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80
- UID
- 16
- 积分
- 1323
- 主题
- 235
- 帖子
- 239
- 精华
- 50
- 经验
- 1323 点
- 金币
- 1309 元
- 注册时间
- 2010-5-26
 
该用户从未签到 - 帖子
- 239
- 精华
- 50
- 经验
- 1323 点
- 金币
- 1309 元
- 注册时间
- 2010-5-26
|
□文/广州市金洋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潘淦 池金泉
珠三角地区今年笋壳鱼投苗热情异常高涨,许多初次养殖笋壳鱼的养殖户也出大手笔,准备大干一番。但由于不少养殖户对笋壳鱼养殖技术掌握不够,导致标粗阶段即遭到当头一棒的大有人在。为此,笔者特举失败一例,供业者参考。
养殖地点: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
养殖面积:25亩
养殖品种:澳洲笋壳鱼
养殖户:老鹏(化名)
养殖史:之前养过海鲈、黄鳍鲷等
放苗日期:2010年6月8日
放苗数量:10万尾(2.5-3cm)
老鹏是个地道养殖户,经营着70多亩的养殖水面。6月8日购买了10万尾笋壳鱼苗,准备一个月后再购买15万尾。
6月底老鹏感觉鱼苗密度很低,但不见死亡。后经联系得知老鹏把一口7亩的鱼塘用网片分为四口小塘,把鱼苗全部放在一口只有1亩左右的鱼塘,每天投喂2次冰鲜鱼浆。笔者马上建议拆除2个网片,把养殖面积扩大到3亩以上,并且改为投喂鲮鱼花或者红虫。老鹏按建议把面积扩大,但没有改变投喂方式。
7月初老鹏反映很难看见鱼苗,请笔者到实地查看。笔者来到老鹏的养殖鱼塘,提起食台,没有食物,只有几条大小不一的鱼苗,其中一条大鱼苗肚子很涨,口边露出一条鱼尾,很明显是在蚕食同类!晚上拉网检查,鱼苗规格基本在6-8cm,但数量很少,估计在2万尾左右。可以认定标粗失败。
案例分析:
1、放养密度严重过高 老鹏把10万尾鱼苗全部投放在仅有1亩水面的鱼塘,放养密度严重过高。笋壳鱼是肉食性鱼类,加之在鱼苗时期由于生长速度不均一,所以个体大小越来越明显,在高密度的养殖环境下由于吃食不均,更加剧了大小分化。所以鱼苗间势必出现蚕食现象,导致数量越来越少,密度越来越低。
2、投喂方式不科学 老鹏采用冰鲜鱼浆投喂,而没有采用鱼花或者红虫投喂方式。笋壳鱼摄食鱼浆需要一个教化过程,在此之前必须投喂活饵。鱼苗处于快速生长期,需要大量摄食才能满足发育需求,所以在标粗阶段应该投喂适口鱼花或者活的红虫,以保证鱼苗能够随时得到饵料,满足需求,这对于鱼苗的快速成长和减少大小差异、降低相互蚕食和提高成活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反观采用冰鲜鱼浆投喂方式,首先鱼苗摄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不能很快大量进食冰鲜,其次人工投喂一天2次根本不能满足处于快速生长期的鱼苗的摄食需求,加之人工投喂的不均匀弊端,必将导致鱼苗饱饿不一、大小不均,进而导致相互蚕食,小鱼苗成为大鱼苗的饵料,数量越来越少,标粗失败告终。
3、没有及时分塘 老鹏的鱼苗在一个月的时间长至6-8cm,但付出的代价是许多小鱼苗被蚕食。鱼苗标粗阶段除了适合的密度和足够的活饵外,还要做到及时分塘。由于笋壳鱼是肉食性,容易大小不均相互蚕食,所以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过筛分塘,一般大小苗出现2cm的差距时就要进行分塘,以免蚕食。
总结老鹏鱼苗标粗失败的经验教训,养殖户在笋壳鱼苗标粗阶段必须考虑密度适中、活饵足够、及时分筛三大要素,只有科学做好以上工作,才有把握获得较高成功率的标粗鱼苗,走好整个笋壳鱼养殖的第一步。(本刊原创稿件,转载须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