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00
- UID
- 15
- 积分
- 8481
- 主题
- 435
- 帖子
- 3646
- 精华
- 11
- 经验
- 8481 点
- 金币
- 12809 元
- 注册时间
- 2010-5-26
  
该用户从未签到 - 帖子
- 3646
- 精华
- 11
- 经验
- 8481 点
- 金币
- 12809 元
- 注册时间
- 2010-5-26
|
本帖最后由 syusuke 于 2012-10-16 15:29 编辑
以下内容时是我在研究寄生虫病过程中的体会,也是今年申请国家自然基金的思路,与大家分享。
通常自然水体中寄生虫很少引发鱼病,而在养殖水体中则常引起鱼类死亡。自然水体中,鱼类的寄生虫种类多,但由于其与宿主鱼类长期协同进化,已经相互适应,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较低,而且自然水体中的鱼类密度低,环境胁迫小,故很少发生病害。但是在养殖水体中,由于鱼类的密度高,寄生虫传播更迅速,而且各种环境胁迫更大,低溶氧、污染物、化学药物和藻毒素等增加了鱼体对寄生虫的易感性,另外,寄生虫还会引起鱼类组织受损,继发性感染病毒、细菌和真菌,加速鱼类的死亡。这些综合因素导致养殖水体中的鱼类更容易感染寄生虫,感染的寄生虫更容易引起鱼类死亡。
因此,合理的放养密度和适当改善养殖环境,能减少鱼体受到的胁迫,提高免疫能力,有效阻止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生,减少寄生虫病引起的死亡。
来源:中国水产论坛 fishdi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