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石斑魚在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上被列入早收清單,政府也期許臺灣成為石斑魚王國,並躍升為全球最大出口地。惟《自由時報》曾報導:「石斑魚大王警語:病毒不解決,臺灣恐成石斑魚『亡』國。」這說法起源於有養殖業者表示石斑魚病毒問題嚴重,今年魚苗已減產3成,若政府再不重視與解決,臺灣石斑魚真的會「亡」國。 《自由時報》又說:「石斑魚一直受到虹彩病毒及腦神經壞死病毒困擾,養殖戶又使用抽取、排放與水源相同的單一水道,很容易交互感染。如果沒有魚苗,怎麼養魚?怎麼出口?不積極預防,中國大陸市場將『看得到、吃不到』,石斑魚王國終究只是個口號。」 農改研究團隊專家也提出,民國70年代臺灣曾是「草蝦王國」,但因為病毒肆虐,讓草蝦養殖業沒落。之後的斑節蝦、九孔,也陷入相同的失敗模式。臺灣水產養殖的發展始終落入追求明星物種的迷思,把落跑當轉進,遇到問題不解決,轉而養殖新物種,這就是現今臺灣水產養殖政策最大的盲點。 失敗的歷史一再重演 1987年,臺灣草蝦年產量8萬公噸,號稱是草蝦王國。惟短短不到3年,草蝦感染了白點病病毒而全面崩盤,草蝦產業榮景遂一去不復返。接棒的斑節蝦、白蝦也出現類似的情形。 臺灣也曾是占有國際80%石斑魚苗市場的國際魚苗供應中心,惟近年來受腦神經壞死病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 NNV)感染,魚苗育成的成功率不到10%。在海鱺及石斑成魚育成上,由魚苗至成魚死亡率也高達60~80%。最近,甚至九孔養殖產業也受到不明病害感染,重蹈覆轍。 病害一再打擊養殖戶的希望,這種養殖產業模式若不深入研發全盤解決之道,未來臺灣努力建造的水產養殖產業一蹶不振的歷史必會重演。 深究疾病造成產業崩解的原因,無非是養殖戶缺乏安全生產的觀念。國際水產養殖產業已逐漸走向質與量兼顧的生產潮流,現代養殖產業應以安全生產為法則。也就是養殖戶要做到隔離式安全養殖,使魚免除疾病與減少用藥,以生產消費者可安心食用的安全魚貨。安全生產需要利用科技、預防疾病、監控環境,並以精緻管理發展對環境友善的生產方式,來生產具生產履歷的優質產品,構建永續經營的產業。 亞太地區暖水魚種的養殖尚停留在傳統的小規模營運,又素喜密集養殖。水中魚多、排泄物多,環境中細菌就多,況且魚隻又密集,可想見一定會造成魚隻緊迫,導致抗病力降低,隨之造成嚴重病情及高死亡率。而養殖戶為治療疾病,必須使用抗生素,導致養殖環境中「抗藥性細菌」(超級細菌)的發生;若可用的抗生素逐漸失效,就不得不加重劑量,造成抗生素殘留在魚貨中。抗藥性細菌的積存,更造成養殖環境的破壞等不良後果。 因密集養殖到疾病出現,導致環境惡化及魚貨品質下降,最後產業失敗,這條環環相扣的因果循環鏈,就是傳統式養殖產業式微的原因。 石斑 石斑魚是棲息於珊瑚礁的底棲魚類,過度捕撈已使多種石斑瀕臨絕種,如赤點石斑魚及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都已列入「瀕危」或「易危」品種。亡羊補牢之計,應以養殖取代捕撈。 臺灣石斑魚總產值在2009年曾達40億元,是世界第二大石斑魚養殖國。其中95%出口,只有5%供應國內市場。農委會也把石斑魚產值倍增計畫列入「精緻農業方案」,希望在2014年能達成目標。最近石斑也在ECFA上列入早收清單之中,政府期許臺灣成為石斑魚王國,甚至躍升為全球最大出口地,使養殖戶頗為鼓舞。因此不論是經濟上、食用上或生態維護上,石斑都應是當今我國最值得期待的魚種之一。 魚苗養殖現況及發展瓶頸 魚類與哺乳動物不同,因為其自受精卵到魚苗(胚胎)階段都是在水中(體外)發育,因此無母體支持的魚胚胎的營養就得由水中環境攝取。此外,無母體保護的魚苗會受到外來病毒或病菌的感染。人工育苗養殖的關鍵技術,就是營養的供應、病原的防治,以及育苗環境的控制。解決魚苗生產問題的策略,就是研發初期餌料、魚苗疾病防治技術,以及改善產品與育苗環境的方法。 目前石斑魚苗有3種育成方式。第一種是室外式的育苗場,第二種是半室內式育苗場,第三種則是完全隔離外界感染途徑,而能自行生產無汙染初期餌料的室內式育苗場。 投入石斑生技的研究 成功大學地處南臺灣,接近石斑養殖區,為協助水產養殖產業,自2001年組成了水產生技醫藥研發團隊,目標是開發安全無病毒的魚苗生產科技。團隊含研究生已有四十多位研發人員,專長涵蓋魚病、疫苗研發及測試、魚免疫學、魚與病毒交互作用機制、魚類胚胎營養及藻源醫藥成分、養殖緊迫分子機制等。 關於實驗設施,在校方的支持下,在成功校區設有與水產相關的分子生物、病理、微生物、免疫、病毒實驗室;在安南校區則有發酵槽可供生產疫苗及免疫促進劑,並建構疫苗測試實驗設施。其中最特殊的是,擁有國際首座的室內式無病毒石斑魚苗孵化育成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