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5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特淡水鱼类] 斑点叉尾鮰变色原理及解决办法

[复制链接]

186

主题

26

听众

519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 TA的每日心情
    死哪去了
    2014-7-4 16:17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帖子
    1088
    精华
    27
    经验
    5194 点
    金币
    12471 元
    注册时间
    2010-4-23

    版主 社区QQ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7-25 09:20: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斑点叉尾鮰变色是高密度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时是导致养殖成败的关键,无磷鱼的体色问题考验着一个饲料中配方技术、原理品控及养殖管理的方方面面。

    文/图 福建丰泽农牧饲料有限公司 李文辉

    近来很多养殖户反映所养殖鱼变色问题,从品种来看,从无鳞鱼类(斑点叉尾鮰、黄颡鱼等)扩展到有鳞鱼类(青鱼、鲫鱼、鲤鱼、草鱼等);从变色方式来看,情况也很复杂,如斑点叉尾鮰的体色变白、变花、变黑的问题;黄颡鱼的变白、变黑、变香蕉黄等问题;青鱼发白;草鱼变成金黄色;甚至普通罗非鱼变成类似“彩虹鲷”。变色鱼生长速度、饲料系数往往正常,但是鱼的卖相很差,很多鱼不得不打折卖出去,极大地影响了盈利。

    斑点叉尾鮰的切片也出现肉质有变红、变黄、变白、变花等情况。

    1 鱼类体色调控原理

    鱼类的体色主由要色素细胞的多寡及分布来决定,鱼类有四种色素细胞,分别为黑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及虹彩细胞,分别分泌黑色素、红色素、黄色素、鸟嘌呤及其它嘌呤。鱼类体色就是由这四种色素细胞的聚集及分散来显示的。

    调控鱼体色素细胞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与旁分泌系统有交互作用,旁分泌相对长期调控,神经内分泌快速调控。神经内分泌系统主要指神经及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中,肾上腺素促使色素的聚集,而乙酰胆碱促使色素分散。激素调节中,垂体分泌的MCH促使色素的聚集,垂体分泌的MSH促使细胞的分散。鱼体、环境、饲料等多方面因子会影响到神经内分泌和旁分泌系统工程的调控作用,从而影响激素和酶的分泌,进而导致养殖鱼体色变化。

    斑点叉尾鮰作为无鳞鱼,变色是高密度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时是导致养殖成败的关键,无磷鱼的体色问题考验着一个饲料中配方技术、原理品控及养殖管理的方方面面。由于调控体色都在几天内可见效果,因此,体色调控主要是神经、内分泌的快速调节。

    水产前沿网


    2 导致斑点叉尾鮰变色的因素

    2.1 配方的因素
    3.1.1饲料中营养物质的缺乏,如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等,饲料中脂肪促进叶黄素吸收,VA、VE、EPA、DHA、氨基酸和磷脂是肪止鱼体色异常的物质基础;动物性蛋白不足,斑点叉尾鮰属于杂食性鱼类,需要一定的动物蛋白来平衡营养需求。动物蛋白最好在总蛋白用量的10%以上;饲料中总盐份含量可能影响到鱼体的渗透压,从而影响到鱼体色;饲料中油脂总量不足,从而影响到鱼体对饲料色素的吸收,以及色素在鱼体色素细胞中的沉积量。

    2.1.2矿物质元素可能影响到色素的代谢,从而影响养殖鱼体体色。斑点叉尾鮰的矿物质营养需求:锌200ppm;硒0.25ppm;铁30ppm;铜 5ppm;碘1-5ppm;钴0.05ppm;锰2.5ppm;钙0.45%;磷0.25%。

    2.1.3 斑点叉尾鮰维生素缺乏症。
    VB1缺乏:体变黑,死亡;VB2缺乏:体粗短;VB6缺乏:痉挛、神经紊乱、死亡率增加,体绿蓝;泛酸缺乏:鳃变硬,死亡率增加,颌须鳍条易折断;VH缺乏:皮肤色素消失,贫血;VE缺乏:脂肪肝、贫血、色素消失;维生素K缺乏:皮肤出血。

    2.1.4 必需氨基酸适量和平衡影响到鱼的生长、饲料系数和健康,必定影响到鱼的体色问题,斑点叉尾鮰的氨基酸的需求量如表1所示:

    表1   斑点叉尾鮰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占饲料蛋白%)
    水产前沿网


    2.2 品控的因素
    2.2.1 防止饲料重金属超标,一些重金属元素具有强氧化性,促使脂肪过氧化,产生自由基,破坏鱼体的细胞膜功能,影响色素的沉积与分面。
    2.2.2 饲料被氧化,油脂氧化副产物通常含有自由基,可以破坏色素的共轭双键的稳定性,从而破坏色素的结构。
    2.2.3 霉菌,像黄曲霉毒素影响到肝脏的功能,使神经激素调节紊乱,最终影响到色素的沉积。
    2.2.4 加工过程控制不当,促使色素破坏,产生了有毒有害物质,影响色鱼体健康,也会使鱼体变色。
    2.2.5 饲料中抗生素、药物及原料掺假等。长时间的抗生素及药物能影响鱼的肝功能,影响神经及激素调节。

    2.3 环境因素
    光照、水深、水色、疾病、噪声、高密度养殖等都会影响鱼的旁分泌、神经及激素,从而影响鱼的体色调控。

    3 斑点叉尾鮰变色解决思路

    3.1 配方及品控方面

    3.1.1调整配方结构,使配方合理,适合鱼的营养需求。
    3.1.2大配方调整的同时,小配方也要调整(预混料配方),做到全配方的优化协调。小配方主要是增加VC、VA、VE等,促使鱼体内氧化因子及自由基的清除,并增强鱼的抗应激能力。
    3.1.3使用优质新鲜的原材料、加强品控,生产及操作控制,减少营养因子的损失,防止原料发霉、氧化及变质。
    3.1.4适当增加优质的鱼油或豆油,因为色素的沉积量需要一定的油脂(色素是亲油的),添加适量的磷脂、氯化胆碱、甜菜碱等,促进肝脏中脂肪代谢,防止鱼的脂肪肝。

    表2   斑点叉尾鮰膨化料调整配方
    水产前沿网

    3.2 环境及管理方面

    3.2.1 适当的养殖密度,斑点叉尾放养密度不宜过高,一般应在3000尾/亩以内,放养密度过大,使鱼的应激增加影响鱼的体色
    3.2.2 适当的疾病预防,斑点叉尾鮰变色,往往与鱼的体质、疾病有关,预防疾病,减少鱼变色的可能性。
    3.2.3良好的养殖环境。包括水质的理化因子、水色、光照、噪音等,良好的水质和管理,提供一个稳定适宜的环境,有利于正常体色的维持。

    4 解决实例

    笔者跟踪了漳州一家小型膨化料生产厂家,厂家有两条双螺杆膨化料生产线,生产的膨化料过80目超微粉碎。2007-2008年高峰时膨化料月产销量能达到200吨满负荷生产,因为叉尾、淡水石斑的变色问题,饲料销量下降。

    调查其客户,不论斑点叉尾鮰规模大小,均普遍存在有大量的变白的现象,有的变成了红色、身体侧线两侧变黄。笔者初步判断是饲料的原因,并调阅了该厂的配方,发现配方结构不合理:次粉使用量达到35%,必然增加鱼的肝脏负荷,使用了5%的米糠,使用了1%的罗非鱼油,使用的国产鱼粉也没有化验氨基酸指标。

    斑点叉尾鮰是无鳞鱼,饲料配方不可能定位太高,新配方中建议使用一部分面粉,大幅度降低次粉的总用量,释放配方空间。原配方中的米糠含近20%的不饱和脂肪酸,易酸败。新配方上面剔除了米糠,另外,罗非鱼油由于加工及原料的问题,过氧化值及酸价必定高,也会影响体色,调整的配方用豆油和新鲜罗非鱼油替代。配方上面有严格的成本控制,基于此,添加了统糠及膨润土作为填充料。

    新的配方思路上面用填充料做为未来新配方的调整蓄水池,配方较化时可减少填充料的添加,配方水平调低时可适当降低豆粕的使用量,增加菜粕使用量、减少填充料。

    该配方所使用的原材料主要风险就在菜粕和国产鱼粉的质量掌控上,风险相对集中,原因好查明,如果优化配方,可搭配使用进口加拿大双低菜粕,从而配方调整上面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原因简单。

    调整配方后,成鱼膨化料投喂一般在3天内使斑点叉尾鮰体色完全恢复正常,而且体色呈现效果是成鱼料好于中鱼料,中鱼料好于小鱼料。
    有的客户使用成鱼料喂养小鱼,体色在2至3天内恢复正常,而使用小鱼料,体色不佳,因此,我们几乎可判断是该浙江鱼粉问题。通过进一步调整,剔除劣小鱼料、中鱼料配方中劣质国产鱼粉,配方中没有动物蛋白,不同规格的斑点叉尾鮰体色也完全正常。


    表3   化验某浙江鱼粉的氨基酸指标
    水产前沿网

    5 讨论

    5.1 斑点叉尾鮰的体色问题应该看成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要从配方、品控和养殖管理及环节上面综合考虑。配方及品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由于斑点叉尾鮰并非高档鱼,变色问题解决的方向应该是简单、可靠、低成本,如果不能做到这些,解决方案是无效的。
    5.2 营养上面,油脂的氧化是重中之重,对于油脂氧化难以控制的罗非鱼油、米糠最好不要使用。
    5.3 配方上面不可控的原料品质最好限定在一至二种,从而确立配方调整方向,原因好查明。
    5.4 玉米、DDGS不能在斑点叉尾鮰配方中出现,这些原因含有叶黄素,且霉菌易超标。
    5.5 预混料的小配方要做微调,配合好大配方。
    5.6 动物蛋白要化验氨基酸指标,它是影响斑点叉尾鮰体色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此,肉粉、肉骨粉最好不要在斑点叉尾鮰饲料配方中使用。
    5.7 挥发性盐基氮影响体色,少使用挥发性盐基氮高的鱼粉、发酵类原料。
    5.8 上述配方基于较差的膨化设备、较低的配方成本、优质鱼粉缺乏的情况下所作的配方,因此,该配方有较大的调整与优化空间,其它饲料厂家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调整,找到更适合的配方。

    6 致谢
    笔者得到了恒兴集团技术副总监张海涛博士、粤海集团水产首席配方师张璐博士、资深配方师唐义武先生、海大集团研发中心李宝圣硕士、高龙集团首席配方师张小森的指点,在此深表感谢!
    水产前沿 www.fishfirst.cn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吃透酸碱度,让你鱼虾养殖效益翻番
    2018中国水产动保产业年会
    10种常见淡水鱼细菌性疾病特征
    下血本还降不了氨氮亚硝盐?
    虾苗选到迷茫?你最需要这些实用技巧
    2017年冬将现极寒?别担心!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