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养殖条件下黄颡鱼体色变化及其与饲料的关系
(1)大水面养殖的黄颡鱼
大水面养殖主要为湖泊、水库放羊的黄颡鱼,不投喂配合饲料,鱼体是在自然环境中摄食,主要食物包括水生昆虫及其幼体、小虾、软体动物及小鱼等。因此,鱼体体色为自然体色,如图2所示,体色较为鲜艳。
(2)缺少黄色素的黄颡鱼
经过饲料养殖的黄颡鱼黑色体色较为正常,但缺少黄色体色;有
较为明显的黑色斑块,但皮肤颜色较浅,没有黄色体色出现(见图3)。
鱼体色黑色体色主要依赖于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的数量、分布密度,以及黑色素体在黑色素细胞中的分布状态。而黄色体色主要依赖于鱼体从饲料中吸收的类胡萝卜素,如叶黄素在皮肤中的沉积状态,这类色素是脂溶性的,是伴随着饲料脂肪的吸收、运转和沉积金系的。因此,当出现如图3的黄颡鱼体色时,表明饲料的营养水平不够、或饲料中缺少可以被吸收、沉积的类胡萝卜素,只要做相应的调整即可使黄颡鱼的体色恢复正常。
(3)黄色体色的黄颡鱼
如图4,鱼体黑斑基本消失,但黄色体色较为明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皮肤中成熟黑色素细胞数量及其分布密度的减少和黄色色素如叶黄素、类胡萝卜素在皮肤和肌肉中沉积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当鱼体皮肤中成熟的黑色素细胞数量、分布密度减少后,如果伴随脂肪吸收、沉积的叶黄素、类胡萝卜素数量较多时,鱼体就会出现黄色体色。
鱼类和其他脊椎动物的色素细胞一样,新的色素细胞不是通过细胞分裂来进行增殖的,而是由神经嵴细胞迁移到皮肤、眼睛等处,分化成前色素细胞,再由前色素细胞分化形成幼小的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等色素细胞,幼小的色素细胞再发育为成熟的色素细胞。以黑色素细胞为例,神经嵴细胞迁移到皮肤和眼睛等处,分化成前黑色素细胞,再由前黑色素细胞分化为成黑色素细胞,成黑色素细胞逐渐生长发育,成为成熟的黑色素细胞。因此,一个成熟的黑色素细胞的形成要经历神经嵴细胞迁移、前黑色素细胞的分化、成黑色素细胞的发育、成黑色素细胞的生长等若干阶段,期间要受到多种激素、生理因子的调节和控制,如果在期间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生理性错误,都将影响到黑色素细胞的迁移、分化和生长发育,并导致皮肤中成熟的黑色素细胞的数量减少和分布密度降低,进而影响到鱼体除了受到养殖环境、疾病等因素影响外,还要受到饲料因素的影响。
因此,出现这种体色时,应该是饲料物质严重影响了成熟的黑色素细胞形成、类胡萝卜素吸收较多的结果,表明饲料中含有能够影响鱼体正常生理机能的物质存在,如含有较多的氧化油脂、含有三聚氰胺类非蛋白氮、维生素不足等原因。应该检查饲料配方和饲料原料的质量,采取排除有害饲料物质、保证足量的维生素等技术措施。
(4)体色受到严重影响的黄颡鱼
如图5,黄颡鱼体色出现严重变化,鱼体黑色和黄色体色均严重不足,鱼体表现为白化现象。这是饲料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导致鱼体生理机能受到严重破坏的结果。就目前的情况分析,直接原因是饲料原料中含有三聚氰胺类非蛋白氮,或使用了较高剂量的氧化油脂。
凡是能够引起鱼体生理机能发生重大变化的饲料物质,将引起鱼体整体生理机能的失调,进而也严重影响到鱼体色素细胞的正常迁移、分化、发育和成熟过程,并引起的鱼体体色变化,这种鱼体体色变化与饲料质量、不同饲料企业的饲料显示强烈的相关性。只有找到并去除这种引起鱼体生理机能重大改变的物质后,鱼体生理机能逐渐恢复才能保障鱼体体色的恢复和正常体色的维持。这应该是我们解决饲料物质引起的鱼体体色变化的基本技术对策。
从饲料物质对鱼体生理机能影响的广泛性和严重程度分析,目前阶段主要主要是饲料中氧化油脂和饲料原料中掺入了三聚氰胺等非蛋白氮两类饲料物质,其次是维生素、矿物质,尤其是部分微量元素。
饲料氧化油脂对鱼类体色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氧化油脂进入鱼体内后,可能继续氧化并产生较多的氧自由基、或其他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可以导致类胡萝卜素分子中的不饱和键发生氧化、断裂,使类胡萝卜素色素物质失去色素功能,并导致鱼体体色退化。另一方面,饲料氧化油脂对养殖鱼体生理机能的影响,可以严重影响色素细胞、主要是黑色素细胞不能正常地分化、生长和成熟,在鱼体皮肤、鳞片中导致成熟的色素细胞、主要是黑色素细胞密度显著降低,其结果是导致养殖鱼类体色出现白化、或出现黄色体色。至于防治对策,主要还是采取主动预防的对策,对于那些体色容易变化的养殖鱼类如黄颡鱼、革胡子鲶、武昌鱼、青鱼等,在饲料配方编制的时候尽量不要使用已经氧化的油质原料如玉米油、米糠油、劣质的磷脂油(磷脂粉)、氧化了的鱼油,以及含玉米油较高的玉米DDGS、玉米柠檬酸渣,还有氧化了的米糠等。可以选择猪油、豆油、菜油、牛油等油脂进入饲料配方。
三聚氰胺对养殖动物的主要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鱼体主要内脏器官造成器质性伤害,出现器质性病态反应,如肝胰脏、肾脏、脾脏等发生肿大、出血等现象。由于内脏主要器官组织的伤害,可能导致鱼体整体生理机能的伤害,使鱼体整体免疫、防御能力出现严重的病理反应,生长速度下降,死亡率增高等。②体色发生变化,目前在多数无鳞鱼如斑点叉尾鮰、黄颡鱼、胡子鲶,有鳞鱼如武昌鱼、青鱼等,体色出现显著的“白化”现象,严重的肌肉色泽也要发生变化。③
消化道、鳃、鳍条基部、表皮等发生严重的出血现象。④养殖鱼类生产性能受到严重影响,如部分企业出现使用含鱼粉饲料养殖的效果还不如不含鱼粉饲料的养殖效果,高蛋白、高价格的饲料还不如低蛋白、低价格饲料的养殖效果等难以理解的奇怪现象,这是由于鱼粉等高蛋白原料掺假所造成。目前已经发现掺有三聚氰胺的蛋白质饲料原料种类包括鱼粉、肉(骨)粉、玉米蛋白粉、酵母饲料、味精蛋白饲料、玉米DDGS、菜粕、棉粕、菌体蛋白饲料等,至于生化鱼粉、蛋白精、生物蛋白精等其实质就是以三聚氰胺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饲料企业如果发现使用了自己饲料产品出现鱼体体色严重变化的,首先就一定要检查所用的饲料原料、尤其是蛋白质原料,主要通过测定17种氨基酸含量,计算17种氨基酸总量必须大于其粗蛋白质量的90%,如果只有80%左右就可以认为其原料掺有三聚氰胺类非蛋白氮。在饲料配方中去除含有三聚氰胺类非蛋白氮饲料原料后,使用胆汁酸类(如桑普可利康)、维C磷酸酯等产品快速解毒后,依赖鱼体自生生理健康的恢复,鱼体体色便可以在1个月左右恢复。
⑸膨化饲料对黄颡鱼体色的影响
使用膨化饲料养殖的黄颡鱼群体中,一般会出现10-20%黑色素不正常出现的黄颡鱼。因此,综合分析,因该市饲料膨化加工过程中对饲料物质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并影响到⑵在5个大气压左右,一种可能的原因是维生素在膨化加工过程中受到破坏,导致成品饲料中维生素不足,并影响到部分鱼体的体色,要求在膨化饲料配制时应该加大维生素预混料的使用量。至于膨化加工对其他饲料物质的影响还有待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