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yusuke 于 2012-2-9 16:43 编辑
2011年浙江水产技术推广总继续组织全省11个市、71个县(市、区)开展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工作,并在原有基础上对测报工作方法进行了优化调整,基本做到一个县每个品种每种养殖模式建立3个测报点,全省同一品种每种养殖模式覆盖9个以上点,并去掉太阳鱼、鳜鱼等6个常年发生病害较少的监测品种。调整后全省共设立监测点369个;监测水产养殖品种22个,其中鱼类12种,甲壳类6种,贝类3种,爬行类1种;监测面积为池塘/围塘68663亩,水库5179亩,滩涂4478亩,淡水网箱29604m2,海水网箱388965m3,流水养殖113000m2,温室80615m2。在全省各级水产推广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全年监测任务。现将2011年我省水产养殖病害情况分析如下:
总体病害危害程度有所减少
2011年浙江省监测的22个品种都不同程度发生了病害,病害总数为79种(去年28个监测品种26个发病,共82种病害)。其中病毒性疾病6种,细菌性疾病25种,真菌性疾病2种,寄生虫性疾病12种,其它病害(气候、环境、营养、敌害等因素导致的病害)22种,不明病因12种。与去年相比,除病毒性和其他类疾病数量有所增加外,其余疾病数量都减少或持平;从监测类别上看,除鱼类发病总数有所增加外,甲壳类、爬行类、贝类的发病数都有所减少。
2011年全省水产养殖病害平均发病率6.31%、平均死亡率0.21%,发病率较去年的4.61%有所增加,但死亡率较去年的0.25%有所减少。
病害流行情况与往年相似
2011年浙江省水产养殖病害以生物源性疾病为主,其中又以细菌性疾病为重,与历年的监测结果一致。全省水产养殖品种发病情况总体上呈现逐月增加的趋势,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10月,其中又以6月~9月为发病高峰,8月份病害数、月平均发病率、死亡率均达到最高峰(图1、2、3)。这与6月~9月气温相对较高,病原生物大量繁殖以及残饵和排泄物增多、气候多变、水质易变等因素有关。
图1 浙江省水产养殖月病害数比较图(种)
全年12个月都监测到了病害,甚至在低温季节,也有不少病害发生。其中1月~3月监测到的病害数均在10种以上,且发病率较去年有所提高,这与1月以来全省出现大到暴雪,水温较常年偏低有关,金华、杭州等地因暴雪造成养殖设施损坏,鱼种鱼苗、鳖、珍珠蚌等养殖对象冻伤死亡;温州平阳县南麂、苍南县及洞头县等海域养殖鱼类大量冻死等。另一方面,病原抗低温能力有所增强,且大棚等设施养殖方式的推广,也为冬季病原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图2 浙江省水产养殖月平均发病率比较图(%)
图3 浙江省水产养殖月平均死亡率比较图(%)
部分品种发病仍较严重
虽然今年发病情况整体上较去年减轻,但部分品种的病害程度仍较为严重,如水库养殖鲢鱼、水库养殖草鱼、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等,月平均发病率均在20%以上;大黄鱼、斑点叉尾鮰、七星鲈鱼月平均死亡率在0.50%以上。其中以大黄鱼最为严重,月平均发病率和月平均死亡率分别为23.51%、3.76%,特别是1月份,由于水温过低导致大黄鱼发病率与死亡率高达62.07%、2.64%;8月份,温州苍南测报点大黄鱼发生刺激隐核虫病,造成鱼苗大量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4.75%和40.33%。
除测报点外,一些品种发生病害也较严重。6月份温州瑞安市发现文蛤死亡,面积约为170亩,死亡率为60%;8月份洞头县的美国红鱼春苗出现大量死亡,每口养殖春苗的网箱均死亡2000尾以上。
新的病害不断出现
与上一年相比,2011年新监测到鱼类的竖鳞病、鱼鲺病、罗氏沼虾白尾病、三疣梭子蟹水肿病、三角帆蚌外套膜溃烂等病害。其中罗氏沼虾白尾病我省已有五、六年未监测到过,此次发病面积达800~900亩,涉及养殖场(户)50多家,带病苗种3000~4000万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左右,估算经济损失(减产)900万元以上。部分罗氏沼虾养殖场出现罗氏沼虾生长慢(经过近5个月养殖,平均体重6.8g/尾,平均体长9.1cm)、产量低(每万尾苗产量30多斤)、养殖亏损(每亩亏损3000~4000元)的情况,初步认为可能由新的病毒引起。
下半年一些温室养鳖场出现了一种“软骨病”,病鳖进食少,饲养4~5个月后平均体重只有40余克,背甲及腹甲柔软,指按能凹陷,严重者甚至能将背甲完全折过来,并伴有腹部水肿、脖子粗大、轻压可见鼻孔出血等症状。该病死亡率为20%~30%,严重者可达40%以上,已造成直接损失约150万元,目前发病原因仍在进一步调查研究之中。
另外,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某养殖场黄颡鱼成鱼新发腹水病,病鱼腹部膨大、圆鼓,腹腔积水;某鳖场发生绦虫病,解剖后腹腔内有大量绦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