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
- UID
- 62749
- 积分
- 33
- 主题
- 4
- 帖子
- 29
- 精华
- 0
- 经验
- 33 点
- 金币
- 1143 元
- 注册时间
- 2015-2-11

该用户从未签到 - 帖子
- 29
- 精华
- 0
- 经验
- 33 点
- 金币
- 1143 元
- 注册时间
- 2015-2-11
|
斑点叉尾鮰(IetalurusPunetaus)又称沟鲶、钳鱼,属于鲶形目、鮰科鱼类。斑点叉尾鮰自1984年从美国引进我国,至今在我国已有31年的发展史。从养殖技术研究,到池塘网箱养殖业发展,再到加工鱼片出口到国际市场的发展过程起起落落,极为不平,给养殖者与加工企业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其发展史分为四个阶段:
1、技术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引种、生物学、生态、繁育、饵料、亲鱼培育等技术研究阶段。1984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分别从美国(密西西比、阿拉巴马、阿肯色)三个州的天然水域捞野生苗与加利褔亚州人工繁殖的鱼苗35000尾,分为三次引进我国。从1984年开始进行斑点叉尾鮰生物学、生态学、繁殖生物学、亲鱼培育与繁殖、营养与饵料、病害防治药物筛选等技术方面的研究,池塘培育亲鱼至1987年人工繁殖成功67万尾鱼苗,鱼苗鱼种培育技术与池塘商品鱼养殖技术的研究经历4年的时间。
2、完善技术,推广养殖阶段
第二阶段指从1987年到1996年间,主要是完善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与苗种、商品鱼养殖技术,推广养殖区域与养殖途经,推广养殖面积,池塘高产养殖模式和活鲜鱼市场开拓,以及烹调技术的研究。
该阶段开始探索斑点叉尾鮰多途径的养殖技术(池塘养殖、集约化主要是网箱养殖、流水养殖),同时进行斑点叉尾鮰种质选育与杂交种(长吻鮠、蓝叉尾鮰)的研究,但由于经费问题项目暂停,当时已获二个杂交系、三个选育系列(按测量法与框架坐标法)为最佳选育经济性状的鱼种。
市场销售首先从广州开始,最初为200-260元/公斤,2年后下降至120元/公斤,4年后下降至65元/公斤,最后为40元/公斤维持近5年的时间。
3、研究标准化生产的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开始探索斑点叉尾鮰产业化发展之路,并同时进行种质选育、饵料筛选、养殖模式标准化研究等。
从1989年开始,在广东省池塘推广养殖的基础数据、经验、养殖水面安全产量等,1990年进入池塘养殖、集约化养殖等多途径养殖研究,此时已在全国大部地区进行推广养殖,最北为黑龙江省,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池塘产量达到600公斤,网箱产量为20公斤/m2以上。
种质选优从1990年开始创建了二个杂交品种,斑点叉尾鮰♀ⅹ长吻鮠♂、斑点叉尾鮰♀ⅹ蓝叉尾鮰♂;1998年三个选育品种维系至2003年,三个品系具有出肉率高出5.9%,抗病能力高,试验结果明显高于未筛选的鱼抗体一倍以上,饵料转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