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市海渊水产养殖育苗场建于2002年,隶属于乳山市白沙滩建筑工程公司,现有海参育苗水体1.2万立方米,养殖面积660亩,主要从事海参育苗、保苗和养殖。2007年,乳山市海渊水产养殖育苗场被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认定为无公害海参产地,海参产品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水产品。2011年,海参育苗12万斤。 (一)苗种繁育 1、种参人工促熟 以往,作为种参多利用采捕自然界的成参,经过短时无投饵的暂养后进行采卵。近年, 为提早采卵,达到当年能培育出大规格参苗的目的,我们一般采用升温促熟培育种参的措施。其方法是:在暗光条件下,日升温0.5℃,当水温升至15-16℃时,进行恒温饲育,投饵量约为种参鲜体重的5% (干饵重),根据不同温度下的摄饵量进行适当调整。配合饵料的质量与营养成分对促熟效果及性腺的发育程度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所使用的种参促熟饵料是根据海参的营养需求自己加工的。我们自2008年开始进行种参促熟,截至目前,每年促熟的种参性腺指数都能达到10%以上,因此,来采购种参的客户络绎不绝。 2、产卵与孵化 刺参采卵采用升温诱导、阴干和流水刺激法,如果采卵密度过大要及时分池。亲参产卵受精后及时将亲参移出,并用经过砂滤消毒的洁净海水反复洗卵多次。孵化时要连续微量充气,并每半小时人工搅动池水一次,避免出现死角,造成受精卵下沉死亡。孵化密度20-50粒/毫升。 3、幼体培育 当胚胎发育到小耳幼体时要进行选育,选幼后的幼体密度一般控制在0.5 个/毫升。当发育到小耳幼体时,要进行投饵,饵料一般为角毛藻、小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等,以混合投喂效果好。投喂坚持少投勤投的原则,不可一次喂得太多,否则易造成幼体消化不良,引起肠胃疾病。单细胞藻类的适宜投喂量分别为小耳幼体1万细胞/毫升,中耳幼体1.5-2万细胞/毫升,大耳幼体3万细胞/毫升。 在浮游幼体培育期间一般不要倒池,主要靠换水来改善水质。一般每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1/2。为使幼体均匀分布,幼体培育期间微充气。浮游幼体的培育水温20-25 ℃, 一般2-3天用虹吸管清底一次,把池底的残饵、原生动物及幼体的排泄物等清除出来。上浮的幼体应移入池内继续培养。 4、稚参培育 当大耳幼体有10-20%变为樽形幼体时要投放附着基——聚乙烯波纹板,20片∕框。附着基在使用前先要用氢氧化钠(0.5-1%)浸泡1-2天,然后用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洗刷一遍,再用过滤海水冲洗干净,除去药物油污及脏物。在投放附着基之前,要彻底清底一次。附着基投放密度为80片/平方米—90/平方米,成45度斜放。 稚参的饵料为人工配合饵料。体长2 毫米以下,人工配合饵料主要为鼠尾藻粉、螺旋藻粉和经过煮熟过滤的新鲜海泥日投喂量控制在30-40ppm。当体长达2 毫米以上时,每日投喂2次,每次20-30ppm。 (二)创新点 1、引进优良种参,确保苗种质量 为了提高苗种质量,解决由近亲繁殖导致的海参苗种种质退化的问题,同时也为了减少育苗过程中药物的使用,进行生态养殖,为广大的海参养殖户提供健康的苗种,我们通过引进辽东半岛野生优质刺参与本地优质刺参进行杂交,为养殖户提供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确保海参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培养光合细菌,进行生态育苗 目前,主要使用化学药物来控制育苗病害的发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药物防治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比如过度使用抗生素药物不仅使细菌耐药性增加,破坏和干扰养殖环境的正常微生物区系,导致微生物的生态失调,产生二重感染,还使抗生素在生物体内残留、富集,最终将会对人体构成危害。为了尽量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我们在育苗过程中自己培养光合细菌,一是利用光合细菌调节水环境,二是改善幼体肠道内环境,促进饵料的消化,提高幼体自身对病害的抵抗能力,达到少用甚至不用抗生素的目的。 3、强化水质监控,提高海参育苗的科技含量 传统育苗多为经验、直观感觉育苗。由于没有精确可靠的科学数据来判定水质的好坏,水质调控的盲目性很大,也无法进一步上升至理论而普及推广。为了达到科学育苗的目的,我们采用便携式多功能水质分析仪、比色法水质分析器现场检测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式,经常性的监测温度、盐度、PH值、溶解氧、氨氮等多项指标,改变了过去凭经验的盲目性育苗,达到了科学控水的目的,提高了海参育苗的科技含量。 4、加强管理,做到病害早发现早治疗 幼体浮游期间要特别加强饵料的管理,饵料投喂不当或者饵料出现老化,都会造成幼体出现胃萎缩甚至烂胃现象,严重者会出现幼体全部下沉死亡。投饵后的一段时间内,要检查幼体胃的饱满程度,大多数幼体满胃即可。稚参培育期间是桡足类繁殖的旺盛时期,桡足类不但与稚参争夺饵料和生活空间,还能用其发达的口器撕破稚参体表,捕食稚参,造成稚参骨片脱落死亡。因此,在稚参培育期间除了加强砂滤罐的沙滤效果,还要在出水口绑上300-200目(具体目数根据幼体的大小及换水量定)不等的过滤袋,增加过滤效果,减少桡足类对稚参的危害。 5、加强科学研究,探索育苗新模式 近年来,我们在进行传统育苗的同时,与科研院所合作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生产科技含量,扩大生产领域和规模。为了解决海参传统育苗工艺苗种成本高、药物残留大、苗种品质低和育苗废水污染大等问题,我们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借助院所的技术力量共同进行产学研合作,进行刺参苗种池塘生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生产类自然野生苗种,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在我们养殖场设立了实验点,共同进行刺参生态类自然苗种的研究。目前,我们已在实验参池内设置了网箱,网箱内参卵的孵化率可达到65%左右,且孵化出的幼体发育状态良好,生长速度快,为海参育苗提供了新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