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对市内经营环节的水产品进行抽样检验的结果,检测淡水鱼及其养殖水产品共146批次,其中内在质量不合格食品3批次,合格率为97.94%。其中,几家饭店销售的鲫鱼、草鱼被检出含有隐色孔雀石绿。目前,已对抽检不合格企业展开调查处理。(11月3日《中山日报》) “孔雀石绿”是一个专业术语。它究竟是什么?在百度百科里可以找到一个较为准确的答案:“孔雀石绿”常用于鱼类水霉病等寄生虫病的防治或作为消毒剂用于鲜活鱼类运输,以延长鱼类存活时间,是杀菌和杀寄生虫的化学制剂,“孔雀石绿”进入水生动物体内后,会快速代谢成脂溶性的隐色孔雀石绿,具有潜在的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国家明确规定禁止在动物源性食品中使用该药物。 中山市对于水产品的检测结果令人欣慰,这是因为检测结果显示,合格率达到了97.94%,这个合格率还是蛮高的,已经提升了水产品舌尖安全的保障标准。但是,不能因为合格率达到了97.94%就高枕无忧。对于食品安全来说,哪怕合格率是99%,其剩余的危害也不容轻视。再小比例的危害,对于个体而言,都是巨大伤痛。 所以说,监管部门应该迅速将97.94%合格率的成绩淡忘,将目光转向不合格的2.06%,因为这剩余的不合格水产品就是健康的隐患,甚至可以说是安全事故的导火索。事实上,监管部门也已经开始行动,对存在问题的饭店启动了调查。既然他们经销了“含毒鱼品”,受到惩罚是必然的。可是,我们也不能只是处罚经销“含毒鱼品”的饭店,需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能拔出“含毒鱼品”里的一个个毒刺。具体来说,需要拔出三条毒刺。 第一条毒刺:养殖环节无底线。有毒水产品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各地都经常发现养殖户使用违禁药物、饲料,或者是超越标准使用药物,这直接导致了有毒水产品的出现。水产养殖是有技术规范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监管这个环节,不让养殖户为了利益突破底线? 第二条毒刺:药品销售多乱象。就拿“孔雀绿石”这种化学品来说,国家已经明令禁止在养殖环节使用,那么既然不允许使用,养殖户的“孔雀绿石”何来?还不都是在市场上购买的吗?此类药品、化学品的销售应该实现实名制购买,做到出厂、销售、购买的实名制,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胡乱使用的现象。 第三条毒刺:残留检测成摆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凡是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都必须做好残留检测工作,在城市的市场里,也都设置了检测设备,并且有专人负责。当“含毒鱼品”等等能出现在饭店环节的时候,并且能够端上食客餐桌的时候,我们的残留检测哪去了? 民以食为天,舌尖安全不容轻视。各地都在推广“名厨亮灶”工程,试问当“含毒鱼品”已经进入饭店的时候,再多的摄像头老百姓又能看明白什么?需要追问的是:“含毒鱼品”何以能如鱼得水?(文/郭元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