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80
- UID
- 16
- 积分
- 1323
- 主题
- 235
- 帖子
- 239
- 精华
- 50
- 经验
- 1323 点
- 金币
- 1309 元
- 注册时间
- 2010-5-26
 
该用户从未签到 - 帖子
- 239
- 精华
- 50
- 经验
- 1323 点
- 金币
- 1309 元
- 注册时间
- 2010-5-26
|
Mr.Jorn Thodesen (中文名:马大勇),挪威农业大学博士,1992年开始在挪威国家水产遗传研究中心(Akvaforsk Genetics Center)从事项目研究工作,2000-2002年主导世界渔业中心(WorldFish Center)在马来西亚的鱼类基因改良与育种项目,2002年2月回到原研究中心担任科学顾问,2004年开始为宝路水产服务,从事罗非鱼良种遗传选育研究,现任宝路水产研发中心首席技术官。马博士曾在全世界发表数十篇关于水产育种的重量级论文,是该领域的资深专家。
基因选育是一个门槛很高的技术
——本刊专访宝路水产研发中心首席技术官Mr.Jorn Thodesen
□文/图 水产前沿 王刚
不可能有性状完美的罗非鱼
FAM:马博士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在宝路水产主要负责哪方面的工作?
Jorn Thodesen:我的工作主要是用我的经验指导选育操作方案和监测选育实验的进展,解决宝路的技术人员在实际选育过程中遇到的各个问题,比如说指导家系生产、养殖对比试验等。由于每条亲鱼体内都有植入的芯片,可以很方便地跟踪并记录各个家系、每条亲鱼的数据,根据这些全面的数据,我会构建一个统计分析模型去计算育种值(Breeding Value),从而设定筛选率,最终挑选出整体表现最优秀的家系和个体,生产并更新下一代群体。
这种选育是一个循环的流程,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每年我们都会不断寻找哪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这也是宝路罗非鱼的各个性状指标能够不断提升的内在原因。我已经在宝路工作6年了,宝路的整个选育团队非常稳定,随着相互磨合及深入了解,相信以后的选育改良效果会越来越好。
FAM:宝路水产现在有“青宝路”、“蓝宝路”、“红宝路”三个品牌,分别属于哪个系列,对于各个系列的选育目前重点关注的有哪些性状?
Jorn Thodesen:宝路水产现在有“青宝路”、“蓝宝路”、“红宝路”三个品牌,分别属于尼罗罗非鱼、尼奥罗非鱼(即吉奥罗非鱼)、红罗非系列。
对于“青宝路”,刚开始我们的选择方向为生长速度、出肉率及起捕率。由于罗非鱼在养殖中的病害越来越多,所以从2006年开始,我们在做不同环境下(如良好环境、恶劣环境和深水网箱等)试验效果的同时,也逐渐囊括了适应性及抗病性的选择。
对于“蓝宝路”,我们首先关注的是生长速度,分别在好的环境和不好的环境下的生长速度;其次是耐寒性,能够适度抵挡低温突变天气也不会死;还有就是雄性率,因为我们发现用单尾雄性的奥利亚罗非鱼和雌性的尼罗罗非鱼去交配时,产生后代的雄性率是有波动的,所以我们现在正在做这个实验来确保得到自然雄性率高而且稳定的“蓝宝路”。
对“红宝路”的选育侧重生长速度、耐盐性和体色性状,因为红色是很喜庆的颜色,中国人特别喜欢红色,但是我们发现海南当地养殖的红罗非体色很容易发生改变从而失去红罗非的外观特质。同时加入耐盐性的选择后,“红宝路”将可在高盐度的咸水中正常养殖,可有效地改善其肉质,从而更容易受消费市场青睐。
FAM:现在一些苗场一提到罗非鱼,往往会说我的罗非鱼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好。在您看来,有没有各个性状指标都非常完美的罗非鱼?
Jorn Thodesen:鱼的各个性状选育永远是有进步的空间,不可能说在各个综合性状上能够选育到极致。比如挪威的三文鱼选育,最开始的时候是全部针对生长速度的,但是现在只有20%的投入在选生长速度,80%的投入在抗病性和肉质上。罗非鱼现在也是这种情况,大家特别关注生长速度,但当生长速度选育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会投入更大的精力在其它的性状上。
同时,不同的性状在不同的品种上表现的遗传率是不一样的,如果把所有经济性状都作为选择方向的话,不但投入很大,同时也会牺牲其他的经济性状,这是没有必要的,所以也不可能有各种性状都非常完美的罗非鱼。如我们于2005年在广东做过“青宝路”的海水试验和耐寒试验,发现其遗传率很低,所以没有把这两个性状纳入“青宝路”的选择策略中,而是通过收集国内外的奥利亚罗非鱼和红罗非鱼品系,进行综合家系选育,培育耐寒性的“蓝宝路”和耐盐性的“红宝路”。在这里也希望中国的养殖户要根据自已的养殖条件、养殖技术和销售市场等来选择不同的品种。
抗病是一件综合的事情
FAM:以前对罗非鱼重点关注的是生长速度和出肉率,现在罗非鱼链球菌病越来越厉害,有没有做抗病性的选育?
Jorn Thodesen:我们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了,但是这项工作要非常小心,因为做抗病性的试验等于说我们要用各种病菌去感染它,在一个独立模拟系统内完成试验过程。如果做得不好,病原菌散播出去,会造成连带损失,这是非常危险的。
另外我们认为生长速度和抗病性其实是有关系的,因为池塘在长期的养殖过程当中,实际上是一个很危险的环境,鱼长得越快,在池塘里呆得时间就越短,患病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比如原本要5-6个月才能上市,通过选育只要3-4月就可以收获上市了,发病的可能性也就会大大降低。
FAM:但是对于养殖户来说,鱼发病了该怎么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Jorn Thodesen:我觉得这应该是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要提高鱼的抗病性,另一方面也要去教育养殖户怎么去改善养殖环境,因为就算鱼的抗病性再好,你不去做一些调水等相关的措施,还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去杜绝病害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只能说在同类产品里面,宝路的抗病性是比较好的,但就算我们提高了抗病性,在不良的养殖环境下,也不可能保证鱼完全不得病。
FAM:今年罗非鱼苗发病很厉害,在您看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人提到工厂化育出来的鱼苗抗逆性要差一些,您怎么看待这个说法?
Jorn Thodesen:因为鱼病并不是我的专业,所以我也不是太清楚。但我认为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更多的可能还是环境的问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出现了发病情况。至于工厂化育出来的鱼苗抗逆性差,还不能下这个结论,因为现在没有任何证据和实验来证明工厂化的生产对孵出来的鱼苗有任何的不利。
当然我们一直在努力通过各个方面的改良来让生产出来的鱼苗更健康,比如说让亲鱼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合适的密度、给它提供更好的饲料,还有就是为了防止取卵、手工拉网等操作容易对亲鱼造成损伤,我们现在在取卵及转移的时候都是用鱼泵实现亲鱼的安全转移及无损伤操作。鱼苗的质量是整个生产过程的体现,我们希望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改进,而不仅仅针对孵化这个环节。
看好吉奥的发展空间
FAM:在现有的几个罗非鱼品种中,您比较看好哪一个品种?
Jorn Thodesen:我觉得不同的养殖条件应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品种。由于中国的罗非鱼养殖大多为粗养或半精养模式,且多处于亚热带地区,所以我认为吉奥这个杂交品种有很大的发挥潜力,但是必须要做到生长速度、自然雄性率、耐寒性这三个性状优势并存,这也是我们选育“蓝宝路”的主要目标。
我们目前已经生产了商业用的“蓝宝路”亲本,今年秋季会有少量鱼苗推出,先让大家通过试养了解一下这个杂交品种,可能要到明年才会大量在市场上推广。
FAM:据了解,现在中国国内已经有人在做吉奥罗非鱼了。
Jorn Thodesen:做吉奥鱼的杂交技术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也是中国传统养殖的主要品种。但一直以来,由于选育方法的限制,其选择的方向只着重于自然雄性率,而很难兼顾生长速度的选择。我们知道,子代的生长速度是由双亲的性状决定的,介于两个亲本之间,但是亲本之一奥利亚由于很少加强生长速度性状的选择,其长速很慢,所以近年来才给了吉富罗非鱼快速发展的机会。
我们的优势在于“蓝宝路”的亲本中,尼罗自主选育了六代,奥利亚自主选育了三代,综合指标已经比第一代超出30%,相信再过几年我们“蓝宝路”的生长速度几乎可以和吉富罗非鱼相媲美。
FAM:吉奥杂交罗非鱼会取代吉富吗?
Jorn Thodesen:这个很难讲,每个品种有每个品种的优势。但我觉得中国今后养罗非鱼的方式会有很大的改变,可能在不同的季节和地区养殖不同的罗非鱼,每一个品种都应该有其主流的养殖区域或客户群,市场所占比例会有波动,很难讲一个品种会完全取代另一个品种。比如说在春、夏季养“青宝路”品种,冬季养“蓝宝路”品种,不一定全年都养吉富品系罗非鱼。未来宝路水产将可以根据客户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水质状况、养殖模式与规划提供相应品种的鱼苗,以“量身定制”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地区的养殖户的需求。
提高罗非鱼优良基因的出现频率
FAM:宝路有用转基因技术进行罗非鱼选育吗?
Jorn Thodesen:我们不是通过改变基因而是通过提高优良基因出现的频率来进行选育的。现在有一个误区就是总觉得是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其实不是这样的,罗非鱼几个重要的性状都是由很多个基因所共同决定的,所以我们基于加性遗传效应的原理,通过综合选育技术来提高优良基因的出现频率,这些优良基因是罗非鱼资源库中自然存在的,而不是人工转入的基因。比如说一条鱼里面有10个好的和10个不好的基因,但是我们选育第二代的时候,通过优良个体的自由组合,可能就有12个好的基因和8个不好的基因了。
FAM:现在国内不少人提到自己在用基因技术进行罗非鱼选育,基因选育需要的条件是很苛刻的吗?
Jorn Thodesen:其实基因选育所需要的硬件条件并不是很难创造,只要有资金的话肯定可以解决,关键是有这方面育种知识的人非常少,而且就算有这样的人也不一定有实际的操作经验。据我了解,目前在全世界一共有50个在采用改变基因频率技术进行选育的项目,其中25个项目是我所在的科研单位里的5-6个专家参与的,所以说这是一个入门门槛相当高的技术,全世界我估计目前只有10-20个人掌握了这项技术。
我曾和美国的一位教授聊过,他说整个美国现在没有人在这个领域发展,因为美国的种苗市场没有这么大,而且很分散,没有办法来支撑这个科研项目,但中国的种苗市场非常大,所以宝路才可以投入这么大的资金在这方面。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做了6年的工作,而且每年都在不断地改进。
致谢:对Mr.Jorn Thodesen的采访一直持续到晚上很晚才结束,感谢他的耐心;当然还要感谢宝路水产瞿芳女士的全程翻译,她的翻译非常准确和精彩。
(本刊原创稿件,转载须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
|