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大棚养殖后期的对虾偷死 偷死病主要常见于高密度养殖方式的虾塘,多发生在高温季节,通常气温30℃以上,水温达28℃以上,养殖时间在40~60天左右较易发生,发病对虾规格在60~100尾/斤,一般在富营养化且水质恶化的池塘发病几率较高。6月份已经进入大棚养殖后期,棚内气温与水温均在33℃以上。此时虾料亩投喂超过400斤,水质浓浊、老化,底质也随之不断的恶化,发黑,亚硝酸盐开始快速上升。大棚养殖中后期偷死病经常发生, 现把该病发病的原因、预防办法、处理措施进行探讨供海大棚示范户朋友们参考。 一、
偷死病产生的主要原因 1、环境胁迫 虾池中底部溶解氧不足,环境恶化,积累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大棚养殖中后期,对虾的排泄物、残饵、老化死亡藻类、池塘内有机物积累在池中,或无法排干净,形成腐败有机物,池塘内有机物等在异养性细菌的作用下,蛋白质及核酸会慢慢分解,产生大量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一方面造成对虾抗病能力急剧降低,另一方面亚硝酸盐损伤了虾鳃,形成了鳃部肿胀,出现黑鳃或黄鳃现象,同时由于破坏对虾携氧能力,造成了对虾的生理性缺氧而产生大规模死亡。 2、病原生物 南美白对虾受到外伤,饵料过剩或倒藻造成生态环境恶变时,底部大量滋生弧菌、假单胞菌,能使抵抗力差的对虾患病,病虾的内脏、肌肉及鳃体常出现肿胀、溃疡、萎缩,鳃丝变黄、变黑,虾体的透明度降低,体色加深,断须。同时,环境中或者对虾本身带有的桃拉病毒、白斑病毒会诱导爆发,急性病毒性疾病爆发时,对虾常在几十小时或几天内死亡,死亡率可达90%以上。在对虾养殖生产中,往往是病毒和弧菌等合并感染或继发感染。 3、抵抗力差 大棚养殖依靠的是技术和过硬的产品。由于大棚内对虾吃料猛、生长快、排便多,需要投喂高档的配合饲料,萧山围垦部分养殖户自己搭建大棚之后,选择投喂一些低档虾料来养殖大棚,实际上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低档虾料由于营养不均衡,质量不稳定,导致摄食后虾的营养不良,抵抗力差,加上水质恶化、有害细菌的大量繁殖,对虾易发生各种疾病包括在池塘底部大量偷死。 二、偷死病的预防办法 同其他疾病的防治思路一样,偷死病也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进行疾病的防治,实践证明,预防工作做的到位,可有效防止偷死病的发生,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做好南美白对虾偷死病的预防主要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1、通好风 5、6月份气温逐渐升高,天气较为晴好,大棚内温度居高不下,很容易诱发倒藻。在棚内水温超过31℃时,须把人字架两边的薄膜收起来,保持通风;如果温度进一步上升,水温超过33℃时,必须把两条侧边的薄膜收起来3-4米,确保四周通风,控制温度。 2、增好氧 大棚内由于气压低、空气流通性差,温度相对高,到了养殖后期很容易导致缺氧。有条件可以采用底部纳米增氧+水车式+叶轮式的立体增氧模式,一般每亩的增氧配置要在1.0KW以上。5、6月份处于大棚养殖后期,此期间的增氧机开法如下:白天喂料的时候停水车式增氧机,开叶轮式增氧机,吃料结束开水车式增氧机,停叶轮式增氧机,中午和晚上打开全部增氧机,强力搅水、增氧。 3、管好水 大棚养殖过程中必须经常性的使用微生态制剂保持良好的水质。每5天坚持使用海联科101(2亩/包)+209(5斤/亩)调水,第二天使用海联科102(3亩/桶)+209(5斤/亩)稳水的方法调控水质;每周坚持使用海联科201(2亩/桶)解毒,同时使用海联科105(3-4亩/桶)稳定水质; 配备好蓄水池,根据水质变化,适当换新水,换水坚持少量多次,不超过池塘水体的5%,保持池塘水位在 1.5—1.8 米,透明度在25-50cm,pH在8.0-8.8之间,溶氧不低于4.0mg/L,氨氮和亚硝酸盐均维持在0.1mg/L以下。 4、喂好料 大棚养殖后期要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投喂,要严格控制投饵量。料台上面放料1%—1.5%,以1.5-2小时吃完料台的饲料为准,尽量做到不留残饵,每周安排停喂一餐,以便于对虾摄食残饵避免水质污染。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根据天气、水质、及虾蜕壳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每天加料量不能超过10%,严防饵料过剩。同时采用定期添加免疫增强剂,包括维生素C、海联科503、海联科506和微生态制剂海联科103等,提高对虾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 5、改好底 大棚养殖周期短,只有2个多月,底质败坏速度和外塘相比明显加快。底部的残饵、粪便、浮游生物尸体等有机物在异养细菌的分解下产生有机酸,造成pH下降,底层溶解氧下降、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超标,造成南美白对虾中毒偷死。同时假单胞菌、副溶血弧菌等有害细菌大量繁殖进一步诱发黑鳃、黄鳃并诱发红体、白斑病毒病的暴发, 容易在池底发现大量死虾。 大棚养殖中后期(30天起)要坚持周期性的使用底质改良剂,每5天左右使用海联科101(4亩/包)+海联科108(4斤/亩)改良底质,晚上使用海联科202(5斤/亩)改底、增氧,出现水老化、发黑、倒藻,或者遇到晚上阵雨,闷热等天气,坚持每晚使用海联科202(5斤/亩),第二天泼撒海联科102(2亩/亩)+海联科209(10kg/亩)吸附、转化池底的有害物质。 三、
偷死病的处理措施 1、对虾集中蜕壳前,加大增氧机的开机数量和时间,同时采用增氧剂,如海联科202(5斤/亩)全塘干洒,增加底部溶氧,改善底质。第二天使用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含量的有效产品如海联科102(2亩/桶)+海联科209(10斤/亩)等。 2、发现“偷死病”并测得亚硝酸盐偏高,可先排去20cm左右底部池水,从蓄水池换水20公分。加深井水或者盐卤(1吨/亩)提高水体盐度,同时使用海联科201(2亩/瓶)解毒。晚上活化海联科106(1包/亩),第二天配合海联科209(10斤/亩)全塘泼洒使用。晚上12:00泼洒海联科202(5斤/亩)增氧、改底,连用3个晚上,偷死病得到较好的缓解。 3、由于大棚温度过高、水质老化、倒藻引起的底层溶氧偏低诱发的偷死,首先排除20cm的底部池水,再从蓄水池加入消毒过的池水20cm。同时拉开薄膜,保持通风,降低水温。之后使用海联科201(2亩/瓶)解毒。当晚使用海联科202(5斤/亩)增氧、改底。晚上同时活化海联科101(1包2亩)+红糖(2斤/亩)+米糠(5斤/亩),第二天同时使用海联科育藻膏补充肥力,促进藻相的恢复。倒藻之后投喂量减半,并开始拌料喂服海联科506和三黄粉5g/kg,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可有效的控制偷死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