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特淡水鱼类] 水产养殖十大主推技术与模式

[复制链接]

4

主题

5

听众

84

积分

正式会员

Rank: 2Rank: 2

  • TA的每日心情
    好饿
    2016-12-10 19:53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帖子
    44
    精华
    0
    经验
    84 点
    金币
    222 元
    注册时间
    2016-2-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0 09:15: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6-10-10 10:19 编辑

     小龙虾野生寄养标准化养殖技术
      近几年,小龙虾在国内外市场上越来越走俏,价格不断上涨。如果单靠野生繁殖捕捞,不进行人工饲养,市场供需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利用冬闲稻田养殖小龙虾,一般每亩稻田产虾125-150公斤,亩纯收入达800-1000元。
      一、克氏螯虾的市场需求概况
      1、国际市场克氏螯虾为欧美市场最受欢迎的水产品之一:西欧市场每年的消费量约为6-8万吨,其自给率仅为20%;美国一年的消费量约为4-6万吨;瑞典是克氏螯虾的狂热消费国,每年举行为期三周的螯虾节,全国上下吃螯虾,每年进口螯虾达5-10万吨。我国是欧美国家螯虾进口的主要供应国,仅1999年出口克氏螯虾仁就达5000吨,而我国克氏螯虾产地仅集中在江苏、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长江中下游五省,至2003年的总产量约为15万吨左右,其中养殖产量约为5.2万吨。
      2、国内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克氏螯虾作为一种新的大众食品,具有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等特点,在市场上十分畅销,是目前市场上水产品销量最多的品种之一,已成为城乡大部分居民和工薪族喜爱的菜肴。
      克氏螯虾还是我国餐饮业最主要的热门菜之一。以克氏螯虾为特色菜肴的餐馆、排档遍布全国城镇的大街小巷,尤其在武汉、南京、上海、常州、无锡、苏州、淮安、合肥等大中城市,一年的消费量多在万吨以上,其中以麻辣为特色的油焖大虾吃法更是风糜全国。我国从事小龙虾加工的企业也非常多,仅潜江市就有水产品加工企业9家。这些加工厂的主打产品均为螯虾加工,全市水产品加工厂2004年就加工虾仁2768吨、整肢虾149吨、虾尾1167吨。
      二、冬闲稻田养虾前的准备工作
      1、养虾稻田应具备的条件:(1)水源与水质条件: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稻田附近的水体没有污染、旱季不干涸、雨季不淹没、保水性能好的一季熟中稻田。(2)土壤与环境条件:最好选择壤质土田块。田底要求肥而不淤,田埂坚固结实,不漏水,田块周边环境安静。此外,还要求灌溉容易,沟渠通达、交通便利。(3)面积条件:养小龙虾的稻田,面积宜大不宜小,一般10-50亩为宜,面积较大,便于统一规划与建设,统一投放,统一排灌,统一投饵与施肥,统一管理,有较好的效费比。(4)地势条件:最好选择高中之低,低中之最的田块,以利管水,调控水体温差和小龙虾越冬。
      2、稻田改造和建设
      (1)田埂的改造与建设:用于养虾稻田四周的田埂应加宽加高。方法是: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开挖养虾沟,沟宽3-4米,深0.8-1m,用挖沟的土加宽、加高田埂;田埂加高至1m以上(指高出水田平面),埂面宽亦达到1m以上,加高加宽时田埂,泥土应夯实,确保不漏水。
      (2)稻田改造:稻田改造的具体工作是在田内开挖供小龙虾活动、避暑、避旱和觅食的虾沟。开挖时要根据田块的大小,酌情挖1-3条沟宽1-4米、沟深0.8米左右的沟。沟的排列方式应根据田块的形状确定,可以形成“十”字形(适用于长方形正方形田块),或纵向“一”字形(适用于长方形或其它不规则的纵长形田块),开挖虾沟的泥土,应均匀散于田中。虾沟面积一般占稻田面积的20%左右。
      (3)进、排水系统建设:养虾稻田的进排水设施应结合开挖虾沟综合考虑,开挖进排水沟渠应与虾沟结合开挖利用,进水渠道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建在沟渠的最低处,按照高灌低排的格局,保证灌得进,排得出,进排水口要用铁丝网或栅栏围住,组成双重防逃设施。
      利用冬闲稻田养虾,除进排水口外,在田埂上不设防逃设施,这是因为在稻谷生长季节,稻田内小龙虾密度小,稻田内的环境又较适合于小龙虾的生活,因而小龙虾在一般情况下,很少外逃,而在稻谷收割后,又由于立即加深了稻田的水位,加之稻谷采用机割,在留下较深稻蔸和稻草的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食物,小龙虾在稻田中既有合适的隐蔽物,又有源源不断可口的食物,因此,小龙虾不需"外逃"。只有当进入翌年5月份时,稻田中的食物基本耗尽,小龙虾也达到最大密度,另外,由于水温升高,稻田内的环境也开始恶化,而这时,小龙虾的捕捞已进入尾声,稻田内仅存小规格的幼虾,它们完全可以在虾沟内较好地栖息下来,而不需另寻新的生活场所。因此,田埂上可以不设置防逃设施。但进排水口的情况不一样,因为水流是导致小龙虾迁徒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要特别加强进排水口的防逃措施。
      3、虾沟消毒和投放有益生物
      第一年用于养虾的稻田,当虾沟挖成后,在虾种投放前10-15天,每亩虾沟面积用生石灰50-75kg消毒,在消毒3-5天后,可在沟内植一些水生植物,如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水花生等,栽植面积不宜太大,应控制在10%左右。新沟如水草难以栽植,可在虾沟内投放一些小树枝,如构杞枝等。在虾种投放前后,还可投放一些有益生物,如水蚯蚓(每平方米虾沟投0.3-0.5kg)、田螺(每平方米虾沟投8-10个),河蚌(每平方米虾沟放3-4个)等。这些有益生物既可净化水质,又为小龙虾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三、虾种放养
      1、虾种放养时间:当稻谷收割后,应立即进水放虾种。投放时间一般为9月下旬。养虾稻田稻谷的收割应以机械收割为好。这是因为机割一是收获快,有利于抢时间早投虾种;二是有利于稻草返田,机割随割随脱粒,并将稻草均匀地散放于稻田中,有利于小龙虾在稻田中展开;三是机割留茬高度较一致(要求留茬40-50cm),有利于控制稻田蓄水深度。
      当稻谷收割后,应立即进水。灌水深度以田面达到30cm左右为宜。进水时,应用密网过滤,严防敌害生物进入。稻田蓄水后,应及时投放虾种。
      2、虾种放养密度及投放方法
      (1)虾种放养密度:稻田放养克氏螯虾,可以放养不同规格的虾种;一是将克氏螯虾亲虾直接放养在稻田内,让其自行繁殖,根据稻田养殖的实际情况,如是第一年养殖一年以上的稻田,可投放每只30g左右的亲虾15-25kg/亩,如是养殖一年以上的稻田,则只需投上述规格的亲虾10-20kg/亩;二是直接以市场收购或人工捕捉的克氏螯虾幼虾进行放养,一般规格为每公斤250-600只,如是第一年养殖,每亩投放1-1.5万只,如是养殖一年以上的稻田,每亩投放0.8-1万只;三是放养当年人工繁殖的虾苗,一般规格为2-3cm,体重1-2g,如是第一年养虾田,每亩放养1.5-2.5万只,如是养殖一年以上的稻田,每亩投放1-1.5万只。
      (2)虾种投放方法:克氏螯虾在放养时,在注意虾种质量的同时,同一块田应放养同一规格的虾种,放养时一次放足。由于克氏螯虾在放养时,个体都有不同程度的体表损伤,因此在投放之前应进行虾体消毒。方法是用3%浓度的食盐水浸洗虾体3-5分钟,浸洗时应视天气、气温及虾体忍受程度灵活掌握浸洗时间。浸洗后,应用稻田水淋洗三次,然后均匀取点分开轻放到浅水区稻草较多的地方,让其自行进入水中。
      如是从外地购回的虾种,由于采用干法运输时,因离水时间较长,有些虾甚至出现昏迷现象,放养前应将虾种在稻田浸泡1分钟,提起搁置2-3分钟,再浸泡1分钟,如此反复2-3次,让虾种体表和鳃腔吸足水份后再放养,可有效提高虾种的成活率。
      3、虾种放养应注意事项
      (1)稻谷收割后,应严禁鸡、鸭、牛等畜禽进入稻田,以确保稻田内保存较丰富食物,防止病菌进入稻田。
      (2)应力争早投种。一旦稻谷成熟,就应及时收割,及时灌水,及时投放,如是第一年养虾的稻田,由于稻田改造建设需要时间,投放时间可能延迟,因此,不宜投放亲虾虾种,应以投放稚虾或幼虾为宜。
      (3)投放虾种不宜过于集中,应在稻田内分点均匀投放,避免导致局部水体严重缺氧而引发虾种窒息死亡。
      (4)投放时间应选择在早晚或阴雨天投放,避免在阳光强烈和高温时投放。
      四、饲养管理
      1、投喂。饲料投喂冬闲稻田养殖克氏螯虾,在越冬前的这一段时间,一般不需投饵。这是由于大量的稻草还田,为小龙虾养殖准备下了丰厚的饵料基础:首先,稻草、稻蔸内藏有大量的农业昆虫和卵,可以被小龙虾利用;其次,稻田内大部分稻草、稻蔸被水淹没后,使得稻田内大量滋生各种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虫,这些都是小龙虾的好饵料;第三,未收净的稻谷经水泡胀后,以及腐烂过程中的稻草等都是小龙虾的饲料。因此,在越冬前,由于稻田内饵料丰富,加之稻田内小龙虾的密度还相对较小,所以不需另投放饲料。小龙虾在越冬期间,基本不摄食或吃食量很小,也不需另投喂食物。但在越冬后,当水温稳定在15℃以上时,小龙虾经越冬期的消耗,已是相当瘦弱,这时食量大增;又由于受季节的限制,商品小龙虾必须在5月20日以前捕完,即是说,到四月底,小龙虾必须大部分达到商品规格,因此,在季节上必须抓住从3月下旬到5月中旬这两个月的强化喂养,而首要的措施就是加大投饲。春季投饲量应这样安排:3月份,每天投饵一次,投饲量占小龙虾体重的4%左右,投饲时间为每天下午4-5时;进入4月份以后,应逐渐加大投饲量,每天投喂量从占虾体重的5%逐渐增加至10%,4月下旬,必须达到高峰(10%),每天投喂2次:上午9-10时投喂一次,投喂量占日饲量的30%,下午5-8时投喂,投喂量占日饲量的70%,饲料可以选择米糠、菜饼、豆渣、大豆、蚕豆、螺肉、蚌肉、鱼肉等,还要补充青饲料,如莴苣叶、黑麦草等。饲料应尽量做到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青饲料合理搭配,确保营养全面。比较合理的搭配方式应是精饲料占70-80%,其中动物性饲料与植物性饲料各占50%;青饲料占20-30%。给稻田里养殖的克氏螯虾投食,一般都将食物均匀投放在虾沟内,或虾沟边沿,以利虾集中觅食,养成习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水位控制。小龙虾越冬前(即9-11月)的稻田水位应控制在30cm左右,这样可使稻蔸露出水面10cm左右,既可使部分稻蔸再生,又可避免因稻蔸全部淹没水下,导致稻田水质过肥缺氧,而影响龙虾的生长,龙虾在越冬期间,可适当提高水位,应控制在40-50cm;越冬以后,即进入3月份时,应适当降低水位,控制在30cm左右,以利提高稻田内的水温;当进入4月中旬以后,稻田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应将水位逐渐提高至50-60cm,使稻田内的水温始终稳定在20-30℃之间,这样有利于小龙虾的生长,避免小龙虾提前硬壳老化。
      3、防敌害。防止敌害进入稻田等小龙虾养殖的区域。小龙虾的敌害的有:肉食性鱼类:如黑鱼、鳝、鲶鱼等,老鼠,水蛇,各种鸟类及水禽,蛙类等。这些动物均能捕食小龙虾。防止这些敌害动物进入稻田的措施有:对于肉食性鱼类,可以在进水过程中,通过密网拦滤,将其拒之于稻田之外;对鼠类,应在稻田埂上多设鼠夹、鼠笼加以捕猎或投放鼠药加以毒杀;对于鸟类、水禽等,主要的办法是进行驱赶,对于蛙类等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夜间加以捕捉。
      上述我们所说的稻田养虾的饲养管理,主要是针对当年投放虾种的9月至翌年5月这一时段的管理,而对于进行养虾一年以上的稻田,在稻谷生长阶段的这一时期,我们没有涉及,对于这一阶段的管理,应以稻秧为主体,进行控水、施肥、施药等;对于小龙虾来说,只是进行资源性保护。这些保护措施有:一是防止敌害进入;二是避免使用对小龙虾特别敏感的农药,如有机磷、除虫鞠酯等;三是禁用氨水和碳铵作为秧苗肥料。通过这些保护措施,保证小龙虾在稻田里有一定的资源量,以减少当年对虾种的投放。
      五、成虾捕捞
      冬闲稻田养殖小龙虾,起捕时间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20日前。这期间水温适宜小龙虾的活动和觅食,一般采用虾笼进行诱捕,往往回捕率可达80%以上。开始捕捞时,不需排水,直接将虾笼布放于稻田及虾沟之内,隔几天转换一个地方,当捕获量渐少时,可将稻田中水排出,使小龙虾落入虾沟中,然后集中于虾沟中放虾笼,直至捕不到商品小龙虾为止。在收虾笼时,应将捕获到的小龙虾进行挑选,将达到商品的小龙虾挑出,将幼虾马上放入稻田,并勿使幼虾挤压,避免弄伤虾体。  
      “18221”池塘高效养殖模式
      近年来,随着黄颡鱼专用饲料和苗种培育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黄颡鱼主养、混养、套养等各种养殖模式得到快速应用。“18221”池塘高效养殖模式就是用经济价值高的黄颡鱼代替传统 “四大家鱼”与鳖混养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指在1亩养殖水面中产黄颡鱼800斤、鳖200斤,产值2万元,利润1万元,是一种典型的高产、高效养殖模式。其技术要点:
      1、严格清塘消毒 黄颡鱼是底层小型经济鱼类,抢食能力相对较弱。池塘中吃食性鱼类与凶猛性鱼类对其生长和成活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清塘消毒一定要彻底,以清除池塘中吃食性鱼类和凶猛性鱼类。并防止杂鱼卵进入池塘。消毒药物用量:漂白粉10—15㎏/亩或生石灰150-200㎏/亩。
      2、提高黄颡鱼放养量 3月中旬,亩放尾重10-20克黄颡鱼种3500-4000尾。为净化水质,另亩搭配250克/尾左右花白鲢鱼种100-110尾(花鲢占10%)。鱼种放养时,用2-3%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3、控制鳖种放养量 “18221”养殖模式特点是:成鳖在池塘中养殖二年,出池规格1000g以上,要求投放优质鳖种,控制鳖种放养量,实行生态养殖。放养量:年初亩放上年转池鳖种100-120只,规格500-600g/只;5月上旬亩放鳖种120-150只,规格100-250g/只。一次放足。
      4、加强投喂管理
      ⑴黄颡鱼投喂 一是驯食。黄颡鱼鱼种无论是来自野生,还是来自池塘养殖,开始投喂时,未经驯食的鱼种都必须要进行人工投饲驯化。驯化方法。鱼种入池2天后,将动物性饲料绞成糜状与人工配合粉碎料混合揉成团状,定点投喂于饲料台上。15-20天后,逐步减少动物性饲料量,增加人工配合饲料量,直至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二是要坚持“四定”投喂原则。水温15℃时,黄颡鱼开始投喂。投喂量:15-20℃为鱼体重的0.5%-2.0%,1次/天,25℃以上时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7%,2次/天。投喂黄颡鱼的饲料要求粗蛋白含量35-42%。
      ⑵鳖的投喂。鳖用养鳖专用饲料。每天傍晚投喂1次,日投喂率4-6%。每天以吃完为度,适当增减。饲料分多点投喂在水陆交界的斜坡上。
      5、重视水质控制 池水要保持活、嫩、爽。一是勤注水或换水,保持池水深度。4-6月份,每10—15天加注新水一次, 7、8月高温季节7-10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15-20㎝,水质过肥时,先排出部分老水,再加新水,保持池水深度1.8-2.0m,透明度35㎝以内;二是开增氧机和泼洒生石灰改良水质。清晨和中午前后,开增氧机增加水体溶氧。高温季节,每隔20-25天,用生石灰25-30㎏/亩全池泼洒;在换水困难时,如:水源不足或水质不良,可使用微生态制剂改良池塘水质。
      6、做好鱼病预防 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防治”的原则。在整个饲养过程中,除了要做好清塘消毒和鱼种放养前的浸浴消毒外,尤其是鱼病流行季节,还要采用内服药与外用药相结合方法,定期投喂药饵及泼洒外用药物进行疾病预防。  
      小网箱养大黄鳝生产模式
      小网箱养大黄鳝生产模式是一种典型的高效养鳝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两年养殖模式,即当年收购的鳝种,饲养至次年底出售。与一年养鳝模式相比,增加了一年养殖时间,提高了成鳝规格,提升了鳝鱼的品质和价值。其技术要点如下:
      1、搞好网箱制作与安装 网箱选用3x2、3x4的聚氯乙烯无节网片或纯白四纱无节网片缝制。网箱规格为3mx2mx1.5m(或1.0m)、2mx2mx1.5m(或1.0m)。网箱设置密度为总水面的1/3-1/2,网箱入水深度50-80㎝,出水高度不低于50㎝;网箱固定采用木桩与铁丝,也可使用竹竿,上纲绷紧,下纲松弛。放种前7-10天,网箱下水浸泡,使其附着藻类,避免鳝鱼入箱时磨擦受伤。鳝箱内要移植水花生、牛草等水草,其覆盖面积达网箱面积的90%左右。
      2、严把清塘消毒关 网箱安装好后,在放种前的10-15天,用生石灰进行清塘,生石灰用量:干法清塘75-100㎏/亩;带水清塘150—200㎏/亩;水草进箱前用2-3%食盐或10ppm漂白粉对水草进行浸泡消毒,清除水蛭。
      3、精心选择鳝种 “两年段”养殖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养殖大规格成鳝,提高养殖效益。因此,鳝种必须选择增重倍数高的深黄大斑鳝和浅黄细斑鳝来养殖。此类品种经过两年养殖,体重能够达到200-350克/尾。
      4、合理确定放养密度 ①两年内不分箱的网箱。一次放足鳝种,放养密度在200-220尾/箱。若有不足,在年底或第二年3-4月份,选择晴好天气,根据各箱鳝鱼规格及成活情况,对箱内鳝种规格和密度作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保持放养密度200尾/箱左右。②第二年分箱的网箱。第二年的3月中上旬开始投喂,一个月后选择晴好天气分箱。放养规格35-50g/尾,放养密度200尾/箱左右。
      同一网箱,要求鳝种规格一致,个体差异小于10g,并且一次放足。
      5、搞好驯食与投喂 鳝鱼对环境变化及食物气味极为敏感。市场选购的天然野生鳝种,人工养殖时,入箱后必须进行摄食驯化。摄食驯化包含两个阶段,即开口驯化和转食驯化。
      开口驯化 鳝种入箱后,第4天傍晚开始喂食,饲料定点放于箱内水草上,投喂量为鳝鱼体重的1%,1次/天;对摄食完全的网箱,第二天再增加体重的1%投喂量,依此类推,当投喂量达到鳝种体重的5-6%时,开口驯化完成。
      转食驯化 开口驯化成功后,在动物性鲜饵料中加入5-10%的配合饲料,待鳝鱼适应并完全摄食后,再日递增配合饲料15-20%(动物性饲料每减少1.0㎏,配合饲料添加0.2㎏代替),直到符合两种饲料(动物饲料和配合饲料)事先确定的配比为止。
      投喂量 摄食驯化成功后,即进入正常的饲养管理阶段。日投饵率:鲜饵7-10%,或配合饲料1-3%,1次/天。具体日投喂量要视气温、水温、水质、剩饵、摄食速度等情况灵活掌握。
      6、加强越冬管理 养好大规格鳝鱼,越冬管理是重点。一是如无特殊情况,不要随便进行翻箱、分箱操作;二是保证水位深度,加厚箱内水草;三是严防偷盗和鼠害。冬天野外食物缺乏,老鼠特别喜欢蹿到网箱内捕食鳝鱼;四是经常检查网箱有无破损。
      7、提早开食 第二年3月中上旬,当水温达到15℃时,开始投喂箱内鳝鱼。饲料投喂:第二年无需进行摄食驯化,可直接投喂配合饲料,但考虑到鳝鱼刚刚渡过冬天,体质虚弱,开始投喂时,可部分或全部投喂鳝鱼喜食的动物性鲜饵料(鱼或蚯蚓),以利于诱导鳝鱼尽快开口摄食,恢复体质。进入正常的饲养后,按上年饲料投喂。
      8、做好疾病预防 鳝鱼在自然界很少生病,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由于养殖密度高,生态条件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养殖初期,鳝鱼既要适应环境,又要恢复体质,容易导致疾病。因此在管理中,一是要注意改善池塘和网箱的水体环境,二是投喂饲料要适口。三是在7-9月份,每15-20天要使用生石灰和消毒剂交替对池塘和网箱进行一次消毒,同时每半个月投喂一次药饵。  
      测水养鱼技术
      水是鱼生活、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鱼的生长、发育。俗话说“鱼水深情”,也就如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所以说水质的好坏关系到养殖效益、养殖效果等各方面的因子。
      1、水温
      (1)鱼类为变温动物,水温直接影响鱼的代谢强度,鱼类的生长、发育、繁殖都受水温的影响,养殖对象的不同也有差异,一般最适的生长温度为18-26C,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鱼类摄食量增加、生长加快。但是如罗非鱼这样的暖水性鱼类在水温10-14℃时,开始死亡;虹鳟等冷水性鱼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0-18℃。冬季冰下水温在4℃以下时鱼体易发生冻伤。
      (2)饲料利用率的好坏也受温度的影响,不同温度投饲率不同;
      日投饲率的计算表
      水温(℃)
      8-15
      15-20
      20-25
      25-32
      32-34
      日投饲率(%)
      1.0-1.5
      2.0-2.5
      3.0-3.5
      4.0-4.5
      2-3
      (3)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受水温的控制,如鲤春病毒病主要发生在20C以下;水霉病在水温18C以上时,不易发生等。
      2、pH值(酸碱度)
      pH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pH值等于7时水体呈中性,小于7时水体呈酸性,大于7时水体呈碱性。鱼类最适的pH值为弱碱性环境。淡水养殖一般要求为6.5-8.5间,最适范围在7-8.5为宜。
      (1)池水中的pH值过高或过低,对鱼类生长均不利。pH值低于4.4,鱼类死亡率可达7%~20% ,低于4%以下,全部死亡;pH值高于10.4,死亡率可达20%~89%,高于10.6时,可引起全部死亡,
      (2)pH值低于6.5时可使动物血液载氧的能力下降,造成自身患生理缺氧症,新陈代谢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pH值过高,则能腐蚀鱼的鳃部组织,使鱼失去呼吸能力而大批死亡。
      (3)pH值对水体环境有较大影响。pH值低于6时,水中90%以上的硫化物以H2S的形式存在,增大了硫化物的毒性;pH值高于8,水中大量的NH4+会转化为有毒的非离子态NH3。
      调节pH值的具体措施:
      A.用生石灰调节。每次每亩用10公斤~15公斤,根据pH值高低适量使用。
      B.用氢氧化钠调节。施用时要注意少量多次。方法:先调配成1/100原液,再用1000倍水冲稀,然后一边加水一边泼洒。以避免引起局部碱中毒。
      pH值的管理
      水体中的PH值有其昼夜变化规律。通常状况下,水体中的生物都能够适应这样的正常昼夜变化,不需要进行人为干预。
      pH值对水生生物及水质的影响
      pH值低于6.5时,鱼类血液的pH值下降,血红蛋白载氧功能发生障碍,导致鱼体组织缺氧,尽管此时水中溶氧量正常,鱼类仍然表现出缺氧的症状,出现浮头现象。由于耗氧降低,新陈代谢明显减弱,尽管食物很丰富,鱼类仍处于饥饿状态。当水体pH值降到5-6.5时会引起水中嗜酸性卵甲藻的繁殖,引起卵甲藻(打粉病)鱼病的发生。
      另外,pH值过低时,水体中S2-、CN-、HCO3-等转变为毒性很强的H2S、HCN、CO2;而Cu2+、Pb2+等重金属离子则变为络合物,使他们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大为减轻。
      pH值过高时,离子NH4+转变为分子氨NH3,毒性增大,水体为强碱性,腐蚀鱼类的鳃组织,造成呼吸障碍,严重时使鱼窒息。碱性水会使孵化中的鱼卵卵膜早溶,引起胚胎过早出膜而大批死亡。而且在碱性环境下会使小三毛金藻大量生长繁殖,而小三毛金藻的代谢物中有一种鱼毒素,可使鱼类中毒死亡。因此盐碱地的鱼池要特别注意小三毛金藻的发生。强碱性的水体还影响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影响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
      水体pH值过高或过低时的改良措施
      A.水体pH值过低时的改良措施
      a.清塘:对于pH值过低,水体呈酸性的鱼池,在清塘时最好不用漂白粉而用生石灰,以提高水体的pH值。清塘时每亩水面平均1米水深用生石灰100-150公斤。
      b.定期泼洒生石灰水:对于水体呈酸性的鱼池,为提高水体pH值要定期泼洒生石灰水,每次每亩水面用量10-20公斤。
      c.水质检测:对于pH值过低的水体要定期用pH试纸或pH测试仪进行水质检测。如发现pH值过低,要及时采取措施。
      B.水体pH值过高时的改良措施
      a.清塘:对于水质pH值较高的鱼池,清塘时不要使用生石灰,而应用漂白粉,以降低水体的pH值。用量为每亩水面3米水深用漂白粉10-13.5公斤;或施用醋酸等措施降低pH值。
      b.加注新水:对于pH值含量高的水体,要经常加注新水,以降低水体的pH值。
      c.水质检测:要经常对水体pH值进行测定,发现pH值升高时要及时采取措施。
      3、溶解氧
      养殖水体中溶氧的含量一般应在5—8mg/L,至少应保持在4mg/L以上。缺氧时,鱼类烦躁不安,呼吸加快,大多集中在表层水中活动;缺氧严重时,鱼类大量浮头,游泳无力,甚至窒息而死。当溶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则难以分解转化,极易达到危害鱼类健康生长的程度。
      水中充足的溶氧可抑制有毒物质的生成,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溶氧过饱和时一般没有什么危害,但有时会引起鱼类的气泡病,特别是在苗种培育阶段。
      (1)溶解氧的来源
      水中溶解氧主要来源是依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精养池中,晴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达到精养池的一昼夜溶解氧总吸入的90.3%,扩散溶入水中的仅占9.5%,而池水中消耗溶解氧最多的为浮游生物(晚上)、细菌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可占到72.19%,鱼类耗氧占16.1%,上层过饱和逸出的约占10.4%,底泥耗氧约0.6%。因此,为减少池水中的氧气逸散到大气中,可在晴天光合作用强烈时开增氧机(约在中午1时~2时),以便将上层溶解氧送入底层,以补偿底层氧气不足,改善底层水质条件。
      (2)溶解氧对鱼类影响
      溶解氧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水中溶解氧量的多寡对鱼类摄食饲料利用率和生长均有很大影响。溶氧量5mg/L以上时,鱼类摄食正常;当溶氧量降为4mg/L时,鱼类摄食量下降13%;而当溶氧量下降到2mg/L时,其摄食量下降54%,有些鱼已难以生存;若下降到1mg/L以下时,鱼类停止吃食,大部分鱼不能生存。
      池中溶氧量充足还可以改善鱼类栖息的生活环境,降低氨氮、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浓度。但并不是水中溶氧量越高越好。当池水中溶氧量饱和度达150%以上,溶氧量达14.4mg/L以上时,易引起鱼类气泡病。因此,适宜的溶氧量,对于养殖鱼类生存、生长、饲料利用率等至关重要。
      (3)溶氧的日常管理
      ①放养密度要合理,避免追求高密度而引起的长期缺氧;
      ②每年冬春季及时清除池底淤泥;
      ③水体溶氧过饱和时,可采用泼洒粗盐、换水等方式逸散过饱和的氧气;
      ④合理使用增氧机。在晴天的中午开动增氧机,搅动水体,将水体上层的过饱和氧输送到水体下层;
      ⑤制订合理的投饲计划,减少残剩饲料等有机物质的有机耗氧量;
      ⑥适时施肥,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增加溶氧水平;
      ⑦采用水质改良剂如“富氧”等,增加水体溶氧。
      4、分子氨
      水中的氨氮以分子氨和离子氨存在。分子氨对鱼类是有很大毒性的,而离子氨不仅无毒,还是水生植物的营养源之一。水体中分子氨浓度过高时,会使鱼类产生毒血症,长期过高则将抑制鱼类的生长、繁殖,严重中毒者甚至死亡。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分子氨浓度应小于0.02mg/L,这是理想、安全的水质氨指标;分子氨浓度0.2mg/L以下时一般不会导致鱼类发病;如浓度达到0.2—0.5mg/L,则对鱼类有轻度毒性,容易发病;如分子氨的浓度超过0.5mg/L,对鱼类的毒性较大,极易导致鱼类中毒、发病,甚至大批死亡。
      (1)分子氨来源
      水产养殖中分子氨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饲料,鱼类排遗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
      鱼类的含氮排遗物中约80%~90%为分子氨,其多少主要取决于鱼类排遗物中的蛋白质含量。
      (2)分子氨对鱼类的毒害作用
      水体中分子氨可以通过硝化及硝化作用转化为NO3--N,或以N2形式散逸到大气中,部分可被水生植物消耗和底泥吸附。只有当池水中所含的总氮大于消散量时,多余的总氮就会积累在池水中,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使鱼中毒。
      当分子氨达到0.05~0.2mg/L时,鱼的生长速度将会下降,如斑点叉尾鱼回在含有0.05~1. 0mg/L NH3—N的水体中生长,产量呈线性下降;当浓度达0.5mg/L时,生产量减半。
      欧洲内陆渔业咨询委员会认为分子氨应控制在0.021mg/L以下;美国环境保护署规定的水生环境中分子氨的安全标准为0.016mg/L。
      (3)影响分子氨毒性的因素
      A.分子氨毒性强弱不仅与总氨量有关,且与它存在的形式也有一定关系。离子氨氮(NH4--N)不易进入鱼体,毒性也较小,而分子态氨氮NH3-N毒性强,当它通过鳃、皮肤进入鱼体时,不但增加鱼体排除分子氨的负担,且当分子氨在血液中的浓度较高时,鱼血液中的pH值相应升高,从而影响鱼体内多种酶的活性。经研究证明,当NH3-N浓度越高,越可降低APK(血清碱性磷酸酶)和LSZ(血清溶菌酶)的活力,其活力异常变化,反映了机体代谢功能失常或组织机能损伤,因而导致鱼体不正常反应,表现为行动迟缓、呼吸减弱、丧失平衡能力、侧卧、食欲减退,甚至由于改变了内脏器官的皮膜通透性,渗透调节失调,引起充血,呈现与出血性败血症相似的症状,并影响生长。
      B.分子氨毒性与池水的pH值及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温度和pH值愈高,毒性愈强。 这也是鱼类为什么在夏季,当池水中pH值超过9时,易发生氨中毒的原因所在。
      (4)控制池水中氨氮的具体措施
      A.增氧
      a.用增氧机: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在不同时间开增氧机1~2小时,以便池水上下交流,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并可散逸分子氨和有毒气体到大气中。
      b.抽出底层水20厘米~30厘米,并注入新水。
      c.使用增氧剂,泼洒双氧水、过氧化钙等。
      B.使用氧化剂
      用次氯酸钠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到0.3~0.5mg/L;或用 5%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到5~10mg/L。
      C.泼洒沸石或活性炭
      一般每亩使用沸石15~20公斤或活性碳2~3公斤,可吸附部分分子氨。
      D.使用微生物制剂
      用光合细菌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ppm,每隔20天左右泼洒一次,效果较好。
      E.较大面积鱼池(50亩以上)可种植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等,以吸附氨氮等有毒物质。种植面积可占全池面积的1/100 ,
      亚硝酸氮(NO2-N)
      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时,可通过渗透与吸收作用进入鱼类血液,从而使血液丧失载氧能力。一般情况下,亚硝酸盐含量(以氮计)低于0.1mg/L时,不会造成损害;达到0.1—0.5mg/L时,鱼类摄食降低,鳃呈暗紫红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骚动不安;含量高于0.5mg/L时,鱼类游泳无力,鱼体柔软,臀部底面呈黄色,某些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时导致死亡。
      (1)来源
      NO2-N是水环境中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故NO2-N极不稳定。当氧气充足时,它可以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对鱼毒性较低的硝酸盐,但也可以在缺氮时转为毒性强的分子氨。不同的硝化细菌对温度要求不同,因此,温度对水体中的硝化作用有较大影响。硝化细菌在温度较低时,硝化作用减弱,在冬季几乎停止,氨氮很难转化为NO2-N,因而分子氨浓度较大。 当温度升高,硝化细菌活跃,硝化作用加剧,可将分子氨转化为NO2-N。当NO2-N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可引起褐血病。
      (2)对鱼类的毒害作用
      NO2-N能与鱼体血红素结合成高铁血红素。当血红毒的亚铁被氧化成高铁,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致使血液呈红褐色。随着鱼体血液中高铁血红素的含量增加,血液颜色可以从红褐色转呈巧克力色。由于高铁血红蛋白不能运载氧气,可造成鱼类缺氧死亡。
      团头鲂试验结果表明,其体内血液中的高铁血红素的百分比含量是随水中的NO2-N浓度升高而上升。当NO2-N浓度达到2.5mg/L时,耗氧率达最大值。在低于2.5mg/L时,鱼可以通过自身的生理调节来弥补载氧能力不足,鱼表现呼吸加快,活动增强,耗氧量增加。当超过2.5mg/L时,鱼体的生理代谢功能不足而出现中毒症状。
      试验表明,鲢鱼、鲤鱼、罗非鱼的NO2-N安全浓度分别为2.4mg/L、1.8mg/L和2.8mg/L,可见鲤鱼对NO2-N的耐受力较低,这与鱼池中出现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3)控制池水中亚硝酸态氮的具体措施:
      A.开增氧机:增加水体溶氧量,使硝化作用完全彻底,减少形成亚硝酸盐的机会;
      B.制订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投饲计划,提高消化水平,减少饲料残渣的剩余和过多排泄的粪便;
      C.适时换水;
      D.施用水质改良剂如“降硝氨”、“活水素”等,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
      6、硫化氢(H2S)
      硫化氢浓度过高时,可通过渗透与吸收作用进入组织与血液,破坏血红素的结构,使血液丧失载氧能力,同时可使组织凝血性坏死,导致鱼类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硫化物的浓度(以硫计)不超过0.2mg/L。对于某些特种鱼类或苗种养殖中,硫化物的浓度应在0.1mg/L以下。其毒性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1)硫化氢的来源
      A.在缺氧条件下,含硫的有机物经厌气细菌分解而产生;
      B.在富硫酸盐的池水中,经硫酸还原细菌的作用,使硫酸盐变成硫化物,在缺氧条件下进一步生成硫化氢。
      硫化氢有臭蛋味,具刺激、麻醉作用。硫化氢在有氧条件下很不稳定,可通过化学或微生物作用转化为硫酸盐。在底层水中有一定量的活性铁,可被转化为无毒的硫或硫化铁。
      (2)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
      水体中的硫化氢通过鱼鳃表面和粘膜可很快被吸收,与组织中的钠离子结合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硫化钠,并还可与呼吸链末端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相结合,使血红素量减少,因而影响鱼类呼吸,为此H2S对鱼类具有较强毒性。在养殖水体中硫化氢含量达0.1mg/L就可影响幼鱼的生存和生长,当达到6.3mg/L时可使鲤鱼全部死亡。中毒鱼类的主要症状为鳃呈紫红色,鳃盖、胸鳍张开、鱼体失去光泽,漂浮在水面上。
      (3)控制硫化氢具体措施
      提高水中含氧量。对于硫化氢含量较高的鱼池,可每亩泼洒300~500毫升双氧水;使用氧化铁剂,每亩放入一定量的铁屑。  
      池塘河蟹生态标准化养殖技术
      一、池塘养殖
      1、苗种选择
      养殖的河蟹苗种主要来自三大水系,即长江水系、辽河水系及瓯江水系。不同水系的河蟹苗种,只有在各自水系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其区域生长优势。养殖用的河蟹苗种必须纯正,以长江水系苗种为首选,其最大优点是生长速度快,成蟹个体明显大于其他水系的品种。
      2、成蟹饲养
      A.养蟹池条件与设施
      a.养蟹池选择与改建:以靠近水源,水量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的土池为好,土质以粘土最好,粘壤土次之,底部淤泥层不超过10厘米。独立塘口或在大塘中隔建均可,培育池要除去淤泥。在排水口处挖一集蟹槽,大小为2平方米,深为80厘米,塘埂坡比1∶2~3。塘埂四周用60厘米高的钙塑板或铝板等作防逃设施,并以木、竹桩等作防逃设施的支撑物。养蟹区四周挖蟹沟,面积30亩以上的还要挖井字沟。池塘蟹沟宽3米,深0.8米;稻田四周蟹沟宽5~10米,深1.2~1.5米,中间蟹沟宽1 米,深0.6米,稻田蟹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5%~20%。
      b.形状:培育池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为宜。池塘面积5 000平方米以上为好。水深1.0 ~1.5 米。
      c.水质:应符合《GB11607 渔业水质标准》和《NY5051-2001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饲养环境质量要求是:水温适宜为15℃~30℃,最佳22℃~25℃。溶氧≥5毫克/升。pH值适宜为7.0~9.0,最佳7.5~8.5。透明度适宜30~50厘米,最佳50厘米以上。硝酸氮(NH3-N)≤0.1毫克/升。硫化氢(H2S)不能检出。淤泥厚度<10厘米。底泥总氮<0.1%。
      B.放扣蟹种前的准备
      a.清塘消毒:秋冬排干池水,铲除表层10厘米以上的淤泥;晒塘冻土;放养前二周,采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0.2 公斤/平方米(150公斤/亩)。
      b.设置水草:按扣蟹池标准进行,具体方法见池塘水草栽培技术简介。沉水植物占总面积的1/3;浮水植物占总面积的1/3。沉水植物区用网片分隔拦围,保护水草萌发。
      c.加注新水:放种前一周加注经过滤的新水至水深0.6米。
      d.投放螺蛳:清明节前每公顷投放活螺蛳4500公斤。
      C.扣蟹种放养
      a.扣蟹质量:规格整齐,大小100~200只/公斤为好,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指节无损伤,无寄生虫附着。严禁投放性早熟扣蟹。
      b.放养密度:500~600只/亩为宜。
      c.扣蟹消毒:扣蟹经3‰~4‰食盐水溶液浸洗3~5分钟后放养。
      d.放养时间和方法:采用一次放足,三级放养。所谓一次放足,就是放养的全部蟹种应一次性备齐放入。三级放养则是指对面积大的养蟹池塘,可在塘内先用网布进行小面积围栏,将备齐的蟹种先放入围栏区,进行强化培养,蜕壳数次后再分级放开。
      D.饲养管理
      a.饲料种类:植物性饲料有豆饼、花生饼、玉米、小麦、地瓜、土豆、各种水草等。动物性饲料有小杂鱼、螺蛳、河蚌等。配合饲料按照河蟹生长营养需要,应符合《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和《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的规定制成的颗粒饲料。
      b.投饵方法:
      “四看”投饵
      看季节:6月中旬前动、植物性饵料比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45:55;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65:35。看天气:天晴多投,阴雨天少投。看水色:透明度大于50厘米时可多投,少于30厘米时应少投,并及时换水。看摄食活动:发现过夜剩余饵料应减少投饵量。蜕壳时应增加投饵量。
      “四定”投饵
      定时:每天两次,早晨六七点,傍晚四五点各投一次。定位:沿池边浅水区定点“一”字形摊放,每间隔20 厘米设一投饵点。定质:青、粗、精结合,确保新鲜适口,建议投配合饵料,全价颗粒饵料,严禁投腐败变质饵料,其中动物性饵料占40%,粗料占25%,青料占35%。定量:日投饵量的确定按3月~4月份为蟹体重的1%左右;5月~7月为5%~8%;8月~10月为10%以上。每日的投饵量为早上占30%,傍晚占70%。
      E.水质调控
      5月上旬前保持水深0.6米,7月上旬前保持水深0.8 ~1米,7月上旬后保持水深1.5米。6月~9月,每5~10天换水一次;春季、秋季每隔二周换水一次,每次换水水深20~30厘米,先排后灌。每两周施泼一次生石灰,生石灰用量为10~15克/立方米。透明度保持30~50厘米。溶解氧保持5 毫克/升以上。
      F.底质调控
      适量投饵,减少剩余残饵沉底;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如投放过氧化钙、沸石等,投放光和细菌,活菌制剂);晴天采用机械池内搅动底质,每两周一次,促进池泥有机物氧化分解。
      G.病害防治
      整个养殖过程中,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
      a.预防方法
      a)干塘清淤和消毒;b)种植水草和移植螺蚬;c)苗种检疫和消毒;d)调控水质和改善底质。
      b.治疗方法
      主要疾病有纤毛虫病、颤抖病、蜕壳不遂等,治疗以泼洒法为主。对敌害生物如水老鼠、水蛇、青蛙、蟾蜍、水蜈蚣、部分凶猛肉食性鱼类及水鸟等,及时发现捕捉清除,采取多种方法消灭。药物使用严格执行农业部关于《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的有关规定和《NY 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标准,严禁使用有毒残留药物。详见本规范“病害防治”。
      H.日常管理
      坚持巡塘,结合早晚投饵察看蜕壳生长,病害、敌害情况,检查水源是否污染。检查防逃设施,及时修补裂缝。
      I捕捞收获
      10~11月,捕捞一般自10月中下旬开始,并视天气气温变化情况灵活掌握,气温偏高可适当推迟,气温偏低也可提前,捕获的河蟹应分规格专池暂养或出售。暂养池要定期冲水换水,并视天气及河蟹摄食情况,适量投喂饵料,精心管理,适时销售。捕捞以地笼张捕为主,灯光诱捕、干塘捕捉为辅。在水质清新的大塘中设置上有盖网的防逃设施网箱,捕捉的成蟹应经2小时以上的网箱暂养,经吐泥滤脏后才能销售。暂养区用潜水泵抽水循环,加速水的流动,增加溶氧。暂养后的成蟹分规格,分雌、雄,分袋包装,保温运输至市场销售。
      二、养殖河蟹池塘水草栽培技术
      养蟹池中的水草分布要均匀,种类要搭配,挺水性、沉水性及漂浮性水草要合理栽植,保持相应的比例,以适应河蟹生长栖息的要求。主要技术方法如下。
      ①栽插法
      这种方法一般在蟹种放养之前进行,首先浅灌池水,将轮叶黑藻、金鱼藻等带茎水草切成小段,长度约15~20厘米,然后像插秧一样,均匀地插入池底。池底淤泥较多,可直接栽插。若池底坚硬,可事先疏松底泥后再栽插。
      ②抛入法
      菱、睡莲等浮叶植物,可用软泥包紧后直接抛人池中使其根茎能生长在底泥中,叶能漂浮水面。每年的3月份前后,也可在渠底或水沟中,挖取苦草的球茎,带泥抛入水沟中,让其生长,供河蟹食用。
      ③移栽法
      茭白、慈姑等挺水植物应连根移栽,移栽时;应去掉伤叶及纤细劣质的秧苗,移栽位置可在池边的浅滩处,要求秧苗根部入水在10~20厘米之间,整个株数不能过多,每667平方米(每亩)保持30~50棵即可,否则会大量占用水体,反而造成不良影响。
      ④培育法
      瓢莎、青萍等浮叶植物,可根据需要随时捞取,也可在池中用竹竿、草绳等隔一角落,进行培育。只要水中保持一定的肥度,它们都可生长良好。若水中肥度不大,可用少量化肥化水泼洒,促进其生长发育。水花生因生命力较强,应少量移栽,以补充其他水草之不足。
      ⑤播种法
      最为常用的水草是苦草。苦草的种植则采用播种法,对于有少量淤泥的池塘最为适合。播种时水位控制在15 厘米,先将苦草籽用水浸泡一天,再将泡软的果实揉碎,把果实里细小的种子搓出来。然后加入约10倍于种子量的细沙壤土,与种子拌匀后播种。播种时要将种子均匀撒开。播种量每公顷水面用量1公斤(干重)。种子播种后要加强管理,提高苦草的成活率,使之尽快形成优势种群。
      三、病害防治
      药物使用符合《NY 5071-2002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①纤毛虫病
      病因与病症:由于不经常换水,残饲不及时清除,池水过肥,透明度在20厘米以下,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使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大量繁殖并寄生所致。主要是原生动物累枝虫、钟形虫及斜管虫等;虫体呈倒钟罩形或高脚杯形,前端形成盘状的口围盘,边缘有纤毛,并成串地集聚在一起寄生于蟹体上。病蟹体表长着许多棕色或黄绿色绒毛,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无敏感反应,食欲下降乃至停食,终因无力蜕壳而死亡。死蟹腹部具有较多粘液。此病各地均有发生、且很常见,危害蟹卵、幼蟹及成蟹。发病时间一般在5~9月份,尤以8月中、下旬为甚。
      防治:a.彻底清塘消毒,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b.定量投喂饲料,及时清除残饲。c.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0.7克/立方米全池泼洒。d.用20~30克/立方米生石灰全池泼洒,连续3次,使池水透明度提高到40厘米以上。e.0.5~1克/立方米新洁尔灭与5~10克/立方米高锰酸钾混合液浸洗病蟹。f.用0.3克/立方米硫酸锌全池泼洒。
      ②聚缩虫病
      病因与病症:由于池水过肥,长期不换水,使聚缩虫大量繁殖并寄生所致。病原体为聚缩虫。虫体有一个扩大的前端部,其上有发达纤毛,唇带右旋至胞口,身上纤毛生长在一定范围内,后端有柄,附着在蟹体上。病蟹的关节、步足、背部、额部、附肢及鳃上都附着聚缩虫,体表污物较多,活动及摄食能力减弱,重者常在黎明前死亡。一般蟹苗期寄生较多。发病时间主要在5~7月份。
      防治:a.放蟹种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b.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尤其在河蟹蜕壳后应及时换水。c.用硫酸铜O.25~O.6克/立方米全池泼洒。但鱼蟹混养池忌用。d.用新洁尔灭0.5~1克/立方米与高锰酸钾5~10克/立方米的混合液浸洗病蟹;
      ③蟹奴病
      病因与病症:由蟹奴寄生于蟹体腹部引起。虫体由石灰质坚壳包被躯体及全身,形成外套。具6对蔓状胸肢、腹部退化。
      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池水含盐量高,蟹奴大量繁殖,幼体扩散感染于河蟹所致。病蟹腹部略显臃肿,打开脐盖可见乳白色或半透明颗粒状虫体寄生于附肢和胸板上,病蟹生长迟缓,性腺不发育。
      发病时间为6~9月份,尤以8月份为甚。
      防治:a.用漂白粉等彻底清塘,杀灭塘内蟹奴幼虫。b.对有发病预兆的池塘彻底换水,注新水的盐度要小于1‰;c.用硫酸铜溶液8克/立方米浸洗病蟹10~20分钟;d.用高锰酸钾溶液20克/立方米浸洗病蟹10~20分钟;e.在蟹池中混养一定量的黑鱼,抑制蟹奴幼体的数量。
      ④腐壳病
      病因与病症:此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感染病菌所致。病蟹步足尖端破损,呈黑色溃疡、腐烂,然后侵袭步足各节及背甲。胸部出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被侵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
      防治:a.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保持塘底有淤泥5~10厘米,移栽水草及投放漂浮性水生植物。b.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c.在有发病预兆的池塘,用生石灰20克/立方米兑水全池泼洒。d.用漂白粉2克/立方米全池泼洒。e.用5%~1O%食盐水溶液浸洗病蟹3~5分钟,连续1周。
      ⑤烂肢病
      病因与病症:此病由捕捞、运输过程中受伤或生长过程中被敌害或同类致伤、感染病菌所致。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摄食量减少基至拒食,活动迟缓,终致无法蜕壳而死亡。
      防治:a.在捕捞、运输、放养等过程中勿使蟹体受伤。b.放养前用3%~5%的盐水浸泡数分钟。c.发病后用生石灰10~20克/立方米全池泼洒,连施2~3次。
      ⑥水肿病
      病因与病症:此病是河蟹在养殖过程中其腹部受伤感染病菌所致。病蟹腹部、腹肌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匍匐在池边、拒食,最后在池边浅水处死亡。
       防治:a.河蟹蜕壳时,尽量减少对河蟹惊扰,不使受伤。b.发病后用土霉素1克/立方米全池泼洒。同时,按每公斤蟹体重用0.2克土霉素拌饲料投喂。或按0.3克/立方米全池泼洒溴氯海因,间隔3天后重复泼洒溴氯海因0.2克/立方米一次。
      ⑦水霉病
      病因与病症:此病因受伤、霉菌侵入伤口所致。病蟹伤口部位长有棉絮状菌丝,行动迟缓,摄食减少,伤口部位组织溃烂蔓延。
      防治:a.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小心仔细,勿使蟹体受伤。b.大批蜕壳期间,增加动物性饲料,减少同类互残。c.用3%~5%食盐水溶液浸洗病蟹5~10分钟,并用5%碘酒涂抹患处。
      ⑧肠炎病
      病因与病症: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病蟹摄食不振,肠胃发炎,轻压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全年可见。
      防治:a.经常采用海因类消毒剂消毒养殖水体,同时每100公斤饲料内添加免疫多糖200克、LAPP100~200克,每月投喂7天。预防效果好。b.发病时全池泼洒二溴海因0.2克/立方米一次,同时,每100公斤饲料内添加克菌灵500克,连续投喂3~5天为一疗程。c.全池泼洒生石灰5克/立方米一次,同时,每100公斤饲料内添加乙酰甲喹100克,连续投喂7天为一疗程。
      ⑨黑鳃病
      病因与病症:此病多发生在成蟹养殖后期,主要由水环境恶化诱发。病蟹鳃受感染变为黑色,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俗称叹气病。
      防治:a.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保持塘底有淤泥5~1O厘米,移栽水草及投放漂浮性水生植物。b.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c.发病后用生石灰15~20克/立方米全池泼洒,连续1~2次;
      ⑩烂鳃病
      病因与病症:该病由弧菌、气单胞菌等引起。在高温季节流行,发病高峰多在7~9月。发病的蟹塘大多为无水草或水草很少、水质混浊、透明度低,四周食台上饲料腐烂严重,食台底部发黑,硫化氢、氨等有害气体大量存在。傍晚时病蟹上岸不下水,吐沫,水中溶氧稍低时即上岸,受到惊动时,病情轻者能下水,严重者活动不灵活。打开背甲,鳃丝变成褐色或淡褐色,病情严重者鳃丝缺损,排列不整齐。
      防治:a.种植水草或放养绿萍等水生植物。彻底换水,使水质变清、变爽,如若不能大量换水,则使用水质改良剂进行水质改良。b.消毒剂消毒,消毒时需使用刺激性较小的含氯消毒剂,如二氯海因、溴氯海因。连续使用2~3次。c.该病得到控制后,从提高河蟹的体质,均衡营养着手,选取用营养成分均衡的配合饲料进行投喂。
      11颤抖病
      病因与病症:病原体疑为病毒。发病初期,病蟹摄食减少或不摄食,蜕皮困难,活动能力减弱或呈昏迷状态。随着病程发展,步足爪尖变枯黄,易脱落。螯足下垂无力,连续颤抖,口吐泡沫,不能爬行。有时可见病蟹步足收拢,缩于头胸部抱成一团,或撑开爪尖着地。若将步足拉直,松手后又立即缩回,故亦有人称此病为“环腿病”或“弯爪病”。解剖蟹体,可见体内积水,肌肉萎缩,鳃丝发黑或呈黄色,三角膜肿胀,胃肠无食。此病对河蟹危害极大,发病较快,死亡率也高,病程从症状出现到濒死仅2~3日。主要危害体重100克以上的二龄蟹,当年一龄蟹发病率较低。
      防治:a.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生态防病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对养蟹池彻底清整和消毒,清除池底淤泥,每亩用100公斤生石灰彻底清塘,充分曝晒池底,改善池塘底质环境。加强苗种管理及水质管理。b.目前尚未有特效药,一般用万消灵 0.4~0.5克/立方米全池泼洒或内服蟹抖灵(每100公斤饲料添加0.4公斤药物),连续服用5~7天,可防治此病。c.发病期连续泼洒强克202两次,每次用量为0.3克/立方米,同时每100公斤饲料中加2.5公斤板兰根内服,间隔数天后,全池泼洒硝化细菌0.3克/立方米。
      12蜕壳不遂
      病因与病症:生长过程中缺钙或缺其他微量元素等引起。成蟹易患该病,病蟹背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口,但旧壳无力蜕掉,蟹全身发黑直到死亡。
      防治:a.以预防为主,在河蟹蜕壳旺期(5~10月份),每隔15~20天,每亩水体用生石灰10~15公斤加水调配全池泼洒。b.在饲料中添加适量蜕壳素和贝壳粉、骨粉、鱼粉等。  
      池塘鱼鳖混养技术
      鱼鳖混养能充分利用鱼塘水体资源,改善水中的溶氧条件,有利于鱼类代谢和浮游生物的繁殖。能加速淤泥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防止水质突变;有利于净化和稳定水质,促进鱼类生长,鱼类不仅可以直接摄食鳖的残饵,而且有机物的分解为浮游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又为滤食性鱼类提供了大量的饵料,大大提高了饵料的利用率。鳖能吃掉行动迟缓的病鱼或死鱼,从而防治了病原体的扩散和传播,减少了鱼发病的机会,鱼鳖混养能发挥池塘的综合优势,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现将池塘鱼鳖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一、池塘条件
      一般要求池塘面积在5亩—10亩,水深2.0m—2.5m;环境安静,水源清洁,排灌方便,阳光充足。池塘四周要砌成高50cm左右的围墙,以防鳖逃逸。池边需设置一个露出水面的沙洲,或在池中设置一个人工小岛,以便鳖晒背。池塘四周及进排水口的围拦设施要求完善、牢固,能够起到防逃的作用。
      二、放养前的准备
      1、清塘 池塘在冬季要干塘曝晒或风冻,老化池塘要清除过多的底质淤泥。放养前,注水0.8m—1.0m,用150kg/亩左右的生石灰清塘。然后施入经过发酵腐熟的厩肥肥水。新开挖的池塘施肥量为500kg/亩左右,老化池塘施肥量为250—350kg/亩。清塘后10天放养湖螺30—100kg/亩。以养鱼为主的鱼鳖混养池可在冬季放养前进行上述操作,而以养鳖为主的鱼鳖混养池在每年的5月上、中旬进行上述操作。
      2、鳖种准备 6月上、中旬,在温室中的幼鳖出池前1周左右,要打开温室的门窗降温,使温室内外的气温、水温逐步趋于一致,再将幼鳖移出温室放养到鱼鳖混养池中。
      3、鳖体消毒 稚幼鳖放养前应进行鳖体消毒。用25%的食盐水浸浴苗种10-20分钟,以杀灭体表的钟形虫、累枝虫、水蛭等寄生虫,或用1%的食盐、小苏打(1:1)浸浴10小时,以杀灭体表的毛霉、水霉。
      三、苗种放养
      一般是一次放足,至养成密度不变。个体太小的鳖,特别是刚孵出的鳖不能作为混养对象。以养鳖为主的鱼鳖混养池,6月上、中旬,放养规格为体重250g/只的温室出池幼鳖530只/亩左右,放养平均规格为1.5寸/尾的鱼类夏花4500尾/亩(约2.5kg)。
      以养鱼为主的鱼鳖混养池,鱼种要求冬放,最迟在2月底前放养结束,若套养鱼类夏花,则在6月底前放养结束。放养花白鲢等肥水鱼,其规格为20尾/kg左右,放养密度为45kg/亩;放养鳊、鲫、草等摄食性鱼类,其规格为20尾/kg左右,放养密度为60kg/亩。幼鳖于3月中旬—5月下旬放养,若用温室出池幼鳖则于6月份放养,放养体重为50—250g/只的幼鳖110只/亩左右。
      四、饲养管理
      1.饲料及其投喂
      (1)饲料搭配 投喂的饲料应采用动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搭喂少量蔬菜、瓜果等植物性饲料,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使用配合饲料时,应加投1—2%的蔬菜和添加3—5%的植物油,或在配合饲料中添加4%的碎鲜鱼和1-2%的蔬菜(或青饲料)。
      (2)饲料台的设置 为避免肉食性鱼类对鳖食物的竞争,每亩应设置食台3—6个,在水陆交界的池坡上固定水泥予制板台,其上端稍出水面,下端入水约0.3m。让鳖鱼分灶吃饭。在投喂鱼饲料半小时后,再投喂鳖饲料。
      (3)饲料投喂量 鳖的投饲量应根据鳖的大小和水温高低及投饲时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较小的鳖日投饲率较高,水温30℃左右时日投饲率较高,水温降至18℃以下时不再投饲。一般每次投喂量为幼鳖总重的5—10%(7—9月份20%),每天投喂1次,且于日落前的傍晚投喂。经验表明,700g以下的鳖,鲜活饲料的饲料系数约为6-8,配合饲料的饵料系数是2左右。
      2.水质调节  鳖养殖池应保持水质肥、活、爽,透明度保持在25—35cm,溶氧在4—5mg/L以上。根据鱼鳖混养池的水位、水质、水色、鳖的生长情况和季节、天气变化情况等,适时加注新水和换水,每次加水可提高池塘水位10—20cm,每次换水可为池水总量的1/3左右。由于鳖生长发育的钙质需要量较多,还需投放适量的生石灰,在鱼鳖生长的旺季,每隔30天投放1次,用量为30kg/亩左右,既可满足鳖、螺的需要,又能改善水质。
      3.病害防治 6月份起,每隔15-20天交替使用生石灰和漂白粉,以消毒、灭菌和调节池塘水质。每亩(水深1米)生石灰用量是30-40kg,使池水浓度达20-30mg/L;漂白粉(有效氯30%)19.5-30kg,使池水浓度达1-1.5mg/L;如池内不养鱼,浓度可增加1倍。每隔7天—10天清洗饲料台1次,同时,清除池边杂草,并经常保持池塘水环境及周边环境的清洁卫生。
      (1)出血病 主要在6-8月份流行,应将病鳖隔离饲养;用0.3-0.5mg/L的聚维酮碘(有效碘1%)全池泼洒,或投喂大蒜素,用量为10-30g/kg体重,连续4-6天。
      (2)腮腺炎病 主要出现在3-6月,应将病鳖隔离饲养;对池水及饲养工具用20 mg/L的漂白粉消毒;用土霉素拌饵投喂,土霉素用量为80-100mg/kg体重,连续5-7天。
      (3)腐皮病 病鳖及时隔离;用0.3-0.5mg/L强氯精全池泼洒;复方新诺明(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拌饵投喂,用量为100mg/kg体重,连续5-7天。
      (4)水霉病 用五倍子药汁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到4mg/L。
      (5)钟形虫病 用0.8mg/L的硫酸铜浸洗20-30分钟;或用2-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4.巡塘检查  每日巡塘3次,防止非生产性的闲杂人员在鱼鳖混养池边走动,并注意观察鱼鳖的摄食、生长情况,及时消灭蛇、鼠等敌害生物,同时检查防逃、防盗设施是否完好。
      5.做好记录 及时将放养情况、饲养管理、起捕收获等详细记录,并做好池塘档案。
      五、起捕
      每年11月底前,排出部分池水,降低池塘水位,先扦网捕鱼,待鱼类起捕至80%以上后,再干塘捉鳖。  
      小体积网箱养鳝技术
      本文中小体积网箱是指网箱面积在8㎡以下,网箱深度在1.0-1.5m的网箱,它是相对12㎡以上的传统养鳝网箱而言的。小体积网箱养鳝具有箱内外水体交换快,鳝鱼驯食成功率高、操作方便等特点。用小体积网箱养鳝是我省网箱养鳝的发展趋势。目前,我省小体积网箱养鳝主要模式有“一年段”养殖和“两年段”养殖两种模式。所谓“一年段”养殖模式:是指当年收购鳝种,饲养至年底出售;而“两年段”养殖模式:就是当年收购的鳝种,饲养至次年底出售。小体积网箱养鳝技术如下:
      一、环境条件。养殖环境应符合GB18407—2001《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池塘条件因地而异,通常各地单个池塘面积、水深、池塘淤泥厚度分别按SC/T 1016.5—6《中国池塘养鱼技术规范》的规定执行。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色为油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25—35cm。
      二、网箱的制作与安装。网箱规格选用3m×2m×1.5m(或1.0m)或2m×2m×1.5m(或1.0m)。网箱设置于进、出水流动范围内,其排间距不小于3m,箱间距不小于2m。网箱入水深度50-80㎝,出水高度不低于50㎝。网箱设置密度为总水面的40%左右。网箱固定采用木桩与铁丝,也可使用竹竿。上纲绷紧,下纲松弛。
      适用网箱养鳝的水草有水花生和油草两种。既可任意选用一种,也可以同时选用。水草覆盖面积占网箱面积80-95%。水草入池前要进行消毒、清洗、除去水蛭。外采水草不要直接投入网箱,先在池塘中暂养再割成整块放入网箱。
      三、鳝种选择与放养。苗种宜选择深黄大斑鳝或浅黄细斑鳝。最适宜放养时间为冬季,其次是6月下旬至7月中旬,4-5月不易放养。鳝种在进箱前应先分级,苗种个体规格相差不大于5--10克。放养规格视养殖模式而定。“一年段”养殖,冬投苗种规格在15克/尾以上,夏放苗种控制在30克/尾以上;“两年段”养殖放养规格最小不低于10g/尾。两种模式的放养密度1.0-1.5kg/㎡(或200尾/箱左右)。
      四、饲养管理。整个饲养过程必须符合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规定。投饲坚持“四定”,以投喂黄鳝全价配合饲料为主。
      每天早晚都要查一次箱。一查黄鳝的摄食情况,看有无残饵,二看有无黄鳝上草或死亡,三查水温和水质,四查水草虫害,五查网箱有无鼠咬或破损。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网箱越冬管理。一是要防止老鼠偷吃黄鳝,箱内四周必须保持30㎝的空水面。二是要加厚水草层,便于黄鳝栖息,同时防止鳝鱼冬眠时沉于水底淹死。三是防止水面结冰,造成水体缺氧,在出现水面结冰时,要加盖塑料薄膜,但要保持空气畅通。
      五、日常管理。加强日常管理,主要是及时调节水质、防止网箱鳝鱼逃逸和做好鳝病预防。
      六、病害防治。严格遵行NY5071《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以中草药和生物方法预防和控制疾病。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一、苗种培育
      1、苗种培育池条件及清塘消毒 苗种培育池要求保水性强,进排水方便,水深1.5m左右,面积1—5亩。鱼苗培育池在放养黄颡鱼苗种前要彻底清塘消毒。冬季或早春将池水排干,让池底暴露日晒,以减少病害。挖出过多淤泥,修补堤埂,填好漏洞,整平池底。池塘出水口处的池底要比其它地方深10-20㎝,以利于干池时的鱼种捕捞。
      在黄颡鱼苗下塘前10-15天,进水口要设置40-60目筛绢,过滤进水,以防野杂鱼和鱼卵进入池塘。同时用药物杀灭池塘中的病原体、野杂鱼及其它敌害生物。常用清塘药物有漂白粉和生石灰,用量:漂白粉10—15㎏/亩、生石灰100-150㎏/亩。
      2、放养密度 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和池塘条件,合理确定放养密度。培养冬片鱼种的池塘,亩放黄颡鱼鱼苗4.0—5.0万尾;7-8月份进行分池饲养商品鱼的鱼种池,亩放黄颡鱼鱼苗2.0—3.0万尾。黄颡鱼鱼苗下池15天后,每亩搭配花白鲢夏花400-600尾。
      3、肥水下塘 鱼苗培育时,初期采用肥水下塘发花,后期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鱼苗下塘前6-9天,池塘注水至40—50㎝,施足基肥。一般亩施腐熟粪肥150—200㎏,或亩施绿肥200--400㎏。也可在鱼苗下塘前3-4天,亩泼洒生物肥(含活菌数2.0x108个/克)3-5㎏,培养浮游动物供鱼苗摄食。养殖中、后期,随着鱼苗的长大,要逐步加深池塘水位,同时要视池塘水质肥瘦,适当追施腐熟粪肥或生物肥,保持水体肥度,使浮游动物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促进鱼苗生长。经过25-30天的培育,鱼苗全长基本达到3.0㎝以上,此时就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转入摄食驯化阶段。
      4、饲料及驯食投喂 黄颡鱼为肉食性鱼类。自然界中主要摄食螺蛳、小虾、小鱼、摇蚊幼虫、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但在人工喂养后期,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其饲料的粗蛋白含量要求在38-45%。驯食方法:每亩鱼种池设置饵料台6-8㎡,饲料台入水50㎝左右,早晨7点前,傍晚6点后投饲诱食。用绞碎的鱼肉酱拌5-10%破碎料,捏成团状后投入池中。最初,饲料投放在饲料台周边5—10m范围内,边喂边敲桶,发出声响。以后,逐步缩小投喂范围,同时减少鱼浆比例,最后缩小到饲料台上。15天后改用粒径1-1.5㎜的小颗粒饵料投喂,投喂 20-25天后,黄颡鱼形成集群抢食习性,驯食基本完成。再培育约一个月时间,鱼苗即可长到8—10㎝。注意在饲料转换时,相邻的两种饲料要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且后一种饲料所占比例要逐步增加,让鱼适应。正常的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6—8%,具体投饲时要结合天气、水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饲量。
      二、成鱼养殖
      黄颡鱼的成鱼养殖可分为池塘主养和池塘套养两种。生产者可因地制宜进行选择。
      1、黄颡鱼主养
      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池塘均可进行黄颡鱼的养殖。池塘要求水深1.8-2.0m,面积可根据养殖规模而定。池塘清整消毒同苗种培育池。
      ⑴鱼种放养 鱼种放养密度与鱼池环境、养殖条件、饲料水平等因素有关。一般亩放10—15g的黄颡鱼种3000—3500尾,另搭配3~5寸鲢鳙鱼150-300尾。鱼种入池前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⑵饲料与用法 黄颡鱼饲料有动物性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动物性饵料如小杂鱼、虾、水陆生蚯蚓等;人工配合饲料有黄颡鱼专用配合饲料或商品鱼饲料。池塘黄颡鱼主养时,饲料用法:一是动物性饵料绞碎后与植物性粉状饲料混合投喂,二是配合饲料加水拌成面团状投喂,三是颗粒饲料直接投喂。生产者可依据自身情况确定。
      ⑶投喂技术 黄颡鱼苗种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必须先对其进行摄食驯化。驯化方法:鱼种入池2天后,把绞成糜状的动物性饵料与人工粉状配合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揉成团状,定点投喂于饲料台上,投喂20-30天后,逐步减少动物性饲料比例,直至最后全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摄食驯化要求定时定点。日投率:水温15-20℃时,投饲率为2-2.5%;20℃以上,投饲率为3-6%。早晚各投喂一次,上午饲料投喂量约占全天的1/3,傍晚占2/3。具体投饲量要结合天气、水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2、黄颡鱼套养
      黄颡鱼是一个较好的套养品种。由于放养数量少,不影响主体鱼的养殖,同时还可以摄食小鱼虾等野杂鱼,对池塘有很好的清野作用,因此,在主养家鱼的池塘中适量套养黄颡鱼,不失为一种增产、增收的措施。套养方式:一是冬末春初,亩放黄颡鱼冬片鱼种100—150尾,规格10-20克/尾;二是6-7月份,亩放当年黄颡鱼夏花200-400尾;三是春初,亩放黄颡鱼亲本10-20尾,实行自繁自育苗种。若池塘野杂鱼较多,可适当增加黄颡鱼的放养量,反之,则减少。套养黄颡鱼养殖过程中,池中主养的品种以及搭配比例按原养殖方式进行,饲养管理也按常规操作,不增加其它投入。经5—6个月饲养,每亩池塘可增产黄颡鱼10-20㎏,增加收入200-400元。
      三、饲养管理
      1、水质管理 保持一定的池水深度和经常注换新水是水质管理重点。一般每10—1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4—1/3; 7、8月高温季节7-10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15-20㎝并保持池水深度1.8-2.0m;养殖过程中可用微生态制剂或加开增氧机以增加水体溶氧,改良水质。
      2、鱼病预防 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定期投喂药饵及泼洒外用药物进行疾病预防。
      3、日常管理 池塘日常管理必须精心细致,除做好池塘水质管理和常规管理外,在黄颡鱼的养殖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严防敌害 一是苗种培育池的清塘消毒一定要彻底;二是注水时要用40-60目筛网过滤,严防野杂鱼、鱼卵及敌害生物进入池中;三是鱼苗下塘前要用密网去除大型浮游动物及敌害生物;四是平时经常清除池边杂草,及时捞除池中的蛙卵及蝌蚪;五是每月用二氧化氯1ppm全池遍洒一次。
      ⑵移植漂浮植物 黄颡鱼苗有畏光性。池水透光性不能太强。因此,主养黄颡鱼的池塘,一是池塘要保持一定的肥度,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35㎝;二是在池中设置占水面10-30%的浮萍、水葫芦等隐蔽物,便于鱼类栖息,在高温季节还可起到降温和改善水质的作用。
      ⑶饲料台搭设 黄颡鱼有聚群、贴边游动的习性,饲料台应靠近池边。
      ⑷在主养黄颡鱼池塘搭配其它鱼类时,应在黄颡鱼放种15天后再放养,以利于主养鱼的生长。
      四、常见疾病防治
      黄颡鱼池塘养殖病害防治技术:
      黄颡鱼Pelteo bagrus fulvdrace (Richardson)肉质嫩、细刺少、脂肪含量高、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是一种高品质鱼类,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目前,我省黄颡鱼的养殖非常普遍,养殖方式以池塘养殖为主。然而,病害在养殖过程中较为突出。为养出优质、安全的黄颡鱼,必须加强病虫害防治。具体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抓好清塘消毒关
      清除池塘边杂草,减少寄生虫和水生昆虫对鱼种的侵害。同时,用药物彻底清塘,杀灭病原生物,为黄颡鱼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药物清塘的方法主要有:
      1.生石灰清塘。每亩用生石灰75-150kg全池泼洒消毒,彻底杀灭病原生物。一般清塘后5-7天药力完全消失,即可放鱼。
      2.漂白粉清塘。每亩用含有效氯30%左右的漂白粉15kg加水溶化后,全池遍洒,杀灭病原生物。一般下药后经4-5天药力完全消失,即可放鱼。
      二、抓好苗种质量关
      所放鱼种要求规格整齐、色泽鲜艳、体表光滑、无病无伤、鳍无残缺、体质健壮。在运输、投放中应尽量避免损伤鱼体,以防感染水霉。苗种在入池前需用5%食盐水浸洗10分钟。
      三、抓好饲养管理关  
      1、水质管理。在黄颡鱼养殖中,水质管理最为关键,需要保持一个清爽的水体环境。为防水体老化,在五、六月份每月注入新水30厘米,6月-9月每半月换水l5cm,保持水深在1.2-1.5m;坚持6月-9月每月使用l5ppm生石灰全池泼洒一次,以净化、消毒水质,减少过多有机悬浮物;每半月在食场和增氧机处使用5kg生石灰(或2kg漂白粉)局部处理一次;坚持观测水体藻相和藻类浓度,根据水色用生物渔肥调节水体肥度,保持透明度在30-35cm;根据溶解氧的测定和天气、水质情况科学使用增氧机,适时增氧,以补充水体溶氧,使池塘水体溶解氧应保持在5mg/l以上。
      2、饲料投喂。采用营养全面、营养价值高的人工配合饲料进行投喂,饲料蛋白要求在38-45%,同时须添加适量维生素和一些微量元素。食性转换阶段要进行训食。不同生长阶段投喂相适应粒径的人工配合饲料。配合饲料必须新鲜无霉变、无酸败。投喂要“四定”,即定质、定量、定时、定位。通过科学投喂,增强鱼体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四、抓好几种常见疾病的防治关
      黄颡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是,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渔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或患寄生虫病,这就需要提前预防和及时治疗,抓好几种常见病防治:
      (一)烂鳃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少食或停食。体表无异,鳃丝腐烂并附有污物。
      防治方法:
      1、做好清塘工作,鱼种放养时用5%食盐水浸洗10分钟。
      2、治疗以池塘水体消毒为主,每亩水体用二氧化氯1ppm或10%聚维酮碘溶液300-500ml全池泼洒,连续2~3次均可治愈。
      3、病情严重时,可在每公斤饵料中添加10%氟苯尼考2-3克或双黄苦参散20-40克(按5%投饵量计算),连喂3-5天。
      (二)出血性水肿病
      病原:该病由细菌引起。
      症状: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鳍基充血、鳍条溃烂,腹腔积水。该病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凶猛,蔓延迅速。
      防治方法:
      1、改良水质。养殖期间,应经常加注新水;水质过肥时应及时使用降氨药物或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改善水体环境。高温时增大换水量。
      2、发病时,每亩水体用二氧化氯1ppm或10%聚维酮碘溶液300-500ml全池泼洒,连续2-3次。
      3、病症严重者,可每公斤饲料添加10%氟苯尼考2-3克或板蓝根大黄散20-30克拌饲内服(按5%投饵量计算),连喂3~5天。
      4、加强管理,及时捞出死鱼及病情严重的鱼。
      (三)肠炎病
      病原:点状产气单胞菌。
      症状:鱼独游,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食道和肠充血发炎。
      防治方法:
      1、预防方法:
      ①彻底清塘,鱼种下塘时用5%食盐水浸浴10分钟。
      ②不投霉变食物,活鲜动物性饲料用2~3%的食盐水浸泡或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
      ③每亩水体用有效氯≥25%的漂白粉667-1000克或二氧化氯1ppm全池泼洒,进行消毒。
       2、发病时,池塘水体消毒方法同出血性水肿病。内服: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10%氟苯尼考2-3克或双黄苦参散20-40克(按5%投饵量计算),连喂3~5天。
      (四)小瓜虫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病鱼的皮肤、鳍条、鳃上,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孢囊。病鱼反应迟钝或漂浮在水面。黄颡鱼对小瓜虫有易感染性,发病后出现暴发性死亡。
      防治方法:
      1、预防:鱼种放养时,可用200~250克/立方米的冰醋酸液浸浴15分钟。
      2、治疗:使用辣椒粉和干生姜煮沸半小时后全池泼洒,使用量每亩水深1米用辣椒粉0.5kg,干生姜0.2kg。但需注意,千万不能用硫酸铜或食盐等治疗,不但不能杀灭小瓜虫,反而会引起小瓜虫形成包囊大量繁殖,使鱼的病情恶化。
      (五)原生虫病
      病原:主要为斜管虫和车轮虫,主要危害苗种。
      症状:病鱼的鳍条、鳃上粘液增多,反应迟钝,头下尾上或侧卧,严重感染时病鱼有跑马现象。
      防治方法:
      1、池塘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2、每亩水体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667克或苦参末667-1000克全池泼洒,水温超过30℃时应适当减量,病情严重者,隔天再用1次。由于黄颡鱼对硫酸铜、硫酸亚铁敏感,使用时要慎重。水质条件和鱼活力差时,可分两次使用,间隔4小时,同时开动增氧机。
      (六)水霉病
      病原:真菌
      症状:病鱼体表长出“白毛”,严重时可遍布全身。致使病鱼消瘦,直至死亡。主要发生在鱼卵孵化期,或因苗种拉网、运输受伤后引起。
      防治方法:预防鱼卵生水霉,可在鱼卵出现眼点前,每天用浓度各为0.04%的小苏打和食盐混和液全池泼洒;使用浓度为10~15mg/l的福尔马林溶液,全池泼洒也有一定疗效。鱼种或成鱼受伤后引起的水霉病,也可用浓度为10~15mg/l的福尔马林液全池泼洒。
      (七)营养性疾病
      病因:饲料配方中营养失衡、原料变质或蛋白中必需氨基酸、能量不够等引起。
      症状:病鱼肝、胆肿大,肝黄胆黑,个体大的先死。
      防治方法:改进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饲料中粗蛋白含量达到35%以上。饲料中必须添加适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有专用添加剂则更佳。饲料中长期添加生物活性物质,可大大提高黄颡鱼的机体免疫力和生长速度。
      在黄颡鱼的养殖过程中,还有一些病害也可能会发生,如锚头鳋病、粘孢子虫病、气泡病、锥体虫病、绦虫病、拟似盘钩虫病、似嗜子宫线虫病、钩介幼虫病等。但由于这些病害发生几率小,危害程度小,因此,对于这类疾病主要是做好养殖的日常管理,以防为主,防重于治。总之,在对黄颡鱼病害的防治用药过程中,药物使用一定要小心谨慎,严格控制使用量,一般来说药物使用浓度较其它有鳞鱼低,用药后2~3小时内需有专人观察,确保安全。  
      “80:20”池塘标准化养殖技术
      80:20池塘养鱼的概念是,在池塘中增加养鱼的产量,这种池塘在收获时其产量约80%是由一种摄食颗粒饲料的、较受消费者欢迎的“高价值鱼”的鱼类组成,而其余20%的产量则由被称为“服务性鱼”的鱼类,如滤食性鱼类(有利于净化水质)和肉食性鱼类(有助于控制野杂鱼类及其他竞争对象)所组成。
      80:20池塘养鱼技术的目标是,为广大渔民和政府决策者提供一种以颗粒饲料为基础的、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比中国传统的池塘混养系统更有效的养鱼生产技术。80:20池塘养鱼生产技术在实践中,可以用于从鱼苗养殖到鱼种,也可以用于从鱼种养至可上市的食用鱼。任何一种能够吞食颗粒饲料的池塘养殖鱼类都可以作为占80%产量的主养鱼。80:20池塘养鱼技术体系对所有温水性的、能摄食颗粒饲料的鱼类基本上是相同的,但饲料的营养需求和这项技术的其他方面则会随着鱼类的种类不同而有些变化。
      一、池塘标准
      成鱼养殖池以5—10亩为宜。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溶氧量高、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池塘周围不应有高大的树林和房屋。池塘坡度以1:2.5或1:3为好,以减少塘埂倒塌的可能性。
      二、清塘消毒
      冬季或早春排水、清污,白天让阳光曝晒,晚上冰冻一星期左右,同时清除池边滩脚上的杂草,以减少水生昆虫等产卵场所。每亩用生石灰50~60公斤均匀遍洒全池消毒。清塘后7~8天即可放鱼;也可带水清塘,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120公斤左右全池泼洒;或用漂白粉20ppm消毒。
      三、鱼种的选择及放养
      选择体格健壮、无病、规格整齐的大规格鱼钟,通常在春节前后放养,最晚应在水温6℃左右时放养完毕。放养鱼种应选择在晴天进行,以免冻伤鱼种。放养模式见表。
      表: 80:20池塘养殖放养模式
      品种
      放养情况
      收获预估
      主体鱼
      数量
      尾/亩
      主体鱼规格克/尾
      鲢、鳙
      尾/亩
      主体鱼
      产量
      公斤/亩
      主体鱼
      规格
      克/尾
      鲢、鳙
      公斤/亩
      鲫 鱼
      1500
      20~50
      150
      405
      300
      100
      团头鲂
      2200
      30~50
      400
      1000
      450
      250
      草 鱼
      1000
      100~200
      400
      800
      1000
      250
      斑点叉尾鮰
      1500
      20~50
      350
      850
      600
      200
      四、合理投喂
      1、饵料要求:主养鱼类对饵料的需要较高,要保证饵料的营养及物理质量应综合以下几点:
      按质量要求对原料精心挑选;原料粉碎度应在60目以上,仔细的加以熟化使消化率、吸收率提高而不破坏营养成分;不含过多水分;无微生物及污染物;充分的均匀混合,使每一颗粒所含的营养成分尽可能一致;在水中稳定时间至少要10分钟以上。
      2、质量状况:饵料质量越高,则鱼的生长率越高,产出率越高;鱼的健康状况越好,患病机会越少,成鱼规格就越统一;饵系数越低,流入水中的废物量就越少,充氧和换水的花费也越少,效益也就越高。
      3、投喂技术:第一种是人工投喂硬颗粒饲料,通常采用驯化投法,即在投喂前用敲声响给鱼以吃食的信号,然后投喂适口的颗粒饲料,使鱼形成听到敲响就有食物的条件反射。投喂方法是在投喂点一把一把地将饲料投喂给鱼群,每次投喂30~40分钟。第二种是人工投喂膨化浮性饲料,其方法是将每次投喂的饲料一次性投入饲料台中。第三种是用投饲机定点投喂。这三种方法均要采用“四定”投饵的原则。
      五、投饲量的确定
      1、投饵次数:鲫鱼、团头鲂、草鱼等的投饵次数,水温15℃,每两天一次;水温16℃~19℃,每天一次;水温20℃~23℃,每天1~2次;水温24℃~29℃,每天2次以上,当鱼体小于100克时应每天最少三次;水温30℃~32℃,每日投1~2次;水温33℃,只有观察到鱼摄食才投喂。
      斑点叉尾鮰的投喂次数:水温15℃,每日投1次;水温16℃~19℃,每日投1~2次;水温20℃~23℃,每日投2~3次;水温24℃~29℃,每日投3~4次;水温30℃~32℃,每日投1~2次;水温33℃,每日投1次。
      2、投饵的原则:早开食,晚停食。定时、定质、定量、定位。主养鲤鱼、草鱼的池塘,每天最后一次投喂量,不可过多,时间不宜过晚。每次投喂时,投喂量和节奏应为:少慢-多快-少慢。就是每次刚开始投喂时,鱼群小,要小把抓,慢撒料;等鱼群大,抢食强时,要大把抓,快撒料;鱼类快吃饱时部分鱼开始游走,鱼群缩小,这是要小把抓,慢撒料;当绝大部分鱼游走,鱼即吃到八九成饱,就可停喂。
      六、日常管理
      主要是水质监测与管理:定期使用水质测定仪(或采用化学方法)测定池水相关指标的含量,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池塘最好能配备增氧机,并合理使用。4月中旬开始,晴天中午开增氧机1~2小时,6~9月每天后半夜开机至黎明。合理开增氧机,能预防浮头,防止泛糖,有利于防病治病,达到稳产、高产的效果。定期排放池塘内老水,加注新水,每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量的1/4~1/3。每年的六、七、八、九四个月中,每月每亩(按1米水深计)施用生石灰20公斤。
      其次是病害防治:每半个月用生石灰或含氯制剂或碘制剂按规定用量全池泼洒,进行消毒预防。同时,定期在饵料中添加大蒜素、维生素C、保肝护肝药物等进行投喂,预防疾病的发生。  
      酵素菌生物有机鱼肥养鱼新技术
      酵素菌是由有益细菌(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真菌(如酵母菌等)、放线菌三大类二十几种有益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群,各组成菌种具有活性高、生存适度范围广,好气性发酵分解及转化能力强等特点。酵素是有益菌及其代谢的酶、生理活性物质的简称。
      酵素菌生物有机鱼肥,是根据我国养殖水体理化性质及生态学特点,采用现代生物发酵工程技术,以多功能酵素菌为核心,以优质有机质为载体,复配适量无机养份,形成的一种高效生物有机-无机渔用肥料。鱼肥中的各种养份配比合理、形式有效,能快速促进单细胞益藻的生长,有益菌、有益藻双重调节水体环境和养殖机体环境,实现健康生态养殖。
      一、酵素菌生物有机鱼肥的功能特点
      1、改善机体环境,提高产品品质。酵素菌生物有机鱼肥实质上是一种微生态制品,施入水体,酵素菌易形成优势种群,具有屏障作用。能够改善机体内外环境,增强免疫力,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繁殖,减少疾病的发生;并能分解体内有害残留物,起到改善品质的作用。
      2、改善水质。酵素菌生物有机鱼肥能有效分解有机腐屑和降解有毒物质,减少水体污染;降低水体COD和BOD值,提高水体溶氧量;酵素菌-酶复合体及益藻在水体中形成优势种群,有效抑制不良藻类、菌类,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3、减(化)肥作用。酵素菌生物有机鱼肥是一种“三效合一”(无机速效、有机长效与生物增效)的高效生物肥料,还可使肥料、饲料等物化投入效率发挥到最佳状态,肥水迅速、肥效稳定持久,具有减少化肥使用,促进益藻生长的效应。
      4、增效作用。酵素菌生物有机鱼肥中的酵素菌可产生大量蛋白质、肽类、生物酶、未知促生长及抗病毒因子、维生素等生理活性物质,为水体中浮游生物和养殖动物提供丰富的生态营养料;同时,还能对饲料中的短缺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份进行补充,提高饲料效价。
      二、酵素菌生物有机鱼肥应用技术
      (一)苗种培育
      1、培肥水质
      水淹下塘前,首先要进行药物清塘。待药效消失后,亩用酵素菌生物鱼肥8-10公斤,将水色培育成茶褐色、豆绿色、褐绿色等,透明度20-30cm。待水体中轮虫达到1万个/升以上时,鱼苗即可下塘。我省培水时间约需1-3天。
      2、适时追肥
      日常管理过程中,经常观察水色与透明度变化,保持水体的肥度,适时追肥。我省一般情况下每6-8天追肥一次,6-8公斤/亩·次,保持水体适当的肥度。
      (二)成鱼养殖
      1、精养池塘
      目前,我省精养池塘养鱼的养殖模式大都以80:20模式为主,还有一些常规鱼类的混养模式。酵素菌生物有机鱼肥应用于不同池塘的养殖模式,其使用方法大致相同,具体如下:
      ⑴在春季水温升至10℃以上,鱼开口摄食时,即可施用,首次用量8-10公斤/亩;
      ⑵水温10-20℃,每次亩施5-8公斤。其中80:20模式5-6公斤/亩·次、常规混养模式6-8公斤/亩·次,每月2-3次;
      ⑶水温20℃以上,80:20模式每月3-4次,每次亩施5-8公斤、常规模式每月4-5次,每次亩施6-8公斤/亩·次。80:20模式下施用酵素菌生物有机鱼肥,一般不需要再施其他肥料;常规混养模式下应用酵素菌生物有机鱼肥时,也可辅施一些有机肥或化肥。
      (4)根据水体的肥度,适时调整施肥量。
      2、大水面
      大水面通常指湖泊、水库等可养水体。由于大水面水域广阔,阳光充足,承雨面积大,地表径流带入养份,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因此,大水体传统增养殖模式一般以花白鲢等滤食鱼为主。现养殖者普遍追求高产,大量投入化肥养鱼,加速水体富营养化,已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鱼病频发,鱼的品质下降。目前,我国各地大都制定政策,限制或禁止使用化肥入湖入库。酵素菌生物有机鱼肥作为一种微生态制品,能够修复或维护大水面良好环境,依然保持较高的鱼产力。施用酵素菌鱼肥养殖的大水体中的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Ⅱ-Ⅲ类水质标准(中科院水生态工程研究所检测2006.5-2007.8)。所养鱼的体型、体色、口感与天然增殖的鱼无异,品质优良。
      大水面施肥量的确定:遵循“少量多次、少施勤施”的原则。以5公斤/亩次为标准,视水体肥瘦程度、鱼体规格与数量等情况,适量增减,保持透明度40-60厘米为宜。
      三、酵素菌生物有机鱼肥施用注意事项
      施用酵素菌鱼肥应做到“三看”施肥,即看水、看鱼、看天气。⑴选择晴天上午10时左右施肥为宜;⑵池塘施用时宜化水浸泡半小时后均匀泼洒;⑶精养鱼池可全池泼洒,大水面应选择库湾或湖汊等浅水区集中施用,上游多施;⑷施用时间宜早,最好在鱼病高发期前,即3、4月份水温10℃以上即可施用,充分发挥酵素菌先入为主,预防疾病的作用;⑸水质清瘦、底质贫瘠的水域前几次施用适当加大用量;⑹如发生鱼病应先治病,待药效消失后再施肥,以恢复生态,巩固疗效;⑺水中吃食鱼多时,应先投饲,后施肥;⑻随着载鱼量的增加,施肥量随之增加。

    50

    主题

    4

    听众

    251

    积分

    二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 TA的每日心情
    求交友
    2017-2-13 09:20
  • 签到天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帖子
    201
    精华
    1
    经验
    251 点
    金币
    12070 元
    注册时间
    2015-3-2
    沙发
    发表于 2016-10-10 10:20:48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楼主,能多分几层发吗?这样看太累了
    在线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吃透酸碱度,让你鱼虾养殖效益翻番
    2018中国水产动保产业年会
    10种常见淡水鱼细菌性疾病特征
    下血本还降不了氨氮亚硝盐?
    虾苗选到迷茫?你最需要这些实用技巧
    2017年冬将现极寒?别担心!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