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80
- UID
- 133
- 积分
- 2349
- 主题
- 27
- 帖子
- 737
- 精华
- 8
- 经验
- 2349 点
- 金币
- 3420 元
- 注册时间
- 2010-6-14
 
该用户从未签到 - 帖子
- 737
- 精华
- 8
- 经验
- 2349 点
- 金币
- 3420 元
- 注册时间
- 2010-6-14
|
本帖最后由 海宝 于 2011-6-29 09:23 编辑
价格是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指标。通常在供求都很弱的时候,价格会失真。现在罗非市场就处于价格失真的状态。
在年初,其实市场供求关系都比较弱,存塘和国外订单都不多,但由于内销的支撑所以供方相对强势,低迷的交易量下,粤东的价格被轻易托上6元,但同时其他地方的交易量十分低迷。
后来供求关系逆转了,海南的水灾后补放的罗非几乎是同时到期上市,加工厂订单依旧低迷,海南本身也没有内销的渠道。所以海南的价格被需方轻易打压到地板下。而同时大陆却远没有到达大量供货的时候。
在以上两个互相矛盾的现象中,加工厂其实是相当分化的,估计他们对外的报价差异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国外采购商估计也被吓了一跳。
在6月,部分加工厂的采购价格跌到4.4元的时候依然有工厂收5元的鱼。这说明有些加工厂没有订单,有些加工厂有订单但是不怎么能收到充足的鱼。
现在,所有加工厂很难受;海南养殖户很难受(而且他们多为饲料商所劫持);大陆的养殖户依然相对轻松。
综合以上分析,目前,不管价格是多少,由于整体供求脆弱,价格依然不准确的。我们将迎来7、8、9、10四个月的博弈期。而7、8、9、10的整体罗非供应量在大陆是缓慢增加,在海南是缓慢减少。从整体而言,未来几个月的价格不值得预测,值得讨论的是这罗非真正大量上市的时候,这个产业的价值。
让我猜一猜加工厂今年发生了什么事?(纯粹猜猜,权当娱乐)
1.年初的高罗非出塘价格的确把所有加工厂吓倒了。并且加工厂对今年高罗非原料价格、低罗非供应量有十分充足的预期,甚至有加工厂已经签下了今年的采购合同来避免收不到原料鱼。能收到鱼的冷冻厂在鱼价一路走高的情况下尽量收鱼,可惜市场供应真的不多。
2.老外对报价也有充分的心理预期,他们并不是很意外。加工厂正想办法压低成本迎合老外,并且似乎有人用了旁门左道的方法。
3.海南罗非集中提早上市,价格被加工厂轻易地打了下来。有了价格的空间自然有人想打价格战了,这是“囚徒的博弈”,部分加工厂在一个没有订单的时候发起了对外报价的价格战。战果就是订单更少。其他厂被迫跟进。所谓加工厂亏就是亏在这个时候,亏在他们的前期库存,他们站在高岗上被套牢了,害死他们的就是在少订单的时候依然乱报价抢订单的同行。
4.高库存的加工厂乱了,由于没有订单,开始胡乱对内报采购价格,报个地板价,少量收低价鱼,以期降低库存的平均成本。
5.所有工厂的出口价格失去共识,各自为政,互相开炮。老外乐了,干脆不下中期订单了。
……
分析和预测一下价格的走势(对大部分养殖户意义不大,纯粹是加工厂的责任),
1.短期的罗非价格波容易受到内销价格和加工厂报价的同时影响,内销数量少而稳定对价格的支撑能力不大,其他同时没有刺激价格上扬的心理因素,所以短期价格会保持现在的低位或者惯性缓慢继续下降。
2.中期影响到养殖投料积极性,赶早上市的人减少。并且本来今年投苗时间就受寒潮影响推迟投苗。不论是大陆还是海南,7、8、9上市数量会较往年少。7月起老外有可能会下订单锁定现时的价格。8月价格有可能随着订单的逐渐增加而缓慢上升。但加工厂有可能会继续利用“链球菌”之类的事件渲染市场的恐怖气氛。
3.内销价格依然会在局部地区高企,不同地区的加工厂会出现经营分化,并且受经济的大环境影响,部分加工厂可能盈利、部分加工厂倒闭。9月价格继续上升。并且这时候的价格开始有真正的指导意义。
4.今年10月之后的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内销是否可以在7、8、9月打开市场,形成较往年大的量,这是有机会的,而且机会较大,这是供求因素。第二就是那些卖国求荣的加工厂在7、8、9月接到中期订单价格是否合理,一盘散沙的加工厂会在这时重新形成价格联盟。这是操控因素,所以不好预测。
本年总产量肯定是较往年少的了,价格提高是必然的,但人为压低价格必然损害行业利益,希望淘汰一部分加工厂后情况会改善。
养殖户的操作建议:分散出鱼,寻找内销渠道。
行业建议:加工厂提高收鱼的品质标准,放弃低价订单,保留高价订单;开拓内销市场,消化现有库存。
(部分观点参考了水产前沿文章《罗非鱼跌价:加工厂与养殖者的双输博弈》http://news.fishfirst.cn/?action-viewnews-itemid-4525) |
-
总评分: 经验 + 40
金币 + 4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