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马悦 张元兴
二、疫苗与病害控制 病害防治是农业发展进步永恒的挑战和主题。同样,各种病害的爆发必将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大发展接踵而至。规模化高密度养殖过程中,传染性疫病的风险是海水养殖业中最为重大的风险之一。由于各种病原可在水体中高效输送转移,因此在高密度的工厂化和网箱养殖模式下,病原在养殖动物间的传播非常容易。随着海水养殖业的不断稳步发展,各种病害问题日益突出,对养殖的产量及成长造成严重影响。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海水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鱼类的突发性、爆发性疾病频繁发生,鱼类病害已日趋严重,我国的海水养殖平均死亡损失率在30%以上,病害问题已成为海水养殖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之一。今天,针对各种病害的发生,一个全球性关注的挑战已经凸现:随着越来越多抗生素抗性病原体的出现和发展而导致大量药物防治效力的逐渐丧失,抗生素药物等导致的环境污染、水产品的药物残留等负面影响日趋严重,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后抗生素时代。 在欧盟、美国、日本和加拿大,以抗生素为主的化学药物在水产养殖业中已逐渐被禁用和限制使用。其中,根据欧盟食品安全白皮书的规定,欧盟国家禁止使用抗生素药物的养殖水产品进入贸易市场,其贸易壁垒的矛头直指抗生素等药物残留。近几年我国水产品出口因质量安全问题屡受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退回和限制便是例证。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影响人民健康,也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前几年曾披露的淡水鱼使用孔雀绿事件不仅受到国内广泛关注,也使韩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禁止从中国进口淡水鱼。2006年下半年上海市场“多宝鱼药物残留”事件使山东省大菱鲆养殖业数月间损失多达数十亿元,产业受到致命打击。2005年6月《鹿特丹公约》及2006年6月《日本化学物肯定列表》对我国正式生效,这些矛头都直指农业生产中使用违禁农药和抗生素等绿色贸易壁垒。水产品安全和养殖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关注的问题,发展新的符合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病害防治手段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的迫切需求。 在同各种传染病害斗争中,疫苗是人类取得的最为突出的贡献。利用生物技术开发的各种疫苗使人类有更多机会面对挑战,控制和消灭影响全球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大疾病。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商业开发成功弧菌病疫苗以来,以各种鱼类病原的全细胞灭活体为基本形式的灭活疫苗(Killed vaccines)是目前世界各国商业鱼用疫苗的主导产品,为全球的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提供了有力手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新兴产业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导致了抗生素病害控制的应用在欧美等水产养殖发达国家和地区迅速减少和禁用。 作为世界海水养殖强国和大国,挪威在以疫苗接种为主导的养殖鱼类病害防治应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20世纪80年代,挪威的鲑鱼(Salmon)养殖业受病害的影响增长缓慢,每年使用近50吨抗生素却无法有效控制病害,90年代初期,由于抗药病原的大量产生,虽然增加使用抗生素,病害却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病害损失导致鲑鱼产量连续三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滑坡。随后挪威开始广泛采用接种疫苗的病害免疫防治措施,鲑鱼养殖业开始复苏并展现良好发展趋势,产量呈现稳步快速增长。至2002年,其鲑鱼产量已超过60万吨,而抗生素的使用却已基本停止。这一事实充分肯定了免疫防治对鱼类病害的有效控制和对鱼类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为遏制各种环境因素和养殖密度激增等造成的水产养殖病害日趋严重的发展趋势,推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符合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疾病控制策略和手段,接种疫苗已成为世界现代水产养殖业的生产规范。世界范围内这一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策略的发展趋势昭示着抗生素等化学药物防治手段将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以接种疫苗为主的各种免疫防治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尤其是海水养殖业的进程中,抗生素被疫苗取代是不可逆转的市场趋势和历史进程,海水养殖动物疫苗产业应运而生,这是巨大的新产业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