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00
- UID
- 52320
- 积分
- 3768
- 主题
- 333
- 帖子
- 3410
- 精华
- 6
- 经验
- 3768 点
- 金币
- 23045 元
- 注册时间
- 2012-7-2
  
TA的每日心情 | 死哪去了 2013-7-16 01:17 |
---|
签到天数: 2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帖子
- 3410
- 精华
- 6
- 经验
- 3768 点
- 金币
- 23045 元
- 注册时间
- 2012-7-2
|
肠炎病
【本病特点】病原菌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病鱼离群独游,鱼体发黑,食欲减退、停食。发病早期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无食物或仅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后期全肠呈红色,后肠充血最为明显,肠内无食物,只有淡黄色粘液,肛门红肿。2龄以上的大鱼,患病严重时腹部膨大、积水,腹壁有红斑,整个肠壁因瘀血呈紫红色,肠内粘液多,用手轻压腹部,有脓状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该病是危害草鱼、青鱼的严重疾病之一,鲤鱼也有少量发生,从鱼种到亲鱼都可受害,一般死亡率50%左右,高的可达90%以上,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为25~30℃,流行季节4~9月,全国主要养鱼区均有发生,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取病鱼肝、脾、肾心血接种R-s培养基,如长出黄色菌落,则可确诊为细菌性肠炎。
【防治方法】
①投喂新鲜饵料,流行季节常用含氯消毒剂对池水消毒。
②用磺胺嘧啶类药物制成药饵投喂,每100千克鱼种用5~10克,连用6天。
③每50千克鱼用黄连100克,黄柏200克,苦木150克,金银花120克,山楂90克,石菖蒲60克,鸡内金40克,甘草15克,共同研细成粉末,将10千克青草淋湿,切成1.6厘米长,用木棒或竹竿将青草挡在鱼塘一角,将上述药粉趁无风时,撒在青草上面,让鱼连草带药服食,隔天1次.连服3次即愈。还可选用大蒜、地锦草、铁苋菜、辣蓼、穿心莲、地榆等中草药。
打印病(腐皮病)
【本病特点】病原菌为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病鱼病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尤以在肛门两侧常见,极少数在鱼体前部,亲鱼病灶无固定部位。患病处先出现圆形、椭圆形红斑,似在鱼体表加盖红色印章,故称“打印病”。随着病情发展,病灶中间鳞片脱落,坏死的表皮腐烂,露出白色真皮,病灶直径逐渐扩大和深度加深,形成溃疡,严重的甚至露出骨骼和内脏。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最终衰竭而死。该病主要危害鲢鱼和鳙鱼,从鱼种到亲鱼均可受害,特别是亲鱼更易被感染,严重的发病率可达80%以上,病程较长,虽不引起大批死亡,但严重影响鱼的生长、商品价值和亲鱼的性腺发育和产卵,严重的可导致死亡。全国各地都有流行,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常见。该病原菌为条件致病菌,当鱼体受伤时易感染发病。根据症状可作初诊.确诊须作细菌培养或用荧光抗体法诊断。
【防治方法】
①同细菌性烂鳃病的预防。
②亲鱼患病时可用l%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病灶,再涂抹金霉素或四环素软膏,严重的每千克鱼肌肉或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素20毫克或金霉素5毫克。
③每亩水面用2~2。5千克苦参熬汁,或每立方米水用五倍子1~4克全池泼洒。
细菌性败血症
【本病特点】又称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败血症、溶血性腹水病、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出血性疾病等。据报道。病原菌可能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菌等。该病症状表现多样化。疾病早期及急性感染时,病鱼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基和鱼体两侧轻度充血,肠道内尚有少量食物;随着病情发展,充血现象加剧.体表严重充血和内出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积有腹水,鳃、肝、肾脏颜色变淡,呈花斑状,肝、肾、脾脏肿大,脾呈紫黑色,胆囊大,肠系膜、腹膜及肠壁充血,肠内无食物,多粘液,病鱼严重贫血。该病在我国是危害鱼的种类最多、流行区域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季节4~11月,水温9~36℃,南方各省区可提早到2月底发病。该病主要危害鲫鱼、团头鲂、鲮鱼、鲢鱼、鳙鱼、鲤鱼、草鱼等各龄鱼,发病率60%一100%,死亡率20%~95%,水温持续在28℃以上及高温季节后水温保持在25℃以上的养殖区更为严重。
【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池,改落生态环境。
②流行季节定期对池水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并杀灭鱼体外寄生虫。
③发病鱼池制备药饵投喂,每千克鱼每天用氟哌酸10~20毫克,或}霉素50毫克,连用3~5天。
竖鳞病(松球病、鳞立病)
【本病特点】病原菌为水型点状假单胞菌。病鱼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向外张开像松球,鳞囊内积有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致使鳞片竖立,手指轻压鳞片,渗出液从鳞片下喷射出来,鳞片随之脱落,有时伴有鳍基充血,皮肤轻微发炎,脱鳞处形成红色溃疡;病鱼眼球突出,鳃盖内表皮亢血,腹部膨胀,腹腔常积有大量腹水;痫鱼鳃、肝、脾、肾颜包变淡、贫血,离群独游,游动缓慢,呼吸困难,继而腹部向, 2~3天后死亡。该病主要危害鲤鱼、鲫鱼、金鱼、草鱼、鲢鱼等,在我国东北、华中、华东养鱼区常有发生,在鲤鱼产卵期和越冬期危害严重,一般以4月下旬到7月上旬为上要流行季节,从较大的鱼种到亲鱼均可受害,死亡率达50%以上。该病原菌是条件致病菌,发病与鱼体受伤、池水污浊及鱼体抗病力降低有关。根据症状和镜检鳞囊内渗出液,可见大量短杆菌,即可诊断。
【防治方法】
①养殖过程中防止鱼体受伤,定期泼洒含氯消毒剂。
②亲鱼患病,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索15~20毫克/千克。
③用2%~3%食盐水浸浴痫鱼5~1O分钟,或用浸泡后的苦参水浸浴20~30分钟,连续4~5天。
④每100千克鱼每天用磺胺二:甲基嘧啶(SDM)10~20克或土霉素2.5~5克投喂药饵,连喂4~7天。
⑤20升水中,加捣烂的大蒜100克,浸浴病鱼10分钟,每天1次,连用2—3天。
⑥每亩用5千克艾蒿根捣烂加生石灰1.5千克全池泼洒。
鲤白云病
【本病特点】病原菌为恶臭假单胞菌。病鱼初期体表有点状白色粘液物附1,并逐渐蔓延扩大,严重时全身好像布满一片白云,头部、背部及尾鳍处粘液更为稠密,后期鳞片基部充血、脱落;体内肝、肾脏充血。病鱼靠近网箱边游动缓慢、停食。不久死亡。流行于水温6~18℃,稍有流水、水质清瘦、溶氧充足的网箱养鲤鱼和流水越冬池中易发生,鱼体受伤后更易暴发,常与竖鳞病、水霉病并发,死亡率高达60%以上,水温20℃以上时该病不治而愈。同网箱的草鱼、鲢鱼、鳙鱼、鲫鱼不感染此病。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初诊,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确诊。
【防治方法】
①选择健壮、无伤的鱼种进箱养殖,进箱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或盐水药浴。
②加强管理,尽量缩短越冬停食期。
③发病时,在网箱内遍洒福尔马林或新洁尔灭,同时用磺胺类药物拌药饵投喂。
疥疮病
【本病特点】鲤科鱼类病原菌为疥疮型点状气单胞菌。国外报道鲑科鱼类由杀鲑气单胞菌引起。病鱼背部一处或数处形成隆起,隆起处的鳞片覆盖完好,该处的皮肤和组织充血发红,肌肉溶解,呈混浊灰黄色凝乳状,并逐渐形成脓疮,疮内充满含血的脓汁和大量细菌;鳍条基部常常充血,轻度或严重“蛀鳍”;病情严重的鱼,肠道也充血发炎。鲤科鱼类疥疮病主要危害青色、草鱼、鲤鱼、团头鲂,鲢鱼、鳙鱼也偶有发生。我国主要养鱼区都有发现,但以江浙一带最为严重。该病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当环境条件恶化7支鱼体受伤时更易发病 根据症状、病理变化硬流行病情况.可作出诊断,但应与有些孢子虫寄生肌肉中引起的体表隆起相区别,镜检病灶,可见大量杆菌。
【防治方法】同赤皮病的防治。
罗非鱼溃疡病
【本病特点】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发病初期体表病灶部位鳞片竖起,并逐渐脱落,病灶溃烂成血红的斑块状凹陷,肌肉外露,严重时可烂及骨骼。病灶无特定部位,可出现在头部、鳃盖、鳍条、躯干等,多时可达数十个。解剖可见肝由肉红色变为褐色,胆囊肿大l倍,呈墨绿色。该病另一症状为肠炎型,表现为肛门及肛门附近的皮肤发红,肠亦发红,症状较轻。此病主要危害工厂化养殖和越冬加温养殖的罗非鱼,鱼种、成鱼、亲鱼均可发病。当养殖密度大、水质差、温差大、鱼体抵抗力低时易发病,严重时感染率可达50%,以上,从越冬开始到次年4~5月均可发生流行。
【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塘,罗非鱼进越冬池前用3%一4%食盐水浸浴5~1O分钟。
②越冬期,定期泼洒生石灰,使池水保持弱碱性,发病时全池遍洒含氯消毒剂消毒。
③发病早期,将病鱼移入水质清新、水温稳定的池中投喂优质饵料,病鱼会逐渐II愈。
④以氟哌酸拌饵投喂,每100千克鱼第1天用2克,随后减半,连喂5~7天。
⑤病情严重的亲鱼背部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20毫克/千克。
鳗赤鳍病
【本病特点】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病鳗躯干和头部的腹侧皮肤、臀鳍、胸鳍常充血发红,严重的可见出血斑、肛门红肿。病鱼初期食欲不振或不进食,随后离群慢游或靠池壁静止不动.有的头部向上,无力“竖游”,多数几天内死亡。解剖可见腹腔常有点状出血,肝脏由于严重瘀血呈暗红色,有时可见出血斑,肾脏肿大,肾小球和肾小管明显病变,肠壁局部或全肠充血,失去弹性。肠内无食物,有黄色或乳白色带血的粘液。肠道睨屑性卡他炎症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当体表严重出血时,鳃、肝、肾、脾的颜色变淡,病题严重贫血。该病是各种规格鳗鱼的一种常见病,主要由肠道感染,带菌鳗鲡是主要传染源,在春季水温上升期、秋季水温下降期以及天气不稳定的梅雨季节易发生流行,严重的常引起败血症,造成大量死亡。诊断须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快速诊0可用荧光抗体法。
【防治方法】
①全池遍洒含氯消毒剂消毒。
②每l00千克鱼每天用磺胺一2,6一二二甲氧嘧啶或磺胺甲基异噁唑15~20克拌饵,分2次投喂,连喂7~10天;或用土霉素、四环索1。5—2.0克拌饵投喂,连喂5~7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