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UID
- 8122
- 积分
- 356
- 主题
- 50
- 帖子
- 292
- 精华
- 0
- 经验
- 356 点
- 金币
- -2523 元
- 注册时间
- 2011-8-3
  
TA的每日心情 | 死哪去了 2014-10-27 09:45 |
---|
签到天数: 25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帖子
- 292
- 精华
- 0
- 经验
- 356 点
- 金币
- -2523 元
- 注册时间
- 2011-8-3
|
鱼,是中国传统装饰中最常见的纹饰之一,从原始社会至当代,形成了独具魅力与特色的中国鱼文化。在数千年的陶瓷鱼纹艺术发展长河中,其风格不断演变、发展,各种风格汇成了多姿多彩的陶瓷鱼纹艺术。
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蒋立平,就是一位喜欢鱼且善于瓷上画鱼的陶艺家。他的“鱼作品”,如《子非鱼》、《双鱼图》、《观鱼》都以鱼为表现对象,是他最富特色、最有名的系列。
蒋立平对鱼的钟情,不仅体现在爱画鱼上,更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蒋立平常用一方画印,自谓“昌南渔翁”。在他创作室的墙上也悬挂着一块王锡良老人题写的牌匾,匾上写着——“德愚庄”三个字,德愚者,得渔也,蒋立平把它当做自己的人生哲学。
无论在水墨画还是瓷画领域,以鱼入画者,古来不乏其人。以鱼入瓷,常取其谐音表达吉祥的涵义。鲤鱼,“鲤”与“利”谐音,“鱼”与“余”、“玉”谐音,把鲤鱼与其他各种纹饰相结合,便创造出许多寓意丰富、形态优美的瓷器花纹来。
蒋立平所画之鱼,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一种“道”的境界。借用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话:“道可道,非常道;”鱼可渔,非常鱼。
比如蒋立平的陶瓷绘画作品《子非鱼》,以粗线条展现鱼的形体本质,大胆而随性,而鱼之外,摈弃任何辅助装饰,回归鱼的本身,赋予鱼内在的灵动。又如他的青花釉里红瓷瓶《双鱼图》,运用 “极简风格”,在修长瓷瓶的正面,满版画出双鱼图。几笔粗壮的青花直线,一笔釉里红涂抹,看似随意,确如神来之笔。
蒋立平所画之鱼,妙在似而非似,少了几分匠意,多了几分神韵,把更多的想象与再创作留给了观者,或许,它们还指向更高的象征和寓意,暗含了哲理的思辨和冲突。
曾有人问他,鱼本圆滑灵动,怎么想到用粗蛮笨拙的直笔画呢?别人接受得了吗?他回答得也简单:因为不喜欢“圆滑”。姜太公可以用直钩钓鱼,我为什么不可以用直线“钓”鱼?姜太公直钩钓鱼意不在鱼,在乎天下;我用直线“钓”鱼没那么大的野心,“钓”的是心情,是闲逸、忘我,别人喜不喜欢,这不重要。画画也和对待世事一样,得与失,都要看得开。
蒋立平的青花釉里红瓷瓶《观鱼》,取材于古贤哲庄子与惠施论鱼濠上的故事。蒋立平自己解释说,他的这件“鱼之乐”隐喻了三重意思:即子非“鱼”(你非自然之物)、子非“余”(你不是我)、子非“愚”(你不笨)。其总体意思是,“鱼之乐”中的庄子对“知鱼”态度之坚执,源于一种尊重他人、他物存在价值的信念。其他的,不须多说,让别人去想吧!
丰富的人生历程,铸就了蒋立平陶瓷作品的内涵。现在看来,这走过的千山万水,看过的世事沧桑都是他创作的宝藏。经历过浮华热烈,蒋立平陷入了深思,我最想要的生活是这样的吗?我的创作热情在这里能得到尽情的释放吗?经过苦苦的思索、审慎的考虑,在现实与理想的纠缠中,在个性与社会规则的较量下,蒋立平下定了决心,我要回到景德镇,我要回归我的陶瓷艺术创作。从无数牵绊与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蒋立平,愈加地轻盈,愈加地自由自在了,他回归纯艺术创作,成为一条自由自在的艺术之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