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1-20 09:36 编辑
第一节 环境 一,环境
1. 环境的定义 围绕着某一有生命主体的外部世界称之为环境. 相对于人这一主体而言的外部世界,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指出;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等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2. 生物圈 生物圈可定义为地球上所有生物体的总和,也可定义为由生活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层(岩石圈的附属层)界面上的生物所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圈层. 根据生物分布幅度,生物圈上界可达海平面以上10km,下界达海平面以下12km.也就是说,在地球表面包裹了22km厚的一层生物圈.在这个广阔的自然界里,最活跃的是生物. 生活在生物圈某区域范围内某生物物种的所有个体总和被称为种群.在此范围内所有种群之和被称为群落.对某一确定种群来说,只能生活在变动幅度不大的环境条件下,但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在相差悬殊的环境条件下各自生活. 在考虑一个实际的环境系统时,自然环境和生物圈还是一个过于巨大的系统.比这更小的环境系统依次是区域环境,生境,小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3. 区域环境 组成生物圈的各圈层是不均匀的,在物质的组成和分布方面有着很大差异,形成了彼此可相区别的各种各样区域,即为区域环境. 区域环境如湖,河,江海,沙漠,山地,平原以及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等,都有各自突出的自然环境景观. 不同区域环境中生存着与环境相适应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4. 小环境和微环境 指的是生物个体所占据生境的一个特定范围. 例如:居室是人们生活的小环境;根系表面的土壤环境,即为根系环境;叶片表面附近的大气环境及随温度,湿度变化所形成的小气候或微气候,就是植物的小环境. 微生物形体微小,其所处生境被称为微环境.
二,环境污染 1.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生态平衡破坏以至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情况. 环境污染——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在原先处于正常状况的环境中附加了物质,能量或生物体,其数量或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变差,并对人们的健康或环境中某些有价值物质产生有害影响者. 自然原因即是指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地震,有机物的腐烂等.以火山爆发为例,活动性火山喷发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硫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盐等,严重污染了当地的区域环境;从一次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中喷出的气溶胶(火山灰)有可能将其影响波及全球.首先,大量火山灰将遮蔽日光,使太阳光(能)反射,转回到宇宙空间,从而影响了那些必需要阳光的地球生物类的生长.另一方面,火山灰在地球表层形成一层薄膜,使地面上的各种形式能量无法散发,这如同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所起的作用一样.再则,大气中到处散满了火山灰,成为水滴的凝结核心,使雨云易于集结,造成某些地区降雨量"前所未有"地增多;由于地球表层进行循环的水量是大体恒定的,局部地区大雨经久,则必然造成另一些地区发生严重的干旱;有的地方大雨,有的地方大旱,这又扰乱了地球表层热能分布平衡状态,造成局部地区热流,另一些地区则产生寒潮.以上这些现象结合起来,就会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破坏农业生产,导致严重歉收.许多环境污染问题如同上述火山爆发情况一样,对于环境的质量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人为原因主要是指人类的生产活动,包括矿石开采和冶炼,化石燃料燃烧,人工合成新物质(如农药,化学<>药品)等.总的来说,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①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过度地向自然索取物质和能量(特别是化石燃料,矿物和木材等); ②在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过程中向环境释放出废物和废能(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和辐射能); ③经济建设(如农村城市化,围湖造田,兴建水坝等)引起对环境干扰; ④人口增殖引起单位时间和空间中人类活动频度增多. 近代,随着人类社会进步,生产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和核污染等.特别在本世纪的50-60年代,污染已成为世界范围的严重社会公害,许多人因患公害病而受苦难或死亡,人们的健康受到环境污染的损害.环境污染已对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 研究证明,目前,一些"自然灾害"常由于人为因素的加入而增强.例如,因人们大量砍伐森林,破坏植被而增加了沙漠化,水土流失和水灾的强度等.
2. 环境污染概念图
3. 环境污染概念公式 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 = 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的冲击破坏 - 包括自净机能在内的自然界动态平衡恢复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