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50
- UID
- 4883
- 积分
- 539
- 主题
- 12
- 帖子
- 142
- 精华
- 1
- 经验
- 539 点
- 金币
- 1102 元
- 注册时间
- 2011-6-3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帖子
- 142
- 精华
- 1
- 经验
- 539 点
- 金币
- 1102 元
- 注册时间
- 2011-6-30
|
作者:何学功
最近一些日子,连续的与几家企业接触,让自诩老农人的我苦笑连连。过去的2013年我是属于项目枪毙年,诸多人恨我挡了财路。细究起来,所有事情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而已,没什么新鲜事。但是感觉越来越糟糕,下面来捋一捋思路。
第一个问题:农业真的火了吗?虚火。
看看清科的数据就知道,农业的真实投资在缩减。火在哪里?土地流转和开发。虚在哪里?生态、养老、健康、旅游、美丽村镇之类的重商业轻农业的混合开发模式。新农人的中国梦是什么哪?IT+传统农业,这样一结合,传统农业就被改造了,白菜土豆猪肉就是有身份的名人了。毕竟是大国农业,出来几个漂亮的案例很正常。你看看它贡献的物质总量就明白----小的不能再小的case而已。
第二个问题:农业怎么看?
1、人与资源关系:农业的种植和养殖归根结底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而土壤和水是一个硬性的自然资源约束。因此,人与资源的关系决定了农业的发展模式。美国的精确作业的大农场,日本的精细作业的农户,欧洲的集约作业的小农场,中国则是农村人口减少至1亿不过是人均18亩地的小农户而已。问题是那9亿农村人口,苦逼的旧农人怎么办?脑残的人还在说用机器人去种田!你们怎么不去问问父辈的旧农人:爸爸,爸爸,你要去哪里呀?
2、动物蛋白:中国经济着实好了。想我这样6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确实经济好了,能吃到肉,喝上奶,鸡蛋也不稀罕了。我很感恩这样的让老百姓没有饿殍的时代,虽然有诸多非物质的遗憾和抱怨。不过问题在于动物蛋白的生产上。动物蛋白源于饲料转化和饲草转化。饲料,主要消耗谷物和各类饼粕,这要耗粮;饲草,来自南方的草山草坡,北方草原以及人工栽培的高产牧草。饲料,不够了,要进口,一进口,国际粮食市场就波动成为社会、政治甚至军事问题;饲草,国内几乎没有给集约化养殖场的供给能力,因此草地动物蛋白的生产是关键。中国牛奶产业的卵子捏在新西兰人手里,奶牛养殖刚起来,新西兰那边奶粉就降价,大陆的养殖户于是乎就杀奶牛。大公司养奶牛吧,没有苜蓿草,美国的苜蓿草农场于是火了,为啥从美国运草回来养牛?去美国的船和回中国的船运费有八、九折的价差。牛肉和羊肉的短缺和涨价现在引发了穆斯林的情绪。尤其是牛肉的走私数量超过了国内生产牛肉的流通量。中国市场挽救了印度的水牛肉行业,挽救了澳洲、南美和北美的奶牛肉行业。
国内的草地动物蛋白怎么办?根子有两个:制度层面上说,2011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存在重大弊端,这个文件说白了就是国家有钱儿啦,你们牧民政府养得起,少养点牛羊,少祸害草场,学学农民兄弟,把牛羊圈起来玩吧。于是,畜种减少了,草场也没有了畜群的自然管理,饲养成本也增高了,疫病也多发了,草地畜牧业也就慢慢咽气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用农区的管理政策去死套牧区的管理政策,其实就埋下了草地畜牧业衰败的伏笔啊。
猪鸡鸭鱼不消说了,政府做好两件事即可:让疫苗合格,让育种配套。
动物蛋白需要国家战略。
3、耕作:几百年来没啥实质性变化,反而是变回来变回去的折腾,未来十年也不会有太激动人心的变化。耕作技术需要的革命性的变化取决于技术和制度。技术上需要专业化的农民和专业机械;制度上需要土地和金融的完整结合,需要法律作出根本性的改变。这两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时间和外部条件。
4、新农人是趋势吗?未必。前几波去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搞农场和牧场的算不算新农人?现在还有几个苟活的?在国内还没有他们那个条件哪。仅仅是在流通上有点革新就会形成主流模式吗?换句话说,一些有能力追求食品品质和改变生活状态的人在争当新农人。值得鼓励和肯定。但是能走多远?农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需要配套的东西和牵涉的太多。我非常希望新农人摆脱个体的运行,去尝试协作和对接,新人肯定能探索出新路来。尤其是在农村金融方面。否则,就是短暂的穷欢,不过是证券化的盛宴而已。
第三个问题:未来3、5年怎么走?
说句老实话,我也不知道,或许神知道。我清楚一点就是,十八大以后,广大旧农人,新农人高兴过头了。政策的出台不等于法律的实施;法律的实施不等于管理部门的作为。一根根扎向农业、农村、农民的抽血管子,都是来自于权贵利益,跨国公司以及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中国有个怪现象:研究政策的人最懂政策的来路;制定政策的人最懂政策的博弈;执行政策的人最懂政策的轻重;苦盼政策的人最懂政策的含金量。
TMD,啥时候中国只讲法律不讲政策啊?
因此,在政策的变化期间,也是各方利益博弈的危险期。机会和风险并存。从目前出台的农业和涉农政策来看,调子是小步走,旨在试探反应,测试压力。有些政策甚至是相互拌腿的,没有办法,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啊。
这经济转型,农业大体上也不景气,或许3年左右,粮食供给会引发大的问题,总是挖库存会有挖不到的那一天。水果、水产、谷物之类的多进口一些,就是增加土地和水资源的供给,现在,别的国家也不愿陪太子读书了。
农业要赚钱:第一和国家战略结合;第二和金融结合;第三和技术结合;第四和品牌结合;第五和新农人结合吧,也许会成为中国农业的第五部队。
中国农业要赚钱,说真话,必须是中国农民合作起来。
现实呢?
对于农业,政策层面基本就这样了,除非从宪法开始;
对于农业企业,从现在起把食材看作是全球资源配置的产物,路子会越走越宽;
对于农民牧民渔民山民们,我只能说千万别得病,好好供孩子读书,再不读书孩子们真要吃不上农业这碗饭了。
我是老农人,越干越困惑:现在这钱,着急;现在这新农人,激动;现在这旧农人,发慌。加到一起,农业投资这活要没法玩了。
至于说,城镇化是药方的,不会是给积压的产能开的药方吧?
农业这玩意,没十年八年的想法你就别去碰它。你不尊重这一条,农业会吞人的;你尊重了这一条,农业才会养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