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類紅體病之症狀、成因與防治之研究 ■陳弘成/臺灣大學 早期的蝦類養殖也曾發生過肢腳或游泳肢變紅,鰓部成微黃或粉紅色,肝胰臟變白潰爛,腸道中空、變白、變紅並產生氣泡。當時的池蝦死亡率並不高,主要的成因為弧菌與水質不良所引起,故以換水、打氣增氧並使用一些抗病藥物處理,都有某種程度的治療效果。近年來蝦苗生產技術的劣化,池塘的超限使用與處理不當,加上潛伏的細菌與病毒的突變及爆發,引起蝦病叢生、疾病增多、死亡率提高,導致養蝦事業陷入極大的困境。其中紅體病大量發生,更困惑許多相關業者,由於它是多種較為新近與複雜的強力致死之病原所引起,若主因判斷不正確或處理不當,則數日後常引起大量死亡。因此本文將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與心得整理如下,供有興趣者參考。
一、紅體病的種類、疾病症狀與成因
紅體病的種類有多種,分由病毒、細菌或環境因子所引起,因此病蝦所呈現出的症狀或體色亦不相同。有些由單一病原所引起,有些則由多種病原等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茲分述如下:
1.由桃拉病毒所引起
此為最主要的紅體病來源,其症狀除了一般的病毒性病變之外,發病的池蝦常有體色微紅或暗紅色,其觸鬚在急性嚴重時亦由淡紅色轉變為深紅色。另外,在尾扇的後緣亦明顯的變紅,其游泳肢或腸道亦有些會變紅,也因此稱之為紅體病或紅尾病。當症狀為慢性或後期時,蝦殼會出現不規則的黑斑。此病在1992年發生於南美洲,曾使得厄瓜多的白蝦減產一半,美國德州的白蝦養殖損失85%以上,目前已傳播全世界,在水質與氣象不佳時最易爆發,一般急性爆發的存活率均低於50%。
2.由弧菌所引起 此為第二種重要的紅體病,因為病原侵入爆發時,其肢腳或游泳足會微紅甚至變成紅色,故亦稱為紅腿病或紅腳病。有時在鰓部會形成黃色或黃紅色。此病的病原有三種,但最主要由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所引起。一般發生在水土質不佳且氣溫較高的季節,能與病毒形成綜合病變,加速池蝦的死亡。另外紅體的發生可能一日有數種顏色的變化,特別是弧菌病所引起,一般晚上蝦體成淡紅色,但在白天因溶氧充足或換水後又回復正常。近年來則發現其與病毒結合在腸子形成粉紅色,而後慢慢向尾部延伸,引起尾部潰爛。
3.由白斑病毒與黃頭病毒所引起
在病毒性蝦病中,白斑病為毒性最強、影響最為嚴重的病毒病,常在爆發1~3天後,使池蝦的死亡率達到100%,這也是許多地區養殖不能成功的主因。一般言之,此病並不會引起大量的紅體病,只在少數的情形下會形成粉紅色或棕紅色的蝦體,但觸鬚或尾部仍然沒有變紅,此病可由蝦殼出現的白斑而得知其感染;另外,黃頭病毒所引起的頭部或鰓部成黃色或橘紅色亦是紅體病的一種,但與白斑病一樣,仍不會使肢腳變紅,故並非形成紅體的主要病因,而是從因或少數的例子。
4.由水土質不良等環境因子所引起
由於殘餌太多的腐敗分解所引發的過量總氨態氮為最主要的原因,一般在2ppm以上即有可能發生。此病除了在觸鬚、肢腳或尾端外,其軀體或甲殼也會有淡紅或淺紅甚至於暗紅的現象,這是因為氨態氮的壓迫所致。此病並非由病原所引起,故若水土質改善或增加溶氧後,紅體會自然消失,但若長期在此環境下,仍會引發病原入侵而導致虛弱的蝦體。有人認為除了氨態氮外,蝦池中的亞硝酸或硫化氫亦有可能引發紅體病,但根據本人之研究,此兩種毒物所引起的蝦子體色並非紅色,故可排除在外。另外,水中鐵質過多或使用地下水的鐵錳過多,經氧化沉澱後形成橘紅色的鐵質附在蝦體的外殼或累積於鰓部,亦會呈現出紅體或紅黃體色,而高錳酸鉀加入過量亦會如此,然而此種情形僅偶而發生並不常見。再者當蝦體生病,活動力不高時,水中微細浮游或底棲的矽藻會吸附於鰓部或蝦殼上,亦有可能引起像紅體病的外觀,但此種發生機率不高,且亦可經清洗而免除。
5.由綜合病原併發症所引起
主要是由上述各種病原合併引發綜合的病變而呈現,其中以病毒與細菌性的綜合併發最為嚴重,如桃拉病毒與弧菌同時爆發者。另外單獨的傳染性皮下與造血組織壞死病毒病(IHHNV),雖也引發多種症狀如蝦體變形、大小參差不齊等症狀,但不會引起紅體症狀。然而,IHHNV若與桃拉病毒併發之蝦體,則其觸鬚亦會變成深紅色,且凹凸不平、彎曲不順非常明顯。
二、紅體發生時的管理對策
一種蝦病的發生,由一般的症狀都可分為初期、中期與晚期。由於人類對水產生物的疾病比起陸上生物者的研究與瞭解均較少,再加上水生疾病的鑑定不易,治療更是困難,故當發覺池蝦生病時,甚多已然病入膏肓、治療無效,尤其是病毒性的疾病又無特殊有效的藥物療法,因此紅體病發生時,應當採取的應對與處理方法為:
1.仔細觀察判定紅體病的成因做為處理的依據
疾病的對症處理或下藥,雖是治標的做法,但多少總有希望。若不知其原因而亂投藥,可能產生頭疼醫腳的負面效果,且浪費藥物殊為可惜,故要仔細判定紅體病的症狀與成因,此為最重要的工作。若自己不能判定時,可請有關技術單位代為行之。
2.依據池蝦得病的症狀、池蝦的健康度及處理的功效而決定
紅體病有多種,其徵狀亦異。目前最普遍的是桃拉病毒的發作或此病毒與弧菌的綜合併發症爆發所引起,其他者只要管理得宜,皆有治癒續養的希望,故其對策如表一所示,分成a.收蝦-這是已達紅體病發病的晚期,桃拉病毒與弧菌數量大增,且鬚腳明顯變紅,此時一般的處理治療效果甚低,為了多少回收成本所採取的不得已做法。若是病毒量與弧菌數已減少,且白斑斑點之直徑小於0.5mm,表示仍在輕微及中期的情況,猶如在b與c的情況下,特別是b的症狀與環境下,仍可嘗試精優養殖法使其回復。故提出七點處理方法,若能仔細施用應有某種程度的治療功效,此時的療程約5~7天,俟池蝦紅體消失或減弱時才停止,但各項處裡除了第(3)及第(7)項外,仍宜繼續進行,以維持穩定的生態及健康的池蝦。
3.其他紅體、紅肢或紅鰓病的對策
由弧菌或其他病毒所引起的紅體病,採用上述的七種同時處理方法,應能使其減少發病的可能與死亡。同樣的,水質的改善、有毒物質的去除,對於由氨態氮、鐵錳、高錳酸鉀及矽藻等所引起的紅肢或紅體,都有抑制甚或治癒的功效。
表一、紅體病的病情與對策 a.收蝦:桃拉病毒量每ul 105以上,弧菌每ml 105以上,白斑大於1 mm,蝦鬚及血液變紅
b.續養:桃拉病毒量ul 104以下,弧菌ml 104以下,白斑小於0.5 mm,蝦體肢腳及尾扇微紅
c.安全:桃拉病毒量ul 102以下,弧菌ml 102以下,白斑小於0.2 mm,蝦體色正常
在b與c時,(1) 要大量打氣增氧,(2) 穩定水色及pH,(3) 停飼1~3餐並斟減投飼量,(4) 在飼料加入維生素、礦物質、premix及賦活劑等藥物池水,(5) 加入生物製劑(probiotics)減低有毒物質,(6) 清除池底污物,(7) 酌加消毒劑或中藥製成的殺菌劑。 |
三、治本優於治標的防治法
水生生物由於生活在水中,觀察本就不易,再加上人類對於水生生物的疾病瞭解仍停留在萌芽階段,一旦發現疾病時,甚多都在中期甚或晚期的病情,使得治療極不容易甚或無效。因此最佳的防治法是預防蝦病的發生,進而減少蝦病的處理,也就是治本重於治標的理念在蝦病防治上仍為最重要者,故其防治法為:
1.採用精優的木桶效應養殖法
從蝦苗品質、底質處理、穩定水質水色、優質飼料增強體力、藥物防治消毒及增加蝦池設施等六項進行改善,營造健康安全的環境,增強池蝦的抗病力,才能減輕池蝦的得病率(陳,2000)。
2.隨時觀察池蝦的活力與蝦池的環境,以為改善的參考
養殖過程中要非常細心隨時觀察,仔細發覺池蝦異樣的型態、體色、行為與活動。這是越早發現蝦病越好處理,不要等到病入膏肓再來處理的治標法,其觀察的項目與方法可參考陳(1997)。
3.增強蝦類的體力與抗病力
除了提供穩定的水生環境外,少量多次的投餵營養均衡且使用優質原料的飼料,這些都是預防的要點。為了提昇其健康度與抗病力,在飼料中最好能在飼料中加入表二的各項,尤其是綜合維生素、維生素C及抗壓力製劑。表二的添加劑在長期的研究與使用後均有令人滿意的結果,且不僅在蝦類有效,對其他餵食飼料的圈養水生生物均有相同的成效。倒是近年來,美、日與歐盟對於養殖生物的藥物檢測日嚴,且要求限值愈低,故一些消毒或抗病藥物嚴禁使用,如表三為歐盟會員國禁止在養殖動物上所使用之各項活性物質。美、日亦有禁用孔雀綠、亞烯藍、?喃劑、OTC及各種沙星類等的檢測措施。因此這些被管制的藥物不得使用,尤其在治療上,故利用健康、安全、綠色與無公害的養殖法來預防蝦病的發生,才是將來可行之道。
4.其他
包括:
(1)增加水深,或高水溫時注入增氧的地下水。
(2)增氧機增多且24小時全開機使用。
(3)遠離蝦病頻繁發生的地區。
(4)採用封閉或半封閉的循環水養殖。
(5)白蝦的放養密度一般勿超過每公頃120萬尾。
總之,綜合上述的預防與治療法,應可使白蝦的紅體病減少至最低的發病率,其實這些方法才是養蝦管理的重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