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90
- UID
- 125
- 积分
- 5324
- 主题
- 904
- 帖子
- 2049
- 精华
- 220
- 经验
- 5324 点
- 金币
- 1698 元
- 注册时间
- 2010-6-13
   
TA的每日心情 | 死哪去了 2013-6-9 11:01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帖子
- 2049
- 精华
- 220
- 经验
- 5324 点
- 金币
- 1698 元
- 注册时间
- 2010-6-13
|
本帖最后由 kook 于 2010-9-5 02:14 编辑
8月26日,大连獐子岛(40.60,-0.41,-1.00%)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2069.SZ,下称“獐子岛”)董事长吴厚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两三年公司的产量将实现倍增,这是公司过去大量投入的收获。
产量的增加无疑将给其营销环节提出诸多新的难题和考验,也是这家素以资源优势著称的养殖企业发展面临的一次大考。
獐子岛最新公布的2010年上半年业绩显示,公司营业收入7.92亿元,同比增长43.11%,净利润为1.7亿元,同比增长321.85%,其中公司掌控鲜活品底播虾夷扇贝80%的市场份额。
营销考验
面对即将倍增的产能,吴厚刚更加看重海参的市场份额,按照他的计划,两年内公司在北京海参市场的份额将达到50%。
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由于北京市场消费量大,是诸多厂家必争之地。2009年,负责北京地区销售的北京獐子岛海产品销售有限公司亏损760多万元,竞争的激烈可见一斑。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吴厚刚透露,从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将扩大自营网络的建设,其中70%用于北京市场。
但对于具体数额,吴厚刚秘而不宣。近几年公司销售费用一直处于增长阶段,2009年公司销售费用9800多万元,2008年为6440万元,2007年是4459万元,3年间该费用的数额已经实现翻一番。
业界预测,如果獐子岛加大自营店建设,公司的营销费用还将继续增加。
相较加盟商,自营店的成本要高很多,但在吴厚刚看来,这样的投入更加有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他解释经销商更加看重自身短期利益,而忽视产品品牌建设等问题。而随着公司未来产能的增加,更加考验品牌实力,需要更加强大的品牌支撑力才能实现销售的同步增长。
公司目前的自营店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销售渠道主要还是加盟方式。
至2010年6月30日,獐子岛国内加盟商已达500余家,主要集中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60多个重点城市。
下一步,公司将按照产品属性进行销售网络的建设。如冻品将主要通过专柜和专卖店形式,鲜活品将通过经销商渠道进行销售,调理食品、即食产品等通过加盟店销售。
此外,公司还进行了国际化战略,规避单一市场风险,5月19日,台湾獐子岛渔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大陆第一家在台投资的水产企业。
至此,公司共拥有美国、加拿大、欧洲、香港、台湾5家海外公司。
产量倍增
据獐子岛介绍,产能的倍增源于生态养殖工程,这一起步于2006年养殖项目,经过4年多的建设和投入,包括海珍品底播增殖产业化基地项目、鲍鱼、马粪海胆筏式养殖产业化项目等。
2008年12月,獐子岛同长海县海洋岛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发海洋岛20万亩深海资源,用于虾夷扇贝底播增殖,并计划每年投入6000万元,用于当地海洋牧场开发建设。
其中有近4亿元的资金来源于上市的募集资金。2006年9月28日,距离大连东北56海里黄海上的宁静小岛獐子岛登陆中小板,IPO募集7亿元。
上市后,獐子岛开始推广“集约化+股份制”即“獐子岛模式”。
至2006年12月,大连市长海县獐子岛镇成立了6个社区沿岸捕捞渔民组合,340条个体船只在獐子岛渔业统一注册并接受公司的统一管理。根据獐子岛镇、獐子岛渔业确权海域管理规定,成立了渔民组合,在公司确权海域内依法生产、按章作业。
在确权的海域进行划区轮流、编组生产,并依据产品种类和生产季节的不同,编定统一的出海、回港及作业时间表,合理开发和规划各组合成员在公司确权海域的生产区域。
吴厚刚曾这样介绍,獐子岛成立至今,经历了吃海、耕海到养海的三次巨变。
吃海就是猎捕自然资源,靠天吃饭;耕海是通过人工设施投入,创造养殖条件,获取渔业产品;养海是一种在保护海洋自然环境、依靠海洋生态、科技创新的前提下,实现海洋生物容量平衡、持续产出,并保护生态安全的一种生态增殖方式。
对于未来,吴厚刚向记者表示,公司的投入重点包括提升资源利用率、装备的竞争力和市场保障率等方面。《证券市场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