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80
- UID
- 6434
- 积分
- 94
- 主题
- 163
- 帖子
- 128
- 精华
- 4
- 经验
- 94 点
- 金币
- 397 元
- 注册时间
- 2011-7-21
 
该用户从未签到 - 帖子
- 128
- 精华
- 4
- 经验
- 94 点
- 金币
- 397 元
- 注册时间
- 2011-7-21
|
 选择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之处建造鳅池,池子面积以100平方米~150平方米为宜,最好分成几个小池,以便按规格分池饲养,便于管理和防止疾病传染。一般池深1米~1.2 米,在距池底30厘米处设排水口,同时安装好防逃设施。需要注意的是,冬季需搭建塑料棚,使泥鳅在棚内越冬。放养前应先作好准备工作:放入20厘米厚的肥泥,放养前10天~15天对鳅池进行清整消毒。消毒一周后,加水20厘米~30厘米,放入畜禽粪肥,用量为每平方米0.3千克~0.5千克。再加水40厘米~50厘米,数天后当水色呈黄绿色、透明度为15厘米~25厘米时即可将泥鳅放入。待以上" 万事俱备"后,就该放养泥鳅了。放养时要做到:首先,挑选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游动活泼的放养。 其次,各池中的泥鳅规格要大致相同,可一次放足,也可随收随放,但放养前一定要浸洗消毒(可用2%~4%的食盐水浸洗10分钟~15分钟),密度一般为每立方米水放养泥鳅25千克左右,然后随着放养量的增加及鱼体增重,池水可加深到90厘米左右。强管理应加强对暂养池内泥鳅的饲养管理工作。投饵料泥鳅的食性为杂食性,天然饲料有小型甲壳类、水生昆虫、螺蛳、蚯蚓、动物内脏、藻类、米糠、豆渣、菜叶等,投喂时应注意动、植物饵料的合理搭配,投饵应做到定质、定位、定时、定量,且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可不投喂。施肥料在饲养过程中应注意施肥,一般每隔4天~5天向池水泼撒粪肥一次,用量为每平方米50克~100克,保持水质透明度为15厘米~25厘米。换新水注意加换新水,一般每7天换水2次,每次换30厘米,以防水质恶化,造成泥鳅浮头。防疾病经常巡池,每天清扫食场一次,每10天~15天用漂白粉泼洒,以做好防病工作,严防发病死鳅现象,尽量避免因病死亡。
野生泥鳅苗种的养殖成活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野生泥鳅苗种的养殖成活率偏低,分析原因主要是: 捕捞方法 野生泥鳅苗种是在外收购或捕捞的,其方法多种多样,而又没有按照规范的技术操作,容易造成泥鳅苗种的伤害。 中间过程复杂 泥鳅捕获后,一般都经过长时间的高密度暂养,并筛选和运输,有的还是多次筛选和运输,使泥鳅受伤,还长时间处于不安状态,体表黏液大量外泄,体质十分虚弱。 营养不良 在暂养及筛选运输过程中,一般不喂食,这样长时间的停食,使泥鳅根本没有营养来源,体质明显下降。 放养时间较迟 野生的泥鳅苗种放养一般都比较迟,这是因为泥鳅每年要在 3 月份以后,气温上升才会被农民捕捞起来,因而野生黄鳝不可能一次捕捞,在较长时间内,不断捕捞,暂养累积一定数量后,经筛选再出售。这样时间往往都已在 6 月份甚至 7 月份,气温较高,而这些泥鳅因长时间的暂养、筛选及运输,已是伤痕累累,极易发病死亡。
近距离运输:用支运鱼筐(或运鱼箱)、鳗箱等运输。运鱼筐一般用竹篾编成长方形,数个套叠起来使用。筐的内壁要敷上麻布,以以利于保持水分并避免损伤鱼体,造成死亡。运鱼筐的规格一般为:长80—90cm,宽40--50cm,深20--30cm。每只筐可装成鳅15--20kg。装鱼后4—5只筐上下套叠起来,上面加一个稍浅的盛冰筐,放进用麻布包好的碎冰140--15kg,然后用绳子捆紧,即可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