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80
- UID
- 222
- 积分
- 1183
- 主题
- 287
- 帖子
- 387
- 精华
- 104
- 经验
- 1183 点
- 金币
- 1194 元
- 注册时间
- 2010-7-7
 
该用户从未签到 - 帖子
- 387
- 精华
- 104
- 经验
- 1183 点
- 金币
- 1194 元
- 注册时间
- 2010-7-7
|
 大连的华府商圈、大连商场可以说是中国海参消费的晴雨表,因为这里集中了大连地区几乎所有的大小海参类品牌,前两天我就去了这两地走访调查。发现整条街、整个卖区都非常冷清,根本没有人头攒动的热闹场面,据当班的营业员介绍,这种状况已持续多日了,走到大商柜台,有的平时销售额都能达数万元的柜台,如今日销量却只有几千元,甚至有时整天都不开张,有的商家还推出打折或买赠促销活动也无济于事。
可与此截然相反的是,在各海参养殖及生产地,却呈现出来自各地怀揣大笔资金排队等待鲜参供给的人群,可养殖经营户却放不出货。原来,由于去年入冬以来的持续低温,已经导致今年的海参减产,并且品质也降低了许多。即便如此,这些天连续阴冷还下不了海,因此双方就一直在采购的价格上僵持着。据说,未来几天还要降温,这无疑对业户和经营者都雪上加霜。尤其是一些经营业主,市场供应频频告急,而生产加工却一直处于空闲状态,工人也人心惶惶。眼看着库里的库存已经不多了。有的企业经营者期望通过行业组织或政府来干预,希望能平抑收购价,稳定市场。但更多的业主根本无心顾及组织或协会了,都在四处出击搜集货源,通过不同渠道来争夺货源。其实,这还不只是原有经营者在争夺有限的货源,更有许多社会闲散资金和产地以外的资本源源不断的流入行业,进一步推高了当前海参收购价,使得原本是平静的收获采捕演变为激烈的货源争夺战,可以肯定的是,今年的海参收购大幅涨价已成定局,同时也必将引起新一轮的市场调整。
抛开现有的市场销售情况不谈,海参行业仍然被许多投资者看好,说明海参行业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但从另一方面看说明目前进入行业的门槛依然很低。从侧面也暴露出行业发展的诸多问题,首先说明海参的生产加工水平还处于低水平;此外表现在营销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绝大多数企业缺少系统的战略规划,营销能力普遍薄弱、跟风现象严重,对产品质量也缺乏足够重视。往往是某个大品牌一旦有些举措,立马就会引起跟进。这种跟风现象在广告推广上和产品规划上表现的尤为突出,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最要命的是品牌的集中度非常低,遇到今年这种情况,还没有哪一个品牌敢出来叫板市场,左右价格,各品牌对资源的控制度很低。
海参作为资源性产品,每年的产量相对是有限的,若遇到灾害性天气或病虫害等,还会减产,今年就是如此,可近几年,由于各种形式的宣传与教育,市场需求正呈倍数增长态势,特别是靠近山东、大连的一些内陆地区城市,正逐渐认识和开始接受海参的保健。据相关调查,去年的海参经营业户在原形海参的销售上普遍都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这些业绩的取得并不是因为成熟的市场战略,但凡有货源的业主基本都能赚个盆满,甚至有的企业已经将库存都卖空了。可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些销量的数据有60%以上都消化在辽东半岛区域的大连和山东地区,而全国其他地区除北京、上海、东北等少数几个城市形成了一定的消费规模,海参在其他地区仍然是高端酒楼里的专属品,稀有而珍贵。要普及到更多高消费人群,货源存在巨大的缺口。
而就在许多企业在大力度推广品牌和进行海参消费教育的同时,一些外地的甚至很多国外的海参却批着辽刺参的外衣乘虚而入,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影响大连海参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更阻碍着各品牌海参的市场拓展步伐,目前由于市场供需的矛盾,实际上已经使得一些企业经营出现困难,而当前各企业要解决的绝对不止是货源的问题,更涉及到经营链条中各个环节,如加工技术、产品的创新水平、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资金的储备。总之,要让企业持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要不断提高品牌的集中度,提高营销水平。使整个企业运营系统都强大起来。 |
-
总评分: 经验 + 1
金币 + 1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