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
- UID
- 81132
- 积分
- 31
- 主题
- 15
- 帖子
- 16
- 精华
- 0
- 经验
- 31 点
- 金币
- 76 元
- 注册时间
- 2017-7-28

该用户从未签到 - 帖子
- 16
- 精华
- 0
- 经验
- 31 点
- 金币
- 76 元
- 注册时间
- 2017-7-28
|
偷死症,也有许多养殖户称为冒底。顾名思义,偷死症是指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对虾摄食量不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还有相当部分的虾反而随养殖时间的延长摄食量减少。平时在外部观察对虾的生活都比较正常,检查料台和底部时会发现死虾,时间一长,死虾大量增加,死亡前没有明显的发病前兆。偷死难以控制,只要是规格较大、市场价格较好,一般会考虑尽早出售。
在养殖对虾的过程中,许多养殖者都会遇到虾偷死的情况。但大家对于虾偷死仍然存在许多理解上的误区。例如:虾偷死其实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所以没有任何所谓“特效药”可以治好这一种疾病等等。
要了解虾偷死,首先要知道虾偷死的原因。导致偷死症综合症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四个:
(1) 弧菌超标引起。
(2) 放养密度高,溶解氧低等原因造成偷死。
(3) 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中毒;中后期投饵量的增加导致水质严重恶化,有害物质超标。
(4) 低盐度池塘因矿物质缺乏而蜕壳不遂,但大多数时候的偷死和蜕壳没直接联系。
当然由于能够造成虾偷死的原因有很多,文中无法一一列举,只能给各位提供一个参考。在面对虾偷死时,可以通过以上几个大方面进行排查,但还是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么在遇到偷死现象时又应该如何应对呢?以下为各位提供几个做法以供参考。
1、 偷死并不是一种疾病,发生原因多种多样,故而并不存在“特效”药方处理,切勿胡乱用药。
2、 发现对虾死亡时,需要检查增氧设备、投饵区、池塘上下风口、排污口是否存在大量死虾,通过数量确定是否为偷死。
3、 确定为偷死后,通过观察其他虾体、池塘环境指标(如溶氧、亚硝酸盐),有条件的检测病原等措施确定偷死原因。
4、 对症下药。
5、 偷死可能会造成环境的变化以及病原微生物的二次感染,建议出现时泼洒抗应激产品(如:拜激灵)提高对虾体质,同时通过消毒和补充有益微生物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