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00
- UID
- 52320
- 积分
- 3768
- 主题
- 333
- 帖子
- 3410
- 精华
- 6
- 经验
- 3768 点
- 金币
- 23010 元
- 注册时间
- 2012-7-2
  
TA的每日心情 | 死哪去了 2013-7-16 01:17 |
---|
签到天数: 2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帖子
- 3410
- 精华
- 6
- 经验
- 3768 点
- 金币
- 23010 元
- 注册时间
- 2012-7-2
|
草鱼出血病
【本病特点】病原体为呼肠孤病毒属双链RNA的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病鱼症状为各器官组织不同程度充血、出血,鱼体暗黑而微红,小鱼在亮光透视下可见皮下肌肉充血出血,鱼体侧皮肤下的肌肉呈点状或斑块状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病鱼口腔、上下颌、头顶部、鳃盖、鳃、鳍条基部充血,出现“白鳃”,有的眼球突出;肠壁充血,但有韧性不糜烂,肠道无食物;有的病鱼因失血,肝、脾、肾呈灰白色。该病在我国是草鱼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疾病,各养殖区都有发现,主要危害5—20厘米长的草鱼种,有时2龄以上的草鱼也发病。每年6~9月水温20~33~C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27-30℃,死亡率可达60%~80%。人工感染,一般7~10天发病死亡。
【防治方法】
①彻底种塘前用聚乙烯毗略烷酮碘(PVP-I、伏碘)60毫克/升药浴25分钟。
②注射或浸泡草鱼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或细胞弱毒疫苗进行预防,袋内充氧0.5%疫苗浸浴夏花74小时,8厘米以上草鱼腹腔或背鳍基部注射疫苗0.3~0.5毫升,免疫力可保持14个月。
③发病季节夏花鱼种每两周用伏碘拌饵投喂1次,每尾0.01克,同时每15~20天每亩水面(水深1米)用15千克生石灰溶水全池泼洒1次。
④每100千克鱼每天用O.5千克大黄、黄柏、黄芩或板蓝根单用或合用)加0.5千克食盐拌饵投喂7天。
⑤每100千克鱼每天用水花生8~10千克,大蒜头和盐各0.5千克~起打浆后拌米糠制成药饵投喂7天。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本病特点】病原体为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IPNV)。病程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型病鱼体色无大变化,肛门常拖有一条线状粘液便,突然离群狂游、翻滚、旋转,间隔片刻又重复发作,直至死亡,病程仅1~2小时,病鱼胸腹部呈紫红色,鳍基部有出血点。慢性型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水,鳍基部及腹中线出血,病鱼常停于水底或口网栅两侧。解剖可见内部胰腺充血,肝、脾、肾苍白贫血,消化道通常无食物,有乳白色或淡黄色粘液,呈卡他性肠炎。该病广泛传播于北美洲和欧洲,在我国东北、山西、山东、甘肃等地也出现流行,主要危害虹鳟、红点鲑等14~70 H龄的鱼苗和幼鱼,流行水温10~15℃,死亡率可达80%~100%,鱼越小死亡率越高。15厘米以上的鱼很少发病,多呈隐性感染。带病毒的成鱼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也可通过卵子、精子、粪便及被污染的水和渔具传播。该痫最明显的持征是胰脏坏死,根据症状和流行情况初诊,肠道内粘液物在5%~10%福尔马林溶液中不凝固,对本病有诊断价值,用直接荧光抗体法可迅速正确地检出组织及培养细胞内的病毒。
【防治方法】
①建立检疫制度,严格隔离病鱼,不用带病毒的亲鱼、鱼卵、鱼苗及鱼种。
②严格进行消毒,切断感染源,强化鱼卵孵化和鱼苗培育的消毒处理。
③对发眼鱼卵用50~60毫克/升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碘(PVP-Ⅰ)浸浴15分钟。
④发病早期每千克饵料拌伏碘1.5~2克投喂,连喂15天,可降低死亡率。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本病特点1病原体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肌肉、鳍条基部充血,体侧肌肉组织呈典型的出血斑块,肛门常拖有一粗长的白色粘液便。病鱼严重贫血,鳃苍白,肝、肾、脾颜色变淡,肾脏和脾脏的造血组织严重坏死,肠出血。鱼苗突然死亡是该病特征之一,发病初期病鱼游动缓慢,呈昏睡状,随水漂流,时而出现痉挛,常狂游后不久死亡。该病流行于北美洲,1985年传入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危
害虹鳟,大麻哈鱼,特别是刚孵出的鱼苗到4周龄的鱼种,2龄以上鱼不发病。水温4~13~C时流行,以8~10%发病率最高死亡率可达50%-100%。患过IHNV残存下来的带病毒鱼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鱼卵、精液、排泄物、水等传播。根据症状可初步诊断,如鱼苗突然死亡、病鱼肛门拖有二条较粗长、结构粗糙的粘液便,用血清中和试验、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法可确诊。
【防治方法】参见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的防治。
鲤痘疮病
【本病特点】病原体为鲤疱疹病毒。病鱼初期体表出现小的斑点,并覆盖一层薄的白色粘液,以后变厚增大,且形状大小各异,直径1厘米至数厘米,厚1~5毫米,形状如痘疮,严重时融成一片,蔓延至全身。增生物表面初为光滑,后变粗糙、玻璃样或蜡样,颜色由浅乳白色、奶油色渐变成淡红色至灰色。病鱼的生长受影响,脊椎受损害,甚至骨骼软化。鱼体消瘦、游泳无力而死亡。该病流行于欧洲、日本、朝鲜及我国,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鲤鱼和鲫鱼,流行于冬季和早春低温季节,水温10~15~C、水质肥沃的水体易发病,水温升高时会逐渐自愈。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根据症状和流行情况初诊,电镜观察或分离培养可确诊。
【防治方法】
①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检疫制度,隔离病鱼。
②流行地区改养对该病不敏感的鱼类。
③将病鱼放到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睨落。
④升高水温及适当稀养有预防效果。
⑤用红霉素0.4~1毫克/升全池遍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