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证明,水质状况与鱼虾疾病密切相关,可以根据水质状况预测鱼虾疾病的发生。根据水质因子作用于养殖鱼虾的方式及对鱼虾的影响关系,我们将水质引起的鱼虾疾病分为“典型性”和“非典型性”水质因子致病两类。 1.典型性水质因子致病。指由于水质因子的变化,对鱼虾组织造成直接伤害引起的疾病,如过高的pH值会引起鱼的鳃组织受到损伤,造成组织性缺氧使鱼虾窒息死亡。这类疾病的特点是病因比较直接明显,容易判断。因此,我们称其为典型性水质因子致病。 2.非典型性水质因子致病。是指水质因子的变化,引起鱼虾应激反应,使鱼虾免疫力、抗病能力下降,引起病原感染致病。如亚硝酸根离子可由鱼鳃进入鱼体血液,使血红蛋白中的亚铁离子氧化,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机体处于相对缺氧状态,使鱼的红血球数、血红蛋白、血浆蛋白等生理指标明显减少,由此引发各种疾病。这种情况下,鱼虾往往表现出来的感染症状,一般被诊断为细菌或病毒病,尽管病原体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水质恶变是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称这种疾病为“非典型性水质因子致病”。 把水质因子引起的疾病分为“典型性”和“非典型性”两类,是按照鱼虾疾病表现划分的。这容易引起误解,有时也比较难以区分。比如,氨氮过高引起的典型性疾病表现为鱼鳃分泌液增多、烂鳃;而氨氮过高引起的非典型性疾病表现为鱼类的各种暴发性出血病。虽然氨氮不是直接引起暴发性出血病的原因,但却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当然,根本原因是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降低,阻碍了氨的氧化通路使氨氮浓度升高,氨氮的升高引起水体各种化学因子随之变动,使水质恶化,降低了鱼虾的免疫能力,而水体中本身存在各种各样的病原体,这时看似鱼虾发病的原因是病原体,但实质是鱼体免疫力下降。尽管存在不易判断的问题,但这种分类,对于预测疾病和指导疾病防治仍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转自网友:珠江所小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