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00
- UID
- 935
- 积分
- 20185
- 主题
- 1143
- 帖子
- 5112
- 精华
- 21
- 经验
- 20185 点
- 金币
- 14841 元
- 注册时间
- 2010-12-27
  
TA的每日心情 | 死哪去了 2014-10-22 08:04 |
---|
签到天数: 17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帖子
- 5112
- 精华
- 21
- 经验
- 20185 点
- 金币
- 14841 元
- 注册时间
- 2010-12-27
|
大多水产养殖者已认识到水产动物疾病主要是在养殖动物与水环境不协调的情况下,由病原体引起的。但在现实生产中,大多养殖者还只是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往往片面地把水生动物当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对象,而忽视了水体生态环境、池塘管理技术等重要的疾病影响因素。
根据长期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学者们已精辟总结出水产“八字精养法”—“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字精养法”系统总结了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技术要素和管理要求。这套系统是水产养殖的有机整体,八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缺一不可。从这八个方面的平衡着手,能够更全面、更彻底地控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
一水, 水是养殖动物的生活环境,是“八字精养法”的首要因素。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有很大不同,鱼虾等水生动物终生生活在水中,摄食、排泄、生长、繁殖等生理活动都在水中完成,养殖动物和水体中的其它生物和非生物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水生生态系统。所以,研究水产动物病害,应把整个水生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水生生态系统中一般包括生产者(水生植物等)、消费者(水生动物等)、分解者(微生物等)和非生物环境四部分。自然条件下的水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良好,四者之间保持动态平衡。而在养殖生产中,往往养殖水生动物量超过环境容纳量。这种做法,人为地打破了自然水生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因此,若想达到增产目的,又保持生态平衡,必须做出相应的技术调整。若调整不到位,平衡被长期破坏,水生动物发病是不可避免的。
1. 养殖场的建造要符合防病要求。 建场前要对选址的土质、水源、水质、气象等多方面的条件进行综合调查,在各方面条件都符合养殖要求时才可建场,其中的水源及水质尤其重要。为了预防疾病,要特别注意设计进排水系统,应配备蓄水池、沙滤池等水质处理设施。目前养虾业疾病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与养殖场的规划建造不合理有关,如进排水渠不分是造成病原体的交叉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池塘养殖用水要适合动物的生长。养殖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养殖动物的健康。首先要选择良好的水源,避免酸、碱或被工业污染的水源;其次要在养殖过程中对水质进行管理,使水质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
2种, 指养殖对象。作为养殖对象的水产种苗,应该是健康活力强、不带病毒和细菌等病原、生长性能良好的品种。若种苗本身带有病原或生长性能不佳,抵抗力差,养殖过程中发病机率将大大增加。
鱼虾苗种下塘前,应进行严格检疫,并用药浴方式杀灭鱼虾体表的病原体。如发现苗种被致病菌或病毒感染,应对病体进行无害化深埋或其它处理方式,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3. 饵 — 指人工饲料或鲜活饵料。要选择卫生、适口性好、营养丰富均衡、转化率高的饲料。饲料营养缺乏或营养不平衡,容易引发营养性疾病。饲料适口性差,会产生大量残饵,既污染养殖水体,又降低了转化率,增大养殖成本。
八字精养法原来强调的是提高饵料的营养质量,因为提出八字法的时候“人工全价饲料”还没有问世。目前由于养殖密度大,水体污染大,全价饲料营养过剩,尤其是蛋白质过剩,因此现阶段,应该选择低污染饲料,尤其是不能过分强调蛋白含量水平,而应该注重蛋白质量,以减少氮污染。
4密 — 指放养密度。精养的前提是密度,过去八字精养法中的“密”是要求达到一定的密度才能高产,而目前的养殖中往往是养殖密度过大。在一定的水质条件下,每一个水体都有生物承载量要求,养殖动物的密度必须符合水体生物总载量的限制要求。违背规律地增加水生动物养殖密度,极易造成水生生态系统失衡,引发养殖动物疾病。
5 混 — 指不同品种进行混合养殖。在生态系统允许的前提下,混养相配的养殖品种,可增大生态系统的效率,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盲目混养会适得其反,引起疾病,造成损失。
八字精养法中“混”的目的是充分利用不同食性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而在目前养殖中,混养品种除了上述目的之外,更侧重于作为生态因子引入,以达到整个养殖系统的生态平衡。如“以鱼养水、以水养鳖”,在鳖养殖系统中混养鱼类的目的不仅仅是可以增加多少鱼的产量,更侧重于利用这些混养鱼类把水质控制好,以达到减少水质恶化而引起鳖病发生的目的。
6. 轮 — 指轮养、轮放和间养。养殖动物的健康状况与水生环境(特别是底泥)的关系密切。八字精养法中“轮”原来指的是“轮捕轮放”。当时没有这么多疾病,考虑的不是健康养殖的问题,主要侧重于产量。轮捕轮放的意义在于保持一定的存塘密度或存塘量以提高水体的利用率和降低乘载量,通过捕大留小来分疏池塘密度,从而提高产量。这里解释成“轮养”而“轮养”则主要解决“连作障碍”问题,是农业上“轮种”的引申。轮养,以提高各种不同养殖动物对于生态环境的配合利用。适度轮养,可改善底质与水质,达到减少病害发生的目的。
7“防、管”是指养殖者对疾病进行预防和养殖管理的技术措施。“八字精养法”主张加强养殖过程的水质和动物的基础性管理,要采取措施对疾病进行定期预防。由于水产动物都是群体性发病,而发病前都有很多征兆,在发病前采取措施,可大大降低发病的机率。
(1). 水质(底质)管理。一般情况下,要求水体无毒、无污染物,水质清爽,浮游植物生长良好、适量,水体透明度保持在20~30厘米;底泥保持5~10厘米厚,保证适量的水体营养物质,作为浮游植物不间断的营养供应,水中氮、磷、钾等非生物因子亦要保持适量,使整个水生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稳定状态。诊断水生动物疾病时,这些相关因子必须检测以作为判断疾病的因素之一。
在冬闲季节,应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并晒塘或冰冻。清淤时可以清除大部分的病原体及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晒塘可使塘底的还原性物质氧化,使底泥复活,提高底泥活性,增强底泥的自净能力。对于底部偏酸的池塘则尽量避免清淤。应定期泼洒水质改良剂或底质改良剂,改善水质和底质。
养殖过程中,应定期加注新水,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保持水质清新,保持良好的水色。如不能换水或无水可换,可选择使用微生物制剂净化水质或定期使用解毒类药剂,确保优良养殖水质。
(2). 加强饲养管理。根据养殖条件、技术水平及防病能力进行合理的混养及选择合理的放养密度。在饲养过程中投喂适口、营养全面的饵料,不投喂变质、有毒的饲料,饲料的水稳定性要好,投喂量要适中,宁少勿剩,防止过量投饵污染水质、底质。如果投喂鲜活饵料,在投喂前应进行消毒、杀虫处理,防止饵料传播病原。
(3). 合理使用药物,预防疾病发生。水体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病原体,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基础上,还必须合理使用药物,以控制病原体,达到防病的目的。可采取的预防性措施有:
a)人工免疫。采用疫苗对动物进行免疫是最有效的疾病预防方法。也可在饲料中添加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以增强动物的免疫能力。
b)合理消毒养殖环境。在养殖过程中,应合理使用药物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以控制病原体,降低发病机率。大多数水产“消毒剂”是氧化剂,通过适当使用氧化剂以选择性地抑制有害的微生物,可达到改变池塘中有益微生物(高电位)与有害微生物(低电位)之间的比例,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但盲目使用消毒剂是不行的,池塘处于“无菌”状态时更危险。
c)在疾病流行季节,进行药物预防。在疾病流行季节,可通过对水体、食场进行消毒,并投喂药饵等方法进行疾病预防。
转自:珠江所小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