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00
- UID
- 52320
- 积分
- 3768
- 主题
- 333
- 帖子
- 3410
- 精华
- 6
- 经验
- 3768 点
- 金币
- 23045 元
- 注册时间
- 2012-7-2
  
TA的每日心情 | 死哪去了 2013-7-16 01:17 |
---|
签到天数: 2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帖子
- 3410
- 精华
- 6
- 经验
- 3768 点
- 金币
- 23045 元
- 注册时间
- 2012-7-2
|
鳗开口病毒病
【本病特点】现认为由一种DNA病毒引起。病鳗身体暗灰色,口张开朝上,口腔上颚发红,口腔粘膜充血、浮肿,口腔肌肉糜烂,用手轻压头部有血液从口腔流出,严重时下
颌骨断裂,口腔完全失去张闭能力,不能进食和呼吸。头部肌肉出血,严重的肝脏充血肿大,甚至溃疡,脾肾略肿大,有的还出现鳍条充血、蛀鳍或烂鳍症状。该病1982年在我国福建养鳗场首次发现,发病水温25~30℃,发病季节6~10月,7~8月为发病高峰期。该病流行不普遍,可一旦发病,死亡率较高。
【防治方法】
①投喂新鲜饲料,保证饲料中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B6)和无机盐的添加量。
②一旦发病,将鳗鱼转入新池,原池用30毫升/升的福尔马林溶液消毒。
③每25千克饲料添加大蒜素5—10克,每星期投喂2~3次,对预防该病有一定效果。
④发病池可施用聚维酮碘、大黄等药物。
鳗狂游症
【本病特点】病原体为鳗冠状病毒样病毒。发病初期体表无明显症状,病鳗逆水游或成曲线状快速游动,随后头部露出水面,间隔性窜游,食欲减退,几天内大量病鳗集中于排污口或池边死亡。病鳗头吻部、鳃部出现明显肿胀,下颌充血,体表粘液减少,肛门红肿,严重的头尾出现溃烂,肝脏肿胀,肠道暗红。死鳗身体僵硬,头上扬,口张开。该病是欧洲鳗鲡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水温24~30~C,流仃于夏秋高温季节,养殖各阶段均可发生,传染性强,常造成毁灭性死亡。可根据鳗群体症状及病情发展情况加以诊断,如死鳗身体僵硬、头上扬开口等。
【防治方法】
①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以预防为主,尽量使用“冷”性水源,加强水质管理,定期对池水消毒。
②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维生素C及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
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
【本病特点】病原体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病鱼出现缺氧症状,身体失去平衡,应急反应减低,体表变黑、出血,鳃苍白,解剖发现脾肾脏肿大,肝脏上有出血点呈土灰色,脾肾是该病毒的主要感染器官,被感染器官细胞异常肿大和组织坏死。心脏、鳃、消化道和脑也有不同程度病变。水体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该病于1995年首次在我国广东珠江三角洲养殖的鳜鱼中暴发,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可造成严重损失,发病水温25~34~C,最适水温28~30℃。可通过组织病理观察、PCR和核酸原位杂交等方法进行检测。
【防治方法】
①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以预防为主,加强检疫消毒,流行季节应采取隔离或封闭方法,减少病原传播。
②可试用药性温和的中西药物,如大黄、黄连、黄芩、聚维酮碘等。
斑点叉尾鲴病毒病
【本病特点】病原体为斑点叉尾鮰病毒(CCV)。患病斑点叉尾鮰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有的肛门突出,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解剖可见肌肉、肝、 肾、脾有出血区,脾脏肿大,肠灰白色无食物,腹腔有黄色譬挲红色液体。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或头朝上垂直悬浮水中,随后死亡。该病有高度接触传染性,急性型暴发,流行水温25℃以上,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当年鱼苗鱼种,需程3~7天,死亡率可高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该病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暴发流行,我国对斑点叉尾鮰的引进养殖后,也应预防该病的暴发流行。
【防治方法】
①参见草鱼出血病的防治。
②发病季节将水温降低到20℃以下,可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
③可试用黄柏、板蓝根等抗病毒中草药。
高首鲟虹彩病毒病
【本病特点】病原体为高首鲟虹彩病毒(WSIV。患病高首鲟身体瘦弱,停食,病毒主要感染鱼的外表皮、口腔中的粘膜和嗅觉器官的上皮细胞,受感染的细胞肿大变圆、变
性和坏死,但不引起全身性感染。该病1988年在美国首次报道,主要危害高首鲟和俄罗斯白鲟,特别是高首鲟的幼苗,常导致外部继发性寄生虫和细菌感染,死亡率高达95%。可通过组织病理上的嗜中性或嗜碱性上皮细胞异常肿大及超微结构观测来检测。 【防治方法】目前尚未深入研究。
烂鳃病(乌头瘟)
【本病特点】病原体为柱状曲桡杆菌。病鱼鱼体发黑,特别是头部,离群独游,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鳃盖内表面皮肤充血发炎,中间部位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丝上粘液增多,鳃丝肿胀,末端糜烂,严重的软骨外露,并常粘附淤泥。本病常年可见,全国各养殖区都有流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从鱼种到亲鱼都可受害,鲤鱼、鲫鱼、鲢鱼、鳙鱼也可被感染;水温15~C以上开始发生,15~30%间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季节4~10月,7~9月最严重,常与肠炎、赤皮病并发,死亡率高。感染由鱼体与病原菌直接接触引起,特别是鳃受损(被寄生、机械损伤)后更易被感染,带菌鱼和破菌污染的水源及塘泥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塘,鱼种下塘前用1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浸浴10—30分钟,或2%~4%的食盐水浸浴5一10分钟。
②发病季节每月全池泼洒生石灰1次,使pH值保持在8在右(水深l米每亩用10—20千克)。
③发病池塘用含氯消毒剂或季铵盐类消毒剂遍洒消毒。
④全池遍洒五倍子(先磨碎后用开水浸泡),使池水浓度成2~4毫克/升。
⑤每100千克鱼用穿心莲0.5千克(水煮2小时)拌饲料投喂,连喂3~5天。
⑥在遍洒外用药的同时,每100千克鱼每天用磺胺-2,6-二甲氧嘧啶10—20克拌饵投喂,第1天药量加倍。
⑦红霉素粉0.05~0.3毫克/升全池泼洒。
赤皮病
【本病特点】病原菌为荧光假单胞菌。病鱼体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部分或全部鳍条基部充血,鳍的末端腐烂,常烂去一段,有的出现蛀鳍;体表病灶常继发水霉感染,鱼的上下颚和鳃盖部分充血,出现块状红斑;有的鳃盖出现“开天窗”,有的鱼肠道亦充血发炎。该病又称赤皮瘟或擦皮瘟,是草鱼、青鱼的主要疾病之一,鲤鱼、鲫鱼、团头鲂也可感染,全国各养鱼区四季都有流行,以江浙一带最为严重,常与肠炎、烂鳃病并发;传染源是被病原菌污染的水体、工具及带菌鱼。体表被寄生虫寄生受损也常导致感染。镜检菌体并鉴定可确诊该病。
【防治方法】
①预防和治疗同烂鳃病。
②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仔细操作,不要伤及鱼体。
③每10()千克鱼每天用磺胺甲基异噁唑10克或含0.1%
的氟哌酸投喂药饵,连用5~6天。
④每50千克鱼用金樱子嫩根(焙干)150克,金银花j00克,青木香l00克,天葵子50克,碾粉或煎水去渣拌饵投喂,每3天为1个疗程,该法对草鱼赤皮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烂尾病
【本病特点】是草鱼鱼种阶段的一种常见病,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如温和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点状气单胞菌、柱状曲桡杆菌等。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严重时鱼体失去平衡,头部朝下,鱼体与水面垂直;尾部鳞片脱落,发炎,有时继发水霉感染;有的鳍条充血,鳍条末端蛀蚀,鳍间组织破坏,鳍条散开;严重时尾柄肌肉溃烂,甚至尾部烂掉。该病为多发病,只要鱼的尾部受到损伤,鱼体抵抗力下降.水质污浊、水中细菌较多时,就易暴发流行。
【防治方法】同赤皮病。
头白嘴病
【本病特点】病原菌不明,有的称是一种粘球菌。病鱼从吻端到眼球一段的皮肤色素消退变为乳白色,唇似肿胀,张闭失灵,造成呼吸困难,口周围皮肤糜烂,微有絮状物粘附其上;池边观察水面游动的病鱼,可见“白头白嘴”症状,病鱼取出水面,该症状不明显;个别病鱼颅顶充血,出现“红头自嘴”症状;病鱼反应迟钝,漂游下风近岸水面,不久死亡。该病是淡水养殖中夏花培育池中常见的一种严重疾病.青龟、草鱼、鲢鱼、鳙鱼、鲤鱼等鱼苗和夏花鱼种都可发病,尤其是夏花鱼种,一般鱼苗养殖20灭后,如不及时分塘.就易发生该病,发病快,来势猛,死亡率高。该病流行于夏季,5月下旬开始,6月为发病高峰,7月下旬以后少见,我国长江、西江流域常见,以华中、华南地区最为流行。根据症状和流行情况初诊,但应与车轮虫大量寄生时的“白头门嘴”症状相区别,确诊需镜检患处粘液,可见大量滑行的杆菌。
【防治方法】
①同细菌性烂鳃病的预防和治疗。
②鱼苗的放养密度要合理,并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饵料充足并及时分塘。
③取新鲜乌蔹莓捣烂,加硼砂全池泼洒,使池水乌蔹莓浓度为5~7毫克/升,硼砂浓度为1.2~1.5毫克/升,连续使用3~5天;或每100千克鱼种用乌蔹莓干粉0.5千克,拌饵投喂,连用3~5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