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醉里花开 于 2013-7-10 09:31 编辑
我在乳山增养殖基地参与短短21天的实习,时间不长,却让我深深感受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差距,实际养殖环境的复杂性直接导致养殖过程的多变性。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由于我国增养殖规模和技术设施远远比不上国外,这更是为养殖管理增添不少难度。这么看来,我国水产增养殖业的发展依旧任重道远。
理论与实践
养殖车间的环境虽然简陋,但是很干净;增养殖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也很有意思。我这段时间在三疣梭子蟹的养殖车间工作,主要负责换水和投饵。梭子蟹从受精卵经过胚胎发育后主要经过蚤状幼体和大眼幼体期,然后长成幼蟹,待其到二龄阶段便能放流。基地在2013年5月购进正抱卵的母蟹,待其产卵受精,蟹苗孵化后到放流前大约经历17至21天,期间要严格控温,日温差不能高于0.3℃。期间,技术员老师教导我们通过卵色变化判断蟹卵孵化时间,从而更好地调节培育环境,使蟹苗生长最优化。在实习过程中,看着蟹苗从幼体逐渐长成幼蟹,我不仅感受到增养殖的乐趣,也深深体悟到增养殖过程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经过21天的增殖放流实习,我越发觉得自身知识的匮乏,原来有些东西真的是“待到用时方恨少”。比如,在参与三疣梭子蟹的苗种培育时,我才发现实际上的育种过程是如此复杂:蟹苗不同生长阶段生活温度、培育密度、投饵种类与投饵量均不大相同,严格控温控盐等。另外,许多增殖技术需要靠经验判断,这就需要我们平时要努力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比如水色要保持一定的浑浊度,水太清则蟹苗易相互残杀,水太浊则蟹苗的生长会受水质影响;充气技术并不如听起来这般简单,为了让饵料均匀悬浮于水中,充分被蟹苗摄取,充气量与充气速度要循序渐进,充气过快会影响蟹苗生长,过慢则会导致饵料沉底从而引起水质恶化;对于养殖生物病害原因的甄别,还得用心用眼去观察,时刻留意生物的生活状态与活动能力。 我逐渐明白,理论知识并不一定适用于实践,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的实用程度。
三疣梭子蟹投饵
红水母装袋
硬件与软件 一个姓高的技术员告诉我们,设备的落后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养殖生物的产量。增养殖基地并未配备消毒设备、活藻池、活菌池和活饵料池,但这些设施对于养殖生物的增产具有很大影响。目前国内的养殖设施配备与养殖规模脱节,这种现象在国内很普遍,但是国外基本不存在这种情况。而只有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增养殖技术)赶上去,我们才有可能追上国外的增养殖水平。 所以,中国养殖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虽然中国是世界上养殖产量远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之一,但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体现质量。中国对于增养殖产业无疑是重视的,这从每年国家对这方面的投入便可见一斑。但是,目前我国这种增养殖企业公有成分过少,一般由养殖户承包,虽然企业负责国家的放流公益项目,但是很多时候仍会以个体利益为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容易让养殖户对于设备成本的投入难以达到实际增殖所需。
管理与监控
之前曾听老师说过,部分企业为谋取自身利益,在放流前一段时间停止向苗种投饵,结果导致放流后的苗种难以存活。由于没有亲身见证过,我暂不评论。但是,在放流苗种装袋过程中,我发现部分放流蟹苗活动能力不强。据我观察,苗种装袋时偶发偷工减料现象。所以,在管理人员素质和企业监管方面仍有待提高。 另外,我们并未亲身参与放流苗种的验收过程。作为一名资源增殖实习的学生,我认为我们有必要熟悉放流验收的种种规范。而且放流验收过程的不透明、不公开难免引起监管漏洞,大大降低资源增殖放流的效果,甚至诱发腐败现象。
合作与包容
简陋的环境,不仅能磨砺一个人的意志,也能锻炼一个团队的协作能力。仍记得那些日子我们这些实习生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围桌吃饭、第一次踏入车间、第一次打扫房间、第一次投喂饵料、第一次换水……虽然辛苦,但我们在同甘共苦中学会包容,学会谦让,也逐渐感受到团队的凝聚力与责任感。
虽然实习基地附近交通稍显闭塞,生活环境比不上城市的繁华多彩,但却让我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妙感。随着实习时间增加,我越发觉得自己对于这种增养殖生活的留恋,在实践中探寻检验真理,能享受到理论课中“纸上谈兵”无法得到的乐趣。
那些我们在一起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