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海海洋大学的一名水产学博士研究生,首先非常有幸能参与本次由《水产前沿》杂志社主办的全国水产实习正文活动。在此也希望能将我近几年长期在水产行业一线实践实习生活和体会与广大学弟学妹们一同分享。 我出生于浙江千岛湖,从小起就与湖、渔、鱼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高考结束后以第一志愿报考了浙江海洋学院的水产养殖专业,由于对专业的热爱,在校期间刻苦学习,基础知识扎实。为能更直观的接触水产行业,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每年暑假我带着求学的心态,独自外出在舟山、宁波、杭州等地的各种大型水族馆、水产育苗场、养殖场实习,参与养殖生产的日产管理,将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积极思考,敢于创新,又将实践总结转化为理论知识,并整理成文,发表在《中国水产》、《科学养鱼》、《齐鲁渔业》等刊物上,共计发表科普类文章20多篇。 2008年,我顺利完成本科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选拔为留校工作,任后勤管理处科员。在工作期间,表现优异,多次得到部门乃至校领导的表扬,但是我渐渐地发现自己仍然更喜欢水产行业,并且希望自己能有更高的起点,在水产事业上取得更多的成就。于是在2010年我辞去稳定的工作,顺利考取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成永旭教授,2012年直升为博士研究生。记得一进入实验室,我就与成老师提出了一个请求,就是希望成老师能每年安排出几个月的时间让我下生产一线实习,参与生产实践,因为我深知我们从事的是水产养殖专业,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才能发现更多更真实的问题,也只有实践应用才能检验、推广我们的科研成果。就这样,研究生入学三年以来,我共有22个月是在生产一线度过,最有幸的是作为工作人员之一圆满完成了国务院台办、上海市政府交给我校的支援台湾养殖大闸蟹的工作内容之一:为台湾提供优质蟹种近100多万只。为确保供台蟹种的质量,我听从校领导指派到江苏南通兵崚水产有限公司进行河蟹苗种繁育,不怕苦不怕累,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选用大规格蟹种,运用生态育苗技术,全程进行药残监控等技术,培育出了一批优质蟹苗,并且在崇明岛全程参加蟹苗到蟹种的养殖过程,最终生产的蟹种通过上海市质监局的检查,完全符合出口标准,使我校蟹种养殖基地成为国家质检总局准许的国内第一家河蟹蟹种出口基地。同时,以本人为主要工作者之一培育的蟹苗为台湾养殖大闸蟹取得成功奠定了优良基础。除此之外,我在上海崇明直接指导大闸蟹养殖户20多家,通过多次走访,进行生产调研,收集养殖户的技术难题,并努力帮其解决,受到当地养殖户的好评。个人科技服务事迹多次在媒体上报道,其中带领养殖户赴江苏射阳采购蟹苗之事接受《解放日报》记者的采访,在崇明岛开展技术生产服务之事接受《崇明日报》记者的采访。 水产实习是让水产初学者离开课堂,走向鱼塘的起点,它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水产行业,虽然我实习所在的育苗场、养殖场基本都是在农村,远离喧嚣的城市,没有网络,没有商场,没有娱乐设施,甚至还不通公交车,整天都是与农民打交道,生活略显清贫;夏天身穿裤衩,脚拖拖鞋,雨天身穿雨衣,脚穿胶鞋,起早摸黑,不论严寒酷暑,该下水就得下水,该熬夜就得熬夜,工作环境较为恶劣,但是我从中收获了许多,它让我更加懂得劳动的可贵,劳动的喜悦,同时也让我磨练了意志,让我更加的喜欢和适应这种工作状态,也更加坚定了我从事水产行业的信念。另外,作为一名中共党员,能直接参与到海峡两岸同胞友好互助事业中,为台湾水产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微小的力量,我真的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 今后,我会在水产事业中继续弘扬上海海大的优良传统,从实践中出发: 将人才培养植根于祖国水网阡陌; 将科技服务践行于祖国田间地头; 将科技论文书写于祖国江河湖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