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80
- UID
- 19
- 积分
- 2563
- 主题
- 368
- 帖子
- 939
- 精华
- 0
- 经验
- 2563 点
- 金币
- 380 元
- 注册时间
- 2010-5-26
 
该用户从未签到 - 帖子
- 939
- 精华
- 0
- 经验
- 2563 点
- 金币
- 380 元
- 注册时间
- 2010-5-26
|
80年代初我国渔业生产方式由捕捞型转向养殖型,由粗放粗养转为高密度精养,因而开始开展水产养殖对象营养与饲料研究。取得了主要水产养殖动物如草鱼、青鱼、团头鲂、鲤鱼、罗非鱼、鳗鲡和对虾等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和配合饲料的主要营养参数;制订了水产饲料的质量检测技术和饲料生物学综合评定技术标准;查清了我国水产养殖饲料源,对常用饲料源进行了营养价值评定;研制了主要养殖品种的人工配合饲料,如鳗鲡、中国对虾、鲤鱼等。开发了一批渔用饲料添加剂,如开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草药添加剂,水中稳定型维生素C衍生物、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各种酶制剂和活菌制剂等。颁布了草鱼、鲤鱼、鳗鲡等饲料标准。2004年,我国水产饲料产量增至880万吨(产值400亿元),占饲料工业总产量的12.5%,产量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7%。根据《2010年食物发展纲要》,到2010年我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将达到44公斤(即总量达到5720万吨,目前人均33.8公斤),2010年水产饲料的市场需求量将达到1500~2000万吨,将是现有产量的1.7~2.3倍。水产养殖对象营养研究与饲料技术的开发是水产饲料工业的基础,作为水产养殖大国,我国在未来15年和'十一五'期间应把水产养殖对象营养与饲料技术的研究放在优先发展地位。
与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水产养殖大国地位相比,我国水产养殖对象营养研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人员少,流失严重:我国水产养殖对象营养研究基础薄弱,科研机构、人才队伍、设备条件等都与我国作为水产养殖大国地位很不相称。目前,国内只有几十人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而且人才流失严重。
2)科研投入不足,科研仪器落后:近年来国家对本学科的科研经费投入较少,我国在试验设施和仪器、设备上还很落后。由于研究对象的水生和变温的特点,必需具备必要的设施条件和分析测试手段,才有可能获得较为可靠的实验数据。而我国目前水产院校和水产科研机构中,缺乏符合进行鱼虾营养基础性研究条件及测试手段,尚无国家级或省部级的水产养殖对象营养学重点实验室。
3)养殖方式粗放,环境污染与浪费严重:我国水产养殖生产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据统计,我国水产养殖每年直接用于投喂的野杂鱼400-500万吨,另有3000万吨以饲料原料的方式投喂。试验表明:使用小杂鱼作为饲料的养殖方式比使用配合饲料投喂的养殖方式的氮、磷排放量高4-5倍。这不仅是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更是环境污染、病害发生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4)水产饲料科技水平低:日本、挪威、美国等渔业发达国家养殖的鲑、鳟饲料系数已低于1.0,鲆、鲽鱼和鲤鱼饲料系数已达1.0-1.3的水平,其它鱼类及甲壳类的饲料系数在1.5-1.8之间。而我国除部分品种的饲料系数可达到1.3-2.0的水平。因此,必须全面开展水产养殖对象营养研究,开发高效优质的配合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
5)饲料源短缺及浪费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饲料源短缺是困扰我国水产饲料工业发展日益紧迫的重大问题。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饲料工业蛋白饲料短缺1000万吨,能量饲料短缺3000万吨。鱼粉是水产饲料的主要蛋白源,而我国自产鱼粉只有10-20万吨,且质量较差,大量鱼粉靠进口。2004年进口鱼粉112万吨,占世界鱼粉总产量的1/5、超过世界鱼粉贸易总量的1/4。近年来,受全球渔业自然资源衰退的影响,世界鱼粉产量逐年下降。而目前我国水产饲料中鱼粉的使用比例偏高。不久的将来,世界鱼粉生产将无力支撑以中国为首的、仍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亚洲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开发新的蛋白源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