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00
- UID
- 61013
- 积分
- 3639
- 主题
- 1628
- 帖子
- 2005
- 精华
- 1
- 经验
- 3639 点
- 金币
- 12893 元
- 注册时间
- 2014-11-11
  
TA的每日心情 | 财源享通 2020-1-13 10:45 |
---|
签到天数: 96 天 [LV.6]常住居民II - 帖子
- 2005
- 精华
- 1
- 经验
- 3639 点
- 金币
- 12893 元
- 注册时间
- 2014-11-11
|
本帖最后由 米来-小米 于 2015-5-20 09:26 编辑
(1)鲤痘疮病(Carp pox)
病原为疱疹病毒(Herpesvirus sp.)。早期病鱼体表出现乳白色小斑点,并覆盖一层很薄的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点的大小和数目逐渐增加、扩大和变厚,其形状及大小各异,直径可从 lcm 左右增大到数厘米,或更大些,厚 1~5mm 左右,严重时可融合成一片。增生物表面初期光滑后来变粗糙并呈玻璃样或蜡样,质地由柔软变成软骨状,较坚硬,颜色为浅乳白色、奶油色,状似痘疮,故名痘疮病。这种增生物一般不能被磨擦掉,但增长到一定程度会自然脱落,接着又在原患部再次出现新的增生物。增生物面积不大时,对病鱼,特别是大鱼,危害不大,不会致死,但如增生物占鱼体的大部分,就严重地影响鱼的正常发育,对骨骼,特别是对脊椎骨的生长影响严重,可发生骨软化。病鱼因生长受到抑制而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病鱼常有脊柱畸形,骨软化,消瘦或生长缓慢。分析软的脊柱,发现灰分、钙和磷均低于正常水平。
主要危害鲤、鲫(Carassius auratus)等。鲤对这种病特别敏感。流行于冬季及早春低温(10~16℃)时。水质肥的池塘、水库和高密度的网箱养殖流行较为普遍,当水温升高后会逐渐自愈。目前在我国上海、湖北、云南、四川等地均有发生。
(2)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hannel catfish virus disease)
病原为斑点叉尾鮰病毒(Channel catfish virus)。病鱼食欲下降,甚至不食,离群独游,反应迟钝;有 20%~50%的病鱼尾向下,头向上,悬浮于水中,出现间隙性的旋转游动,最后沉入水底,衰竭而死。病鱼鳍条基部、腹部和尾柄基部充血、出血,以腹部充出血更为明显;腹部膨大,眼球单侧或双侧性外突;鳃苍白,有的发生出血;部分病鱼可见肛门红肿外突。剖解病鱼见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或淡红色腹水,胃肠道空虚,没有食物,其内充满淡黄色的粘液;心、肝、肾、脾和腹膜等内脏器官发生点状出血;脾脏往往色浅呈红色,肿大,胃膨大,有粘液分泌物。
主要感染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鱼苗和幼鱼,但成鱼也可发生隐性感染,成为带毒者。该病流行水温是 20~30℃,在此温度范围内随水温的升高,发病速度越快,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水温低于 15℃时几乎不发兵。
(3)鲑疱疹病毒病(Herpesvirus salmonis disease)
病原为鲑疱疹病毒(Herpesvirus salmonis)。病鱼体色变黑,食欲减退,眼球突出,眼眶周围出血,鳃苍白。多数病鱼腹部膨大,皮肤和鳍出血。肠内没有食物,腹腔内有腹水,有些鱼的腹水呈红色或胶胨状。鳃上皮细胞肿大,与毛细血管分离,一些细胞脱落,有些鳃出血。肾脏肿大、增生、充血和坏死,从前肾到后肾病变逐渐严重。肠的病变主要发生在后肠,粘膜层坏死脱落,故在垂死鱼的脏门后拖着 1条粗的粘液便。
主要危害虹鳟的鱼苗、鱼种。流行水温为 10℃及 10℃以下。
(4)大菱鲆疱疹病毒病(Herpesvirus scophthalmi disease)
病原为大菱鲆疱疹病毒(Herpesvirus scophthalmi)。被感染的鱼通常肉眼观察不到明显的外部症状,主要表现是厌食、活力下降,躺在水底,头、尾跷起;严重感染的鱼,呼吸困难,对温度、盐度波动敏感,死亡率高。
大菱鲆疱疹病毒通常对宿主有专一性,目前仅在大菱鲆幼鱼上发现有此病毒。
转自新编渔药手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