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 hsmy2
采收计划处处退缩?
日处置量6000吨水葫芦鲜草的明波处置基地位于大观楼景区南侧滇池边。或因抢工期的缘故,工区内部大部分通道来不及硬化,移栽的绿植还未发芽,设备崭新,有些还在人工调试。 工区内一块公示牌显示,“草海水域水葫芦集中到明波处置基地处理,外海集中到白山湾基地。”为了推进水葫芦治滇工程,昆明市政府于2011年6月29日专门成立了滇池水葫芦项目建设指挥部。 据南方周末记者查证,明波处置基地并非2011年9月建成,而是拖到11月10日才算正式建成投产,原计划确定的年底完成采收日期也不得不顺延至次年1月15日。伍宗兴说,她从有关方面获知,采收日期曾一度确定为1月10日。 郭慧光、分管科技的昆明市原副市长雷晓明在任时都作过水葫芦试验研究。两方结果均显示,根据昆明天气、气温和水葫芦生长周期等因素,每年11月中旬必须全部采收完毕,否则,水葫芦下沉,腐烂不可避免,进而发生二次污染。“如此看来,大面积二次污染或许已经发生了。”伍宗兴伤心道。 采收面积也有大调整。据最早的公开报道显示,外海圈养了21510亩水葫芦,除部分留种外,其余必须全部采收上岸。然而,指挥部合同预算组负责人葛锐在2012年1月4日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经专家调查论证,外海全部留作种苗,一株也不准备采收。与之配套的,白山湾处置基地也被闲弃。 采收工作似乎处处退缩。葛锐解释,这是一个趋利避害的动态调整,调整结果已上报市规划委并得到批准,连工程可研报告也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现在已有1.0、2.0等多个版本,目前正在完善2012年版。 有趣的是,在场的滇池管理局有关人士当即否认:“过了规划委会议的可研报告不可能调整,也不允许调整,不存在所谓的1.0、2.0等版本。” 分管滇池治理的昆明市副市长王道兴在电话中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按照省政府的批复,滇池水葫芦治污试验性工程分三年实施,每年按目标分步骤推进。至于该工程可研报告、总体实施方案以及每年投资金额等细节问题,记者未能从昆明市政府及滇池管理局得到进一步的答复。
收水葫芦靠南风?
这场原本理应严控的“危险游戏”,不少草率的细节却让外界费解,这为可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我敢肯定,水葫芦工程细则里没有收水葫芦靠南风的提法。”伍宗兴说,有位收水葫芦的工人曾告诉她,“现在湖面常刮南风,用不着开采收船过来,靠南风就可以把水葫芦送到靠近大观码头的明波处置基地水域,省力又省钱。”后来,南方周末记者在明波处置基地采访时,也听到“借南风收水葫芦”一说。 另外一个无法理解的是,水葫芦治滇并未通过环评。 昆明市环保局副局长郝玉昆在电话中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除技术备案外,该工程并未环评,“因为这是一项试验性工程,之前并无可参考数据及技术支撑,所以只有一边试验,一边观察、修正。”雷晓明得知此说后颇为不解,如果本身没有把握,就应该谨慎行事,而不应该拿滇池作试验品。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本轮水葫芦圈养试验工程虽然得到省政府的批准,但有涉及水葫芦治理的《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并未最终得到国务院批准,然而,声势浩大的种养水葫芦已经展开。 据多位接近政府决策的知情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昆明市政府原计划是市场化运作,由滇池管理局牵头,两家企业参与。按照合同,曾主导种采工作并承诺向昆明治滇捐款1.2亿的四川汉龙集团公司,因中途突遭变故,相应工作被市政府指定给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滇投)全面接管。因不熟悉种植及采收工作,也无采收设备,滇投不得不求助原来参与过种养的康顺公司,并连人带船全部租借。有关租赁合作等细节,葛锐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透露。 事实上,昆明方面一直谨慎行事。本地多家媒体曾发表过质疑文章,均遭到滇池管理局等部门的批评,相关执笔记者还被训斥。本土环保NGO“绿色昆明”也因质询水葫芦问题受到有关部门的警告。 “一个众人关注的水葫芦治滇项目,为何不按应有的流程推进而屡次更改计划,而且还是如此之多的信息‘不能公开’。”伍宗兴愤怒地说。 同样让人不解的,还有高达200亿治滇投入到底是如何开销的,至今不见公开账本。治污效果却一直不彰。据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滇池水质总体为劣Ⅴ类。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草海和外海均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滇池环湖河流总体重度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