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缘木鱼 于 2019-12-2 09:09 编辑
1992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将大菱鲆引种到国内,因其肉质鲜美,使得大菱鲆成为北方沿海重要的养殖鱼类。但是,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日益增多。其中“红体病”就是一种广泛流行,而且危害严重的大菱鲆疾病。
引起大菱鲆红体的原因大致分为细菌性和病毒性,一些寄生虫的感染也会造成红体。细菌性和病毒性红体的处理方法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如何来区别两种红体的差异并给出处理思路显得尤为关键。 细菌性和病毒性红体的判别 细菌性和病毒性红体均会引起大菱鲆无眼侧皮肤、吻部、鳃盖和鳍部皮下出血发红,二者最大的差异体现在鳃丝上。细菌性红体引起鳃丝变红,而患病毒性红体的大菱鲆鳃丝灰白色,出现贫血的状态。因此鳃丝的颜色成为细菌性和病毒性红体的判别标准,此外,病情严重时,细菌性红体还会导致皮肤溃烂。
细菌性和病毒性红体的防控思路 细菌性红体:引起大菱鲆细菌性红体病的病原为迟钝爱德华氏菌,该病常常会伴随白便等问题,因此这种疾病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器官的病变。鱼体肝肠损伤,免疫力差;饲料消化不好;换水量不足,水质恶化;未消毒的鲜活饵料是此疾病的诱因。
防控思路: 1.定期内服胆汁酸和乐畅,保护肝胆和肠道健康,提高机体免疫力; 2.鲜活饵料使用碘制剂消毒后再投喂; 3.选择优质饲料,投饵高峰期,加大换水量。 鱼体一旦患病,可以尝试以下思路:氟美素+盐酸多西环素+胆汁酸+乐畅,连续使用3-4天,严重的内服同时做药浴处理,胆汁酸+乐畅+多维继续使用4天做巩固性治疗。 病毒性红体:大菱鲆病毒性红体是由虹彩病毒引起的,不干净的鲜活饵料是此种病毒的传染源。一般在10-12月份常发生,低温期进入该疾病的高发期。 防控思路: 1.增强鱼体免疫力,定期使用胆汁酸、幸福100和多维,保护肝胆,提高疾病免疫力,抗病毒。 2.改鲜活饵料为颗粒饲料。 文章转自“水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