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希望集团之不完全解析
——鉴往知来,慎独致远
引子:从1996年到如今,民生银行的法人股涨了500倍。而当初入股1.5亿元的新希望,现在的资产也不过三四百亿。也就是说,十几年来,新希望的其他投资,好像一直在赔钱。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新希望的绝大部分利润来自于民生银行的投资分红,对于号称横跨七大领域的新希望而言,其他庞大的产业几乎没有发挥作用。事实上,从进入的第一天起,新希望便一直为多元化所累。新希望六和,长此以往,怕是没有希望。
新希望集团,中国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国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中国最大的农牧企业之一,拥有中国最大的农牧产业集群,全集团拥有470余家生产企业,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580亿元,利税22.6亿元,拥有猪、禽、奶三大产业链.具备2000万吨饲料生产能力,8.5亿只家禽加工能力.850万头生猪加工能力.是中国农牧业企业的领军者。集团向社会提供不可或缺的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并以“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经营理念,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然而事实怎样? 2005年,在多元化道路上迷失方向多年的新希望回归老本行,开始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因此有人这样评价新希望:一头插着资本翅膀的巨兽回来了,它一副杀气腾腾的样子,信誓旦旦地宣称要“成为世界级农牧企业”。持着在资本市场席卷到的资金,它横冲直闯,一口气吞下许多个昔日骚扰它的对手。一时间,巨兽变成了恐龙。但,这似乎是一头浮肿的恐龙。
不错,新希望的确是一头浮肿的恐龙. 2010年,新希望的销售收入是580亿元,而新希望旗下的六和集团,2010年的销售收入就是507亿元.也就是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占据集团80%资金的470多家企业,“创造”的 “收入”不过20%;而占据集团20%资金的六和,带来的却是80%的销售收入。那么,我们不妨作一假设,如果没有六和集团.新希望的近三百亿资产,一年下来,有二百亿竟然是在休眠.休眠是啥意思?睡大觉。由此,其浮肿之态势,可见一斑. 多元求利、累及主业
早在1995年,希望集团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饲料企业,就拥有了上亿资金。而在具备对外扩张的实力后,刘氏兄弟却在发展方向上产生了分歧。
在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于是,四兄弟做出了“分家”的决定。其后,希望集团将各地的26家分公司一分为二,基本上以长江为界划分为东北与西南两个区域。四弟刘永好选择了西南区域,二哥刘永行得到了东北区域。1995年5月15日,刘氏兄弟在董事会文件上正式签字。文件中还规定:两个区域禁止跨区域开发。
分家后,刘永行和刘永好兵分两路,在各自划分的区域内,把希望的饲料产业推向新一轮高潮,其饲料版图从20多家工厂迅速扩充至了100多家。同样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正大、希望等企业的带动效应,各地的饲料厂家纷纷涌现,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很快刘永好发现自己面临着这样一个局面:一方面在约定的区域,该建的工厂基本上趋于饱和,兄弟俩到2000年实现100家工厂的约定早早实现;其次,越来越多的企业还在冒出。刘永好觉得,未来饲料业发展空间有限,必将出现类似彩电业一样的惨烈竞争,即使胜出,超薄的利润也会让企业难以为继。新希望必须从战略上规划下一步自己要走的路。
因此,从1996年开始,新希望集团就开始聘请专家学者、业内人士组成专门的研究机构,对新希望的未来进行战略性研究。在分析了国内外企业的成败案例之后,刘永好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榜样,他决定向香港的李嘉诚学习。李嘉诚最初只做塑料花,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货运行业兴起的时候,他果断地抓住了机会,进入了房地产及码头领域,再后来又进入信息行业等新兴领域,无一不是大获成功。从老超人身上,刘永好明白了适时抓住机会多元扩张将会使资本获得极大增值的道理。而这个发展,还需要建立在“顺应潮流,超前半步”的基础上。也正是这牛刀小试的成功,才有了后来的盲目。
特别是1996年1月12日,中国第一家专门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的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成立。由于之前刘永好当选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显赫的政治身份使其受邀为民生银行的首批股金购买者之一。这无疑给了刘永好一个出手机会,“一个行业由垄断走向开放,无疑会迎来一个迅速膨胀的短暂时期”。他认定金融是垄断产业,在开放初期进入的话,肯定能获取垄断利润,1998年,刚上市不久的新希望以9800万元人民币买下了民生银行9.99%的股份。此后又经过多次增持,刘永好成为这家新兴股份制银行的第一大股东。
——新希望的多元化扩张由此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然而,此时的一帆风顺,也为后来扩张之盲目埋下了伏笔。
一. 一口吞胖子,梦断乐客多 2003年2月18日,刘永好董事长以最大股东的身份出现在上海乐客多大华店的成立仪式上,当时,业界内外一片哗然。
然而,世事难料。尽管新希望非常看好零售业,尽管新希望必须在渠道上有所突破,尽管刘永好对新希望在零售业上的发展前景寄予了重重的厚望,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一切并不是按照刘永好的愿望进行的,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
他原本希望通过超市渠道来拉动新希望集团系列农业深加工产品的销售。设想两年内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兴建10个以上大型超市,甚至到2006年总共建50家大型超市。然而,截止到2005年年底,乐客多全线关门,在国内也仅拥有7家门店:而2006年1月,位于上海、南京等城市黄金地段的7家门店“乐客多”最终由法国家乐福与中国台湾“乐购”接手,这个结果,意味着由新希望参股的乐客多商业集团在中国从此全面退出零售商业。而问题的关键出在哪里,不要说外人,就连新希望内部,也至今不明就里,找不出真正的原因。
不错,有人总结:第一,上海并不缺像乐客多这样的大型超市。600平方公里内,上海已有林林总总60多家大卖场。外资有家乐福、易初莲花、欧尚,内资有华联、联华、农工商,还有沃尔玛这样的巨头虎视眈眈。而乐客多初来乍到,充其量只能算是业界的小字辈。
第二.投资合伙人一开始就没有把新希望当成是乐客多的主人之一,只强调新希望只是策略伙伴,新希望集团一直在乐客多董事会中没有席位的
第三,是内部的管理不善和投资过度导致资金链断裂。说这是深层次原因。
其实这都不是主要的。真正的原因是新希望的拓展方向就完全错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2003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步伐的加快,江苏雨润凭借以往在这方面的经验,成功重组十家大中型国有企业。形成年屠宰生猪800万头,年加工熟肉制品25万吨的生产能力, 200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2亿元,利税6.03亿元;纳税总额3.2亿元(南京地区企业纳税1.64亿元),2002年被国家税务总局评为中国民营企业纳税50强排行榜第15位,省国税局评为全省民企纳税大户前十强,仅南京地区单家企业2001年度纳税8444万元,名列全国食品行业纳税大户第8名。集团总资产达39亿元。
而新希望没有在产业链上做文章,来为主业服务,更没有考虑好如何把主业做大做强。以进入民生银行的经验,进军零售业。怎能不铩羽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