32℃。该品种性情温顺,成活率高,便于长途运输;个体大,生长快,养殖成本低;抗逆性强,适应性强;易于上钩,是休闲渔业的理想品种。

      产量表现:主养:300~500千克/亩,混养100~200千克/亩,套养:15~20千克/亩。

      养殖要点:

      (1)养殖方式包括池塘主养、混养和套养。

      (2)放养时间:冬片鱼种在冬季和早春放养,夏花鱼种5月下旬和6月上旬放养。

      (3)放养密度:主养池亩放养冬片鱼种(10厘米以上)1200尾左右,并搭配鲢夏花200尾左右,或亩放养夏花鱼种(3厘米左右)2~2.5万尾;混养池亩放冬片鱼种(10厘米以上)600尾左右;套养池亩放养冬片鱼种50~80尾或夏花鱼种200~300尾。

      (4)饲养管理主要是鱼种放养前和下塘后7~10天,亩施充分发酵的粪肥200~250千克或绿肥200~300千克,培育天然生物饵料;投喂适合的配合饲料(饲料粗蛋白质含量在32%以上),颗粒大小适口;适时开增氧机,防止缺氧“浮头”或窒息死亡;及时发现并预防鱼病;适时加注新水,改善水质;适时捕捞上市。

      适宜区域:适合在全省范围内的淡水可控水体中养殖。

      选育(引进)单位: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先锋公司

      8、品种名称:黄颡鱼“全雄1号”

      苗种来源:本省

      审定情况:2010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GS04001-2010

      特征特性:黄颡鱼“全雄1号”是由黄颡鱼培育而来,除生物学特征和习性相似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雄性率高:苗种的雄性率达到100%。

      (2)生长速度快:在相同养殖条件下,1龄黄颡鱼“全雄1号”比普通黄颡鱼平均生长速度快30%~40%,2龄快1倍以上,养殖产量高、效益好。

      (3)体型变异小:因全部为雄性,养殖规格整齐,体型变异小。

      产量表现:池塘主养亩产量在750千克左右,池塘套养可亩产成鱼30~50千克。

      养殖要点:

      (1)池塘条件:主养池塘面积以3~10亩适宜,水深2.5~3米。放养前彻底清塘,施肥培水。

      (2)放养密度:投放夏花鱼种,时间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冬片放养时间在11月至12月。夏花鱼种直接养殖成鱼模式:每亩放养规格为3~5厘米的鱼种6~8万尾;大规格鱼种养殖成鱼模式:每亩放养规格为10克/尾的鱼种0.6~0.8万尾;套养池塘亩投放10克/尾的大规格鱼种300尾左右。

      (3)饲料投喂:用黄颡鱼专用人工配合饲料,投饵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原则。

      (4)水质调控:鱼池水深前期控制在1.5米左右,后期逐渐加深至2.0~2.5米,高温季节每7~10天换水1次,配合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改善水质和底质。

      适宜区域:适合在全省范围内的淡水可控水体中养殖。

      选育(引进)单位: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百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9、品种名称:长丰鲢

      苗种来源:本省

      审定情况:2010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GS-01-001-2010

      特征特性:外形特征跟普通白鲢基本一致,但体型较短,较肥厚、粗壮,食性和普通白鲢相似。喜欢肥水,适宜在浮游植物旺盛的肥水中养殖,水中溶氧不足容易浮头。

      产量表现:相比其它鲢鱼品种,长丰鲢具有生长速度快(二龄鱼体重增长平均比普通鲢快13.3%~17.9%,三龄鱼体重增长平均比普通鲢快20.5%)、鱼体规格整齐、产量高(平均每亩增产16.4%以上)等特点。

      养殖要点:

      (1)苗种培育:鱼苗池面积1~6亩为宜。放苗前3~5天,加水至60厘米,每亩施发酵鸡粪或猪粪200~300千克,培肥水质,保持水体透明度20~30厘米。鱼苗密度15~20万尾/亩,投喂豆浆等人工饲料,培养至乌仔后分塘稀养,亩放夏花8000~10000尾,套养草鱼乌仔1000尾,当年培育至0.1千克左右大规格苗种。

      (2)成鱼养殖:主养条件下,亩放养大规格苗种500尾,套养少量草鱼、青鱼、鳙,饲养至越冬,体重可达1.3~1.8千克上市规格。池塘套养以草鱼、鲤鱼为主养,套养长丰鲢200尾/亩,饲养至越冬可达上市规格。

      (3)肥料与饲料:每亩水体产700千克长丰鲢需有机肥5000千克,各类有机肥应经发酵腐熟后兑水泼洒使用;绿肥要求鲜嫩。配合饲料粗蛋白质含量要求25%~30%。饲料投喂量根据鱼的健康情况,水质、天气情况等灵活调整。

      (4)水质管理: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1.5~2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碱性,透明度以20~30厘米为宜。

      适宜区域:适合在全省范围内的淡水可控水体中养殖。

      选育(引进)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10、品种名称:异育银鲫“中科3号”

      苗种来源:本省

      审定情况:2008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GS01-002-2007

      特征特性:食性杂,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能较好地摄食各种商品饲料。有很强的抗逆性,适应能力强,具有生长快、个体大、碘泡虫病发病率低等特点,在养殖生产中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性状。既能池塘单养、混养,也可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中放养。在全国各地均可安全越冬,最佳生长水温25~30℃。

      产量表现:生长速度比普通鲫鱼快2~3倍,一般当年苗种可长到200~250克,最大个体重可达400余克。

      养殖要点:

      (1)成鱼饲养方式中,以池塘套养最为经济。

      (2)池塘套养又分为鱼种池套养和成鱼池套养。

      (3)鱼种池套养时,每亩投放5~7厘米的夏花鱼种80~120尾,一般不需要增加饲料的投喂量,也不必实行特殊的饲养,经过5个多月的饲养,平均个体可达250克以上,每亩可获成鱼20~25千克。

      (4)成鱼池套养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草、鲢、鳙为主体鱼,少量搭配“中科3号”,每亩投放规格为2寸以上的异育银鲫100~120尾;另一种是以“中科3号”为主养鱼,亩放1500~2000尾,适量放养草鱼、鲢、鳙等。

      (5)湖泊放养:在缺少鲤、鲫等底层鱼的小型湖泊中,每亩可放养(规格为6厘米以上)40尾至80尾。

      适宜区域:全省各类可控养殖水域。

      选育(引进)单位: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二、十大主推技术

      1、技术名称:稻鳖虾鱼生态种养“三高”技术

      技术概述: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物技术手段,对稻田进行结构改造和功能完善,利用水生动物摄食与频振诱虫灯综合防控稻田病虫害,全程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实现修复稻田生态,实现粮食生产安全,实现稻田“三高”(高产、高质和高效)。

      产量与效益表现:亩产中华鳖100千克以上,大规格小龙虾60千克以上,水稻500千克以上。产值13000元/亩以上,利润6000元/亩以上。

      技术要点:

      (1)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坦、保水性好的稻田,面积10~50亩,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2)田埂加宽加高加固;开挖稻田环沟,环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8%~10%;沟深1.0~1.2米。

      (3)在沟内种植水草。水草品种为轮叶黑藻、伊乐藻、水花生等,种植面积控制在环沟面积的1/3左右。

      (4)清明前每亩投放活螺蛳100~200千克。

      (5)鳖种选择规格500克/只左右的中华鳖,土池鳖种应在5月中下旬的晴天投放,温室鳖种应在秧苗栽插后的6月中旬投放,放养密度在100 只/亩左右。虾为小龙虾,在3月至4月投放规格为200~400 只/千克的幼虾40~50 千克/亩或在8月至10月投放抱卵虾20~30 千克/亩。6月份在环沟内少量放养鲫、鲢、鳙夏花。

      (6)水稻选择抗病虫害、抗倒伏、耐肥性强、米质优、可深灌、株型适中的中稻品种。栽插时采取宽窄行交替栽插的方法,宽行行距为40厘米,窄行行距为20厘米,株距均为18厘米。

      (7)根据水稻以及水生动物生长需要适时调控水位。

      (8)鳖的饵料为低价的野杂鱼或加工厂、屠宰场下脚料;虾以稻田内的天然饵料为主,适当补充投喂鱼糜、绞碎的螺蚌肉、屠宰场的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以及玉米、小麦、饼粕、麸皮、豆渣等植物性饲料;鱼以稻田内的天然饵料为食,不必专门投喂。投喂量根据天气、水质、水生动物的生长阶段以及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适宜区域:全省各地中稻稻田。

      注意事项:

      (1)使用水泥瓦建造防逃设施,稻田四角转弯处的防逃设施要做成弧形。

      (2)要根据中华鳖的生态习性设置晒台和饵料台。

      (3)要在稻田配频振杀虫灯对趋光性害虫进行诱杀并为鳖、虾、鱼提供营养丰富的天然饵料。

      (4)由于雄鳖生长速度快、价格更高,最好投放全雄鳖种。

      技术依托单位: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主要技术负责人:马达文

      2、技术名称:池塘生态养蟹技术

      技术概述:通过营造池塘生态环境,解决池塘养蟹的生态问题,提高河蟹规格和产量以及养殖效益。

      产量与效益表现:河蟹产量60千克/亩以上,鱼产量50千克/亩以上,产值7000元/亩以上,利润3000元/亩以上。

      技术要点:

      (1)种草:水草主要品种有伊乐藻、轮叶黑藻和苦草等,水草种植面积要求覆盖池底面积的65%左右。伊乐藻应在河蟹起捕后至放苗前种植,每亩草种20~25千克。轮叶黑藻芽苞种植在3月进行,每亩池塘种1千克;营养体繁殖,一般在4月进行,每亩草种30~50千克。苦草种植时间在清明前后,在水温回升至15℃以上时播种,每亩播种苦草籽100~150克。

      (2)投螺:一般亩投300~500千克,分2~3次投放,其中第一次要求在清明节前投放。

      (3)苗种放养:亩放规格为100~200只/千克的优质蟹种800~1200只并可适量套养鲢、鳙、鳜、细鳞斜颌鲴、黑尾鲌、青虾等品种。

      (4)饲料:植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与配合饲料搭配使用。

      (5)病害防治:以防为主,预防措施为干塘清淤、消毒、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

      适宜区域:全省平原湖区养蟹池塘。

      注意事项:

      (1)种草前应用围栏将种草区与河蟹隔开。

      (2)夏季要加强水质管理,防止伊乐藻高温季节烂草导致河蟹大量死亡。

      技术依托单位: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主要技术负责人:汤亚斌

      3、技术名称:池塘网箱养鳝技术

      技术概述:在池塘内设置网箱,投喂全价黄鳝无公害饲料,移置水草,改善网箱内养殖环境,减少疾病发生,提高黄鳝网箱养殖的成活率、养殖产量及养殖效益。

      产量与效益表现:产量4~6千克/平方米,产值300元/平方米左右,效益120元/平方米左右。

      技术要点:

      (1)网箱规格:3.0米×2.0米×1.5米(或1.0米)或2.0米×2.0米×1.5米(或1.0米)。

      (2)网箱设置:网箱面积为总水面的40%左右。箱内移植水草,覆盖面积为80%~95%。

      (3)鳝种选择:选择深黄大斑鳝或浅黄细斑鳝。

      (4)放养时间:6月下旬至7月中旬。

      (5)苗种规格在15~30克/尾为宜。放养密度控制在1.0~1.5千克/平方米。

      (6)做好鳝种入箱后的摄食驯化,投饲坚持“四定”,以投喂全价黄鳝无公害饲料为主。

      (7)早晚查箱。越冬期间加厚箱内水草。

      (8)病害防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以中草药和生物方法预防和控制疾病。

      适宜区域:全省各地养殖池塘。

      注意事项:

      (1)目前无法大规模繁殖苗种,收购的苗种要把好质量关;

      (2)网箱内水草不能过高,否则会造成黄鳝逃逸;

      (3)苗种放养时要求前后3天都是晴天。

      技术依托单位: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主要技术负责人:丁仁祥

      4、技术名称:虾稻生态种养技术

      技术概述:通过科学的稻田改造工程,营造出适合小龙虾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实现稻虾连作、稻虾共作与小龙虾生态繁育的良性循环,提高稻田综合效益。

      产量与效益表现:每亩可产小龙虾100千克以上,水稻500千克,产值3500元/亩以上,利润2000元/亩以上。

      技术要点:

      (1)选择地势低、保水性好的稻田,面积10~50亩。

      (2)田埂加宽加高加固,开挖稻田环沟,移栽水草,水草栽植面积占环沟面积30%左右。

      (3)8月下旬,亩放养规格30克/只左右的亲虾15~25千克,雌雄比例2 :1;或者4月下旬,每亩投放规格250~500只/千克的幼虾1.0万~1.5万只。

      (4)适时调控水位。

      (5)3月下旬至5月中旬加大投喂,如菜饼、豆渣、大豆、螺肉、蚌肉、莴苣叶、黑麦草等。

      (6)实行轮捕轮放,实现稻虾连作、稻虾共作与小龙虾生态繁育的良性循环。

      适宜区域:全省各地的低洼稻田。

      注意事项:

      (1)在小龙虾生长季节要加强投喂,否则会严重影响小龙虾的产量和规格。

      (2)虾种放养时将虾种分开轻放到浅水区或水草较多的地方,让其自行进入环沟内水中。

      (3)5月底,当每条地笼成虾产量低于0.4千克时,即停止捕捞,留足亲本。

      技术依托单位: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主要技术负责人:马达文

      5、技术名称:标准化80:20池塘养殖技术

      技术概述:该技术是针对传统养殖方式效益低,水产品质量差的问题而提出,通过品种结构调整,颗粒饲料投喂,极大提高了名特优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解决了养殖水体内源污染,符合环境友好型养殖方向。

      产量与效益表现:平均产量1000千克/亩左右,产值10000元/亩左右,利润3000元/亩左右。

      技术要点:

      (1)池塘要求:按SC/T 1016.5和NY5071执行。

      (2)要求主养鱼类产量占80%,配养鱼类产量占20%。

      (3)主养鱼类有:草鱼、青鱼、斑点叉尾鮰、鲫、团头鲂、黄颡鱼等。配养鱼类有:鲢、鳙、大口鲶、细鳞斜颌鲴等。

      (4)投饵技术:设立投饵台,驯化主养品种形成抢食习惯。投饲坚持“四定”。日投饲量根据季节、水质以及鱼的品种、存塘量、摄食、活动等情况确定。

      (5)饲养管理。配备并合理使用增氧机。定期排放池塘内老水,加注新水,每年的6月至9月,施用生石灰或微生态制剂调节、改良水质。病害以预防为主,坚持防重于治。早晚各巡塘一次,做好巡塘记录。

      适宜区域:全省精养鱼池。

      注意事项:养殖管理以主养鱼类为主,鱼病防治时充分考虑无鳞鱼类对药物的敏感性。

      技术依托单位: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主要技术负责人:程咸立

      6、技术名称:鳜鱼池塘养殖技术

      技术概述:鳜鱼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市场需求量大等优点,是世界名贵淡水鱼类之一。通过科学地选择饵料鱼品种、适时控制饵料鱼规格,保持饵料鱼的合理密度,可有效提高成活率、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产量与效益表现:产量1000千克/亩左右,产值56000元/亩左右,利润5000元/亩左右(含饵料鱼培育池面积)。

      技术要点:

      (1)池塘面积以5~6亩为宜,水深2.0~2.5米,池底淤泥20~30厘米,每5亩配备3千瓦叶轮式增氧机一台。

      (2)亩放养体长4.5~5厘米的苗种2200~2500尾或体长6~7厘米的苗种2000~2200尾。

      (3)湖北地区5~6月可选用本地鲢、鳙、草鱼、鳊鱼;7~9月高温季节可选用鲮鱼;冬季可选用小规格的鲤、鲫、鲢及野杂鱼。

      (4)饵料鱼的培育可以采取多批次、多梯度、高密度放养,逐步起捕稀疏。根据鳜鱼各个不同的生长阶段,投喂相应规格的饵料鱼,一般将饵料鱼长度控制在鳜鱼体长的1/3至1/2之间。

      (5)根据鳜鱼的生长需要定期补充饵料鱼,使池塘中饵料鱼经常保持一定的密度,以保证鳜鱼始终摄食饱满。

      (6)一般6~8月,每3~5天投喂一次,9~10月每7~10天投喂1次,其它季节15~20天投喂1次。

      适宜区域:全省的精养鱼池。

      注意事项:鳜鱼对敌百虫、氯化铜等药物较敏感。敌百虫浓度在0.2 毫升/升以上,氯化铜浓度在0.7 毫克/升以上,就可导致鳜鱼中毒死亡,故要掌握适宜用药量。

      技术依托单位: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主要技术负责人:易翀

      7、技术名称:全雄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技术概述:黄颡鱼在相同养殖条件下,雌雄生长差异接近3倍。全雄黄颡鱼解决了雄性黄颡鱼和雌性黄颡鱼的生长差异。池塘主养模式是一种典型的高产、高效养殖模式。

      产量与效益表现:池塘主养亩产量在750千克左右,产值18000元/亩左右,效益5000元/亩左右;池塘套养亩产成鱼40~50千克,亩增效1000元左右。

      技术要点:

      (1)池塘条件:主养池塘面积以3~10亩适宜,水深2.5~3米。放养前彻底清塘,施肥培水。

      (2)放养密度:投放夏花鱼种,时间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冬片放养时间在11月至12月。夏花鱼种直接养殖成鱼模式每亩放养规格为3~5厘米的鱼种6~8万尾;大规格鱼种养殖成鱼模式每亩放养规格为10克/尾的鱼种0.6~0.8万尾;套养池塘亩投放10克/尾的大规格鱼种300尾左右。

      (3)饲料投喂:用黄颡鱼专用人工配合饲料,投饵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原则。

      (4)水质调控:鱼池水深前期控制在1.5米左右,后期逐渐加深至2.0~2.5米,高温季节每7~10天换水1次。高温季节可施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改善水质和底质。

      适宜区域:全省各地养殖池塘。

      注意事项:黄颡鱼放养前要进行鱼种消毒,否则容易因运输受伤患水霉病造成大量死亡。

      技术依托单位:武汉百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技术负责人:刘汉勤

      8、技术名称:杂交鲌“先锋1号”池塘养殖技术

      技术概述:杂交鲌“先锋1号”为名优鱼类,市场前景看好。在池塘主养中,通过采用肥水和投饲相结合的投喂方法,能够达到高产高效;在池塘套养中,控制合理放养密度,能够增加池塘单位面积的养殖效益。

      产量与效益表现:池塘主养亩产量在500千克左右,产值10000元/亩左右,效益4000元/亩左右。

      技术要点:

      (1)养殖模式有池塘主养、混养和套养。

      (2)放养时间:冬片鱼种冬季和早春放养,夏花鱼种5月下旬和6月上旬放养。

      (3)放养密度。主养:亩放养冬片鱼种(10厘米以上)1200尾左右,并搭配鲢夏花200尾左右。或亩放养夏花鱼种(3.3厘米)2~2.5万尾;混养:亩放冬片鱼种(10厘米以上)600尾左右;套养:亩放养冬片鱼种50~80尾或夏花鱼种200~300尾。

      (4)饲养管理:①鱼种放养前和下塘后7~10天,亩施充分发酵的粪肥200~250千克或绿肥200~300千克,培育天然生物饵料。②投喂适合的配合饲料(饲料粗蛋白质含量在32%以上),颗粒大小适口。③适时开增氧机,防止缺氧“浮头”或窒息死亡。及时发现并预防鱼病。④适时加注新水,改善水质。

      (5)适时捕捞上市。

      适宜区域:适宜在全省养殖水域推广养殖。

      注意事项:根据鱼种的规格选用合适粒径的配合饵料。

      技术依托单位: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先锋公司

      主要技术负责人:李清

      9、技术名称:异育银鲫“中科3号”池塘养殖技术

      技术概述:异育银鲫“中科3号”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选育出来的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出肉率高、遗传性状稳定、不易脱鳞、碘泡虫病发病率低等优点,在池塘养殖过程中,通过合理控制苗种投放密度,增产增效明显。

      产量与效益表现:池塘套养亩增产25千克左右,亩增产值300元以上,亩增效益200元左右;池塘主养亩产800~1200千克,产值10000元左右,效益3500元左右。

      技术要点:

      (1)池塘条件:应选择注排水方便,交通便利,15~30亩为宜的池塘。

      (2)放养前准备:在苗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漂白粉对池塘进行消毒。

      (3)养殖模式和放养规格及密度:①鱼种池套养:在养殖四大家鱼的池塘,每亩投放5厘米左右的夏花鱼种80~120尾,家鱼苗种按常规密度投放。②成鱼池套养:一种是以草、鲢、鳙为主体鱼,少量搭配“中科3号”,每亩投放规格为2寸以上的异育银鲫100~120尾。另一种是以“中科3号”为主养鱼,适量放养草、鲢、鳙等,亩放异育银鲫1500~2000尾。

      (4)饲养管理:在鱼种池套养时,无需增加饲料。在成鱼池套养时,可投喂菜籽饼、米糠、麸皮、豆饼、小麦等饲料,每天2次,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量为池塘鱼体重的5%~7%。

      适宜区域:全省各类可控养殖水域。

      技术依托单位: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主要技术负责人:王忠卫

      10、技术名称:池塘种青养鱼技术

      技术概述:池塘种青养鱼是指在养鱼池塘及其周围种植各种青饲料、绿肥,然后利用作为养鱼饲料或肥料,提高养鱼产量,节约养鱼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种青养鱼是我国养鱼的特色,已有50年左右的历史,取得显著成绩,有丰富的经验。

      产量与效益表现:池塘亩产量500~800千克左右,亩产值5000元以上,亩效益2500元左右。

      技术要点:

      (1)要根据各地条件和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草种,湖北省大多数地区可选择黑麦草和苏丹草交叉种植。

      (2)黑麦草一般8月下旬至9月上旬播种为宜,苏丹草在3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

      (3)根据成鱼的产量、草食性鱼类的比例、青饲料的品种产量及各种青饲料的饵料系数等因素,合理确定种植青饲料的面积。

      (4)黑麦草采用撒播或条播,亩用种量1.5~2.0千克,苏丹草亩用种量0.8~1.0千克。

      (5)根据不同草的生长需求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6)掌握适宜的收割时间及次数并套种一些补缺品种,以确保每天有鲜草喂鱼。

      (7)以草食性鱼类为主要品种,搭配混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的放养比例适当缩小。

      适宜区域:全省各地养殖池塘。

      注意事项:

      (1)吃剩的草应于当日傍晚捞出,以免腐烂影响水质;

      (2)池塘追肥一般要用腐熟的有机粪肥,仅在高温季节施少量的化肥。

      技术依托单位: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主要技术负责人:程咸立

    111

    主题

    7

    听众

    78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 TA的每日心情
    求交友
    2015-8-5 08:37
  • 签到天数: 18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帖子
    649
    精华
    0
    经验
    783 点
    金币
    496 元
    注册时间
    2014-7-11

    社区QQ达人

    沙发
    发表于 2015-5-18 17:27:42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杂交鲌“先锋1号”是什么跟什么的杂交啊亲?求指导!
    在线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吃透酸碱度,让你鱼虾养殖效益翻番
    2018中国水产动保产业年会
    10种常见淡水鱼细菌性疾病特征
    下血本还降不了氨氮亚硝盐?
    虾苗选到迷茫?你最需要这些实用技巧
    2017年冬将现极寒?别担心!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