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0
- UID
- 1348
- 积分
- 2516
- 主题
- 153
- 帖子
- 975
- 精华
- 3
- 经验
- 2516 点
- 金币
- -6695 元
- 注册时间
- 2011-2-25
   
TA的每日心情 | 死哪去了 2013-9-3 08:27 |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 帖子
- 975
- 精华
- 3
- 经验
- 2516 点
- 金币
- -6695 元
- 注册时间
- 2011-2-25
|
本帖最后由 L.C 于 2011-9-27 09:27 编辑
今年早造对虾养殖成功率低,有沿岸水质较差、种苗质量问题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人为因素。晚造放养同样存在由于时间紧,易忽视池塘消毒、晚造虾苗品质不佳所带来的风险。
文/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吴琴瑟
今年早造对虾养殖成功率低,有的连续多次排塘失败的沉重教训。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原因,如沿岸水质较差、种苗质量问题等。也有主观的人为因素,例如未把握好养殖季节和养殖技术等原因。然而,对失败的原因,往往缺少全面总结教训。
一、对虾难养的原因
1、环境污染
1.1沿岸水域富营养化日益严重;因为大规模养虾有30余年,由于养殖废水的排放,使沿岸水域水质明显下降。
1.2池塘及排灌系统的污染;多年多造养虾,清污不彻底,是病原的滋生地,各种病原容易入侵。
2、种苗质量下降
优质亲虾没有保证,亲虾及育苗的营养不能满足。有的育苗场追求最大利润化,缺少养虾一盘棋思想,高质量的饵料少用,使虾苗质量差,影响到养成成活率。
3、人为的因素
放苗季节不合适、放苗密度过大、饲料质量、养殖技术等问题。
4、预防疾病措施不得力
在养殖中没有控制好虾池水质,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疾病。使病原体大量繁殖,虾病发生难于控制,遭受严重损失。
二、养殖晚造虾主要技术措施
我们分析了当对虾养殖问题所在之后,应吸取教训,在养殖对虾过程中,选好虾苗,紧紧抓住控制水质和预防疾病等工作,使对虾养殖获得成功。具体措施分述如下:
1、严格做好清污消毒
对虾疾病的发生,许多病原是来自池塘消毒不彻底引起的,尤其晚造放养时间紧,为了赶时间,更容易勿视这一重要环节。池底及周围的进水沟渠淤积的淤泥,蕴藏大量的病原,它是对虾疾病的滋生地。一定要清除彻底,这些淤泥不能堆放在堤池边,防止雨水将病原带入池内。然后经过5天以上太阳暴晒后,进少量水用高浓度的生石灰和含氯的消毒剂,杀死细菌和病毒等致病的病原,再引入清净的水源,必要再消毒养虾成功就有保障。
2、放苗前充分培养好生物饵料
当前虾病较严重,施肥繁殖饵料生物,不仅是提供对虾养殖前期的生物饵料,也是提高成活率和防治对虾疾病的最重要环节。水中优良的浮游藻类和有益的微生物种群,以及繁殖浮游动物,是虾苗入池的优良活饵料、能促进对虾苗健康生长,净化水质、抑制有害菌的繁殖生长,减少对虾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试验证明:角毛硅藻对弧菌有抑制效果,特别是对致病力强的副溶弧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在放虾苗前及放虾苗后,保持虾池水质较肥沃,浮游生物生长旺盛,水色呈绿色、黄绿色或黄褐色的优良好水色,以“嫩、鲜、活、爽”为最佳水质。水中透明度保持25-40cm,这样虾池有丰富的天然饵料生物,虾苗入池后生长快,体质强壮抗病力强。通过微藻生长调控生态,改善虾池的养殖环境以提高对虾抗病能力,是预防虾病的有效措施。
施肥繁殖浮游生物,使用肥料的种类、数量要合适,旧虾池不能施有机肥料。而新建的虾池,可以根据池底土壤和养殖方式的具体情况,可适当使用一些有机肥料。使用有机肥料要经过发酵后方能使用,挂袋施肥,料渣不要入池内,减少池底的污染。施肥量要根据新旧池、底质、养殖方式不同,灵活掌握。肥料氮磷比例要合适,如果使用碳酸氢铵与磷酸氢钾,肥料中氮磷元素比例为7:1为佳,对绿藻、硅藻能理想的繁殖,有利虾苗摄食生长。若氮磷比例10:1会使绿藻大量繁殖。
正常的情况下,用上述的方法施肥,藻类都能繁殖起来。但是,遇到阴天阳光弱,藻类难于繁殖,要用一些养殖专用肥料,如单细胞藻类生长素或肥水师傅等之类,无机复合专用肥或有机复合专用肥。必要时施一些微生物制剂,有利浮游植物生长。
实践证明养殖南美白对虾全过程,保持良好水色,使水中有丰富的浮游生物,不管是初期、中期或后期,控制合适的水质,对虾生长快,体色好,大小均匀,不易得病,能获得高产。
3、挑选好健壮虾苗、药浴后入池
不少养殖者认为养虾成功,虾苗质量占七成。说明选好虾苗的重要性。事实证明:有优质健康的虾苗、做好水质和饲养管理,便容易取得理想的养殖效果。如果虾苗质量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晚造虾苗亲虾经过多批产卵,虾苗质量不及头批虾苗。因此挑选虾苗更显得重要,到良种场或规模大、技术力量强、信誉好的虾苗场购买。详细挑选,肉眼观察结合检疫,肉眼观察的重点是;
3.1池内虾苗密度较大,成活率高、虾苗大小较均匀,全长1.0厘米左右。
3.2虾苗肥壮、头大体较长、体色半透明、形态完整无畸形,池底虾苗密度较大、未发现死苗。池水、池壁、池底较清洁。
3.3虾苗全身洁净,腹节肌肉饱满、透明、外表清亮,全身褐黑色星状分布均匀。
肠道充满食物、肠道直,肝脏和消化道无混浊。虾苗活泼、逆水游泳能力强,有弹跳能力并很快伏在瓢壁或底部。
3.4虾苗直接放入淡水中十分钟后,成活率高者为好苗。
3.5耐干力较强干者为好苗。可用毛巾放入水海中取出后拧干,将虾苗包起来,10分钟后取出虾苗,放入准备放养池的海水中,成活率高者为好苗。如果未达到以上要求者,为不理想的虾苗。
因此,要认真挑选健康的、质量好的虾苗,千万不要贪便宜的虾苗,质优的虾苗是成功的保证。为了确保购到健康虾苗,要预先做病毒检查。要堵绝病害带入养虾池,虾苗入池前,要用蛋氨酸碘(有效碘0.3ppm)药浴20-30分钟。也可用聚维酮碘药浴20-30分钟,用药的浓度见说明书。
放虾苗密度要适宜,要因地、因池具体情况而定。放养密度与对虾生长速度有密切相关。密度适宜、养殖环境好,生长快不易得病,成功率高,可以养殖大规格的对虾,售价高,又可降低饲料成本,利润高、收益大,要高产更要高经济效益。通常情况下,精养的高位池每亩放虾苗8-10万尾。半精虾池每亩放虾苗3-5万尾。混养虾池每亩放虾苗1-3万尾。如果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可以酌情多放一些虾苗,应尽量做到宜疏不宜密。从提高成活率来获得高产,绝不能以密度来保产量。
4、加强增氧 确保良好水质
养虾初期往往产生一个误解,认为虾个体小,需要氧气少,不会缺氧,虾池也不用增氧。实际上增氧机增氧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但可提供水中充足氧气,而且增氧后可驱除、氧化分解水中生物排泄物及残饵,保持良好的水质。
水中致病菌,多数是厌氧菌,水中、水底有充足氧气,使虾池内有害的细菌生长受到抑制,促使对虾健康生长。同时充氧,增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其生长,使水质、水色趋于稳定。因此,要重视养虾早期充氧的作用。
早期养虾池水深宜浅,一般保持在1.2米左右为佳。但是,中后期北风起,要尽量加深水位,最好控制在水深2米左右,水温稳定有利对虾生长。增氧机可采用水车式为主,适当配置射流式增氧机,形成立体增氧,效果会更为理想。保持虾池底部有充足氧气,可以防止底层缺氧或对虾偷死病发生。
在养虾全过程要勤观测水质因子,暴雨后要及时调节pH值。养殖中后期要防止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出现异常,千方百计要调控水质在对虾生长最适宜范围内,是养虾成功的重要前题。
5、质优量宜喂料
要养好虾使用优质的饲料是很关键,因为饲料是对虾生长的物质基础,优质的人工配合饲料, 是养虾成功的重要保证。当前对虾饲料厂多、品牌多,谁都宣传自家的饲料最好,使虾农真假难分。较可靠的办法,是到名牌厂家去购买,减少受骗上当。质量差的配合饲料,营养不能满足虾苗生长的要求,而且质量差的饲料容易溶解到水中,对虾摄食后吸收、利用少、粪便多,容易污染败坏水质、底质。到养虾中、后期水质难控制,容易发生虾病。
放苗前培养好基础饵料生物,是养虾成功的重要保证。但是,高密度精养虾池对虾苗密度大,水中浮游生物量不能满足对虾虾生长的需要,主要依赖人工饲料为生。如果虾苗较长时间处营养不足或饥饿状况,对虾体质弱,对外界抵抗力差,易得病。但是如何准确确定投饲料时间,也是一个难题,一般来说,半精养虾池水色好天然饵料丰富,可以放虾苗后较长时间投喂人工饲料。精养虾池虾苗数量多,虾苗入池后要及时投饲料。
准确确定投饲料时间,要在每个养虾池,设置两个以上的饵料台,放养虾苗数天后,在饵料台投放少量人工饲料,投喂后要勤检查。若虾苗上饵料台有摄食饲料,就应该投喂人工饵料。在投喂饵料由少逐渐增多,投料后1.5-2小时左右,要检查摄食情况,视摄食强度、摄食量,才能准确确定投饲料量增减。在投喂人工饲料时,为了增加刚入池的虾苗营养,提高虾苗摄食饲料的适口性,使虾苗有强壮体质,可选用粗虾片或O号虾料粉碎后,拌入鱼粉和鸭蛋,蒸成蛋糕。用20目筛绢网洗滤后投喂,尽量沿池边均匀泼洒,初时每天喂2次,投喂3-5天后,再选用0号或1号虾料投喂,以后随虾苗的生长,选用合适的颗粒大小的饲料。
对虾养殖正常情况下,每天分4次投饲料,早晚投饲料量占全天的60-65%。准确的投饲料量,要密切观察对虾的密度、个体大小、水质、气候、对虾健康等情况,灵活调整。通常情况下水质良好,水温28-32℃、是对虾摄食最高峰,要适量多投,水温33℃以上或20℃以下要降低投饲料量。水温16℃基本上停止摄食。刮风、下暴雨或水质不良时要不投或少投。
6、要做好预防对虾疾病
在对虾养殖中一定要贯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待对虾有病再治疗已经太迟了。虾苗入池后若水色、水质不理想,对虾摄食量偏低,要在虾池泼洒芽孢杆菌或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必要时要在池中泼洒解毒应激灵,或者在饲料中拌入VC、微生态制剂等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在养殖中后期也要定时或不定时,施一些微生态制剂改良水质、底质改良剂防止对虾疾病的发生。
在养殖中期以后,要加强管养、巡池、加强增氧、做好吸底清污、换水等管养工作,同时要仔细观察水色、水质、水温,对虾摄食和活动状态。控制水色、底质稳定,防止水色大的波动,是养成成功的重要保证,若有异常现象要查原因,想办法及时解决。避免带来不必要损失。若虾病出现,要详细检查,对症下药。防止乱投医滥用药,带第二次污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