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广东海洋大学
院系班级:水产学院海洋生物系海洋科学1111班
通讯地址: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湖光岩东广东海洋大学主水产学院海科1111班(524088)
姓名:罗少蒙
指导老师:栗志民
实习地点: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研究基地
实习时间:2014年4月14日——2014年5月11日
东海岛趣味实习之旅 说起广东湛江东海岛,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是中国第一长滩。在这个有着长长海岸线的著名旅游景区,作为海洋生物系的一名学子,我们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课程实习。整个实习充满了欢笑、泪水和汗水,弥漫着五味杂陈的趣味。
这次课程实习是由海洋生物系的90多位同学共同参与的。2014年4月20号在栗志民等四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驱车前往位于东海岛旅游区内的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研究基地——
基地门口
虾房
贝池和藻池
实验室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基地实习开始前,我们首先参与了一个星期的理论学习,将以前专业较少接触的养殖知识进行了一次快速简略的学习,并带着新鲜接触的知识马上进行了为期三周的生产实训,发现及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取得很好地效果。 在基地安顿下来的第一天,我们根据老师要求,迅速明确了任务分配,这次生物技术实训分为四个部分:鱼、虾、藻的人工培育和贝的人工育苗。每个班都要派一部分人去实习不同的内容。第二天,实习的准备工作陆陆续续展开:刷贝池、刷藻池和刷虾桶。这些工作都很繁重,因为我们要把池里和桶里的附着物和病变的藻类全部清除干净。虾的培育环境尤其严格,我们一整个早上汗水干涸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刷好的育苗桶被无情地判为不合格。苦累、挫败弥漫在我们周围,我感觉这个实习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活儿。
图示:我(彩色上衣)在开始时围观别人刷桶,后来等到自己刷的时候整个人都不淡定了
重新将6个育苗桶刷洗干净后,我们用一定浓度的高锰酸钾淋洗消毒虾桶的四周及池底部,接下来连接好鱼线、气管、气坠、散气石。将桶加塞并关闭排水阀,用外接水管注入淡水至离桶边缘10cm处,注满过滤海水后用200ppm甲醛放到桶里消毒,加甲醛消毒,曝气2~3min使其分布均匀,泡一夜后进行曝气一天。虾的准备工作到此为止,万事开头难。 贝类的准备工作是刷一个长448cm、宽340.5cm、高200cm左右的水泥池子,池子里面都是一些残留的藻类,有一些池子布满了满满的青苔。虽然看着有点恶心,但是男生们都毫不犹豫地爬下去卖力刷池。
图示:班里男生下池清洗
刷完后要对池子用高锰酸钾进行消毒,然后用300目的网注入过滤海水,最后给贝池搭上气石,整个准备工作才算完成。
二、累并快乐着的实习 当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我们开始进入实习的主要内容。在此重点介绍南美白对虾的人工培育和皱肋文蛤的人工育苗。 (一)南美白对虾的人工培育 我们培养的是南美白对虾,虾苗的密度梯度设置为四个梯度个:10万,20万,30万,40万,每天早上8点我们需要测每个桶的虾苗密度,用烧杯在打气的地方取样100ml,用吸管吸取并计数虾苗数,记录,每个桶三个平行取样记录。每4个小时投喂一次饵料。不同的发育时期投喂不同的饲料及量并加投,用不同目的搓料网搓料后投喂。 育苗的过程是艰辛的,我们在为期十七天的实习过程中,一共用了三批虾苗。第一批虾苗,4月24号晚上到,处于无节幼体Ⅰ、Ⅱ期,25号晚上变态为蚤状幼体Ⅰ期,并开始喂食。26号,虾苗计数发现密度异常,大量死亡。分析原因有:1、消毒用的甲醛是过期甲醛,导致水体污染;2、由于天气因素,25号晚上温度较低,又无加热装置,又正好处于由无节幼体向蚤状幼体变态的时间,虾苗更易死亡。第二批虾苗,26号傍晚到,使用没有过期的甲醛,改进设备装置,桶盖上一层膜,以防止被外界污染,安装加热棒,以防止温度过低。27号虾苗计数发现密度再次异常,又有大批虾苗死亡。原因可能是天气因素,昨晚下了阵暴雨,又没安排人值班,温度变化较大。真正原因不确定,令人费解。第三批虾苗,28号下午到,吸取前两次的教训,我们更加细心照料这批虾,我们从无节幼体观察到糠虾幼体Ⅰ期,由于实习时间有限,育虾就到这里结束。
无节幼虫V期
蚤状幼虫I期
糠虾I期
图示:我们每一次都用显微镜观察,并记录虾苗的体长等相关数据
整个育虾的过程真的是累并快乐中。因为虾的培育环境十分严格,对气温的要求也很高。第三批我们所有人都集中精力呵护,就像呵护自己的小孩一样,轮流值班,没日没夜地看着一群小虾苗,最终存活下来了!巨开心!一天晚上值班我熬夜一个通宵看着它们从蚤状幼虫I期变成了蚤状幼虫II期那种激动之情真的无法言喻!
(二)皱肋文蛤的人工育苗 我们贝类的实训材料是皱肋文蛤。皱肋文蛤人工育苗的主要流程有: 1、亲贝促熟培育:亲贝促熟在室外水池中进行,水温为26.2-29.4℃,盐度为26.3-28.7。本次实习材料是直接由老师带回来的暂养了一段时间的亲贝。 2、亲贝催产和孵化:把亲贝捞起来先冲洗一次,在晾干5~6小时,第二日早上高锰酸钾消毒5分钟,捞起冲洗干净高锰酸钾,即可放入池中。催产原理:阴干几个小时后放入冷水中激烈冲洗,在环境突变的情况下,刺激亲贝快速排精、排卵,让精卵在水中相遇、融合、完成受精。受精完成后,要用显微镜观察它们的生长发育情况:受精卵→二细胞期→四细胞期→八细胞期→十六细胞期→三十二细胞期→桑葚期→囊胚期→原肠胚期→担轮幼虫期→D型幼虫。大概持续24小时。下图是受精卵八细胞。
3、生产性幼体培育:往贝池中加入活菌,在投放活菌前3h用过滤海水进行冲洗活化,按照比例往贝池中加入活菌,使之前用甲醛处理过的贝池恢复生态系统。也可当做饵料喂食贝苗。
在培育阶段,每天我们都要进行常规工作: 1、搅藻:手消毒后用玻璃棒快速搅拌玻璃瓶内的藻,顺时针逆时针相间进行,每次3-5min。 2、测贝苗密度、大小以及生长情况: (1)取两个烧杯分别量取贝池两边50mL含贝苗的池水; (2)分别往两个烧杯中放入3滴碘酊,搅拌均匀,静置1min; (3)往废液缸中倒掉30mL水,轻轻摇动烧杯,使烧杯中的贝苗聚集在底部中央。 (4)用胶头滴管分别吸取底部中央的贝苗,尽量把所有贝苗都吸上来。置于凹面载玻片中。 (5)继续轻轻摇动载玻片,聚集贝苗在中间,镜检。 (6)在4倍显微镜下观察贝苗,测量贝苗的壳长,记录所测数据。
图示:实验室内老师在示范指导搅藻和测贝苗密度 在催产后的第三天,由于遮阳布被大风掀开了,而文蛤对光是最敏感的。在阳光下暴晒了一个下午后,我们发现池水颜色变成了黄色,水池的四个角落布满了苍蝇。
急急忙忙打电话给老师,老师亲临现场后,现场汲取底层的贝苗,发现底层贝苗密度大,原来贝苗都吸附在底层了。我们进行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往贝池里面铺满沙子,让贝苗附着。
图示:我们在清洗让贝可以附着的沙子
经过老师的及时抢救,皱肋文蛤总算活过来了,只是还没看到它们长大我们就已经要结束我们的课程实习,让水产养殖专业的同学们接手,到现在还很想念这批我们亲手培育的贝苗呢~
三、寓学于乐的课外实习 实习的任务不是很繁重,但是很繁琐。为了缓解实习的压力,我们经常组队去海边挖文蛤,然后学以致用地把文蛤放进水桶里,注入过滤海水,搭上气石养一两天再放进锅里爆炒做宵夜~这些渔家乐为我们的生活添加了不少的乐趣,为我们这一趟实习也增加了不少的趣味。
图示:我和同学们去挖贝
图示:满载而归的我们
四、点赞水产实习
每天忙着累着乐着,不知不觉就到了实习的尾声。我们这一次学到的只是皮毛,真正的养殖知识我们还没领悟通透,没彻底掌握。通过这次实习,我学会了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学会了认真负责,从中知道了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然后采取积极措施。这次实习我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很荣幸获得了学院优秀评级。我很佩服水产的人儿,他们可以一天到晚蹲位守候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也可以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时而风餐露宿,时而穿洋过海,时而汗水淋漓,时而泪水婆娑。我真心为水产行业点赞,为水产实习点赞,为可敬又可亲的有志于投身于水产行业的人儿点32个赞!
最后以一张基地的全景晚霞图结束~谢谢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