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产种业的发展历程 (1)水产种业的探索起步阶段(1990年前) 以上世纪50年代突破家鱼人工繁育系列和海带育苗成功为起点,我国水产种业开始起步。 在养殖生产上,这一阶段主要是攻克野生种人工繁育为主要特征。大批野生种和驯养种的人工育苗技术被突破,水产养殖品种、规模、产量不断增长。特别是1985年中央5号文件下发后的15年,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推动了水产种业的不断发展。 在育种技术发展上,以传统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为主,细胞工程育种和其他新兴育种技术开始起步并日趋成熟。 在水产种业发展上,主要是以大规模的建设育苗场、良繁场为特征,苗种生产规模激增,但水产种业体系还处在起步阶段,仅仅建设了技术水平较低的水产苗种繁育场,刚刚开展比较传统的水产育种工作,各项工作都处在摸索阶段。 (2)水产种业的大发展阶段(1990年开始) 以1991年农业部成立国家原种良种审定委员会为标志,正式启动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为起点,我国开始了全面建设水产种业体系的大发展时期。 在水产养殖生产上,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对养殖品种数量、苗种质量、生产规模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养殖品种退化,养殖病害频发,对相关品种选育就显得更加迫切。 在育种技术发展上,传统育种技术日臻完善,现代育种技术逐步成熟推广,水产新品种审定工作逐步开展,新品种培育从无到有,到现在呈全面增长趋势。 在水产种业发展上,国家原良种体系建设逐渐展开并达到了相当规模,以遗传育种中心、原种场、良种场、繁育场、苗种场为主体的水产种业体系基本建成。文章转自中国水产网 http://www.fishfirst.cn
我国水产种业发展现状 通过水产原良种工程的建设,我国水产原良种普及和推广程度不断提高,养殖能力明显提升,推进了养殖业快速健康发展。 (1)水产原良种体系初步建立 十几年来,中央和地方先后投入16亿元实现水产良种工程,到2010年底,共建设17个水产遗传育种中心,65个水产原种场,301个水产良种场,15个苗种繁育场,27个引种保种中心,3个水产种质检测中心。基本形成了由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原种场、良种场等组成的全国水产原良种繁育体系框架。 (2)良种供应能力明显增强 现代化的良种保种、选育和繁育基础设施,为养殖业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工作创造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养殖业良种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良种供应能力明显增强。截止目前,全国共有63家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400多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水产原种和良种供应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原良种覆盖率达到了55%。 (3)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通过水产原良种工程的建设,大幅度改善了水产原良种保存、繁育和选育基础设施,17个国家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和63个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的建设和逐步运行,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实现及遗传育种、苗种扩繁等提供了科研平台。在现代水产种业体系的带动下,自主培育了一批生产性能优良、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育种理论和技术快速发展,提高了我国水产育种水平,到2011年底,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水产新品种共109个,许多品种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品种。 (4)重要种质资源得到保护 通过水产种业体系的建设,特别是水产原良种场的建设,使“四大家鱼”、中华鳖、中华绒螯蟹、中国对虾、牙鲆、梭子蟹等许多重要水产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国家设立的282个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和丰富了我国水产遗传育种材料,为水产种质创新和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5)初步建立了水产种苗生产保障体系 国家和地方从水产原良种场的建设和管理着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水产苗种生产许可制度,开展了苗种质量检验检疫,确保水产苗种生产的合法性和科学性。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国水产原良种生产秩序的建立与完善,提高了水产苗种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