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00
- UID
- 61013
- 积分
- 3639
- 主题
- 1628
- 帖子
- 2005
- 精华
- 1
- 经验
- 3639 点
- 金币
- 12893 元
- 注册时间
- 2014-11-11
  
TA的每日心情 | 财源享通 2020-1-13 10:45 |
---|
签到天数: 96 天 [LV.6]常住居民II - 帖子
- 2005
- 精华
- 1
- 经验
- 3639 点
- 金币
- 12893 元
- 注册时间
- 2014-11-11
|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5-19 10:53 编辑
(1)牙鲆弹状病毒病(Hirame rhabdovirus disease)
病原为牙鲆弹状病毒(Hirame rhabdovirus) 。患病的牙鲆体色变黑,动作缓慢,静止水底或漫游于水面。体表和鳍基部充血或出血,腹部膨胀,内有腹水;生殖腺淤血;肌肉出血;肾脏造血组织坏死,细胞核固缩、破碎、崩解、消失,肾小管上皮崩解、坏死,黑色素大量沉积;脾脏内实质细胞 坏死;肠管粘膜固有层、粘膜下肌肉层充血、肿胀,胃粘膜上皮、粘膜下肌肉层显著出血;肝脏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肝脏实质细胞细胞变性、坏死。
主要危害牙鲆,从幼鱼到成鱼均可被感染。发病季节为冬季和早春,发病的水温通常是在 15℃以下,水温 10℃时为发病高峰期,死亡率可高达 60%。
(2)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ietic necrosis)
病原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ietic necrosis virus)。该病是一种急性流行病,鱼苗狂游后突然死亡,为其重要特征。病鱼首先出现昏睡,或游动缓慢,顺流飘起,摇晃摆动,时而出现痉挛,继而浮起横转,往往在剧烈游动后不久即死。病鱼出现的狂游、打转等活动异常行为。其次是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因腹腔积水而膨大,鳍条基部充血,肛门处常拖有1条不透明或棕褐色的假管型粘液粪便是较为典型的特征,但并非该病所独有。鳃及内脏退色,口腔、骨骼肌、脂肪组织、腹膜、脑膜、鳔及心包膜常有出血斑点,肠出血;鱼苗的卵黄囊出血,并因充满浆液而肿大。病后残存的鱼脊椎弯曲。
主要危害鲑鳟鱼类的鱼苗,以摄食 4周龄的鱼种(体重 0.2~0.6g)为主,死亡率高达 100%;1 龄鱼种也有患病的,但死亡率不高,2 龄以上鱼不发病。影响此病发生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 8~15℃流行。
(3)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Viral hemorrhagic septicemia)
病原为弹状病毒科中的艾特韦病毒或称艾格特维德病毒(Egtved virus)。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出血,但变性和坏死也是很常见的病变。此病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神经型三型。一般由急性转为慢性,最后转为神经型,但三种表现型不易明确区分。
急性型:发病迅速,死亡率高,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大量死亡,皮肤出血。病鱼体色发黑,呈昏睡状态,眼球突出,眼眶周围及口腔出血,鳃颜色变淡、苍白或花斑状出血,鳍条基部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大量死亡。在急性型,鱼体内各组织器官都发生出血,尤以血管丰富的器官明显。
慢性型:病鱼病程长,中等程度死亡率。病鱼发生贫血,体色发黑,眼球严重突出,鳃苍白,甚至水肿,鱼体很少出血或不出血,腹部膨胀,并常伴有腹水,内脏器官颜色普遍变淡。肝脏色泽变淡,并常出现点状出血。
神经型:神经型的发病较慢,死亡率很低。主要表现为病鱼运动失常。作旋转运动,时而沉于水底,时而狂游跳出水面,或侧游。体表出血症状不明显,但内脏有严重出血。
该病主要感染淡水养殖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 。与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不同,它主要危害鱼种及 1 龄以上幼鱼,一般鱼体大于 5cm 才发病。该病流行始于冬末春初,在水温 6~12℃时多发,在 8~10℃死亡率最高,在 15℃以上时,较少发生。
转自新编渔药手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