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80
- UID
- 5633
- 积分
- 2293
- 主题
- 128
- 帖子
- 866
- 精华
- 4
- 经验
- 2293 点
- 金币
- 3416 元
- 注册时间
- 2011-7-12
 
TA的每日心情 | 死哪去了 2013-8-26 17:48 |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帖子
- 866
- 精华
- 4
- 经验
- 2293 点
- 金币
- 3416 元
- 注册时间
- 2011-7-12
|

花园式村庄,户户有绿荫庭院
昨日,记者驱车进入龙窝村,首先映入眼前的便是一条笔直的水泥村路,路旁绿荫成行。下车行走在村路上,左右两侧几十米外便是一座座农家庭院,庭院中同样是满眼绿意,一幢幢楼房在花丛中显得格外别致。再往前行走百米,便是龙窝村的文化室、篮球场和一张张藏在树荫中供村民们歇息的石凳,整个村落犹如一座大花园。
记者在村中转了一遍,几条水泥路贯穿全村,多数房屋依路而建,整齐有秩。全村有几十幢房子,一半是两层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楼房,一半是平房,并且都是装修一新的,还带有门前花园。“我们村里已经没有瓦房了,都是现代住房。”陪同记者采访的村长郑声武说。
据郑声武介绍,古时该地幅员广阔,山脉地气从东、南、西、北而来,至此环绕一圈,状似龙盘,腹地凹陷平坦,形成一“窝”,于是祖先便以龙窝而取名。在当年,琼纵第一支队还利用该村地形,打了一场“龙窝伏击战”,大败敌军。
瞄准大学城发展第三产业
记者走在村道中,看到多户村民在自家大院门口挂起“有房出租”的牌子。远离市区的农村还能租房子?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考虑怎么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自从大学城在村旁建设后,不靠山不靠水的村民们便把眼光瞄准在了发展‘大学城经济’。”面对记者的疑惑,村长解释说,富裕起来的龙窝村村民并不就此心满意足,农忙之余一心借傍大学城的优势念起“生意经”来。
“现在,村里有好几户村民搞房屋出租,共有80多套房间提供给桂林洋大学城100多名大学生寄宿,每个小套间租金每月200元,带空调的加50元,收入也可观。”村长说,除了租房,许多村民白天忙农活,晚上则到热闹的大学城一条街卖水果、夜宵,以增加收入。
记者走进一幢2层楼房,这里花园式的优雅环境着实让记者吃惊,在花丛中,还有几排装着空调的平房。在树底下,一位阿公正在悠然地荡着“秋千”,他就是80岁的主人柯阿公。看到记者拍照,他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前面这幢200多平方的两层楼房是自家人居住的,而平房套间则是用来出租的。大学城建设后,他与家人看准了其中的机遇,便建起了这些套间出租,生活当然过得更好了。
“平时都是租给大学城的大学生,每间面积10多平方米,每月租金200多元。”柯阿公说,“我家有18间出租套房,这在村里并不算多的,其他户人家还有一幢3层楼出租的呢。”
村长告诉记者,2008年该村村民人均收入3950元,2009年人均收入4167元,目前已经有好几位村民买了小汽车,大家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过得好了。
海口头铺村
在绿树环绕之下,行走在整齐的村道上,如果是在清晨,你会看到球场上锻炼的人群,挥汗如雨;如果是在夜晚,你也不用担心安全,9个高清摄像头,24小时在保护着全村居民的安全。这里是海口市龙华区城西镇头铺村,一个处在海口闹市的城中村。昨日,本报记者走进头铺村内,所见所闻之下,实在不敢相信,几年前,这里曾经是海口有名的“问题村”、“上访村”。记者 苏钟 文/图
头铺村成为文明生态村建设示范村
海口市金盘路,虽然并非城区主干道,但四周商户林立,高档小区也较多,平时也颇为热闹。拐进其中一条小路,前行数百米,就是闹中取静的头铺村了。
头铺村隶属海口市龙华区城西镇,位于城西镇西南部,东至苍峄路,西接海南农垦医院,南邻高坡村,北靠金盘工业开发区。村庄占地面积约364亩,现有常住人口827人,流动人口5000人左右。
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头铺村,村里的一棵大榕树下一群老人正在休憩着,他们拉着家常,其乐融融。看到有陌生人进村,一位老人面带笑容走来问:“你找谁?有事吗?”得知是记者来村里采访,老人家高兴地拉起记者的手,招呼在场的老人们与记者聊了起来。老人们聊起头铺村的历史来滔滔不绝。头铺村的由来无文字资料记载。不过从老人家的口中,记者得知,头铺村原名兴文村。从前,府城的一些地主到苍西、业里村一带买地转租给当地农民。每当下乡收租的时候,地主们就约定在兴文村集合,把兴文村作为一个聚会和歇脚的地方。加之从府城琼台书院到兴文村和从兴文村到苍西、业里等村大约都有一铺路(一铺路约等于5公里)的路程,且从府城到此地是头一铺路,故将兴文村改为头铺村。
尽管传说无处考证,但现实却就在眼前。走进头铺村,首先会感觉到村里格外整齐。一条条小巷,将民居分割开来,每条巷口,都有路牌指路。即使你是第一次来村里,也不会迷路。走在村内,已经建好的文化长廊、生态园林公园、生态文明路、示范户庭院绿化和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生态景观一一呈现在面前,难怪这里被列为龙华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示范村庄。
“问题村”“上访村”已成遥远的记忆
“现在我们生活得很好,村里不仅比以前干净整洁了,治安也很好,这多亏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村民苏大爷对记者说。记者走访村民了解到,几年前头铺村还是海口有名的“问题村”和“上访村”。村民们告诉记者,在2005年前,由于土地征用等问题,头铺村曾是海口出名的“上访专业村”,村干部换人很频繁。多年居高不下的上访率不仅让“村两委”班子的威信大打折扣,也让上级党委感到头疼和棘手。
现任头铺村党支部书记的苏关忠对此深有感触!今年40来岁的苏关忠,已有14年党龄,当了6年的村支书。他是土生土长的头铺村人,现在一家人都住在村子里。2005年他刚上任,就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一些村民之所以热衷于上访,主要原因是“村两委”的决策程序、决策过程、实施结果等工作环节不够透明,村民知情度不高,缺乏信任。因此,他上任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让村务完全公开,村里的大事小事,一律发扬民主,鼓励群众说话、提意见,凡是涉及群众关心的党内热点问题或容易出现以权谋私、引发不公的事项,只要不涉密,都将之公开。“该公开的都公开了,该让群众说的都说开了,群众的猜忌少了,干群的矛盾也就少了,村里的工作就好开展了,大家少了分歧,多了理解,就不再上访了。”苏关忠笑呵呵地说。对于如今的头铺村来说,“问题村”、“上访村”这些称号,早已是遥远的记忆。
头铺村村委会办公室是由一座老庙堂改建而成,记者在村委会办公室看到,旁边就是一个20米长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村中的大小事务、财政支出都写在上面,群众都可以看得明明白白。
基层权力“阳光化”,干部群众一条心
“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苏关忠说,实际上,干部群众一条心,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老百姓。记者仔细翻阅了头铺村近几年的经济情况介绍资料时发现,和几年前相比,头铺村村民生活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5年,头铺村村民人均年收入5000元,年底分红每人1200元;2010年,头铺村村民人均年收入12000元左右,年底分红每人2500元。不管是年收入还是分红,都翻了一倍多。
“我们村离海口近,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来的村庄逐渐被城市包围,土地被征用,外来人口激增,头铺村渐渐从一个郊区村庄变成了城中村。”苏关忠告诉记者,目前村里的常住人口827人,而流动人口约5000人左右。将自己的住宅出租给在附近工作的人居住,这已成该村村民一个主要的经济来源。在近年创建文明生态村当中,村里以发展房屋租赁服务业为主,形成一整套的管理模式,规范化经营。再加上村办企业农贸市场、铺面等经营状况良好,居民收入自然也水涨船高。 而反过来,良好的经济环境,也换得了更加稳定的发展局面。2010年,苏关忠等上届支部委员和村委会委员都以85%以上的高得票率获得连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试点党务公开,让基层权力在阳光下运作,这是头铺村发生巨变的根本原因。基层权力公开后,不仅消解了村民与村两委之间的矛盾,而且让村里很多的工作都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如今,龙华区已把这一转变总结为“头铺现象”。“头铺现象”让人们看到了基层权力“阳光化”对农村工作带来的可喜变化,并将由此而影响到海口更多的城中村。
去年水灾村民房屋被冲垮,农田被淹
海口龙塘镇美儒村 灾后建成文明村
“这些地方,当时都是被水淹没的地方。”指着一片郁郁葱葱的黑稻以及远处的树林,琼山区龙塘镇镇长吴明对记者说道,当时的冲锋舟,都是从树顶和电线杆顶划过去的。昨日中午,记者在海口琼山区龙塘镇儒南村村民小组一带看到,在去年10月连续暴雨中被淹没的凹陷地带,如今已重新长满了绿的树,青的菜,青绿延绵着。
1年前水灾留下的痕迹与灾后重建的欣欣景象,新旧对比随处可见。
老屋被冲垮,灾后住进新房
在龙塘镇文南村,9旬阿公朱法江,站在自家门前,凝神注目其左前方——那里是他从前的家。“五六十平米的石屋,大水来了,什么都没有啦。你看,那些石头就是以前的石屋留下的。”老人对记者说道。
不过,看着身后的新房屋,老人一下露出了笑容。他指着背后七八十平米水泥新房介绍道,这是他们一家六口人的新家。
9旬高龄的朱阿公告诉记者,去年10份的大水,冲垮了他家的房屋,也冲走了家里的部分家当,田地里面种的庄稼和蔬菜,更别提了。“那时候政府对我们很照顾。”阿公说,受灾过后,他们全家六口人被安排在安置点居住,吃着大锅饭,度过了水涝的日子。1个多月后,积水排走了,家却不再有。朱阿公一家六口只得在村中亲友家借宿,那段时间,政府部门多次给他们送去粮食、棉被、米面等救济物资。
今年开春后,阿公家通过政府拨款,重新修建了新房屋。
灾后重建,创建文明生态村
在龙塘镇美儒村,记者看到了很多老人,他们一边坐在榕树下乘凉,一边向记者介绍情况,他们的经历和文南村的朱阿公相近,只是房屋受损程度不同,这里的受灾相对较轻。这里的村民房屋修复,恢复农业生产后,如火如荼地在灾后开始了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如今已经完成。
“这里是一个排球场,可以发挥我们龙塘人善于打排球的爱好和特长,‘十一’期间这里就要开始比赛了。”当地村干部杜维新向记者介绍。他指着一条条新的水泥路对记者说:“这些地方原来都是泥土路,如今,通过政府扶持,按照规划都做成了一条条有颇具特色的村间小道。”
记者在美儒村看到,整个村落都安装了路灯,村内不仅有排球场,还有一些石凳石椅和休闲石台等,供老人在榕树下乘凉喝茶。
这里的村民告诉记者,水灾过后,通过村民的努力,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仅顺利完成排涝,恢复生产,修葺屋舍,而且开始修建防洪楼,并完成了文明生态村建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